正文

浴血長平——趙奢,趙括父子与廉頗的故事 (图)

(2007-10-16 21:35:32) 下一个


图:

1。長平地理位置

2。長平之戰地形圖

浴血長平——趙奢,趙括父子与廉頗的故事

浴血長平(三) 進攻和防守的較量
作者:赤腳大仙
由赤腳大仙張貼 @ 2007-07-07 19:12:35 (645)


公元前 262 年,年輕的趙國國君趙孝成王經過一番思考後接受了上黨郡,這一行動就成了趙國正式挑戰老大秦國的宣戰書。強盛的秦國自然不會對此無動于衷。國君秦昭襄王立刻開始準備對趙國的戰爭。秦昭襄王命令左庶長王 率大軍去奪上黨郡。趙國這里當然也不含糊,趙孝成王立刻命令趙國名將廉頗率精兵到上黨迎敵。


大將廉頗當時已經身經百戰的老將。他並沒有率領大軍到上黨城那里等著和秦軍交手,而是把大軍部署在長平一帶。這一部署讓這塊土地和兩年後的那場激戰轟轟烈烈地留在青史之上。


廉頗之所以選擇長平是極具戰略眼光的。現在我簡單給大家介紹一下長平的地形


雖然這兩張示意圖不是特別清晰,但我們還是能看到長平的有趣地形。長平位于太行山的南邊,北,西,東三面環山,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形狀如箕形。平面形狀為長 40 公里 寬 37 公里 的矩形。中間還有一條由北向南的丹水河貫穿長平地區全境。如果趙國軍隊依山布兵防守,對從南面而來的敵人則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另外,長平東邊有通往都城邯鄲的官道,運送糧草極為方便。山下雖為丘陵地帶,但對軍隊運動無大阻礙,可以隱蔽迂 ,而且丹水河的河谷平川則極宜大部隊調度和輜重運籌轉輸。所以能佔據這一有利地形,對廉頗率領的趙軍來說,無疑又是得了一支上蒼的拐杖。


不光如此,長平還是上黨郡乃至趙都邯鄲的西、南兩方交通咽喉,也是戰略要地。在長平戰爭之前,秦軍既已佔領了安邑(今山西夏縣禹王城)為中心的魏國河東,後又攻下以野王為中心的韓國南陽。那麼,此時的秦國在對趙國的整個戰略部署中,無論暫先進攻上黨或最終直指邯鄲,不外有兩條山道可走 : ︰或是取烏嶺(今山西翼城、沁水界)、空倉 嶺(今山西沁水、高平界)一線的西路;或是取羊腸阪(今晉城南碗子城一帶)、天井關(今晉城南天井關)一線的南路,對于這兩條路,長平都是戰略要地。因為長平是上述西路和南路的交匯點,是無可替代的必經之路。也就是說,只要廉頗布置一支勁旅固守長平不失,秦軍便無法涉足上黨,更無法逼近邯鄲。趙軍如果能成功堅守長平,也就完全顧及到了趙國的安全。可以這樣說,長平對于趙國,無疑是一個天然的城牆。


廉頗剛到的時候,在東西兩面都有設防。西面設防的目的是為了趙軍作戰時有更好的縱深。這一布局顯然是為進攻考慮的,因為單從防守考慮,把部分軍隊放在河的對面只能給敵人增加打擊面。所以從這點看,廉頗在戰爭之初還是有進攻和伺機反擊的打算。但是,當強大的秦軍到來以後,廉頗的這一布局顯然吃了虧。秦軍向西面的趙軍發起了進攻,廉頗不能從東面調太多的軍隊去增援,因為他怕秦軍聲西擊東就勢打跨東面的防線。一旦東面防線垮掉,趙軍的糧道就危險了,如果這時趙軍又如不能在西邊取得勝利,就會陷入秦軍的包圍之中。正是由于這樣的顧慮,趙軍在開始階段和秦軍交手時吃了虧。據史書記載,


“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


有了這樣的教訓,大將廉頗立刻將原來帶反擊性的防守體系變成了徹底的防守體系。趙軍全部撤到丹河以東,依東面高山防守。仍憑秦軍如何挑戰,趙軍是高舉免戰牌,概不應戰。這樣一來,秦軍沒有辦法了。想進攻,他們就必須渡過丹河。可是過河以後,如果趙軍從高山上下來偷襲他們,秦軍就沒有任何有利地形可依了。更可怕的是,如果在大軍渡河的時候趙軍來個半渡而擊之,吃虧的可能性不僅大,而且後果也會很嚴重。


