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毛泽东的严格—你们怎么拿老乡的枣子吃呢—掉地的也不许吃 (图)

(2007-09-29 13:44:38) 下一个

图:韩桂馨、蒋英、魏兰春在西柏坡

毛泽东的严格—你们怎么拿老乡的枣子吃呢—掉地的也不许吃

转图说明:这是两个版本,略有不同。

————————————

我眼中的毛泽东:毛泽东的服务员韩桂馨访谈录

1947年初,胡宗南率领国民党20万大军进攻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中共中央机关分为前委、后委行动,毛泽东率领几百人的后委机关转战陕北,与国民党军队巧妙周旋。

这一年,20岁的李银桥和18岁的韩桂馨被调到毛泽东身边工作。李银桥担任卫士,韩桂馨是毛泽东的家庭服务员。

对于到毛泽东身边工作,几乎所有的人都很高兴,而李银桥竟然不愿意,原因何在呢?

为什么不同意呢,毛主席就问过这句话。我老伴回答说,我在周副主席那儿工作的时候,提出来希望学习,因为自己文化低,想学习学习再工作。主席说,你在我这工作,我也会放你去学习的,这个顾虑你不要有,你不是因为喜欢周总理那儿,不愿意来我这儿。李银桥忙说,不是不是,就是因为他答应我了,你不放我走,我就着急了。主席说,行,咱们订个君子协定吧,半年我放你走。半年到期了,主席就和李银桥商量怎么办。正在战争环境下,李银桥一看实在走不了,就又续了半年。这一续就是十五年。后来,李银桥发现毛主席很恋旧,穿的衣服旧了也不丢,用的喝水缸旧了也不丢,人用久了也不愿放走。并且主席大事小事都挺讲信用的,具体用人,他完全有权力决定,大家都能理解。就这件事情,因为有这么个特殊情况,以后就不再提半年的约定了。从1947年去主席身边,到1962年离开,前前后后总共十五年。

就是在陕北转战的时候,毛泽东也没有忘记帮助李银桥学习。

当时,毛主席给李银桥布置了一个任务,写日记。

李银桥觉得这个任务很重,自己的文化底子薄,怕是不容易写出来。但由于是主席布置的任务,他必须完成。李银桥在一个本子的封面上写的是“旅行集”,主席说写错了,不是这个“集”,是“旅行记”,记录的“记”,日记的“记”。

虽然日记的质量自己都感觉不满意,但是李银桥写完就得交上去。主席说,我给你改改。李银桥写的都是大白话,看到的什么写的什么,既无结构,也无修饰。主席一看就乐了。

不过,主席就像老师带学生一样耐心的。他鼓励说,优点是如实反映了自己看到的情况,有什么写什么,不是人为编的,挺好。缺点是写得比较乱。

毛主席又说,这样写比华丽的辞藻更受欢迎。你寄回家给父母看看吧,看你的文化有进步了。说完,主席还郑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毛泽东”。

李银桥寄回家之后,全村的人都想看,说是毛主席御批,毛主席批改的作业,看了以后都挺受鼓舞的。

主席最后说,学文化,写日记是最好的练习提高。你们经常写,经常记,既能提高文化水平,也能提高写作水平。

高小毕业的韩桂馨,1945年到延安参加革命,在卫生部下属的中央幼儿园工作。为什么挑选她到毛泽东身边去呢?

我是在李银桥之后到主席那里去的。我记得是在1947年10月调到毛主席身边工作的。因为那个时候,天天行军打仗,挺艰苦的。我们这个部队里,有一个最小的战士李讷。李讷那时刚七岁,战争环境里,上学是不可能的。可她又到了上学的年龄,除了生活上需要人照顾,学习上也需要人指导。就是因为这样,我被挑选到主席身边工作。

当时的卫生部副部长傅连暲找我谈的话。他说现在你的工作需要调动一下,跟你谈谈情况,征得你的同意。一听是到主席身边,我满口答应。他说,你去了以后,主要负责照顾李讷,同时教她识字。

