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美国S70黑鹰与青藏高原(组图)

(2009-11-06 11:43:23) 下一个



1983年,为了解决边防部队,特别是驻高原一线哨所补给困难的问题,中央军委决定引进一型适应青藏高原恶劣气候环境的先进运输直升机。项目由总参装备部 负责,保利科技公司组织国际招标,空军进行技术评估。当年,各竞标厂商的产品被空运到拉萨贡嘎机场,在拉萨、羊八井、甘巴拉山等地进行高原性能试飞。西科斯基公司的一架注册号为N3124B的黑鹰直升机以其6000米升限、600公斤载重和600公里航程的卓越性能脱颖而出。次年6月,中美双方签订了购买 二十四架黑鹰直升机的协议。合同包括24架单价600万美元的黑鹰直升机、3套单价78万美元的外挂式副油箱系统、1套古德曼公司的机载飞行测试系统和地 面处理设备,以及维护直升机所需的工具备件等,总价1.5亿美元。中方派出八名飞行人员和部分机务人员赴美培训。

1984年11月,首批3架黑鹰直升机(生产序列号70785、70788、70792)运抵天津港交付中方。这3架装备空军独立运输团3大队(空34师 102团前身),用于组织飞行、机务人员改装训练,其中两架(生产序列号70785、70788)订制为白色涂装,打算日后作为专机使用。

1985年1月,第二批9架黑鹰直升机(生产序列号70793、70794、70797、70798、70799、70800、70811、70812、70813)交付中方,装备成都军区空军独立运输团。部队喷涂机身编号5XX6。

1985年5月,第三批5架黑鹰直升机(生产序列号70830、70831、70836、70837、70848)交付中方,装备兰州军区空军乌鲁木齐指挥所航运团。部队将序列号后三位喷涂为机身编号8XX。

1985年10月,最后一批7架黑鹰直升机(生产序列号70855、70856、70867、70868、70879、70884、70892)交付中方,仍装备成空运输团。

引进“黑鹰”之前,我军并无可在海拔3000米以上使用的直升机。在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的雪域高原,含氧量低于海平面的一半,任何发动机功率都会减少40%左右。即便是引进之后,解放军仍花了极大人力物力才完成了对青藏高原海拔3000米以上的飞行航线、各种高度起飞重量和载重的理论研究,解决了启动功率等一系列理论难题,再进行了实地试飞论证。光是理论计算、试验,就用了三个月。

成空运输团在装备黑鹰直升机的当年11月就开始组织首次进藏运送给养行动。部队出动4架黑鹰直升机,配备邢喜贵、姜庆芳、朱永昌、国逢仁4名机长,阿罗、 扎西泽仁等5名副驾驶,4名领航员,以及1名机场指挥员,飞赴被称为高原孤岛的藏南墨脱。4架直升机兵分两路,一路是由邢喜贵带领的3架直升机,从成都凤 凰山机场起飞,经甘肃天水、兰州、青海格尔木、西藏那曲、拉萨,蛙跳式的连续转场,才抵达向墨脱运送给养行动的起点西藏林芝;另一路为了验证空运黑鹰直升 机进藏的可行性,将直升机旋翼、尾桨等部件拆卸后,用一架略经改装并刚在北京沙河完成载机飞行装卸试验的运8A型飞机搭载,从成都直飞拉萨。但抵达拉萨 后,在西科斯基公司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十几名曾赴美受训的机务人员用了两天时间才完成直升机的组装测试工作,与美军所能达到的六小时标准相差太远。此后, 中国再没有尝试过使用运-8A搭载黑鹰直升机进藏。

空军世界 :: S-70“黑鹰”通用直升机抵达林芝后,4架黑鹰直升机在一个月内穿梭于海拔七千米以上的群峰间,总飞行时间达320小时,完成了对墨脱军民一年所需物资的补给,而这在以前只能在每年七至九月靠牦牛和人力运进墨脱。

1986年10月3日,中央军委批准组建陆军航空兵部队。空军绝大部分直升机部队人员装备都将转入陆军航空兵,黑鹰直升机当然也不例外。次年,空军独立运 输团3大队、成空航运团、兰空乌指航运团所属黑鹰直升机分队人员装备陆续移交陆航,并合编为一个直升机团。改编工作于1987年12月完成,成立了总参谋 部陆军航空兵试验训练基地第2团,团部位于成都凤凰山,部队分驻成都、北京、乌鲁木齐三地。划归陆航前,黑鹰直升机已累计飞行11000小时。

