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zt 浅析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

(2008-12-30 15:58:48) 下一个

浅析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

甄冠楠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政法学院,武汉430074)

摘要:石油作为一种战略性矿产资源是保障国家安全、经济发展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势必造成对石油的需求大大增加。而目前,由于国内石油资源储备和开发不足造成了对国外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不断加大,国际石油市场价格风险增加,环境国际化带来的压力等众多因素,都要求我国应当加速建立国家石油战略储备制度体系,以期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石油安全问题。本文着重对于我国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石油战略储备 法律制度 石油安全


引言

石油是保障国民经济得以顺利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甚至有“黑色金子”的美誉。近年来,我国国内和国外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石油价格高居不下、国际态势持续动荡以及我国石油净进口量大量增加,致使我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加大,石油安全形势异常严峻。为保证我国的石油安全和能源供应,也为了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顺利发展,尽快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尤其是建立完善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

一、我国现行石油供需形势分析

(一)我国石油供应前景严峻

中国是世界第五大石油生产国。1999年,我国原油产量为1.602亿吨,较1998 年下降0.1%;2000年,全国原油产量为1.6亿吨,同比基本持平;2001年,全国原油生产缓慢增长,年产量为1.64亿吨,比2000年增长1.33%;2002年,我国原油产量可望同比增长2%左右,原油年产量有可能达1.68亿吨。在过去的10年里,原油产出年均增长率仅为1.8%;与此同时,伴随我国经济的连年稳定增长,石油消费平均增长速度达到4.9%。我国近年来是世界石油消费增长最快的国家。从1983年开始使用进口原油,当年进口量为905万吨。近年进口更呈明显增长态势。1999年4381万吨,增长384%;2000年7900万吨,同比增长80%,超过一半是从海湾地区进口的 。2003年中国石油进口量为6700万吨,与2000年相比增长39.35%,平均年增长11.69%。石油对外依存度达36.4% 。可以说,如果在今后的10-15年内没有重大发现和重大技术突破,我国原油将严重供不应求。到2015年,我国将有一半原油需有进口。2020年,中国对国际石油的依赖将从目前的20%左右上升到40%左右。

另一个严峻的现实是,中国石油接替资源量和后备可采储量日趋紧张。根据 2002年中国油气资源评估报告,中国的石油资源量应大于1021亿吨,天然气资源量为38万亿立方米。但陆上石油平均探明程度仅为28%,天然气平均探明程度只有6%,远低于世界平均探明率,中西部地区探明率更低。与许多国家相比,中国近海油气资源勘探还处于开发初期。

石油安全问题不解决,将会严重制约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中国人均GDP仅1000美元,刚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行列,还需50年中国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没有足够的能源保障,现代化只能成为一句空话。

(二)国际石油供求形式的新变化

石油市场供求形式的变化无疑是影响石油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市场反映供求形式的参数是价格。所以,石油价格可以反映出石油供求关系给石油安全带来的不确定性。而油市震荡,油价上涨,油品吃紧,已经成为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油品市场的大趋势。最近,国际油价走势再创历史新高,我国也随之再度调高了国内成品油价格。目前影响油价的因素不乏投机炒作等因素,从整体上看,世界石油供应仍呈供略大于求的态势,有人认为,这种高位震荡,不会持续太久便会出现适当跌势。然而,不能忽视的是,随着世界经济的转暖,石油开采难度的加大,今后几十年内,世界范围的石油价格上涨,仍然难以避免。2003年中国石油进口量为6700万吨,200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67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如此一来,国际油价每桶变动1美元,将耗费大约55.6亿元人民币,会直接影响我国的GDP约0.047个百分点。可见,稳定的世界石油价格对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目前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现状

国际上石油战略储备制度的兴起和石油危机有关,对于石油消费国来讲,石油价格的波动将会给国家发展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果中国未来15年的经济增长维持在7%以上,则原油需求将至少以4%左右的速度增加,但同期国内原油产量增长速度难以超过2%,世界石油大会预期中国在2005年、2010年、2015年将分别进口0.7亿、1亿和1.3亿吨原油,而自给率则将逐步滑落到70.8%、64.3%和59.4%。
总体来说,石油安全是我国在新时期面临的新情况,但是相关制度的建设仍然滞后。目前,在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都已建立了自己的石油储备体系,其石油储备量从一个月到三个月不等。日本国家加上民间的石油储量已大大超过了170天。作为稀缺性战略资源,石油历来被视为战略物资为世界各国所重视。我国应高度重视能源安全,重点提出必须搞好能源供应多元化,加快石油战略储备建设,健全能源安全预警应急体系。因此,石油战略储备政策直接影响石油需求,进而影响国际油价。

