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毛与周的博弈 (毛与文革大起底连载28 作者: 崇新岳 百思峰 )

(2019-08-26 08:33:03) 下一个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69)/拉开倒周序幕(1)

  毛泽东在1970年,对来访的美国记者斯诺说:决定打倒刘少奇,是1965年初开始制定《二十三条》的时候。毛泽东与刘少奇“斗”了一年多,到1966年夏天,刘少奇就被罢了官,基本上被打倒了。可是刘少奇倒台之后,毛泽东的斗争还在继续,前前后后一直“斗”了10年,这说明毛泽东第一次遇到真正的高手。这个高手是谁呢?他就是与毛泽东风雨同舟40年,共同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周恩来。
  1966年秋,毛泽东正式拉开了与周恩来斗争的序幕,中间除了林彪事件的插曲之外,毛泽东在十年文革中,主要对手就是周恩来。
  周秉德是周恩来亲弟弟周恩寿的女儿,她在1949年12岁住进中南海,到她结婚为止,一直在周恩来身边生活了十余年,几乎像周恩来的亲生女儿一样。周秉德回忆说:【陈毅在文革初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说什么文化大革命是新文革和旧政权的矛盾,说到底,文革第一要打倒刘少奇,第二要打倒周恩来。”】
  陈毅是周恩来的铁杆心腹,陈毅能看出来毛泽东搞文革“第一要打倒刘少奇,第二要打倒周恩来”,周恩来本人就更能看出来了。当然,在文革的最初阶段,周恩来还没有意识到毛泽东要打倒他,以为毛泽东的目标只是刘少奇。然而到了1966年9月底,周恩来猛然醒悟:原来自己也是毛泽东要打倒的目标。
  据原文革小组成员王力回忆说:【1966年9月底,江青已经开始要“整”总理,突出的例子就是文革小组在《红旗》杂志召开大专学校红卫兵座谈会。这次座谈会由张春桥主持,参会的有蒯大富等七、八个学生。座谈会上先是学生发言,他们除了骂刘、邓之外,矛头对着总理,说总理“和稀泥”,搞“折衷主义”。学生发言后,张春桥表示回去报告。】
  王力由于各种原因,在这里只能说江青要“整”周恩来。事实上如果没有毛泽东的示意,江青是不敢整到周恩来头上的。张春桥把这份《会议记录》报告了毛泽东,毛泽东让人传一份给周恩来看。
  周恩来看到毛泽东传过来的《会议记录》,马上明白了毛泽东的用意。周恩来知道,毛泽东给他看这份批评他的《会议记录》,是要给他一个警告。周恩来自己也很清楚,在他主持中央工作的这两个月,一直委婉地抵制毛泽东搞文革,一有机会就对文革浇冷水降温,这让毛泽东对他非常不满。因此,这次毛泽东用这份《会议记录》来警告周恩来:如果你再抵制我的文革,我就要批判你了。
  这时,周恩来面临两个选择:第一个选择是向毛泽东妥协,停止抵制毛泽东的文革,紧跟毛泽东搞文革,这样毛泽东就可以取消对周恩来进行批判;第二个选择是继续抵制毛泽东的文革,这样就要冒着被毛泽东批判的风险,甚至有被打倒的可能。
  周恩来做出了第二个选择。是什么原因促使他做出这个选择呢?很可能是他已经看出了毛泽东的意图。这时周恩来恍然大悟地发现,毛泽东搞这场文革,绝不是针对刘少奇一个人的,自己也将成为被打倒的对象。因为看破了毛泽东的意图,周恩来意识到,如果他停止抵制毛泽东的文革,虽然暂时可以躲过被批判的危机,可是将来必然躲不过被打倒的危机,停止抵制就等于是给自己挖坟墓。【待续】
   

拉开倒周序幕(2)

  【接前】周恩来看清楚了,他现在唯一的生存之道,唯一避免被打倒的出路,就是继续抵制下去,只有顶住毛泽东的文革,才能保住自己。当然这也不仅仅是为了保住自己,也是为了保住他们这些老革命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这个“党”。从事后诸葛亮的观点来看,周恩来此举是高明的,他没有被毛泽东“忽悠”了。

