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郭继卫:“微创”战争解析

(2012-05-10 08:26:06) 下一个

郭继卫:“微创”战争解析

2012年05月

来源: 新华网


   “微创”是新近出现的医学名词,指创口微小的手术,其优点是切口小、创伤轻、恢复快、痛苦少。这恰如其分地形容出特种作战的新特点、新规律、新方向。“微创”和“特战”一样,都是高科技开创的新天地。

    1980年4月25日,伊朗的子夜,停泊在伊朗附近的“尼米兹”号核动力航母上的8架RH-53直升飞机转动旋翼,一架接着一架斜刺着升入夜空。此时,从埃及起飞的6架C—130飞机也取道沙特阿拉伯飞向伊朗境内的会合地点“沙漠1号”。在头一年的11月4日,美国与多年交好的伊朗反目成仇,伊朗示威者扣押了美国使馆的66人。在政治与外交的“放人”努力失败之后,卡特总统决定“抢人”了。

    美军的计划是直升机与运输机在“沙漠1号”会合,然后“蓝光”特战队员们乘直升机前往德黑兰郊区的“沙漠2号”,从那里奔袭使馆等地,救出人质。然而,不期而遇的沙尘暴成了美军的第一批敌人,在到达“沙漠1号”后,只剩下6架直升飞机了,这是完成任务所必需的最低数量。简易机场上一片忙碌,士兵们把装备物资从运输机搬上直升机。正在此时,3号直升机液压系统失灵,这意味着该机成了一堆废铁。这些士兵擅长的是打近战、抢人质,却修不了飞机。卡特总统接到报告后,只得取消行动。

    本来故事到这里还可以挽回体面,没想到更大的“乌龙”接踵而至:第一架C—130在即将升空的一瞬间,同一架直升机相撞,两机当即起火爆炸,机上有8人死亡,4人受伤。

  天已放亮,没时间了,美军丢下8具尸体、两架飞机的残骸和5架直升飞机,也把这次行动的绝密地图、侦察照片、无线电通信呼号和频率表都遗留在了现场。他们永远无法到达区区290公里之外的“沙漠2号”了。自然,美军成为全世界的笑柄,而伊朗也随即把人质分散到全国各地,营救的希望彻底破灭。“抢人”变成了“丢人”,这一对战美国兵的胜利直到今天仍鼓舞着伊朗人。

    31年后的又一个中东午夜,2011年5月1日,华盛顿的中午1时22分,巴拉克•奥巴马授权了突袭本•拉登的命令。他甚至自信地邀请许多重要官员到白宫战情室,看球赛般地一起观看袭击实况。2架MH-60黑鹰直升机载着“海豹”特种兵出发了。直升机是不为人知的“匿踪”款,噪声更低,也更难以被雷达侦测。

    这个“黎明突袭”行动的预案是:第一架直升机飞抵庭院,士兵自一楼开始攻击;第二架直升机于屋顶上方盘旋,士兵垂降屋顶。整个行动呈现一种“钳形”态势。不幸的是,现实与那一次伊朗之行颇为相似,第一架黑鹰直升机在下降的气流扰动下尾翼撞在围墙上。指挥员不得不让第二架直升机改降院外,与原先坠落于庭院的士兵会合之后——好在事故没有造成阵亡——像抄家一样破门而入。

    本•拉登虽然邪恶,却没有特种兵那么快的反应,士兵在二楼往三楼楼梯处看见了他,他当时 “穿着一种在当地称之为‘库尔塔’的宽大睡衣袍”,他的妻子一边掩护他一边以阿拉伯语大喊她愿意代替拉登死去。那名士兵向女子腿部开了一枪,而第2名士兵则用HK416突击步枪准确射中了拉登的胸口以及头部。“GERONIMO(杰若尼摩)!”他们通过无线电报告说,那是击毙拉登的约定暗语。

    这次袭击花费了38分钟。汲取上次伊朗失败的教训,他们销毁了机密设备并引爆了故障直升机。随着拉登的遗体从卡尔文森号航母上葬入北阿拉伯海,自“911”后的反恐战争可以算作取得了标志性的胜利。在地球的另一边,奥巴马难掩兴奋地嚷道:“我们干掉他了。”

 