中国的石油战略储备计划的实施日程表,现在仍然无法非常确切地对日程作一个界定。最大的问题就是石油安全。目前我国的石油安全面临很大的挑战,一个是石油价格波动,另一个是可能会出现的石油短期供应中断。石油储备不仅仅是储备一定数量的石油,而是需要一个科学的系统化设计,其中包括资源储备、物质储备和市场建设。物质储备应对的是短期的问题,而资源储备和市场建设则需要长期完善。尽管从国际上来说,石油的长期供应不会有大问题,但是石油储备是一种国家需要,尽管这也需要巨大的成本。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4年06月30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必须坚持把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要高度重视能源安全,搞好能源供应多元化,加快石油战略储备建设,健全能源安全预警应急体系。因此,我国目前在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建设领域内有诸多的课题急待研究和解决,以期尽快缓解我国能源安全问题带来的压力。

三、尽快建立我国石油战略储备之必要性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国际形势地剧烈动荡、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维持高价位、国际能源供给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石油安全已经成为了急需解决的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课题之一,也是我国必须应对的挑战,因此,石油战略储备作为减少和防止石油供应中断所造成危害的核心手段其在我国的建立已经势在必行。

(一)石油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

随着常规能源的逐渐衰竭,能源的发展将直接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为此,各国都将能源发展置于国家安全的重要位置.从近期发展趋势看,由石油引发的全球范围或局部地区的政治经济危机不断发生,世界强国通过跨国公司加强对世界能源的控制,今后谁掌握了能源的主动权,谁就掌握了经济发展的主动权,也就获得了国家间竞争的先机,而控制石油资源又是其举措中的重中之重。

(二)防止出现石油供应中断危机

石油战略储备的功能之一既是防范国际石油市场可能出现的突发中断情况。所谓国际市场的石油供应“中断”,主要指因某个或某些石油输出国的石油出口突然终止或急剧下降而导致国际市场石油供应量在短期内大量减少 。从石油供应历史看,由于战争、动乱或其他突发事件导致不同程度的石油供应中断事件巧次,中东地区在1951年后供应中断达13次。我国进口石油的重点地区,即中东和里海是世界上最不稳定的和风险最大的地区之一,任何一个突发因素都会导致原油供应的中断。进口石油的运输也存在风险,包括原油的海上运输和输油管道,都会因为途经国家或地区的不稳定或海上运输通道安全因素而发生意外。此外,由于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也会造成石油生产和供应的中断。通过建立战略石油储备,可以有效地减轻种种原因造成的石油供应中断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化解各种由于石油供应风险引起的危机。

(三)有利于抑制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

石油战略储备主要应对突发事件造成的短期石油供应短缺,例如达到90天的储备量,甚至达到更多天数的石油储备,面对中国飞速增长的石油总需求量,其效果是杯水车薪。但是,这数十天的石油储备却能抑制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美国石油储备动用原则中规定,即使没有发生紧急事态,当总统认为原油供应可能因某种途径中断而造成供应不足时,也可动用国家石油战略储备。1991年的海湾战争期间,美国动用石油战略储备,每天向市场投放112万桶原油,起到了稳定市场、平抑价格的作用。中国因为没有石油储备体系,在国际石油处于低价位时无法大量购入,油价上涨时又无法减少进口量,形成“买涨不买落”的现象。2000年,国际油价大幅上涨时,中国进口原油7000万吨,比1999年增加70%。随后原油价格回落,2001年底国际油价回落至每桶17美元左右,但此时中国却在释放库存压力,减少原油进口,2001年原油进口比上年下降7%。而国际油价高涨的2003年上半年,中国原油进口却比2002年同期增长了32.8%。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费国,国内油价与国际油价衔接如此之近,只会极大地削弱国民经济的抗风险能力。当然,石油战略储备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平抑石油价格,但其发挥的作用也是勿庸置疑的。
 