  毛泽东传给周恩来这份《会议记录》后,就等着周恩来向他来检讨。按照以往的周恩来,看到毛泽东传过来的这份批评他的材料后,马上就会找毛泽东做自我检讨,以换取毛泽东的和解。可是这次,周恩来却装傻,装得好像看不懂毛泽东的意思,没有对这份《会议记录》进行任何表态。
  毛泽东本来不想现在就批判周恩来,因为时机还不成熟。但毛泽东的计策被周恩来看破了,所以毛泽东只好提前实施批判周恩来的计划。毛泽东搞批判的惯例,是先制造舆论,扣一个帽子,再来批判。上次,毛泽东抛出一个针对刘少奇的帽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而这次毛泽东针对周恩来,又抛出一个新帽子:“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毛泽东的新帽子“资产阶级反动路线”,是在1966年10月1日的林彪国庆讲话中,首先亮相的。毛泽东让林彪首先说出这个提法,是想向周恩来暗示,林彪是支持自己的。不过毛泽东也知道,如果直接跟林彪说批判周恩来,林彪肯定是不会同意的,所以毛泽东要“忽悠”一下林彪,让他无意中说出批判周恩来的话。
  林彪虽然尊为党内第二位,但他与刘少奇不一样,不主动管事,极少参加会议,送交他批阅的中央文件,林彪是“主席画圈我画圈”,当然也不是林彪自己画圈,是秘书代为画圈。林彪只有在小范围的中央会议中,才发表自己的意见,像国庆讲话等公众会议上的“例行讲话”,林彪懒得自己起草讲话稿,都是请毛泽东那边的人,也就是中央文革小组的人,给他起草讲话稿,到时候林彪照着稿子念就是了。所以1966年国庆节的林彪讲话,是陈伯达和张春桥起草的。
  林彪的这个讲话稿,事先没给周恩来看,也没给林彪本人看,倒是给陶铸看了。因为在国庆节前,毛泽东还是信任陶铸的,只是在国庆节后,陶铸发表了刘少奇和邓小平的“换头”照片之后,毛泽东才不信任陶铸了。陶铸看到林彪讲话稿中有这样一句话“以毛主席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同资产阶级反革命路线的斗争还在继续。”
  陶铸固然政治嗅觉不够敏锐,当时这么明显的政治问题,陶铸当然还是看得出来,因为以前党内的文件中,从来没有提到过“资产阶级反革命路线”这个名词。既然有一条“资产阶级反革命路线”,必然要有一批这条路线的代表人物,那就意味着党内,特别是党内高层,又要兴起一场大的斗争。【待续】


   拉开倒周序幕(3)

  【接前】一个人对革命和斗争的态度,往往随着自己的地位而变化。一个人在没有掌权的时候,往往是欢迎斗争的,因为越斗自己越有机会;而一旦自己掌了权,态度马上就变了,就不欢迎斗争了,喜欢稳定了。因为有了斗争,自己的权力就会变得不稳。
  陶铸是打倒刘少奇的得益者,一下子升到党内第四位的高位。这时,陶铸从保住自己地位的愿望出发,希望党内越稳定越好,特别不希望党内高层出现大的斗争。因此,陶铸不希望看到毛泽东再发起一场针对“资产阶级反革命路线”的党内斗争,但陶铸也无力阻止毛泽东,他只能设法降低这场斗争的温度。
  在1966年国庆节林彪快要讲话时,陶铸找毛泽东说:“‘反革命路线’的提法太重了,中国人最怕‘反革命’三个字。”
  毛泽东听了说:“那就加个‘对’字,改成‘资产阶级反对革命路线’”。
  林彪对这个例行公事的讲话稿并不在意,于是就按照稿子念,在讲话时照本宣科地讲了“同资产阶级反对革命路线的斗争”这句话。
  当天晚上在天安门城楼上,张春桥又向毛泽东提出:“‘资产阶级反对革命路线’概念不清,容易误解,文字也不通,表达不清楚。”
  毛泽东说:“那就用‘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要彻底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周恩来听了林彪的国庆讲话,马上意识到其中提出一个新的说法“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这种提法是以前从来没有过的。周恩来也意识到,林彪讲话中说的“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斗争还在继续”,这句是冲着自己来的。如果是一般人,就会简单地认为,既然是林彪第一个讲出这句话,那就意味着这是林彪主动要向周恩来发难。
  但周恩来还是很精明的,他并没有被毛泽东“忽悠”,他还要核实这件事,到底是林彪主动提出来的主意,还是毛泽东的主意。于是周恩来去找文革小组的王力和关锋等人,问“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含义和来历。王力和关锋解释了半天,他们没有说这是林彪提出来的,这让周恩来感到放心。因为如果林彪真的要与毛泽东联手起来对付自己的话,周恩来的处境就完全不一样了。
  不过周恩来还是非常谨慎的,他还要去找毛泽东进行最后的核实。因为这关系到周恩来采用什么斗争方式,把林彪当成一个团结的对象,还是当成一个敌人的基本战略问题。因此周恩来必须特别慎重,完全不能出差错,他要当面向毛泽东把这件事问清楚。据原文革小组成员王力回忆说:
  【周总理找了我,他不同意“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提法,说他要去问毛主席。事后他告诉我说,他是向主席这样提出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这个提法合适吗?党内历来提路线问题,都是左倾、右倾,没有‘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这个提法。这样提合适吗?”
  毛主席用英文做了回答,说:“原来用Counter-revolutionary Line(反革命路线),后来改成Anti-revolutionary Line(反对革命路线),最后还是用Reactionary Line(反动路线)好。”
  总理知道这是毛主席的主张,就说‘我懂了’。总理以后就照着毛主席的口径讲了,实际上总理是保留自己的不同意见。】
  【待续】
   