她与李银桥不同,听说自己要到毛泽东身边工作时,兴奋不已。

我很激动了,我参军的时候十六岁。我家是老解放区,家里参加革命的人员比较多一些。父母告诉我,就说咱们解放区靠了毛泽东主席,托了他老人家的福,就是说他是我们的大救星。你要是参军了以后,看到毛主席了替我们问好,把我们的心情向毛主席汇报,这样一个嘱咐。我小孩有什么说什么,当时就想我参军了,在军队上也看不见毛主席呀,这么想就这么说了。我就是带着这种心情去毛主席身边的。多少年的心愿都没实现,忽然这一天,傅连暲部长找我谈话了,说我符合他提出来的这个要求。我自己呢,我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见着大救星了。

可第一次,韩桂馨并没见到毛泽东。

那个时候,几乎天天要打仗,主席可能随时转移,一家人并不住一个村子。李讷一个小孩子和她的妈妈江青,没有随着主席走,她们住在另一个村子里。

我是先见了李讷和江青。我和她们也是第一次见面。我的印象是到了那儿之后,推着大院的门就进去了。当时的印象,江青是一个中年妇女,有三十多岁,正在教一个小女孩唱京剧,唱得非常好。在我听来,江青唱京剧水平挺高的,她唱得好,孩子唱得也挺好。我进去,我说报告。江青就停了下来,和我说已经看过我的档案了。李讷虽小,但挺爽快的,怎么想就怎么说:“阿姨,刚才我妈妈说了,你是新来的阿姨。我爸爸可好了,我可想爸爸了。”这是孩子的话。

不久,我们就行军从后方到了主席这儿的前方。这才见到毛主席。见面后,毛主席先问我,你是哪里人,我说我是河北省安平县。他说,好啊,我这里还有一个河北省安平县的李银桥哟。我当时是18岁,离开家也是想家,心想有个老乡多好啊。

毛主席说,李银桥过来,李银桥走过来。主席介绍说,你们是老乡,握个手吧。我当时和一个男同志握手,脸红了,挺不好意思的,那时年龄也小,也没见过场面,也没有经验。握个手,就这样认识了李银桥。他那时是卫士组的组长,四个卫士,加上我五个,他就管我们五个人。

作为军事战略家的毛泽东,有着常人难以比拟的胆识和气魄。李银桥和韩桂馨从前只是听说过毛泽东用兵如神,到了他身边工作以后,对毛泽东的这种胆识和气魄才有了切身的感受。

那时候,敌人穷追不舍,就跟着我们中央机关。空中是飞机,下边是部队。

有时候追到前有天险,后有追兵,没地方去的程度。毛主席呢,善于用兵,善于指挥战斗,走到一个要上山的地方,主席说就这么走,写上“毛泽东由此上山”。周副主席和任弼时同志就说了,这样挺危险的,本来敌人正在追,你再说我们在这儿上山了,那敌人发现了我们人少,他们人多,就会失败的。毛主席说,你越这么写,他们就越害怕。

韩桂馨除了照顾李讷之外,还常常给毛泽东缝补衣服。毛泽东穿着上的简朴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甚至连洗涮的毛巾也只有一条。

毛主席恋旧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他考虑节约。衣服破了,不能穿了,就要我补。不是我不愿意补,我作为军人,发军装,主席作为领袖怎么能领不到新军装呢?我们领导怎么都不给主席领新衣服呢?我一开始不理解,我就去找我们领导。他说,你是新来的,你不知道,主席爱穿旧的,不愿意领新衣服。我说,毛巾一个用来洗脸,一个用来擦脚,也应该是两条,为什么一条毛巾又洗脸又擦脚,多不卫生呀?他给我解释,主席节约惯了。我说,那我找主席说说去,提个建议。我找到主席说,你得有两条毛巾,我们都有两条毛巾,衣服也比你新,你应该再预备一条毛巾。主席说,现在是行军打仗,脚比脸辛苦,我要是再领一条擦脸的毛巾,脚会有意见的。主席这么一说,一下子就把我逗乐了,这是怎么说的呢。