(四)石油战略储备在我国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石油是当今世界第一大能源,其安全问题已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可以说,目前世界上的几乎所有国家都已经把石油安全置于能源战略的核心位置。因此,研究我国的石油安全问题,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应该说,我国石油方面的立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我国石油安全保障法律制度存在诸多缺陷:如大部分有关石油的立法效力层次较低,几乎都是以“条例”“办法”的名称出台的,没有独立的石油法典;有关石油方面的立法,分散地规定在宪法、矿产资源及其他条例规章和政策性文件中,没有形成系统和完整的法律体系,使作为特定矿种和战略物资的油气资源的特殊性,在立法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因此可以说,我国在石油安全方面的立法近乎一片空白。同时,我国缺乏有效的石油安全的政府管理体制。令人担忧的是,中国至今还没有一个完备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目前中国石化企业的石油库存量只能维持7天,远远低于美、日两国100多天的库存水平。

四、我国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的对策

(一)建立石油储备,首先要立法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为保障储备工作的顺利进行,都进行了立法,如美国的《能源政策与储备法》,日本的《石油储备法》《石油公团法》,德国的《能源安全法》《石油及石油制品储备法》等。石油储备是一项事关国家与产业安全的战略性工作,必须有法可依,没有法律保障就很难实施。中国现在迫切需要在能源安全和石油储备方面进行立法。国家发改委已设立了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专门处理国家石油储备的相关事务。

1.为了保证日本经济发展对矿物原料的需求,日本政府早就着手制定完善的全球资源战略,对利用国外资源进行长期规划。全球资源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长期、大量进口,并进行有计划的石油储备。日本的石油储备始于1972年,当时的储备目标是相当于60天的消费量。在经历了1973年“石油危机”的严重打击以后,日本全面推进民间石油储备建设。日本政府于1975年制定了《石油储备法》,要求所有石油公司和石油进口商按照规定,在政府财政援助下进行基础储备,基础储备量之和相当于日本70~90天的石油消费量。1978年,日本政府又修改了《石油开发公团法》和《石油公团法》,规定由兼有政府职能和国家石油公司特点的石油公团承担国家石油储备的责任和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任务。1989年日本政府又修改了《石油储备法》,明确石油储备以国家储备为主,并规定逐步降低民间企业法定的石油储备量。

2.美国国会于1990年在重新修订《能源政策与储备法》时,放松了动用战略石油储备的条件,理由是“战略石油储备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战略重要性有所降低”。根据新规定,除了“进口石油出现严重供应中断”的情况外,在国内石油产品供应出现中断或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总统也可决定动用战略石油储备。此外,在企业因突发事件导致其石油供应中断的情况下,能源部可有偿向这些企业借贷战略石油,但借贷期不能超过6个月,借贷总量不能超过500万桶。这样做既可解企业的燃眉之急,也给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带来一定收益。

3.在国外,石油储备法律往往是包含在能源法之中,或者是进行专门的立法,但是共同特点都是将石油储备法律纳入综合的能源法律体系当中。这是因为,石油储备的出发点在于保证一国的石油安全(能源安全),但仅有石油储备是远远不够的。一国石油安全(能源安全)战略是一个综合的机制,包括节能、新能源开发、石油进口多元化等措施,这些战略组成的实施都离不开法律的支撑,并且这些法律之间必须协调一致,形成体系。石油储备战略的实施在我国已成定局,法律是石油储备战略体制层面—制度—的一个重要构成要素。谈法律在石油储备战略中的位置,隐含着与石油储备战略整体系统中其他要素相对照的意味。石油战略储备是一个庞大的、整体的系统工程,涉及经济、法律、社会、政治、外交、科学、技术等许多方面。涉及到具体操作,石油战略储备的实施可以概括为两个层面:物质和体制层面。

物质方面,石油储备不是无形的看不见的制度、管理、战略等概念,石油储备要有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的实物,包括储存的石油;储存石油的仓库、洞穴;运输石油的管道、车辆等等。而支撑这些硬件得以实现的另一硬性要素更为重要,即合理的技术使用。石油储备这种大型项目的一系列环节都要贯穿着科学、严谨的技术要素:储备的石油应选择原油还是成品油;储存石油的仓库、洞穴在哪选址、在哪建造;这些仓库、洞穴如何维护,防火、防震标准如何;地下储备的洞穴有怎样的地质构造和特征;储油罐用什么样的钢材原材料最合理;等等。这些都需要经过大量地质学、材料学、化工、物理等学科的知识、技术来计算、研究和论证。