拉开倒周序幕(4)

  【接前】有人误以为毛泽东一点不懂外语,其实毛泽东也学英文好些年,与斯诺等美国人交谈时,也会蹦出几个英文词汇来。像Reactionary Line(反动路线)这样简单的英文词汇,像毛泽东这样聪明的人,当然应该能够掌握的。
  周恩来核实了这个提法的确是出自毛泽东之后,说“我懂了”。周恩来这句话有三重含义:第一个是“懂了”这句话的意思,第二个意思是“懂了”毛泽东对他的批判,已经拉开序幕了;第三个意思是“懂了”林彪没有主动提出和参与这件事。
  毛泽东这里用了一个小计策,他自己不首先说批判周恩来的话,而是让林彪第一个公开说出批判周恩来的话。这可以造成两个效果:第一个效果是让周恩来误以为林彪已经与毛泽东联手起来批判他了,造成周恩来自信的崩溃,投降认输;第二个效果是挑起周恩来对林彪的误解和不满,进一步发展成他们两人的内斗,毛泽东就可以来一个“渔翁得利”。
  毛泽东的计策固然高明,但遇到周恩来这样的高手,这个计策还是失败了,两个效果一个也没有达到。

  1966年10月3日,也就是林彪讲话后的第三天,第十三期的《红旗》杂志上,刊登一篇社论,其中专门提到“资产阶级反动路线”,说:【有极少数人采取新的形式欺骗群众,顽固地坚持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对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必须彻底批判。在这里,不能采取“折中主义”。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两条路线的斗争,是阶级斗争在党内的反映。】
  党内高层都清楚,这里提到的所谓“折中主义”,明显指的是周恩来,因为周恩来最喜欢搞折中。
  《红旗》杂志刊登这篇事关文革全局的重要社论,按理说,应该事先送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周恩来审阅,可是这篇文章的发表却没有通知周恩来。而且在这一期《红旗》社论发表之后,还搞了一个敲锣打鼓的“庆祝”,以提醒人们这期社论的重要性。
  据周恩来的联络员刘西尧回忆说:【当时周总理主持中央政治局,而陈伯达却绕开总理和中央政治局,发表了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社论。当天我见到周总理时,他忧心忡忡地对我说:“陈伯达不经中央讨论就发表这样一篇社论,干部思想毫无准备,又要有一大批干部下台。”】
  谁都知道,尽管陈伯达是《红旗》杂志的主编,但没有毛泽东的意思,陈伯达是不敢登这种文章的。周恩来表面上抱怨陈伯达,实际上是抱怨毛泽东。
  周恩来对这篇《红旗》社论是耿耿于怀的,到1967年2月发生“二月逆流”时,周恩来再次提出这件旧事,当面责备陈伯达说:“1966年10月发表第十三期《红旗》社论,这么大的问题,你们也不跟我们打招呼,送给我们看看。《红旗》社论发表以后敲锣打鼓,也是从这一期开始的。”
  陈伯达不敢说这是毛泽东的意思,也不敢顶撞周恩来,只好胡乱找借口说:“我不知道啊,我没有看。”【待续】
  
 拉开倒周序幕(5)