我说,你这样不讲卫生。他说,要这么算账,现在的战争生活很艰苦,我多一块毛巾,每个人都多一块毛巾,集中起来就应该给前方战士,叫他们穿好、吃饱,多打胜仗。我节约是为了更好地支援前线。

毛主席就是这样,从每一件细小的地方教育我们。

李银桥和韩桂馨在毛泽东身边相识、相知,最后成为相爱的终身伴侣,毛泽东还是他们的月下老人。

不论从工作、学习,还是从生活上说,毛主席都是我们的大恩人。那时候,女同志少男同志多,要想求得一个女朋友是很不容易的。我在女性比较少的单位工作,李银桥二十多岁了,当然也想找个女朋友。我不是说我有多好,主要是少为贵。我这么说话,可能不恰当,但就是这个意思。打个比喻来说,追求女同志的人数远远要超过女性的人数。有的人跟我介绍过很不错的长征干部,只是比我的年龄大太多,我那时还是小青年,不愿意,想着先把学习搞好了再谈恋爱。别人介绍的有长征的老红军,有文化水平高的知识分子,长的也漂亮一些。李银桥看在眼里,心里挺着急的:你看这么多人追,我如果失手了,就得不到她了。

我们是老乡,毛主席又说他好,他对毛主席的工作好,我挺爱的就是这一点。说实话,爱他什么呢?最主要的就是对工作认真负责。毛主席常表扬他工作认真负责,他对毛主席照顾确实挺周到的,他就是我们的榜样。我心想,找这个男朋友也不错,心里也产生了感情,逐渐发生爱情。虽然窗户纸一捅就破,但是,我们俩谁也不愿捅破这层窗户纸。

那么,毛泽东又是怎么做的呢?

有一天,李银桥家里来了一封信。父母一直关心儿子的婚事,儿子二十多岁了还没有说下媳妇,在农村就是一个大事了。农村的习惯,早说媳妇早订婚,父母早放心。儿子虽然在外面,老人还是在家里,给李银桥选了个女子。为了打动儿子,父亲在信里把这个女性描写得特别好,把她说得一朵花一样。

李银桥收到这样一封信,就挺着急的。他心里已经有人了嘛。家里都给人家说了,他不知道怎么办了,更害怕让我知道。他想找个人商量啊,他平常就有个习惯,好多事情都要请示主席。

这件事情,他又跑去问主席,他说我喜欢的是小韩呀,可家里又给我说了一个媳妇,怎么办呢?他着急得不行,才跟主席说了实话。主席说,那好啊,这封信你叫小韩看看。让小韩帮你写封信,她上过高小,文化程度比较高,看看她表什么态。

主席的意思就是让李银桥试探试探我爱不爱他,这样我就不得不表态了,事情就一目了然。

李银桥总算醒过闷了,很高兴地找我来了。李银桥说,主席说了,要互相帮助,我这封信你帮助我写吧。你看,家里这个是推掉,还是跟家里的这个女孩结婚,怎么办?我也傻乎乎的,李银桥这么一说,我真的帮他写了,写封信还是可以的嘛,我就帮他写。这封信的意思是说,李银桥在外面有了女朋友,不用父母操心。

这封信,李银桥也拿给主席看了,并说小韩表态了,要回绝人家,我们俩好,不知道用什么词说好。主席说,你们自己看着办吧,你们自己定,我是没有意见的。

主席把窗户纸捅破了,我们就谈恋爱了,就大胆了一些。我们那个时候,可不像现在大街上就敢谈恋爱,我们在一起都不敢谈。在工作上,我和李银桥搭档,笨得不知道怎么好。这样过去就好了,两个人就敢说话了。

不久,李银桥就写了个报告,申请结婚了。那时的婚礼也比较简单,组织同意,管我们的领导,像伍绍祖的爸爸伍云甫和叶子龙等都签字同意了,写的意见都是“十分赞成,比较合适的一对”什么的。