体制方面,石油战略储备就其本质而言,就是一种旨在确保一国石油安全的制度设计。作为一个海外舶来品,国外的经验尤为重要,这里指的主要就是制度建设。事实上,国外的石油储备建立的过程也往往是和国家各方面的现实国情不断磨合的制度设计的过程。这项制度包含的内容很丰富,如石油储备的模式(政府、企业还是民间等)、规模大小(具体的石油储备量)、管理体制(管理机构的设置、人员的分工等)、资金的筹措渠道(政府投资还是采取其他融资渠道)、运行机制(购买储藏、市场投放机制)等。

借助制度经济学的原理我们可以梳理出法律在石油储备中的位置所在。按照制度经济学制度构成的观点,制度包括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以及实施机制。正式规则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和契约,以及由一系列的规则构成的一种等级结构,从宪法到成文法和不成文法,到特殊的细则,最后到个别契约。可见,法律是制度很重要的一项构成要素。由上可知,法律在我国石油储备战略中的位置可以概括为:制度是石油储备战略中的软件层面;而法律则是这个层面中的一项重要构成要素。可以预见,石油储备立法必将是一个利益的冲突与协调;制度的设计和比较;权利、义务的争夺和配置;时机、尺度的把握和衡量等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二)我国石油战略储备的主体

石油战略储备主要有两种实现方式:一种是参照美国的方式,即完全由国家财政支持建立国家储备,另一种是按照日本的模式,即开始以民间储备作为储备的主体,逐步增加国家储备的比重, 应走国家与民间相结合的道路。在建设石油储备方面,一开始以民间储备为主,石油公团在融资政策上给予优惠,然后逐步发展国家储备,并相应地减少民间储备,最后使二者稳定在6∶4的比例。战略石油储备是从国家安全角度考虑建立的储备,不同于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连续性稳定性的商业储备。

从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要性来看,应走以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为主,国家储备与民间储备相结合的途径。日本能走民间储备为主的道路,除了政府有一系列鼓励政策外,还在于有明确的法律规定。经过30余年的发展,日本已形成官民一体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与其它国家石油储备不同的是,日本石油储备带有强制性。为了搞好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和运作,日本政府在石油储备中,吸收了具有建设储备设施和经营原油技术及经验的民间石油经销企业,合资设立了国家石油储备公司,专门从事相关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石油(包括原油和成品油)的战略储备目标为5、6个月的国内消费量。到1996年,日本相继建成10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其中,国家石油储备基地有10座,5座建在陆地上,2座建在海上,还有2座是利用地下岩穴储油,总容量达4000万立方米。此外,日本政府还从民间租借了21个石油储备设施,民间储备的石油则保存在各石油加工厂和销售网点。日本的国家储备全部是原油形式,民间储备中原油和成品油各占一半。

目前,日本已经相继建成了13个国家石油储备基地,这些基地大体占到日本国家石油储备设施容量的51%-52%。日本政府决定进一步加大石油储备的力度,将国家石油储备量提高到全国90天的消费量。此外,民间储备一般保持在4000万千升左右,可用75天。根据日本政府最新的统计数字,今年4月的石油储备为8899万KL,可用169天,居世界第一。其中国家储备4844万KL,可用92天,民间储备4055万KL,可用77天。

迄今为止,在国家石油战略储备项目以及给予民间的储备补贴的事业费上,日本政府已从国家预算中支出近2万亿日元。为了解决石油储备需要的巨额资金,日本政府开征石油税,并设立石油专用账户,主要用于国家石油储备。日本政府还编制了国家石油储备特别预算,作为战略石油储备和液化石油气储备的专项资金使用。

中国目前还没有石油储备方面的法律、法规,如果把公司、企业作为储备的主体,不仅没有法律依据,而且实施起来会非常困难,但考虑到我国项目建设资金比较紧张,不可能像美国那样完全由国家出资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也应该把民间的储备作为国家储备的重要补充,积极鼓励有能力的生产、流通和消费企业进行必要的储备,尽快建立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体系。我国在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之外,还可以通过立法,规定要求企业在正常的商业储备之外,承担一定的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石油储备,如日本要求企业有相当于25天用油量的义务储备,储备的成本由企业负担 。我国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与民间战略石油储备量初期的比例大致定为2比1,以后逐步减少民间的储备义务"初期的储备天数可以为5天~10天,最后达到20天左右储备量。