  【接前】很多人不理解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斗争,因为这些人总是把“斗争”理解为权力之争。对于毛泽东与刘少奇的斗争,这些人按照权力之争来理解,认为刘少奇当了国家主席之后,做了一些僭越的事情,引起毛泽东的疑心,以为刘少奇有野心要篡位,所以毛泽东发动了文革打倒掉刘少奇。
  对于毛泽东与林彪的斗争,这些人也按照权力之争来理解,认为林彪的军队势力在文革中大大膨胀,威胁到毛泽东,特别是1970年的九届二中全会上,林彪提出要设立国家主席,引起毛泽东怀疑林彪有篡位的野心,所以毛泽东又搞掉了林彪。
  可是对于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斗争,这些人就难以用权力斗争来解释了。第一,找不出周恩来有什么僭越的事情,相反,周恩来对毛泽东毕恭毕敬,基本上是臣子对待皇帝的态度,找不出周恩来有篡位野心的证据和迹象。
  第二,找不出周恩来与毛泽东争夺党权或军权的事情。周恩来从来没有当过毛泽东的接班人,一直是排名第三,先是排在刘少奇之后,后来又排在林彪之后。只是林彪事件之后,周恩来曾短暂地排名第二,毛泽东很快就提拔了王洪文做接班人。不管是毛泽东提拔刘少奇、林彪或王洪文,周恩来都没有跟他们争当过接班人。
  因为无法用“权力之争”来解释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斗争,于是这些人干脆就说毛泽东与周恩来之间没有斗争,说周恩来对毛泽东俯首帖耳,惟命是从,彻底奴化,根本不敢有篡权的念头。甚至有人说周恩来在文革中帮助毛泽东整人,帮助毛泽东打倒刘少奇,成为毛泽东的“帮凶”。又说周恩来挑拨离间了毛泽东与林彪的关系,造成林彪的出逃,等等。
  以上这些人的说法都缺乏合理性,经不起基本的逻辑推理。如果说周恩来在文革中帮毛泽东整人,那么周恩来保护了一大批老干部的事实就无法解释;如果说周恩来彻底奴化,不敢有篡权的念头,那么就无法解释周恩来为什么要挑拨毛泽东和林彪的关系。事实上,周恩来在文革中,一直在调和或调解毛泽东与林彪的关系,找不出周恩来挑拨两人关系的证据。
  据被划为“林彪死党”的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邱会作,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
  【九大之后,我进了政治局,并参加政治局的日常工作。总理从爱护、关心、教育我们出发,跟我们讲了几次什么是“中央政治”。什么是“中央政治”?总理说:“就是处理好主席,林副主席,江青的关系。”我们听后都笑起来,本以为“中央政治”是很高深的东西,怎么“中央政治”就是这么一句普通的话?我最初对总理的话理解不深,后来有所理解,还是不够深。等到“九一三”事件之后我被打倒了,我才真正认识到,总理说的太高明,太深刻了,简单明瞭恰到好处。】

拉开倒周序幕(6)

  【接前】邱会作的话,说明周恩来不是在挑拨,而是在调解毛泽东与林彪的关系。也正因为这样,作为“林彪死党”的邱会作在被打倒之后,才会感谢周恩来。

  我们要理解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斗争,其实只要把思路转变一下,用路线斗争来理解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斗争,很多疑惑就迎刃而解了。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斗争,并不是他们两人为了争夺第一把手的权力之争,也不是他们两人因为个人私事的恩怨报复,而是一场典型的“路线斗争”。
  如果说毛泽东对刘少奇的斗争,还有一些个人恩怨的因素在里面,毛泽东对周恩来的斗争,并不包含个人恩怨的因素,纯粹是出于路线的考虑。毛泽东很清楚,周恩来在他面前,极尽臣子的本分,并无篡权的野心,是一个典型的“忠臣”形象。毛泽东在“私”的方面,对周恩来是满意的。除了早年的江西时代,周恩来在毛泽东成为一把手之后,从没有在“私”的问题上,做过对不起毛泽东的事情。然而在“公”的方面,毛泽东对周恩来就很不满了。
  同样,周恩来反对毛泽东,也不是因为“私利”的因素来反对。周恩来反对毛泽东,不是抱怨毛泽东没有让他当接班人,而是反对毛泽东搞的那一套路线。
  因此,毛周之间的斗争,并非起因于个人私利的恩怨之争,纯粹是起因于他们两人在思想路线上的分歧。也就是说,两人的斗争,都是为了实施自己心目中的“正确路线”,是一场站在“公”的立场上的路线斗争。