结婚就更简单了,那个时候还没进北京城,也没举行什么仪式。

等到了北京,主席还关心我们,还想着我们两口子没有举行仪式,就说选个日子补办一下,我来吃你们的喜糖。主席这样说了,可刚进城,住在香山,我们一上来以后举行这个,我们开始不同意。

李银桥说,一进城就要建国了,不合适。1949年3月23日,我们跟随主席从西柏坡出发,3月25日到香山,刚安顿下来就举行结婚仪式确实不合适,我们两个都不同意。耽误主席时间是一个方面,主席忙可以不来。但是国家的大事更重要的,不搞仪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拖了一段时间,因为是主席说的要有仪式,我们就在五四青年节那天举行了简单的仪式,就是吃了一桌饭。不像现在要吃几桌几十桌。我们又不发钱,发小米,合不了多少钱。过了几天又照了一次相,结婚就算告一段落。

遗憾的是,我们的结婚仪式,主席没来参加。那天他有会,又要接待来访的各界人士,很多事情缠身,过后,我们给他送了喜糖,他也很高兴。

从延安到西柏坡,再到香山,韩桂馨一直照顾李讷。本来到香山后,李讷就该上学了,韩桂馨可以去做别的工作了。可这个时候,毛岸青、李敏他们又从东北到了香山……

我们的领导跟我谈再接着工作一段时间,我就留了下来。李敏要比李讷大,也不像外面说的,她不会说中文。她会说,只不过有些慢,生活上基本不要我照顾。主要是毛岸青有病,需要我来帮忙照顾一下。

有一次,岸青自己洗衣服,那个时候不像现在的条件这么好,要用盆,用搓板搓洗。他身上的衣服脏了,我看到实在觉得过意不去,我说该洗一洗了,他就脱下来自己洗。我说你看你洗的方法不太好,我帮你洗吧,我能给你洗好,可岸青回答,我爸爸跟我说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叫阿姨给帮忙做。既然主席这么说了,我再去洗也不行。我既感动,也觉得可怜这个孩子。所以,我的印象比较深,难以忘记这个事情。

……

1962年4月,李银桥和韩桂馨调离了中南海。

我们要调走了,主席也同意了。他先跟李银桥说,小韩星期六才回来,星期六的时候,你们都到我办公室来。那个时候,我住校学习。星期六,我们到了中南海的游泳池办公室。

主席叫我们在办公室坐一坐,说孩子怎么没来?孩子正在门口等着,我让孩子们也进来和主席合影。要再见了,双方都很激动。可我们不能老激动啊,怕引起主席难过,那就对不起主席了。我们就极力控制自己,分别是很不好受。

毛主席还给我们写了一首《长征》诗做纪念: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毛主席的摄影师吕厚民,还为李银桥拍了手拿《长征》诗的照片。

离开中南海,我们调到天津市,在那里上班。主席说了,你们走了以后,到地方上去要谦虚,不要骄傲,夹着尾巴做人。主席就像嘱咐孩子一样嘱咐我们,最后一条是,你们经常来看看我,到北京来看我;我到外地去路过天津,我看你们。

“文化大革命”后期,主席途经天津,问到李银桥怎么样,“文化大革命”是打倒了,还是立起来了?没人敢不说实话,回答说他被关起来了,他属于打倒对象。

主席说,他在我身边工作过,我了解,他是思想认识上的问题,没有别的问题,把他放了,解放他。很快,李银桥就被放了出来,并被结合进革命委员会,当了副主任。孩子上学也不再受刁难,不然子女也得受影响。

1963年,韩桂馨、李银桥回北京时,去中南海看望了毛泽东。

主席说,河北省发了大水了,你们家里是灾区,我只是帮助你们给你们一千块钱。还分了两个口袋,一个口袋五百。我不知道为什么分两个口袋,也许是怕我们小两口吵架吧。两个口袋李银桥都收起来了。这个事情留下的印象挺深,也是挺感动的。我们也不好意思跟主席要钱,再说也不是困难到那个程度。可主席的脾气我们也知道,就只好收下了。