日本政府还出资设立了日本石油公团,具体承担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任务和支援民间企业的石油储备事业。其中,大部分资金用于购买国家储备石油以及用于促进石油开发和石油开发技术的研究。由于民间企业承担储备石油任务必然要增加其巨额的储备设施建设费用和日常维持费用,国家有责任帮助企业减轻石油储备造成的经济负担。所以石油公团的部分资金用于支持援助民间企业从事石油和液化石油气的储备事业 。

(三)石油储备资金的筹措

1.建立石油储备体系成本巨大

建立石油储备体系需要大量的资金,如何筹集足够的资金就成为关键。主要包括储备设施成本、维护费用以及原油成本等。国家石油储备不能指望依靠经营和盈利的办法来维系,政府必须要保证所需的资金及时到位,所需资金投入必须优先予以保证,没有资金的及时和足额到位,战略石油储备就是一句空话。我国战略石油储备的主体是国家,储备资金的来源主体也应该以政府拨款为主,政府和民间多方面多渠道筹集 。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也必须考虑成本的问题,无疑任何一个国家都希望建立起一个安全的储备水平,国际能源机构(IEA)的指导为储备等于90天的供应量,日本由于石油几乎全部需要进口,故此有150天的储备。 以油价每桶40美元计算,日本的战略石油储备涉及超越300亿美元的资金,即需投入300亿美元,才能建立起如此庞大的储备。日本是世界上拥有最大的外汇储备的国家,当然可以负担如此庞大的资金,积压不用,因为购入石油后,资金会被积压。中国毕竟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资金并不这么充裕,因此以往论证过建立石油储备,未见实行,资金问题可能为一个重要因素。以中国年耗油2.6亿吨计算,即使只建立一个30天的储备,以每桶40美元计算,亦涉及一笔63亿余美元的资金,就目前显示的信息来看,中国政府将为建立适度规模的石油储备投资1000亿元。何况目前的石油价格已高达70美元以上,并还在不断波动攀升。

2.我国战略石油储备资金的筹资渠道

我国战略石油储备资金的筹资渠道具体可大致分为: 1.财政性筹资:即由国家划拨用于石油储备的财政拨款和利息补贴。对关系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安全的战略石油储备,政府必须要投资。国家可以在资金、利息、政策等方面可以给予一定的补贴和优惠。企业可以通过国家的优惠贷款和补贴等形式建立石油储备。2.政策性筹资:可以用石油消费特别税的形式,在每升石油消费中提出一定的比例作为国家战略石油储备资金,用于储备设施的建设或储备油的购进。3.债券筹资:国家可以发行石油储备资金债券,向社会募集资金。4.国际金融机构筹资:指从国际金融机构取得的长期贷款,目前从国际金融机构取得的贷款主要为带有政府间、国际间经济合作的性质。国际间经济合作的优点是贷款利率低,还款周期长,资金成本低;缺点是手续复杂,限制条件多,筹资时间长。5.自筹资金:企业依其生产经营活动在内部形成的可用于再投资的资金,它无利息负担,但筹资额有限。

3.民间资本的引入机制

我国的战略石油储备规模将不断增加,因此,如果单纯依靠政府投资,将给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并不符合我国国情,因此,可以考虑在国家储备基地建设和运营管理中引入民间投资资本。可考虑以下方式:

政府可以通过与民间投资者合资建立储备机构,由机构投资建立储备设施,国家购买原油在这些储备设施中储备,由合资机构负责日常的维护管理。目前我国非国有部门有相当多的民间资金找不到出路,随着中国入世,国外石油商业进入中国,引资建立储备设施是一个很好的出路,一方面有利于启动民间投资资本,另一方面有利于减少对国家财政平衡的影响,缓解对财政预算的压力。

通过招标投标机制确定民间代储者,即由民间投资者出资建设储备设施,由国家购买原油在这些设施中储存,由民间投资者负责日常管理,包括日常操作、设备维护、电力供应、安全保卫等具体工作。后者通过收管理费用获取经营利润。