  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思想分歧,我们曾经介绍过一些。关于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动机,我们在前面也做过不少评述,这里再介绍一下外国人的看法。我们认为,英国前驻华大使理查德?伊文思写的《邓小平传》中,对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心路,写得比较深入,所以这里用较多篇幅引用几段。下面是《邓小平传》中关于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几段文字。
  【毛泽东是一个平等主义者,主张一切平等,如机会均等。他心目中理想的社会,所有社会成员在外貌上、受教育的程度、和生活标准,都应该是基本一样的,这也是毛泽东喜欢共产社会的原因之一。毛泽东对个人主义极其反感,把个人主义等同于自私自利。】
  【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75)》*****
 *****上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74)》*****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75)/拉开倒周序幕(7)

  【接前】【由于以上的原因,毛泽东偏爱没有阶级的社会制度。在工业方面,他希望工人能够参与工厂的管理和经营,有很重要的发言权;在农业方面,他希望所有的农业活动都能采取集体经营的方式;在教育方面,尤其是高等教育方面,他希望入学考试不要太过严苛,课程设制要注重实用;在文学艺术方面,他希望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表达方式宣传社会主义的价值观,缩小城市与农村地区的文化与物质差距。】
  【毛泽东很反感旧中国的知识阶层和读书人,讨厌他们的迂腐和轻视一般的老百姓。相反的,毛泽东赞美农民的淳朴,他认为,农民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他们没有受到污染。毛泽东想通过低薪制和超低的待遇,让那些农民出身的干部进城后,依然保持朴素的优良传统,不被腐败所侵蚀。毛泽东还告诉多位来访的外国客人,他特别担心很多老革命的子女变得自私和娇生惯养。】
  【在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当中,比较突出的有四种:平等、共产、朴素和斗争。毛泽东很重视斗争,因为他认为唯有通过斗争,才能得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从1950年代起,毛泽东就开始这样做了,他同时也对他的同辈领导人缺乏革命热诚感到担忧。毛泽东发明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但他却发现,自己四周的人没有继续进行革命的热情。尤其是被公认的有朝一日将接替他成为中共领袖的刘少奇,毛泽东认为他最没有继续革命的热情。】

  理查德?伊文思提出了四种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平等、共产、朴素和斗争,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下面按照这四种社会主义价值观,来衡量一下毛泽东。
  第一,毛泽东崇尚“平等”,他的理想是:每个人不仅在社会地位上平等,在思想心态上也要平等。因此毛泽东要打掉官员们“官架子”的傲慢,打掉知识分子们“学问架子”的孤高,他认为这样才能使官员和知识分子在心态上与老百姓真正地平等。
  第二,毛泽东崇尚“共产”,他跑步进入共产主义的尝试失败之后,也要坚守社会主义,绝不允许资本主义复辟。
  第三,毛泽东崇尚“朴素”,他本人的生活是相当朴素的,这点是公认的。
  第四,毛泽东崇尚“斗争”。当中国出现一些官员特权化,知识分子特殊化的问题时,毛泽东认为只有通过“斗争”才能解决问题。毛泽东发起一场又一场的运动,掀起一次又一次的斗争,都是想用“斗争”来彻底解决中国的各种问题。毛泽东反感那些安于现状,贪图享乐,而不愿继续投身于革命斗争的干部们。【待续】
  *****下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76)》*****

*****上接《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75)》*****
  毛泽东与文革大起底(376)/拉开倒周序幕(8)

  【接前】我们也按照上述四种社会主义价值观,来衡量一下刘少奇。
  第一,刘少奇也提倡“平等”,但没有像毛泽东那样达到崇尚的地步。毛泽东对小人物的态度,是十分平易近人的。而刘少奇的官架子,则相对比较大一些。据当年“农业学大寨”的山西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回忆:1964年12月26日,毛泽东破天荒地召开生日宴会,邀请陈永贵等劳动模范参加。那天陈永贵到达的时间比预定早了一点,周恩来就带着他去拜访国家主席刘少奇。他们进去的时候,刘少奇正在埋头读材料,一时竟没有抬起头来。陈永贵说:“我们到了以后,刘少奇眼都不抬。后来我们到了主席那里,主席对我就十分亲热。”
  陈永贵在刘少奇面前,是一个连眼都不值得抬的小人物,可是后来毛泽东竟然提拔陈永贵这个小人物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可见毛泽东与刘少奇在“平等”方面的观念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第二,刘少奇对“共产”态度,虽说不是完全反对,但认为当前中国不适合搞共产。相反,刘少奇对资本主义是比较欣赏的,这点毛泽东与刘少奇的观念差异最大。
  第三,刘少奇也提倡“朴素”,但是在朴素这方面,刘少奇不如毛泽东,这点也是公认的。不过刘少奇也没有过分的奢侈。
  第四,刘少奇不崇尚“斗争”,他认为应该严格党的纪律,强调下级绝对服从上级的“驯服工具论”,反对毛泽东提倡的下级可以对上级“造反”的斗争哲学。
  这样比较起来,毛泽东与刘少奇在“平等、共产、朴素、斗争”这四方面,两人的思想差异都很大,因此毛泽东要打倒刘少奇,也不奇怪。

