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zt 中国大陆武装力量官方数据,及中国军队十次大裁军回顾和总结

(2008-08-26 13:52:12) 下一个
         
        据香港《东方日报》3月3日的专栏指出,2007年12月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军事年鉴2007》,首次披露了中国大陆武装力量的数目:解放军陆军机动作战兵力有18个集团军,而武警部队的总员额是66万,预备役部队一共有几十个师,而航空兵的师一般下辖3个团,各类航空兵团由歼击机、强击机、轰炸机、运输航空兵组成,编制的战机通常有40~60架。中国官方出版的这部权威性的军事报告,首度公布了部分解放军数据,引起海外关注。

        这部中国大陆的军事年鉴,也对俄罗斯的军力有所记录,俄罗斯的陆军部队一共有39师,大约40万人,分属而六大军区,一个战地集群,其中在俄罗斯临近中国的远东军区和西伯利亚军区一共有21个师,42个旅。这些数据显示俄罗斯仍然重视远东地区的军力部署,相较之与强邻,中国兵力的“负增长”显然是微不足道的。

  简氏防务撰文指出,尽管经过2006年的大裁军后,解放军陆军兵力已由160万下降到140万,裁军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司令部和后勤部门上,其中包括150个军级单位。解放军地面部队的作战结构也经历了大幅度调整,集团军数量由21个下降到18个,师级单位也由40个减少到37个(包括25个步兵师和12个装甲兵/炮兵师),但是解放军却在着力打造一支能打赢现代化战争的军队——解放军地面部队已由地区防卫向跨地区机动作战的方向转变,着力提升空地一体化作战、远程机动作战、快速打击和特种作战的能力;中国空军加快了由国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备型转变,提高空中打击、防空反导、预警侦察和战略投送能力;海军的发展着眼于逐步增大近海作战的防御纵深,提高海上综合作战能力和核反击能力。在此背景下全力打造“海域禁入”的能力;第二炮兵则坚持自卫反击和有限发展的原则,着眼于建设一支满足国家安全需要的精干有效的核力量,确保核武器的安全性、可靠性,保持核力量的战略威慑作用。 

        据外网消息,2006年中国国防白皮书首次披露了中国2005年底前完成裁军20万的细节,其中至少150将军离职,17万名军官退出现役,其中文艺体育兵是裁军重点,精简之后,各大军区只留一个文工团。陆军裁军人数十万人以上,此次裁军唯一没有受影响的是空降兵,而且还会把裁撤的两个集团军重新合并组建为两个新的空降师,成立第十六空降军,令未来中国空降军总兵力突破六万人。




  据《中国青年报》的文章说,经过十次大裁军,中国军队走的是一条从小米加步枪迈向信息化的发展道路。到1958年底,解放军全军总人数与新中国建立时相比,精简了61%。四次大裁军期间,解放军军先后成立了10个军兵种领导机关。

  文章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次大裁军进行了回顾和总结:

  第一到第四次大裁军———减少步兵发展军兵种部队

  1950年5月,解放军进行了第一次大裁军。当时新中国刚刚成立,人民解放军总兵员550万,“小米加步枪”的步兵是解放军的主体,空军、海军和陆军特种兵几乎是空白。

  为适应现代战争的要求,中央军委决定压缩人民解放军的总规模,进行整编,缩减陆军(主要是步兵)数额,加强和建立空军、海军两大军种和炮兵、装甲兵、工程兵、防化兵、通信兵、铁道兵等兵种部队。

  1950年5月,经中央军委批准,确定分期分批复员和转业百万余人,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到1950年底,陆军部队数量有了较大压缩,全军精简17.1%,而军兵种机关及部队则有了较大发展。

  后因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精简工作停止,根据战争需要又进行了扩军。到1951年10月,军队总人数增加到627万,是解放军历史上兵力最多的时期。

  1952年1月,解放军进行第二次大裁军,总部和各机关以及国防军步兵部队人数减少,军兵种部队和院校人数扩大,其中还有95万地方部队改编为公安部队,全军总定额保持在300万人左右。

  1953年8月,解放军进行第三次大裁军,全军总兵力精简23.3%,其中陆军部队精简比例最大。

  1957年1月,解放军进行第四次大裁军,到1958年底,全军成建制地集体转业或移交地方的有1个军部、46个师、30余所院校。精简最多的还是步兵部队,全军总人数与新中国建立时相比,精简了61%。

