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虫语冰

读书影视,诗书画,生活见闻杂感随笔,胡言乱语之类吧。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点评明人朱正初的几首诗

(2007-08-30 17:49:06) 下一个

鱼儿要我每首都评一下,而且坚持,好像吃准我不会拒绝,先是看得起, 再是信得过。这份心意,叫人难辞其请。评诗毕竟是赏心悦目的事,俺也就把功课领下来了。
  
这一组诗显然是前人所作。前到何时暂时不得而知。(点评时还不知道是明诗) 起码上百年以前吧。各首互有长短, 还不很精致,但都得七律之风韵。不象今人之七律多干巴凶狠。其中有些明显错字,我自说自话把它纠正了,括弧里的是原版,可以对照。下面先看第一首:

 一,无题
 
   长干车马少年同,此夕翻疑似梦中。
  杨(扬)柳有声吹作笛,梅花无数落随风。
  春山尚斗颦间翠,夜月都消枕上红。
  惆怅当时歌舞处,夕阳犹照小桥东。

  一篇主题是写“惆怅当时歌舞处”, 旧地重来。风光与少年时一样,对景伤怀,疑是梦中。
 
颌联“杨柳有声吹作笛,梅花无数落随风”,柳叶是可以作叶笛的, 如果是这样,不如直写“柳叶有声吹作笛,梅花无数落随风”梅花无数,对仗不很好。但是柳叶能吹作笛的时候, 梅花早无踪影了。只能说是写了两个季节。这一联写当时风物, 环境。

颈联刻划甚深, 宜细细咀嚼。春山尚斗颦间翠,说的是美人画眉,美人争艳,把双眉斗画长的意思。颦是状态,用颦间似有不确,不如直说眉间。夜月都消枕上红。夜月, 暗写春宵的流逝。这句朦胧又艳绝,象枕上一滩胭脂红。

尾联收得平稳, 见主人此时心态不复从前。全篇是很好的,也继承了无题诗写绮怀传统。 细节处尚可推敲。


  (二)无题
 
 长堤曲曲石粼粼,柳色参差接望春。
 烟锁禁中疑作雨,风过湖上不生尘。
 翠微悬瀑穿云白,绿渺平芜入涨新。
 随处青旗能醉客,肯妩身世是沈沦。
 
石粼粼, 不是石嶙嶙,也不是水粼粼。也许是石在水中的倒影吧。表面看一篇全是景。“烟锁禁中疑作雨,风过湖上不生尘。”五湖野虾兄说有忧谗畏讥之意,不失为好的解读。前句写心忧庙堂, 后句写人在江湖。也为后面的消极沉沦开了“方便之门”。颈联“翠微悬瀑穿云白,绿渺平芜入涨新”立意新颖而句不甚工。“肯妩”费解,可能有误。


   (三)赠李岳州
  
   垂杨高处且凭栏,此地逢君兴颇欢。
   出守即看符是竹,触邪会许豸为冠(寇)。
  窗含远岫清湘雨,湖绕春城白石寒。
  政暇定知支手板,遥瞻紫气满长安。

似乎是故友相逢,同游,岳州可能是官名。他反正是做官的。獬豸是传说中的异兽,人家争斗, 獬豸会用角去触无理一方。所以法官的帽子称獬豸冠。“出守即看符是竹,触邪会许豸为冠(寇)。”符节多用竹, 竹又正直,这里双关, 大致写李君为官象竹, 象獬豸一样公平正直。颈联以清白之景衬托。结尾写其恪尽职守, 而心在长安的忠诚。从一篇来说, 也比较融成一气。

  
  (四)送莫观察入秦中
  
  只旌万里入函关,怅望星轺不可攀。
  此别秦中榆渐落,应逢塞下雁初还。
   玉门霜积天连汉,青海春深雪满山。
  行部赋成烦远寄,西京遽(迟)尔一开颜。
 
观察是官名,因朝代不同官位有大小。官大一点的可以双旌双节。这里用“只旌”, 是说他孤单入秦。象是左迁。诗中情绪比较消极。所以说“星轺不可攀”。中间两联景象都是负面的: 榆渐落见萧瑟,雁初还而人不得还,玉门霜积连天,青海春深还满山。 都是苦日子。行部费解,大概说有什么好奏章不妨远远的寄回来, 或许能博得圣上片刻高兴,让你回来呢。中间四句全写景物,当然也无不可,但是如介入一点个人感慨或许更好看些。


 (五)同征甫宿碧云寺寄怀彭城公
  
  满寺泉声入夜听,重来一宿万缘(绿)清。
   星当座上偏疑客,月照帘前可是卿?
  结社偶随猿鹤侣,裁书还隔凤凰城。
  争看白傅(传)新题在,错讶香山是洛京。

这首干净, 欢快,流畅。 旧说欢娱之词难工,上一首写愁苦, 却不及这首。首句起, 二句承。三四拉开,五六递进,七句才远远拉了回来,应是以彭城公比白居易,所以才有“新题”,也许当时彭城公人在洛阳。说是把北京当成洛阳了。人际关系只有作者明白,但是诗友之间明月清风般的友情,是跃然纸上的。

 
(六)夜宿金山寺呈同游黎惟敬因读黎所题碑文
 
 
   寺僻藏幽胜,烟霞满榻生。
   窗窥远湖白,钟响出云清。
   夜自传灯寂,心将听偈明。
   看君题石处,共起薜萝情。

写山寺幽胜。全从自我出发, 所见, 所闻,所思,所感。 最后才点题中和友人同读碑文事。 窗窥远湖白,白字好,因远而白。曾见王维有日落江湖白句, 为之沉吟。钟响出云清。出字特别,入就俗套了。通篇一气浑成,最后以“共起薜萝情”收拢。

总体说, 这一组诗,篇比句好,比较清浅明朗。笔随情景往返,不避重复, 不用心刻意雕琢字句,而见真情实景。

后来据鱼儿介绍: 诗作者朱正初, 明人。家境富裕,交友甚广。所以他的作品很大一部分是应酬之作。我们这里大约三国时期,由长江的淤泥慢慢冲积而成,那时四面环水,潮起潮落,很不稳定。所以建县时间很短。元,明,清三代,本地一百多位文人共印有250多部文集,但保存下来的很少。在本地县志上,只留有一代一代传抄的书目。只有朱正初的作品,通过与他交好的众多文人,化整为零的留传下来。他的第一首《无题》入选钱谦益的《列朝诗集》,这也是唯一一首入选的本地文人的作品。

这组诗其实很有明诗的特点。韵不及唐, 理不及宋。但是不强求, 倒落得清新随意。到了清诗,同样韵不及唐, 理不及宋, 但是勉力为之,虽有所振作,总显得生硬刻板。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