  我们再按照上述四种社会主义价值观,来衡量一下周恩来。
  第一,周恩来也崇尚“平等”,周恩来对待小人物的态度,也非常平易近人,这点与毛泽东一致。
  第二,周恩来对“共产”态度,基本是赞成的。对“三自一包”等资本主义的东西,周恩来虽然没有坚决反对,但也没有赞成和支持。这点与毛泽东基本一致。
  第三,周恩来也崇尚“朴素”,在朴素这方面,周恩来甚至还要超过毛泽东。因此,这点与毛泽东也是一致的。
  第四,周恩来不崇尚“斗争”。周恩来崇尚“和谐主义”,尽可能避免斗争,提倡用相互妥协的方法来解决争端。这点周恩来与毛泽东非常不同。
  这样比较起来,毛泽东与周恩来在“平等、共产、朴素、斗争”这四方面的思想差异,除了在“斗争”方面,其他三个方面都基本一致。但就是在“斗争”这个问题上,两人的思想观念差异太大。每当毛泽东搞斗争,周恩来总是要出来搞“和稀泥”,搞“折中主义”,这让毛泽东十分不满。【待续】
   

拉开倒周序幕(9)

  【接前】周恩来虽然信奉马克思主义,但是对马克思的斗争哲学,却持保留态度。周恩来更信奉中国传统的儒家学说,温和、文雅、谦恭、礼让,这些传统的儒教品德,在周恩来身上体现得十分明显。毛泽东是非常反对儒教的,可周恩来却是一个“当代大儒”,两人这方面的差异太大。
  因此,在毛泽东看来,周恩来身上的儒教品德,都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毛泽东认为周恩来的缺点就是他身上的儒教品德,认为周恩来太缺乏斗争性,过于顾全情面,谦和有余,直言不足,中庸之道。在毛泽东看来,如果让周恩来领导中国,因为他不能与资本主义做坚决的斗争,尽管周恩来本人不赞成资本主义道路,但周恩来也阻止不了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所以周恩来不符合毛泽东的接班人要求。
  这次毛泽东搞的文革,是一场大革命,一场大斗争,而周恩来不仅不支持毛泽东搞斗争,相反却“和稀泥”,“泼冷水”,“搞折中”,处处阻挠毛泽东搞斗争,成为毛泽东搞文革的最大阻力源和绊脚石。因此,毛泽东要想把这场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就一定要排除掉周恩来这个阻力源。这样,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斗争,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在大跃进失败之后,毛泽东越来越感到,在中央高层当中,只是他自己一个人苦苦地支撑着社会主义的道路。毛泽东自信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中国不会变色。可是毛泽东死后怎么办呢?毛泽东不甘心中国的社会主义,随着他的死去而死去,因此毛泽东要寻找一个年轻的红色接班人,以保证在他死后,中国依然能走社会主义的道路。
  周恩来比毛泽东年轻五岁,身体也很好,当时一般人都预测毛泽东会在周恩来之前去世,毛泽东本人也没想到周恩来会在他之前逝去。按照常理的预测,毛泽东去世后,周恩来还活着,那么肯定是周恩来接班。即使毛泽东找到一个年轻的红色接班人,这个接班人也肯定竞争不过周恩来,无法接班。因此,毛泽东认为,只有趁自己还活着的时候,打倒周恩来,才能保证他的红色接班人顺利接班。否则一旦毛泽东去世后,就谁也对付不了周恩来了。
  应该说毛泽东打倒周恩来,有点“挥泪斩马谡”的味道。从私人感情上来讲,毛泽东与周恩来是相当友好的,可是在思想路线上,两人的分歧太大。毛泽东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要想保持红色中国不变色,就不得不打倒周恩来。【待续】
  