不僅如此,在給養的供應方面,趙軍也是佔了便宜。東面的邯鄲只有 150 公里 遠,並有暢通的管道。秦軍就不一樣了,距離遠不說,和都城咸陽還隔了個黃河。另外,還有一個因素對秦軍不利。當時秦軍有好戰嗜殺的所謂“虎狼之國”的惡名,在上黨和長平地區可謂失道寡助。趙軍正好相反,他們是上黨人民的子弟兵,可以得到當地人民的有力支持。


如此的形勢對秦軍非常不利,而且戰爭拖得越久秦國就越被動。雖然說趙軍沒有了任何進攻企圖,可時間就像天上降下來的無形之劍慢慢地會幫助趙軍取得這持久戰的最後勝利。當時對于秦軍來說,最好的夢想就是能找一塊地方可以公平地和趙軍決一死戰。


有人可能想,如此惡劣的境地,秦軍就沒有必要在此堅持了。他們完全可以先在別處去開闢疆土,如南邊的韓國,楚國等等。可是這樣一來,享受了勝利喜悅的趙國可能就開始正式崛起了。他們可以依靠上黨地區的有利地形,將秦國從魏韓手里奪去的黃河東岸地區搶過來,與秦國隔河相望。如果再順勢拿下魏韓,趙國就成了中原霸主了。這樣,秦國的戰國老大地位就要讓出來了。


秦國人清楚地知道這個局面的演變。他們還意識到這次與趙國的戰爭必須是場決戰。並且必須要毀滅性地重創趙國,否則秦國的霸業就又要在黑暗中尋找若干年了。所以,秦國沒有撤軍,他們在這樣的不利環境下耐心地堅持著。


但是他們不只是在被動等待,而是在尋找和創造決戰的機會。他們如同臥在野草中的獅子一樣,耐心期待著對獵物的最後一擊。他們知道,這個攻擊必須是致命的,因為如果秦國即使讓趙國上當吃了大虧,而不能徹底消滅其元氣,趙國還是有機會回到上面的防守中來。真要是那樣,秦國以後的戰略還將是一籌莫展。並且可怕的是,趙國如果有了教訓,就死也不會放棄現在這種對他們極端有利的防守戰略了。


秦趙兩軍在長平地區相持了近三年,最後秦國人終于運作了他們的一套計劃。計劃的第一步就是將他們的秘密武器偷偷地亮出來了。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場戰爭之初,秦昭襄王雪藏了這件最鋒利的武器,那就是春秋戰國時期最有名的軍事家,不折不扣的常勝將軍,戰神 -- 白起。在國家軍隊決戰之時棄第一大將不用,我認為這不是秦昭襄王的意氣用事,或是是由個人恩怨所決定的。我認為,秦國的最高統帥部可能在戰爭之初就預測到了後來的困難局面,並且制定了如何使用白起的策略。試想,假如當時取上黨的統軍人物是白起而不是王 ,估計後來的趙括就是再膽大,也會要小心多了。


秦昭襄王啟用 武安 君 白起是秘密的,他當時下令 ︰“軍中有敢泄武安君將者斬。”這條鐵的紀律也為後來的決戰安排埋下了伏筆。當時, 秦國光把白起放出來還不行,因為已經嘗到防守甜頭的名將廉頗是不會上當的。即使哪天他稍微糊涂一下,上了白起的當,也只能吃個小虧。秦國現在如果想要趙國吃大虧傷元氣,必須還需要兩個條件,第一必須要讓廉頗丟掉飯碗,第二必須讓繼任者徹底放棄廉頗的這種防守戰略。你想,秦國費半天勁讓廉頗下崗了,結果他手下的將領接了班。由于這個將領在這幾年的防守中也吃到了甜頭,所以他肯定不願意改變戰略。只要他保持了這一防守戰略,廉頗在不在位就不那麼重要了。所以,秦國希望廉頗的接班人應該是一個完全拋棄廉頗防守思想的人。經過一番苦苦尋找,最後他們終于在趙國找到了一位,這人趙國的高干子弟,馬信君趙奢的兒子,心高氣傲的趙括將軍。


