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重要发现:陕西阳陵西汉墓发现2100年前花生,玉米 (图)

(2007-10-11 23:56:26) 下一个


图中为已经完全碳化的疑似花生,在经过10多年多学科专家的研究分析后,证实这些疑似花生确实为花生。

汉阳陵现2100年前花生 花生出现史提前1600年 http://xian.QQ.com 
2007年10月10日10:29   西安晚报

本报讯 

花生一般被认为是16世纪才从南美洲传引到中国的,但考古人员从汉阳陵从葬坑出土的农作物里竟发现有花生,这一事实经专家近期最终确认,被称作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花生。这一发现把我国花生出现的历史提前了约1600年。

昨日,汉阳陵博物馆副馆长王保平向记者介绍,这个发现其实在17年前就开始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考古工作者在汉阳陵核心区开始勘探试掘,至今探明各类从葬坑共有193座,已发掘或试掘有20多座,其中2座内有粮仓。其一是帝陵东侧的15号坑,出土有导官令印(导官为汉官名,掌御用和祭祀的米食干)、大量侍从生活用具和猪狗羊等陶俑,以及大量的粮食,中有稻、麦、谷、糜子等。

其二是南区17号坑。其坑南北全长37米,主坑底的北部出土有两辆华盖俑车,为原大小的1/3彩绘木车;还有64件着衣式铠甲武士俑,武士俑高约62厘米,均身左侧挎铁剑,左手持盾、右手执戟,其戟头为铁质,木柄绘饰红色约长1.2~1.5米。据考证这些武士俑是象征守护军队粮仓的部队,被认为是中央卫队的南军。还出土武士俑身上佩的印章,印文为“军右大(太)仓”。主坑南部有20余米长用木板分隔成10个大小不同的空间,内装满不同种类的粮食,以谷为主,也有麦、糜子等。

这是1990年发掘的结果。1991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记者路易斯·马扎坦特曾针对该处出土的粮食等作了报道,美国俄勒冈大学一位从事玉米研究的教授专家从报道照片中辨认出有玉米,后前往汉阳陵专门考察。考古人员在坑底起出20多筐汉代粮食遗留物,美国专家在其中精挑细拣,找出了20多粒像花生米样的植物种子。这些种子保留了完整清晰的外形,与现今常见的花生极为相似,其荚壳已无存,果仁外皮却似呈粉红色,内中的两瓣子叶和胚芽也清晰可辨,只不过年代久远已经碳化,其是否花生一时难以证实。考古人员后来把这些种子交给西安文保中心鉴定,参与鉴定的有生物、地质、化学等多方面的专家。鉴定进行十分艰难,一直持续到今年,最近才被一致确认是花生无疑。近日东亚农业史研讨会在杨陵召开,各国专家对此十分关注,再次成为热门话题。


王保平说,由于汉代视死如生,随葬品多按照现实生活的式样入葬,在高级别墓葬中经常能发现碳化的粮食作物,但发现汉代即有花生还是第一次。一般认为花生原产于南美洲玻利维亚南部、阿根廷西北部,约在16世纪初经东南亚引入闽粤后,相继传到内地各处,明代后期才得到推广。而汉阳陵出土的花生显示早在2100年前的西汉初期中国就有花生,这比明代之说早了约1600年。汉阳陵遗留的花生是外来还是中国自产?能否说明中国早就是花生出产地?这些花生当时在中国是作为粮食还是其他用途,是否大量种植?这些都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文/图记者呼延思正实习生田苗

[责任编辑:liyuliu)

————————————

西汉的花生 汉阳陵出土

【联合报╱大陆新闻中心/综合报导】 2007.10.11 03:06 am


花生一般被认为是六世纪从南美洲传到中国,但近日经专家确认,距今两千一百多年的汉阳陵从葬坑出土的农作物里,已经有花生。

换言之,早在西汉时期,民众就能种植花生,从而把中国种植花生历史提前约一千六百年。

新华社报导,陕西汉阳陵博物馆副馆长王保平表示,汉阳陵至今探明各类从葬坑共有一百九三座,已发掘或试掘有廿多座,其中二座内有粮仓。

帝陵东侧的五号坑出土有导官令印(导官为汉官名,掌御用和祭祀的米食)、大量侍从生活用具和猪狗羊等陶俑,以及大量的粮食,其中有稻、麦、谷、糜子等。在南区七号坑出土有六四件着衣式铠甲武士俑。据考证,这些武士俑象征守护军队粮仓的部队。主坑南部有廿多公尺长用木板分隔成个大小不同的空间,内装满不同种类的粮食,以谷为主,也有麦、糜子等。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报导这项发掘的结果,引起美国俄勒冈大学一位从事玉米研究专家的注意。他对照片中的谷物研究后,认为其中包含玉米。根据他的说法,考古人员从中提取一些谷物样本进行研究,但并没有发现玉米,却发现廿多粒类似花生的植物种子。这些种子保留完整清晰的外形,与现今常见的花生极相似,只不过年代久远,已经碳化。

考古人员把这些种子交给西安文保中心鉴定,直到最近才被确认是花生。近日东亚农业史研讨会在杨凌召开,已引起专家关注。

王保平说,由于汉代事死如事生,随葬品多按照现实生活的式样入葬,在高档别墓葬中经常能发现碳化的粮食作物,但发现汉代有花生,还是第一次。

【2007/10/11 联合报】@  http://udn.com/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