拉开倒周序幕(10)

  【接前】自从1966年9月底毛泽东与周恩来的路线斗争开始以来,10月1日的国庆节,就成为毛泽东与周恩来这场路线斗争的第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
  毛泽东早在1966年8月5日,就写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公开宣布中央有两个司令部,刘少奇是资产阶级司令部的“黑司令”,而毛泽东自己是无产阶级司令部的“红司令”。毛泽东这张《大字报》在发表之前,还特别给周恩来看过,所以周恩来应该很清楚,毛泽东用这张《大字报》宣布他与刘少奇的决裂。并且,毛泽东还明确向周恩来发出指示,停止刘少奇会见外宾的资格,这也就是变相停止刘少奇国家主席的资格。
  既然毛泽东已经宣布与刘少奇决裂了,当然毛泽东不会愿意在公共场合与刘少奇一起出现,否则就容易造成人们的误解,误以为毛泽东与刘少奇的关系有所缓和,进而怀疑毛泽东到底是不是真的下决心打倒刘少奇。可是,1966年10月1日国庆节的天安门城楼上,刘少奇又不可思议的出现在毛泽东的身旁,这原来都是周恩来的安排。
  周恩来在安排党和国家领导人国庆节上天安门城楼上的排列位置时,声称刘少奇名义上仍然是国家主席,所以不能按照八届十一中全会确定的中央常委排名次序,把刘少奇排在第八位,而是要应该安排在显要的位置上。于是国庆节那天,周恩来精心安排刘少奇以国家元首的身分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排名紧随毛泽东、林彪之后,让群众看到毛泽东与刘少奇同时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
  周恩来的这个举措,当然让毛泽东十分生气。在毛泽东看来,他明明已经向周恩来“交底”,声明他与刘少奇已经决裂了。可是周恩来偏偏要安排毛泽东这个“红司令”,与刘少奇这个“黑司令”一起出现在天安门城楼上,一起检阅红卫兵,这简直就是对毛泽东《炮打司令部》的一种讽刺。
  因此,毛泽东很不满周恩来搞的国庆庆典安排,他要自己单独行动,向红卫兵和群众们显示,他与刘少奇等人不是一伙的。作为最早一批红卫兵领袖的杨小村,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
  【1966年10月1日,大约到了下午两、三点钟,当游行结束后,周恩来正忙于布置晚上的庆祝活动。毛泽东突然心血来潮,在未通知中央警卫局,也未向周恩来打招呼的情况下,就带着身边的工作人员下了城楼,直奔向金水桥。等周恩来回过头来一看,毛泽东不见了!周恩来一问,才知道毛泽东又耍脾气,单独去闯十几万红卫兵小将的“龙潭”去了。
  周恩来立即指示警卫部队用最快速度筑起人墙,保护好伟大领袖,然后领着江青从后面赶来,在金水桥追上了毛泽东。周恩来一边跑一边喊:“主席,您慢点走!”【待续】
   

拉开倒周序幕(11)

  【接前】我看见周恩来喘着大气,虔诚地上前去搀扶毛泽东,却被毛泽东的大手甩开,然后大步向金水桥的南端走去。毛泽东快走到我跟前时,突然转过头来,用手指着地下散落的几张红卫兵传单,对身后的周总理说了一句话。由于欢呼声浪太大,我没能听清伟大统帅发出的号令,只见周总理立即俯下身去,亲自捡拾传单,然后把踩皱的那几张传单抹平,折好,小心翼翼地装进口袋。我看了这一幕精彩的“主仆剧”。
  当天晚上,伟大领袖重施故伎,不在城楼上看国庆烟火,而执意要到金水桥下与广场上千千万万个红卫兵娃娃们席地而坐,一同观看盛大烟花表演。当然,晚上这次行动由于事先有准备,中央警卫局作了严密保卫措施,与红卫兵同乐的活动显得井然有序。】
  杨小村的回忆中,提到毛泽东“耍脾气”,“大手甩开周恩来”,不愿意在天安门城楼上,要单独去见红卫兵,要与红卫兵席地而坐,这些都表示毛泽东不愿意和刘少奇在一起。
  另外,杨小村也提到了毛泽东与周恩来之间的“主仆剧”。尽管周恩来在“公”的立场上,抵制毛泽东的路线,可是在“私”的立场上,周恩来仍然非常尊重毛泽东,总是表现得对毛泽东非常恭敬,有时甚至像是毛泽东的仆人一样。这样一来,有人要想找周恩来反毛泽东的把柄,也很难找到。或许也可以这么说,周恩来反对的是毛泽东要搞的文革,并不是反对毛泽东这个人。
  以前毛泽东乘敞篷车接见红卫兵时,周恩来总是安排刘少奇也乘车参加检阅。这次国庆节的晚上,毛泽东突然打破周恩来的计划,自己乘敞篷车去与群众见面。这次由毛泽东自己安排的车队中,政治局常委中的刘少奇、邓小平、朱德和陈云没有了。毛泽东要用这个行动向群众显示,他的无产阶级红色司令部之中,不包括刘少奇、邓小平、朱德和陈云这四个人。