……

如今,李银桥和韩桂馨都已是古稀老人,那些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日子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然而,在这两位老人心中,毛泽东的音容笑貌却随着岁月的更替而越发清晰。得知主席去世的消息,他们当时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

我们当时听广播,听到了这个消息,全家人都挺悲痛,挺难过的。我们一定要到北京来,跟他老人家最后告别。我们带着儿女全都来了,我们家四个人都来了,因为不能随便到中南海,我们就住在北京饭店,去参加主席的葬礼活动。当时,我们与主席的家人亲戚一块在第一排。

参加完追悼会后,民族饭店来人说,“四人帮”里的人要接待我们,当然那个时候“四人帮”还没有公开。李银桥很认真,他给我说,“四人帮”要接见我们,我们就跑吧。

“四人帮”倒台以后,有的人不了解,说你们到北京参加主席的葬礼,和主席的夫人,就是江青有什么来往,要交代。我们说了实际情况,就算交代完了。

————————————————————————

我眼中的毛泽东:毛泽东的服务员韩桂馨访谈录
2005-7-22 15:12:00

解说:

1947年初,国民党二十万大军围剿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毛泽东为了缓解其它战场的军事压力,决定不向延安增兵。他率领几百人的中央机关转战陕北,与国民党军队巧妙周旋。这一年,二十岁的李银桥和十八岁的韩桂馨被调到毛泽东身边工作。李银桥担任卫士,韩桂馨是毛泽东的家庭服务员。对于几十年前的经历两位古稀老人至今记忆犹新。几乎所有人

听说要到毛主席身边工作都会兴奋,而当时的李银桥却是个例外,他竟然不愿意调到毛泽东身边工作。

采访:

为什么不同意呢,毛主席问这句话,李老说,我在周副主席那儿工作的时候,提出来希望学习,因为文化低,想学习学习再工作。(主席说)你在我这工作,我也会放你去学习的,这个顾虑你不要有,你不是因为喜欢周总理那儿,不愿意在我这儿?(李银桥说)不是不是。李银桥同志就着急了,着急了,不是那个原因,就是因为他答应我了,你不放我走,我就着急了。他(主席)说行,咱们订个君子协定吧。订了半年,半年我放你走。半年到期了,到期了,主席还想着这么一个具体的事情,就想着说半年到了怎么办呢,还不能走,后来又呆了半年是吧,李老,又续了半年吧等于到期了。主席大事小事都挺讲信用,在这个具体用人他完全有权力决定,大家都众所周知,都能理解的。所以这件事情上呢,他就说,有这么个特殊情况,以后再提半年时间到了,就不再提了,一直工作了15年。

解说:

高小毕业的韩桂馨,1945年到延安参加革命,在卫生部下属的洛杉矶幼儿园工作。与李银桥截然不同,韩桂馨听说自己要调到毛主席身边工作时兴奋不已。

采访:

我很激动了,为什么激动,我参军的时候十六岁。我家是老解放区,家里参加革命的人员比较多一些。父母告诉我,就说咱们解放区靠了毛泽东主席,托了他老人家的福,就是说他是我们的大救星。你要是参军了以后,看到毛主席了替我们问好,把我们的心情向毛主席汇报,这样一个嘱咐。我小孩有什么说什么,当时就想我参军了,在军队上也看不见毛主席呀,这么想就这么说了。就是说带着这种心情。多少年的心愿都没实现,忽然这一天,部长找我谈话了,说我符合他提出来的这个要求。我自己呢,我说在毛主席身边工作。见着大救星了。

解说:

李银桥成了毛泽东的一名贴身卫士,而韩桂馨的主要工作是照顾毛泽东的小女儿,当时只有七岁的李讷。作为军事战略家的毛泽东,有着常人难以比拟的胆识和气魄。李银桥和韩桂馨从前只是听说过毛泽东用兵如神,到了他身边工作以后,对毛泽东的这种胆识和气魄才有了切身的感受。