讓趙括將軍接替廉頗來擔任趙國的主將是趙孝成王一生中最愚蠢的決策。現在史書上都將這個歸咎于秦國的反間計。秦國人的確為這個做了很多宣傳工作,他們制造謠言,說廉頗萎縮不前是讓秦軍嚇破了膽子。還說廉頗早有歸降秦國的意圖,現在不打是為了以後有個退路。他怕把秦軍打慘了,秦國以後會找他算賬。


除了這方面以外,他們還為廉頗的接班人的選擇進行了大量的宣傳工作。他們說秦軍怕的就是趙奢和趙括父子。以前趙奢就讓他們吃過大虧,現在雖然他死了,但听說他的兒子趙括比他更厲害。如果趙括當了趙國主將,不用說打了,嚇都把秦軍給嚇回去了。


趙孝成王並不完全是讓這兩個謠言給蒙蔽住了,然後才作出了換將的決定。從前面他對接受上黨時的決策過程看,我覺得趙孝成王也算是一個慎重的人。可最後為什麼作出了這樣一個令人費解的決策呢?我們不妨可以分析一下。


不管一個將軍多麼有名,在制定戰略的時候都有一個謹慎度的掌握,有些人保守些,有些人大膽些。記得林彪曾經高度評價粟裕在淮海大戰中決策的膽略。並說,要是自己指揮,有的戰機就不能果斷抓住。原因是林彪一般只在預計勝率超過 6 成到 7 成時才會拍板開戰,而粟裕有時只有 5 成勝率時就敢下命令。現在很多人都拿遼沈戰役時林彪對錦州一戰時猶豫不決當笑話。其實這是不應該的,當時如果塔山陣地讓國民黨部隊沖垮,林彪的東北大軍就會置身于錦州守軍,沈陽援軍,和塔山方向的援軍的三面包圍之下了。


與林彪相似,老將軍廉頗也是計較謹慎的一位。他帶領的趙軍在與秦軍相持的兩年多時間內,趙孝成王曾多次要求他主動出擊,可都讓他拒絕了。後來很多人對趙孝成王對廉頗的防守策略的干預不解,他們說當時局勢對趙國非常有利,趙國絲毫沒有任何危險。這時候讓廉頗盲目出擊,趙孝成王是不是腦袋發瘋了?


其實這樣的說法忽視了國家決策中的另一個因素,那就是政治因素。有時候,為了政治目的,明知道要吃虧的戰也要打。例如,抗美援朝時的第五次戰役。當時彭德懷已經報告給老毛說, 將軍隊沖到漢江以南非常危險,弄得不好會中敵人的包圍,另外戰爭前的準備還不充分,建議緩一緩。但是老毛叢國家政治大局考慮,認為盡快打一戰十分必要。最後彭德懷只好從命。最後,志願軍果然吃了虧。但是正是由于志願軍殺到了漢城,動搖了美韓他們可以依靠漢江固守的想法,最後讓美韓走到停火談判桌上來。


趙孝成王當時也有政治上的考慮。他爺爺趙武靈王和他父親趙惠文王都很厲害,不僅把國家引到了興起的軌道上,還打過很多勝戰。可是自己一上來,讓廉頗帶領幾十萬大軍在長平阻擊秦軍,竟然被秦軍趕到高山上高懸免戰牌不出來。這事情不僅傳到外國讓人恥笑,就是國內人民也交待不過去。以趙括為首的高干子弟們天天都過來跟他談前線的事情,他們說出了很多新的想法和消息,其中當然也包括了秦國人造的謠言。在這種情況下,趙孝成王非常希望廉頗能出去打上一戰,小勝也罷,小敗也罷,至少可以告訴別人趙軍也是一支能打仗的勁旅,他趙孝成王也和他爺爺和父親一樣是條漢子,所以他才命令廉頗出擊。


可是廉頗對趙孝成王采取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態度,並沒有听趙孝成王的話,繼續保持著他那舒適的防守策略。這樣一來,趙孝成王臉上就有點掛不住了。一個父輩時期的老將軍不把自己的話放在眼里,馬上就讓他感到了無形的壓力。對他來說,讓人替代廉頗就顯得非常必要了。


趙國十年前的另一場戰爭又讓趙孝成王找到了心理基礎。公元前 270 年,秦軍派重兵圍困閼與 ( 今山西和順縣 ) 。當時的國君趙惠文王急召名將廉頗商議,問閼與能不能救。謹慎的廉頗當時回答︰ “ 道遠險狹,難救。 ”


