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虫语冰

读书影视,诗书画,生活见闻杂感随笔,胡言乱语之类吧。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最近看的几本书

(2007-06-10 11:27:47) 下一个

海外看中文书, 除了家里有的, 来源主要是图书馆。抓到什么就看什么。不好看就放下。电子版篇幅长了看起来就累。 不久前看到余华的《兄弟》上了纽约时报, 慕名到网上看了个开头: 小流氓厕所里偷看女人屁股,余华就做足文章, 说得津津有味,俺就犯腻, 不看了。感想是,现在的文学就是对从前的反动, 从前习惯了正襟危坐, 现在就流行漫画加耍贫嘴。时代使然。

正经说看过的书吧。 看了汪精卫传的下册,因为只借到下册。看着我就捉摸, 原来那时候中国有四个政权同时存在。满洲国一个, 蒋氏国民政府一个, 汪氏伪政权一个,另外就是共产党的边区政府。四个政权当然以国民政府为正统, 但是,这个正统的国民政府, 首都却迁到重庆, 称陪都。听着像二奶似的, 颇有点委屈的意味。 而堂堂南京政府却在另一个国民党元老汪先生手里。汪政权和溥仪的满洲国都吃日本人的奶。日本人一投降这两个伪政权也就灰飞烟灭。于是国民政府和边区政府真枪实弹, 一决雌雄。三年内战, 老蒋败北, 去了台湾。主客大小攻防易势,政权还是两个。 所以,
 不承认两个中国, 不承认一中一台, 但是得承认两个政权吧? 因为这是现实。北京称呼台湾政府为台湾当局, 自己当然就是北京当局了。 两个当局。中国历史上多个政权并存的时期比比皆是,好像并不怕分裂。罗贯中先生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豁达得很。

再有就是看了胡适的书信集, 三册中的一册。来往书信集, 包括别人写给他的信。说来惭愧, 对信的内容没什么深刻印象, 让我注意的是形式。原来从前人写信从来不开头先问好的。 大多直接说事。 这一点其实早年读鲁迅书简就该注意到,但是没有。 我辈现在这种开头问好结尾祝好的书信八股我怀疑是欧风美雨带进来的。肯定是近代才有的。古人写信就更洒脱了。比如白居易写信, 就写:乐天白, 曹植写信, 就写植白。同理可证, 阿Q 就是Q 白,小D D 白。  真是酷毙了。

读了印象比较深的是一本《我的父亲母亲》的父亲分册, 又是半本书。 书是台湾出的, 收集了名人回忆父母或回忆名人父母的文章。大家一定明白, 父母是次要的, 卖点是名人。看了这本书, 我说句公道话, 名人到底是名人。 名人写的好过写名人的。被写到的名人有林语堂,郁达夫, 柏杨,朱西宁。。。 写的人则有张学良,茅盾, 林海音, 阿城, 廖辉英等等。 印象最深的是陈映真写的《父亲》。听说陈是台湾很有争议的作家。俺孤陋寡闻, 这是头一回读他的书。头一回就感动了我。陈说他的父亲以教育家终其一生, 但是他的父亲只有高小的学历。后来以自学考到高小正教员的资历。现在人很讲究正教授,说扶正很难。谁知道若干年前小学老师还穷讲究高小正教员啊。陈父不以学历低自卑, 也不以自学成才自傲。实干于底层, 令人敬仰。陈于六七年因政治罪入狱, 他的父亲担心的不是他的入狱,而是怕他屈服于国民党的迫害而"反正"。他的父亲是个基督徒,探监时对他说: 你先是上帝的儿子, 再是中国的儿子, 然后才是我的儿子。陈说, 父亲为他在心中守住了一个祖国,觉得自己一辈子怎么也达不到父亲那样的风范。虽说是山野草民, 我觉得这就是所谓的民族脊梁了。

以前网上看过《往事并不如烟》的片段, 这回见到纸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 据说有删节,未知确否。这本书写的人是说来话长, 要俺说感想也说来话长。这里只能说一点小节。一是章伯钧作为头号右派,反右后官职降了两级, 还算高干, 住房汽车服务员都保留。以致民主党派开会,散会了罗龙基看着章登车绝尘而去,不由感叹早认错几天还是不一样啊。罗就只好安步当车了。二是文革高潮中,本书作者即章伯钧的女儿借住到康有为女儿家, 康家热情收留。章有本个人诗集,舍不得烧了, 也想藏到康家, 人家就不收了。可见个人文字之贵重, 之麻烦。文字成为祸胎在中国是有传统的, 希望这种传统早点终结。三是书中写到聂绀弩夫妻, 作者耳闻目睹聂家夫妇的不和谐, 也如实写了。作为后辈这样写有欠厚道。吴祖光说:“老聂是模范夫妻”。作者说:“我见到的好像不是这样。”吴祖光又重复说:“老聂是模范夫妻”。这一段很有内涵。世事洞明皆学问啊。四是储安平死不见尸,也是一段疑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群思 回复 悄悄话 据我耳闻(家父是聂和吴的老右),聂的周夫人对聂的着实不错!从没弃聂而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