采访:

这是在1947年,解放战争的初期,转战陕北的时候我们调到主席那儿工作的,调到那儿工作呢,因为战争环境那很残酷的。因为敌人的兵力是二十万,我们这一方的兵力是两万多人,对不对李老,毛主席呢,率中央机关几百人和敌人在陕北战场上沿着山路过河水,还有在路上,那时候因为敌人穷追不舍,就跟着我们中央机关。空中是飞机,下边是部队。

有时候追到前有天险,后有追兵,没地方去了这个程度。毛主席呢,善于用兵,善于指挥战斗,走到一个要上山的地方,主席说就这么走,写上毛泽东由此上山。周副主席和任弼时同志就说了,这样挺危险的,本来敌人正在追。你再说我们在这儿上山了,那敌人发现了我们人少,他们人多,就会失败的。毛主席说,就这么用兵。毛主席说再立上一块牌子,毛泽东由此上山。

解说:

韩桂馨的工作除了照顾李讷之外,还常常给毛泽东缝补衣服。毛泽东穿着上的俭朴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甚至连洗涮的毛巾也只有一条。

采访:

我说主席得有两条毛巾,我找到主席了,我说我们都还两条毛巾呢,衣服还比你是新的。应该给你再预备一条毛巾,主席这么回答我,主席说现在是行军打仗,这个脚比脸辛苦。我要是再领一个擦脸的毛巾,这个脚会有意见的。他说得我都乐了,怎么会这么回答呢,我说那你也得有一条毛巾擦脚啊。他说要这么算这个账,你要说我多一块毛巾。要是每个人都要多一块毛巾,集中起来这应该给前方战士,叫他们穿好吃饱。他们打仗很需要,他们在前线,我呢,节约为了更好地支援前线。从一条毛巾上都这么教育我们。

解说:

毛泽东常常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要遵守共产党的纪律,不以恶小而为之,哪怕是一颗小枣也不准拿群众的。毛泽东严格要求着下属,也严格要求着自己的子女。

采访:

这一个是在陕北行军的时候了,这个地点是陕北行军,行军停下来休息了,我们到老百姓的家,地里去看一看,看见那枣树林掉了很多枣子掉在地上了。我当时虽然小吧,也不是有计划地去从树上摘老百姓的东西,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嘛。我是掉在地上的捡了几个枣,给李讷两个,我留着几个,留着枣呢。正在吃着主席也来散步来了,散步来了发现我们拿着枣吃呢,主席问了,你们怎么拿老乡的枣子吃呢。我们说不是我们摘的树上的,是地上掉下来的,他说要老乡来了以后,他没看见你是摘的呢还是掉的,还是怎么来的,这枣子,那时候刚订完修改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我们刚说了就做不到,这样影响不好。不要拿老百姓的东西,年轻的时候接受这个教育,我至今还记忆犹新。还想着毛主席,教我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解说:

1949年李敏从苏联回到了毛泽东身边,作为父亲,毛泽东给了她深切的父爱,但对她的要求也是格外的严格。

采访:

李敏呢,在苏联吃那个面包。不是苏联吃得多高级,那黑面包也不是很高级,是吧,面包它分很多种类。她是当主食用,她是习惯那个了。到主席这儿来,这是自己家呀,她要求,提出来她主食吃面包。大师傅厨师知道她要吃了,到时候端上这面包来了,主席和她同一个桌上吃饭,哎,主席提出来了,你怎么这么特殊,吃面包,这孩子觉得委屈,说我在苏联的时候,家常便饭。吃面包,习惯了。我自己没有特殊。主席说,不行,我的孩子,今天跟你们再说一遍,不许特殊,不许你们另外加菜,还加主食,还要求什么。做什么吃什么。就这样要求他们。

解说:

毛泽东对自己的子女要求十分严格,而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却很宽厚。他与这些工作人员有着深厚的感情。毛泽东曾多次对他们说,你们比我的孩子还亲。