政府出资建设储备设施并购买原油,但日常经营管理通过招标委托给民营企业负责,后者通过收取管理费获取经营利润。

4.我国石油战略储备的规模问题

我国已经选定4个地区作为中国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第一期项目的储备基地,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第一期项目包括大连新港、山东黄岛、宁波镇海和浙江岱山。在我国当前资源形势下,为了加强资源安全而建立战略资源储备非常必要,但储备的建立不仅涉及到商业利益,而且涉及到国防、社会利益,因此应该有战略性思维,操作过程尽量秘密进行。国外对战略资源储备的建立一般都是秘密进行,有些国家对建成后的储备量、储备地点都予以保密。笔者认为如果我国在战略资源储备建立过程中,将储备地点、储备量、操作购买进程都全盘推出,那么不仅要增加储备成本、在经济利益上遭受损失,而且在危急时刻,资源储备本身的安全性也会受到威胁。石油储备库的建设应该分期进行,因为我国的石油进口量正在持续快速增长,2004年就已经增长了12%,而全球的石油增长率是2%。现在国内石油产量的增长速度只是1.8%等于石油使用量的净增部分基本上依靠进口。因此,如果按照现在的石油进口量来建立储备库存,在完工的时候一定不能达到当时的储备标准。鉴于中国的特殊情况,起步阶段将建立规模较小的储备,随后逐步增加。中国应该逐步地补充其战略石油储备,因为短期内大量买进石油必将推高全球油价,而这将给中国带来很大的财政负担。中国应当在油价降至足够低的水平时开始建立战略石油储备,按照我国原油进口的依赖程度,采取90天进口原油的储备量比较理想。如果达到90天的净进口量,储备总量大概在3500万吨左右,在这一总框架下,可考虑采取2:1的比例,国家承担60天储备量,民间承担30天储备量。目前正在浙江镇海兴建1000万立方米石油储备基地,明年一期工程完成后,石油储量超过500万立方米。

5.我国石油战略储备的选址问题

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地点几乎全部集中在墨西哥湾沿岸,主要选在得克萨斯和路易斯安那两个州的沿海地区,其原因有三:一是运输和加工便利。墨西哥湾是美国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和加工基地。由于紧靠油品生产和加工企业,不仅大大提高了战略石油储备的快速反应能力,同时还降低了释放储备时的运输成本。二是安全系数较高。美国的战略石油均储藏在该地区地下610米至1200多米深的巨型盐矿洞穴中,此深度几乎可以防御任何人为和战争的破坏。三是便于储藏,且成本低。墨西哥湾沿岸有500多个盐质洞穴,采用简单的“水溶技术”,即用清水将盐溶解便可将盐洞加工成巨型圆柱状“地下储油罐”。由于盐洞很深,地层压力将封闭任何裂缝。此外,盐洞上下几千英尺落差所形成的自然温差,可使原油保持循环流动,有利于保持油品质量。据能源部介绍,采用盐洞储油,建造和维护费用很低,平均每桶容积建造成本只有1.5美元,每桶储备石油每年的日常运行和维护费用为25美分,是采用地上罐储方式的1/10,是采用岩石矿洞储存方式的1/20 。我国也拥有十分丰富的盐洞资源,采用此种储存方式的潜力巨大。

结束语

面对我国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势头,石油安全已成为我国在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尽快建立石油储备体系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核心环节和重要步骤。我国目前并没有专门的石油资源立法,例如《石油法》。很多关于石油资源的规定散落于众多的石油专项法律法规之中,然而伴随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改革和不断深化,石油资源立法日趋陈旧,以往的法律体制已远远满足不了现实的发展。建立石油储备体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系统性工程,时代的发展呼唤《石油储备法》的尽快出台,石油储备体系的建立无疑对保障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能源安全和社会主义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而重大的战略意义。


Abstract: Petrol is an important kind of strategic mineral resource. It is one of the most vital basic of guaranteeing national secur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ith the growth and employment of our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 demand of petrol oil must be enlarged. However, at present, because of the weak storage and employment of national petrol, we more and more depend on the petrol of other countries, and there is more risk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price of petrol. With so many pressure brought by the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our country must accelerate the step of building the system of national oil strategic storing, in order to resolve the serious problem of our national oil. The paper is meant to implore the relative problems of national oil strategic storing system and put forward to some good advice and some polices.

Key words: petrol strategic storage; law system; petrol security

作者简介:甄冠楠,单位: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政法学院。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