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货币安全:中国再签货币互换协议推动人民币“走出去”

(2009-04-02 04:38:23) 下一个

中国再签货币互换协议推动人民币“走出去”
2009年04月   来源:新华网

中国人民银行与阿根廷中央银行2日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协议互换规模为700亿元人民币/380亿阿根廷比索,实施有效期3年,经双方同意可以展期。

    至此,自去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央行已与中国香港地区、韩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白俄罗斯、阿根廷等6个国家和地区的央行及货币当局签署了货币互换协议,总额达到6500亿元人民币。

    据了解,目前中国央行还在与其他有类似需求的央行就签署双边货币互换协议进行磋商。

    分析人士指出,一系列货币互换协议的签订,将起到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作用。同时,也为人民币跨境结算提供了资金支持基础,长远来看,将为人民币国际化奠定重要基础。

    货币互换,通常是指市场中持有不同币种的两个交易主体按事先约定在期初交换等值货币,在期末再换回各自本金并相互支付相应利息的市场交易行为。

    其运作机制是,央行通过互换将得到的对方货币注入本国金融体系,使得本国商业机构可以借到对方货币,用于支付从对方的进口商品。这样,在双边贸易中出口企业可收到本币计值的货款,可以有效规避汇率风险、降低汇兑费用。

    中国央行表示,总的来看,央行运用货币互换手段是为了应对短期流动性问题,更有效地应对金融危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推动双边贸易及直接投资,并促进经济增长。

    “一方面意在维护金融稳定,另外也是为今后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奠定资金基础。”中国社科院金融所国际金融室副主任张斌认为,在当前全球经贸增长乏力、外汇市场波动加剧、贸易融资萎缩的情况下,总金额达6500亿元人民币的系列互换协议的签署,为区域内扩大使用人民币结算提供了资金来源。

    “这也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张斌说,一国货币实现区域化和国际化的前提,首先是要该国货币成为计价和结算货币,其次成为交易和储备货币。当前货币互换协议的签署,以及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的开展,增加人民币在全球国际贸易结算中的份额,都可看作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步骤。

    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早已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进出口贸易的一个趋势。上世纪90年代,中国与有关邻国就已开始在边境贸易中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贸易量不断增长,将本币结算从边贸扩展到一般国际贸易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去年年底,国务院决定对广东和长三角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中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

    “通过开展货币互换、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等措施,可逐步提升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并为全球金融稳定奠定基础。”中国国际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张其佐说。

    不过也有专家表示,人民币国际化不会一蹴而就。张斌说:“由于目前人民币仍不可自由兑换,以人民币计价的金融产品发展不足,可见以人民币作为投资和储备货币还需要做很多工作。”

    央行有关方面负责人指出,今后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升主要取决于国家经济实力和对外开放程度,以及本国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在这方面多练内功,才可能支撑人民币真正的价值。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