采访:

他说我的孩子(和我)不能朝夕相见,一天见不着一次,有时候她们住学校,要是不回来呢,就看到的机会很少,李银桥你们在我身边朝夕相处,随时可以看到,比我的孩子还亲。

解说:

李银桥和韩桂馨在毛泽东身边相识、相知,最后成为终身伴侣而搓合他们的月下老人也是毛泽东。

采访:

(毛主席)是我们的大恩人,这个谈恋爱呢,以上我说的这个情况,就是那时候中央机关呢,中央机关更是这样,女同志少,男同志多。军队上的人他都是男性,要想求得一个女朋友也不是很容易的。所以我呢,就在女性比较少的。这么一个单位工作,作为李银桥,二十多了,也想找个女朋友。作为李银桥,挺着急的。你看这么多人追着,追小韩,我要是失手了,我就得不到她了,他有那个着急的想法。我呢,作为老乡,毛主席说他好,他对毛主席的工作好,我挺爱他这一点的。我说找这样个男朋友也不错。心里就产生了感情,逐渐发展成爱情,但是这个窗户纸一捅就破,但是谁也不愿意捅这窗户纸。

解说:

就在这层窗户纸还蒙在那儿的时候,李银桥家里来了一封信。信上说家里给他说了一房好媳妇。

采访:

李银桥收到信了,还傻乎乎的。觉得挺着急的,家里给说了。我要跟韩桂馨也谈恋爱,我家里有了怎么办呢。这不明摆的事吗。家里有了你不得自己同意吗。傻乎乎的这样子,他呢平常有这么个习惯,因为主席对他比较友好,喜欢他或者说是同情他,这个意思,大小事情他都请示主席,有个什么事情也请示主席。其中这件事他算请示对了,他说我喜欢韩桂馨,但是家里又给我说了媳妇了。怎么办呢,挺着急的。跟主席也得说实话。主席说了,你猜主席说什么,主席给他出的这个好主意,毛主席说,这一封信你叫韩桂馨,小韩去看看。都叫我小韩,因为我年龄小,现在老人也是叫我小韩,主席也叫,你不会叫小韩去看看去吗,叫小韩给你写信,她文化程度比你高,她已经上过高,叫她看看,看她表什么态。意思是看她是爱你是不爱你,这不是一目了然。李银桥可高兴了。赶快叫韩桂馨给我回信,他找我来了。李银桥说,咱们主席说了要互相帮助,我这封信你帮助我写吧,家里这个是推了还是跟家里这个女朋友结婚呢怎么办呢。我也不聪明,我也傻乎乎的,李银桥这么一说,我想,那互相帮助吧,我帮你写,我写封信还是可以的。我帮助他写,写了信以后呢,信的意思就是说,在外边有了,就不用父母操心了。就是这个意思。这一封信李银桥赶快又给主席看看,说小韩表态了,说推掉家里那个女朋友,就和韩桂馨,我们两个好,也不觉得什么不好意思。主席说那你们自己看着办吧,你们自己定,你们自己定,我是没意见的。就是起到了搭桥,引线穿针的这么一个作用。

解说:

在身边工作人员眼中、心中,毛泽东不仅是一位领袖,而且还是一位慈爱的长者,是他们的人生导师。从战争年代就跟随毛泽东身边的这些工作人员,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解放后,毛泽东为他们创造了很多学习机会。1950年5月,李银桥要到中直机关的干部补习学校去学习,毛泽东非常支持,亲自给李银桥题词,勉励他好好学习。

采访:

毛主席说,因为咱们行军打仗的时候,条件不如中南海这里好,这里呀,我给你办个学校,办个学校教你们学文化,因为我们身边人员吧,当然有的文化高一些,大部分人的文化都不算高,战争环境没得到机会,这样就是,给我们最低要达到中学程度这样的计划。我先上的中南海业余(补习)学校,以后呢,怎么说呢,你要说炫耀自己太不谦虚了,算上自己学习了,可以说是领导派我去上人民大学,领袖对自己的关心,上了四年速成中学,又上四年大学本科,培养我学习。要不是咱们这个情况,没有这么好机会学习。真是喝水不忘挖井人,挺激动的我们要学习,我爱人1953年也要学习,就是李银桥,他说他自己是中学的程度,还想多学点东西,想学习,想学习就是又不想离开主席,跟主席有感情了,有感情了,又想学习,提出来这个学习,毛主席说支持你们学习,爱学习是个好事情,支持学习,毛主席签字呢,签的是,题的是努力学习日进有功,给他这鼓励的话,写了两个本,还有一个本上还有一些鼓励的话,这个题词都有了,毛主席题了词了,作为我们在(主席)身边工作,有这个优越条件,所以又其它书记题词,这五大书记都题写了鼓励学习的内容,保存了几十年至今,都像传家宝一样。

解说:

1962年4月,李银桥和韩桂馨调离了中南海,要去天津工作,临别前毛泽东与他们依依惜别。

采访:

主席叫我们坐一坐,到主席办公室坐一坐,(主席)说孩子怎么没来呢,孩子就在门口外头等着呢,孩子也都进来,进来一起和主席合影,合影完了,要再见了,双方都很激动我们不能老激动,老激动主席也难过,也对不起主席呀,控制自己,觉得很不好受的,是这样子分别,因为主席说了你们走了以后,到地方去要谦虚,不要骄傲,夹着尾巴做人。毛主席说,我给你们写一首我过去的《长征》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诗送给我们了,在那个告别会客室吧。会客室要再见了,同时把这个拿在手里,交给李银桥,交给李银桥呢,摄影吕厚明,毛主席的摄影师,照下李银桥的形象来,还同时照了他手里拿着的这个《长征》诗。

解说:

1963年,李银桥回北京时,去中南海看望了毛泽东。当时李银桥的家乡发了大水毛泽东不断地向李银桥询问他家里的情况。

采访:

主席说河北省发了大水了,你们家里是灾区,我只是帮助你们给你们一千块钱,还分了两个口袋,我不知道为什么分两个口袋,也许是怕我们小两口吵架吧。我至今也不清楚,为什么分两个口袋,一个口袋五百,李银桥都收起来了。这个事情留下的印象挺深,也是挺感动的。

解说:

毛泽东是个幽默大师,常常把深刻的道理用浅显幽默的方式揭示出来,启发身边的工作人员。有一次李银桥带着卫士们把一个大沙发从屋里搬到屋外,可是怎么也搬不出来。

采访:

这个沙发搬不出来,主席走到这了,散步走到这儿了。沙发搬不出来,怎么办呢,还得搬呗,怎么也搬不出来,主席说话了,主席,你听听啊,主席说:这个客厅的沙发搬不出去,搬不出去,你们想想,是先盖的这大楼后进的沙发呢,还是先把沙发放在那儿最后盖的大楼啊,问他们,他们说那肯定是先盖的大楼呗,哪能说先把那沙发摆好了再去盖那大楼呢,是吧。他就说那这是应该能搬出去。李银桥他作为卫士长他得领导这个事情,不要等着了,主席说话了,快搬吧,这沙发能搬出去,主席走过去了,走过去了,这沙发也搬出来了,主席走过去又走回来了。我想起来了,主席说了,世界上怕就怕认真,在莫斯科说过一次,在这个地方说过一次。办事情要认真,一认真这事情就办好了,你要不认真,这个事情就办不好。

解说:

如今,李银桥和韩桂馨都已是古稀老人,那些在毛泽东身边工作的日子已经成为遥远的过去。然而,在这两位老人心中,毛泽东的音容笑貌却随着岁月的更替而越发清晰。

责编:刘通 来源:新浪网

北京时代榜样传媒广告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5-2010 Cnvip.cc Rights Reserved
人物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5514号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百子湾南2路88号7层 邮编:100022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