在改编完成前的1987年10月8日,兰空乌指航运团831号黑鹰直升机配合纪录片<柴达木之光>摄制组执行外景拍摄任务。在从青海格尔木返回西宁途中, 飞至都兰县诺木洪乡境内时突发机械故障,失事坠毁。事故造成包括1名机组人员在内的3人死亡,15人受伤。事后查明,事故是因产品质量问题导致尾桨传动轴断裂造成的。西科斯基公司为此支付了总值300万美元的航材和赔偿金。

1988年5月27日,陆航试训基地2团邱光华邓贵芳机组驾驶一架黑鹰直升机执行运输任务。在飞越林芝墨脱间海拔4200米的多雄拉山口时,直升机由于气 象原因撞毁在低于山口100米的缓坡上,机上人员全部侥幸生还。然而不幸的是,大难不死的邱光华机长在20年后的抗震救灾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是后话 了。



1989年4月1日,又是在林芝墨脱间的航线上,张崇海机组驾驶的5626号黑鹰直升机失踪。至5月10日,军地派出直升机50余架次,人员3100多人 次,搜索面积4000多平方公里,一无所获。部队甚至一度以为直升机已飞入敌境。直到入夏以后,才有当地群众报告在多雄拉山口东侧发现直升机残骸和机长张 崇海、副驾驶巴古泽旺、领航员刘家强、空中机械师唐孝德四位烈士的遗体。因路途险恶,无法将烈士遗体带回,遂在野外简陋条件下就地火化。从北京派出的陆航 试训基地工作组在事故现场顺着直升机滚落痕迹在峭壁上发现了撞击点。事故最终被确定为气象原因。

陆航试训基地2团成立一段时间后,为便于管理,陆续将机身编号统一编入LH02XX号段。因编号时已损失3架黑鹰直升机,最大编号即为LH0221。驻疆 2大队87年事故损失1架黑鹰后,2团将驻京1架白色黑鹰直升机补充给2大队。此时陆航试训基地2团共编有21架黑鹰直升机,其中驻川14架,驻疆5架, 驻京2架。

1991年初,陆军航空兵编制体制调整,撤销陆航试验训练基地。原试训基地2团改编为陆航2团,由总参直属改归成都军区建制。原试训基地2团2大队改编为 陆航3团,归兰州军区建制。驻京的两架黑鹰直升机,深色的一架返川归陆航2团;白色的一架及空地勤人员留京继续配合同期引进的飞行测试系统进行飞行性能试 验,他们被编入由试训基地3团改编的总参直属陆航4团。此时,黑鹰直升机分属3个陆航团,其中2团15架,3团5架,4团1架。

空军世界 :: S-70“黑鹰”通用直升机1991年6月16日端午节,成都军区司令员张太恒、副司令员张德福、侯书军带领工作组沿中尼边境调研。视察完樟木口岸边防连后,工作组在聂拉木分别登上 来时的三架黑鹰直升机。张太恒司令员等人乘坐由邢喜贵机组驾驶的第一架直升机;张德福副司令员等人乘坐由国逢仁机组驾驶的第二架直升机;侯书军副司令员等 人乘坐由胡殿元机组驾驶的第三架直升机。前两架直升机相继向南起飞,第二架直升机在向右转弯180度的过程中不幸撞山,机上人13全部牺牲。死亡人员包括 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张德福中将、西藏军区参谋长毛海清大校(晋升少将命令刚刚签发,尚未颁发)、成都军区四个二级部部长副部长以及参谋干事等人,机长国逢 仁、副驾驶阿罗、空中机械师李先通。13人中,将官1人,校官7人,尉官4人,士官1人。事故结论是,直升机在起飞时遭遇下降气流,导致转弯时撞山。又是 气象原因......

90年代中期,陆航部队重新排定机身编号。在2团服役的黑鹰编入LH922XX号段,3团的编入LH932XX,4团的唯一一架白鹰被编为LH94219。此时,黑鹰直升机仅存20架,因此XX的最大值变成了20,它的主人就是3团的另一架白鹰。

90年代末,陆航4团的白鹰完成了有关试飞任务,直升机和空地勤人员调入2团。从那时至今,陆航2团拥有15架黑鹰直升机,分别是:

LH92201 LH92202 LH92204 LH92205 LH92206 LH92207

LH92208 LH92209 LH92210

LH92211 LH92212 LH92213

LH92214 LH92215 LH94219

陆航3团拥有5架黑鹰直升机,分别是:

LH93203 LH93216 LH93217 LH93218 LH93220

试飞则从海拔1700米的机场开始,逐步向高原推进。到了标高3000米以上,发动机功率急剧下降导致飞机升力不够。又经过三个月,以温清澄为首的科研人员终于克服了技术困难,解决了升力问题。最终“黑鹰”飞越了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降落在阿里地区。温清澄的《直升机在高原的使用和维护》论文,令世界第一次认识了在青藏高原直升机飞行的种种特性与巨大困难。美国各方面也以此作为重要结果和经验,西科斯基公司更是获得了巨大的广告效应。

为适应高原地区使用需要,中国的S-70与美国陆军标准的UH-60略有不同。中国的S-70采用了加大推力的T700-701A发动机,旋翼刹车进行改进,使用了SH-60的上部主减速壳体。用LTN3100VLF导航系统代替了美军标准的多普勒导航系统。机身选用了包括7075-T6铝合金在内的多种先进材料,机身上的射击窗、机枪座等都经过了优化设计,承力情况较为理想。

中国“黑鹰”主要部署北京军区和成都军区,1985年后进入西藏和新疆的高原地区服役。军方非常欣赏其高原性能,实际上S-70也是陆航唯一能在高原区顺利运作的直升机。S-70先后参加过多次抢救西藏灾区和返回式卫星回收的任务,使用强度大,在1989年以前总飞行时间就超过了11000小时。高的出勤率自然会使事故次数增多。“黑鹰”的使用环境主要是青藏高原,气候条件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恶劣的了,已发生过多起机毁人亡的事故。但多数是由于气候原因或人为操作失误造成,只有少数是机械故障导。最严重的事故是,1991年6月16日,一架“黑鹰”在西藏坠毁,机上包括成都军区副司令员在内的12名解放军人员全部遇难。

此外,1988年,一架“黑鹰”旋翼碰到西坡这比山口的山岩上,坠毁在当地。1989年4月,另一架“黑鹰”在多雄拉东侧失踪,4名机组成员下落不明。1990年,在藏北那曲雪灾中,一架“黑鹰”竟然在降落时落在了另一架“黑鹰”上,双双报废。

陆航和西科斯基公司原本都对“黑鹰”寄予了很大希望,西科斯基公司曾经期望出售100架“黑鹰”给中国。但1989年之后这些想法都落空了。中国曾试图对“黑鹰”测绘仿制,迫于工业基础过于薄弱,未能实现。实际上1989年之后,中国一直能够从西科斯基购买必须的零部件,占据美国对中国大陆的军事贸易的相当部分。据称由于中国的“黑鹰”常用于西藏和新疆地区的人道主义救援行动,因此美国各界并未反对出售上述零部件。

中国与西科斯基的合作并非一帆风顺。双方曾就一些S-70坠毁的原因产生激烈争执,西科斯基认为是中方使用不当。后经过中方自行研究S-70的零部件,证明了机械故障的成因,西科斯基方面才让步,重新运送了一架全新的S-70到中国作为赔偿。

由于无法得到更多的S-70“黑鹰”,陆航很快转向购买俄罗斯的米-17直升机。大量的米-17,尤其是最新的米-17V5高原型号的到来,缓解了陆航紧迫的需求问题。但总的来看,只有自行研制出象S-70这种水平的直升机,才能说我国直升机已达到了世界级水平,不再受制于人了。

但S-70的先进性是无容置疑的,是全面领先的。例如,在S-70上的T700发动机只有两个保险丝,改进型甚至取消了保险丝。而米-8的发动机有很多处需要用到保险丝,调整点20多处,随机工具甚至多达45件。因此在我军中S-70的维护要大大易于米-8与米-17。在高原性能和防腐蚀方面,S-70更是占有压倒性的优势。遗憾的是我国尚不具备这样的实力仿制或研制相应的型号。也许与俄罗斯方面联合研制新型通用直升机,引进俄罗斯相应型号的生产专利,是一条捷径。

关于黑鹰的传言:

831号事故后美方赔偿了全新整机?

>连半架旧的也没赔

90年那曲雪灾两架黑鹰相撞?

>子虚乌有

89年后黑鹰因美国禁运得不到配件?

>美国总统特使斯考克罗夫特于当年7月和12月的两次访华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西科斯基公司继续依照合同提供售后服务,90年代也曾派技术人员来华协助维护 直升机,但双方的合作态度不再积极了。一方面由于政治大环境恶化,中方已不能把维持机队良好运转的希望寄托于一家西方公司;另一方面,西科斯基公司也不会 因为殷勤的售后服务获得更多的后续订单。配件和服务并非免费的,中方一直在努力寻找替代品,但发动机等主要部件仍需进口。

S-70执行回收返回卫星的任务。




 

 

解放军正准备登上“黑鹰”,注意短翼和副油箱。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