後來趙惠文王又問過其他人,他們的回答都與廉頗一樣。最後,趙惠文王召來趙奢商議。趙奢認為︰ “ 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斗于穴中,將勇者勝。 ” 趙奢這個有點冒險的提議與趙惠文王的霸業欲望不謀而合。于是,趙惠文王任命趙奢為將,率軍解閼與之圍,這就是有名的閼與之戰。


當時,秦軍在圍困閼與的同時,已經作了防止趙軍出兵救援的準備。他們發兵一支,向東直插武安 ( 今河北武安縣西南 ) ,以成犄角之勢,以圖牽制趙軍。趙奢得知秦軍這一部署後,從邯鄲出發才 30 里就下令安營扎寨,停步不前了。他命令軍中加固營壘,在營區周圍修築了許多屏障,故意做出毫無進取的防守姿態。並且命令部隊說︰ “ 有以軍事諫者死。 ”


當時軍中有一人建議應該火速去救武安,趙奢立即把他殺掉了。這樣,一直過了 28 天,除了天天增築營壘外,他幾乎沒有任何動作。秦軍覺得很奇怪,當時派遣間諜進入趙軍駐地偵察。趙奢不僅不殺這個間諜,還好飯好菜招待,最後還把他放回去。間諜就把趙軍的情況報告給秦軍將領,秦將非常高興地說︰“夫去國 30 里而軍不行,乃增壘,閼與非趙地也。”隨後,秦軍對趙軍放松了警惕。


送走秦軍間諜以後,趙奢突然作出決定,集合部隊,卷甲向西急進。僅兩日一夜即抵達距離閼與 50 里的地方。被拋在武安的秦軍听說趙奢巳到了閼與,如夢方醒,慌忙調集兵力奔向閼與。由于趙軍遠離後方,孤軍獨進,形勢依然十分危險。這時,趙軍中有一位名叫許歷的軍士進見趙奢,說︰ “ 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以待之。不然必敗。 ”


趙奢采納了許歷的主張,立刻發兵萬人,搶佔了北山制高點。果然,秦軍後至,爭奪北山不得上,都被擠在山下,陷入十分被動局面。趙軍則利用有利地勢,居高臨下,俯擊秦軍。秦軍大敗,四散潰逃。閼與之圍隨之解除。此次戰役,使威震諸侯的強秦遭受了一次重大的挫折,幾年後都不敢對趙國輕舉妄動,恐怕重路閼與之覆轍。班師回朝後,趙惠文王封趙奢為馬服君,地位與廉頗、藺相如相等,趙奢也被後人列為東方六國的八名將之一。


趙國得此場勝戰剛剛過了十年,相信廣大的趙國人民也和趙孝成王一樣對此記憶猶新。估計當時趙國對廉頗的保守防御策略產生懷疑的人不在少數。基于這種壓力,還有對廉頗的不信任感,趙孝成王換將之心就油然而生了。他當時就希望有個像趙奢這樣的人出來,不僅要替換廉頗,還要像趙奢一樣重創秦軍,以便讓自己的執政生涯也如爺爺和父親一樣光彩奪目。而就在這時,一個無比鮮艷的人影就清晰地在他眼前閃耀了,此人就是趙奢的兒子,熟知戰略,通曉兵法的趙括。


趙括當時可以說是趙國的第一軍事理論家。盡管大家知道他沒有領兵打戰的經驗,但沒有人對他的軍事才學有所懷疑。後來史書上介紹過他父親趙奢和他母親對他性格方面有所微詞。主要都是說趙括嘴巴太厲害,並且有點貪財。可這都與他帶兵打戰的能力沒有直接聯系。實際上歷史上拜無經驗的人為將也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如三國時期孫權拜書生陸遜為都督抵抗劉備,楚漢爭霸時劉邦拜韓信為將也都是基于他們的才能而不是他們的經驗。所以我認為當時趙孝成王選趙括為將也不是完全胡來。真正把趙括和趙軍送上死路的是那個與廉頗防御戰略相反的進攻戰略。


就這樣,公元前 260 年,相持的秦趙兩軍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秦軍的統帥由天才軍事家白起秘密地替換了王 ,趙軍的統帥由理論軍事家趙括公開地替代了老將廉頗。並由此發生了後來極為慘烈的長平決戰。


由赤腳大仙張貼 @ 2007-07-07 19:12:35 (645)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