  毛泽东搞文革,总是受到周恩来的种种阻挠和抵制。当然周恩来并不是明目张胆地反对文革,他与刘少奇的做法不同。刘少奇是以党中央的名义派出工作组,直接压制学生,这是与毛泽东针锋相对的硬办法,而周恩来用的是软办法,他并没有反对或阻止毛泽东发动群众起来革命。
  毛泽东发动起来的“革命群众”,被称为“造反派”,造反派要做的事情是打倒老干部;而周恩来发动起来的“革命群众”,被称为“保皇派”,保皇派要做的事情是保护老干部。当然所谓“保皇派”,是别人对他们的称呼,每个群众组织都号称自己是造反派,没有自称是“保皇派”的。【待续】
   

拉开倒周序幕(12)

  【接前】在1966年9月以后,各地出现了一些当地的领导干部,组织起一批自己可以操纵的工人和农民,围斗造反派学生红卫兵的事件。为此,毛泽东在9月7日,特别写了一个批语,不准调动工农干预学生运动。毛泽东的批语说:
  【林彪、恩来、陶铸、伯达、康生、富春、任重、江青各同志:青岛、长沙、西安等地的情况是一样的,都是组织工农反学生,调动工农整学生。这样下去,是不能解决问题的。似宜由中央发一指示,不准各地这样做,然后再写一篇社论,劝工农不要干预学生运动。】
  周恩来马上按照毛泽东的指示办,9月11日中共中央发出了《不准挑动工农兵干预学生运动》的决定,并在《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工农群众和革命学生在毛泽东思想旗帜下团结起来》。可是毛泽东的这些指示,并没有真正落实下去。因为各个地方的领导人,肯定不甘心自己被打倒,必然要自保。既然组织工农来反对红卫兵太明显,他们就自己组织官办的红卫兵,用官办的红卫兵来抵制造反的红卫兵。
  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与参加国庆典礼的澳大利亚共产党领导人希尔交谈时,指着广场上的学生说:【帝国主义和修正主义就是怕这些学生,我们有些干部也是怕他们。你不要以为我们的环境那么好,我们有些干部不想革命了,中央委员也有,政治局委员也有,省委书记、地委书记、县委书记都有。他们就是怕。他们要调动军队来对付这些学生,但解放军他们是调动不了的,他们就调动工人、农民来跟学生作对。】
  毛泽东的这些话中,说到“有些干部不想革命了,中央委员也有”,这就是指的周恩来。在10月1日晚上,毛泽东又当着周恩来的面,讲了一句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话。据原文革小组成员王力回忆说:“在座的有总理和文革小组的几个人,我在场,林彪、康生、陶铸等都不在座,因为他们看完烟火后就回去了。毛主席在天安门上和我们谈了一些话,他对我们说:“文化大革命是要搞到底,要枪毙,我和你们一起枪毙。”
  毛泽东这句话,既是对文革小组的人表示他的决心,更是对周恩来表示自己的决心。毛泽东告诉周恩来,他是铁了心要把文革搞到底的,哪怕是有被枪毙的风险,也在所不惜。

  毛泽东为了排除一切阻力,把文革搞到底,这时他需要做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壮大自己的造反派红卫兵和群众,以此来抗衡周恩来的保皇派红卫兵和群众。
  第二件事是把刘少奇的错误公开化。以前刘少奇犯错误这件事,只是限于中央高层,并没有向下传达,一般群众还不知道刘少奇犯错误了,更不知道刘少奇犯的是严重的路线错误。【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