    特种作战是相对于战争的常规出牌而言,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甚至很难定义出它的准确概念。蚊子吸血时在人察觉前必须飞走,否则会面临被拍死的危险,特种作战也是一样,在对方形成对抗状态之前必须完成一切动作,所以它不仅是非对称的,更是无规则的。一般而言,它的基本要素包括——主体:特种部队或临时赋予特种作战任务的小型部队;任务:突袭、破袭敌重要的军事、政治、经济等关键环节和特定目标;手段:以特殊方式进行短平快作战,如空降、登陆以解救人质、偷袭首脑机关、摧毁重要设施等;效果:以出奇不意的突然行动,实现常规部队不适宜或不可能独立完成的作战意图。

    最早出现的特种部队是1936年德国最高统帅部成立的勃兰登堡大队,该部队在“二战”中潜入敌国大搞破坏,世界上特种兵的主要作战模式因此延续。究其理论基础,似乎可以从克劳塞维茨的“战争阻力”论断中引申出依据:他在《战争论》当中将战争中的阻力描述为由偶然性、无法预测性和特殊性构成的“妨碍战争的一切活动的介质”。而“减轻阻力的润滑油只有一种,就是战争锻炼。”显然,特种作战为减少战争阻力提供了另一种解决方案:像泥鳅一样的小巧灵活的行动,所遇到的阻力必然比拉起架势的两虎相搏小得多。

    以前“特战”的成功率未见得有多高。除了伊朗人质事件,在1993年,克林顿命令陆军“游骑兵”和“三角洲”特种部队进入摩加迪沙,捉拿索马里军阀艾迪德。在那次行动中,共有19名美国官兵丧生,并成为美军傻而笨的又一标志。

    此类行动曾经是许多美国总统的梦魇,但奥巴马却青睐这种高风险、高回报的玩法,他敢于孤注一掷,并取得了成功。

    当美国人感觉政府无能之时,“海豹”成了“无所不能”的代名词。他们身手矫健,威武强悍,似乎可以完成一切不可能完成的军事梦想,连总统奥巴马的支持率都要仰仗他们。

    美国于今年年初大幅调整了军队的功能与结构。那种兼具表演与赌博属性,输了吃亏不大、赢了大抢风头的秘密快速行动成为重点,而不是在伊拉克、阿富汗那样的密集型长期作战。为此,到2023年国防预算将削减4870亿美元,陆军将从57万人减少到约49万人,20.2万人的海军陆战队也将缩减。美军特种作战司令部2012年的预算为105亿美元,其中包括33亿美元的海外紧急行动预算,比2011年增加了7%。今后4年,特种部队将增加10%,从63750人增加到70000人。新的理念是打造更灵活的特种兵,并在全球范围部署,组建“战区特种作战指挥部”。特种部队将会扮演更多角色,而不仅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只能针对外交政策死角采取行动。其它西方国家也有这种趋势,如以色列近期就组建了一支特种“深度部队”,旨在深入敌方境内执行任务。以色列在海外的秘密行动数量在过去一年里大幅攀升。这也意味着,未来的作战,“特战”或者“特战”性质的军事冒险只会增多,不会减少。

   从前面叙述的事例对比可以看出,特种作战的春风得意并非缘于美国总统的运气,归根结底还是技术进步的胜利。就如同在医学领域,再有经验的医师,也不如一只内窥镜更能够说清楚“肚皮里边的故事”一样。在战争中,体能的提高毕竟是有极限的,而技术的空间越拓越宽。特种作战已然成为集空天纵深、举一国军力的聚焦式行动,参战士兵不必是史泰龙饰演的兰博那样的超级英雄个体,而是能够清醒而精确地完成整套技术流程的、各司其职的超级包工队。出现这种情况的深层次原因,一是全球信息侦控能力极大改变了战场时空关系,新出现的危机区域不再那么遥远与深不可测;二是快速、精确和隐型装备的大量出现,更有条件发动单边突袭,并且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战争阻力”带来的政治风险;最后,近于残酷的训练与“精确到盎司”的计划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自信。能否“全身而退”成为衡量这场赌局的首要条件,“不怕进不去,就怕出不来”——这也是破解“微创战术”的唯一灵丹妙药。

    同时人们必须看到,美国的这种军事重心调整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既有法律层面的,也有道德层面的。一帮士兵未经外交沟通就擅自在他国的领土上杀人放火,用什么保证公允与正义?

    1月25日的又一个凌晨,“海豹”队员从索马里海盗老巢救出两名人质,那时奥巴马正在发表国情咨文,他说他最喜欢的收藏品之一是特战队在消灭本•拉登时携带的国旗。他赞赏的是带着国旗的暗杀、破坏与偷袭。(作者郭继卫系第三军医大学教授,陆军大校,从事军事医学发展战略研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