  在前四次大裁军期间,解放军先后成立了10个军兵种领导机关,分别是:空军司令部、海军司令部、通信兵部、炮兵司令部、装甲兵司令部、公安军司令部、防空军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铁道兵司令部、防化兵部,使我军军兵种部队得到了飞速发展。

  1957年5月,中央军委决定撤销防空军司令部,与空军合并,建立我军空防一体的防空体系。

  这次裁军使得机关与部队的比例、干部与战士的比例趋于合理,臃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第五次大裁军———解决比例失调和臃肿问题

  1975年底,解放军进行了第五次大裁军。“文革”期间,部队组织编制混乱,比例失调,机构臃肿,干部严重超编。1975年6月24日至7月15日,中央军委召开了军委扩大会议,集中讨论和重点解决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等重大问题。9月,中央军委批转了有关调整方案,方案中,精简最多的是工程兵、铁道兵,到1976年,全军总人数比1975年减少13.6%。

  这次裁军使得机关与部队的比例、干部与战士的比例趋于合理,臃肿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在第四次大裁军之后的1966年6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决定撤销公安部队番号,统一整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966年6月,解放军成立了战略导弹部队———第二炮兵。

  与1980年相比,战斗部队在全军总定额中的比例提高了,机关和勤务分队的比例下降了,解放军开始实行军士制度。

  第六、七次大裁军———压缩非战斗人员和保障部队

  1980年,解放军进行了第六次大裁军。当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军队再次进行精简整编,大力精简机关,压缩非战斗人员和保障部队,将一部分部队移交地方。同年8月15日,中央中共批转了中央军委《关于军队精简整编的方案》。

  1982年9月,解放军进行了第七次大裁军。51万余人的铁道兵和1978年1月成立的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到铁道部和原配属的国家各部委或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分部队转到武警部队,从此,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两个兵种在解放军序列中消失。1982年6月19日,中共中央决定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担任内卫勤务的部队和武装、边防、消防警察统一组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第六、七次大裁军,与1980年相比,战斗部队在全军总定额中的比例提高,机关和勤务分队的比例下降,解放军开始实行了军士制度,把76种由干部担任的职务改为由士兵担任。

  百万大裁军后,解放军陆军的专业兵种数量第一次超过了步兵,炮兵成为陆军中的第一兵种,装甲兵成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

  第八次大裁军———兵种合成实现摩托化

  1985年,解放军进行了第八次大裁军。中央军委决定裁减军队员额100万。

  这次大裁军有四个特点:一是陆军军改编成集团军,将独立的装甲兵、炮兵、工兵等兵种部队编入集团军,并充实扩编了通信兵、防化兵等兵种,增编了电子对抗部队、伪装部队等专业兵种,集团军编成内的各兵种的火力、突击力和机动作战能力都大大超过了原陆军军。二是陆军淘汰了骡马,实现了摩托化和半机械化。三是改革体制,裁并机构。直属中央军委和大军区的炮兵司令部、装甲兵司令部、工程兵司令部、防化兵部,分别缩编合并为总参谋部和大军区司令部所属的业务部;11个大军区合并为7个。四是改变隶属关系。县市人民武装部改归地方政府建制领导。百万大裁军后,解放军陆军的专业兵种数量第一次超过了步兵,炮兵成为陆军中的第一兵种,装甲兵成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陆军防空导弹部队等一大批新的兵种纷纷诞生,骑兵、司号兵等不适应现代战争的兵种和专业被取消。

  这次裁军使解放军实现了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

  第九次大裁军———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1997年9月,解放军开始了第九次大裁军。这次裁军的特点是“精兵、合成、高效”,实现解放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世界各国由对抗转向对话,开始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在新的世界形势下,中央军委提出加强质量建军、科技强军、走精兵之路,并对军队建设提出了“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

  为适应世界形势的发展,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在80年代裁减军队员额100万的基础上,中国将在今后3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

  这次大裁军,解散了大部分守备部队,部分集团军建制的乙种师归武警部队。

  第十次大裁军———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刚刚拉开序幕的解放军第十次大裁军的主要目的是,适应世界新军事变革的发展趋势,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

  新军事革命是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变革的产物,是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巨大变革在军事领域的反映。

  在新军事革命的浪潮中,信息化战争成为最主要的战争形态。以信息化为核心的新军事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国际军事领域的竞争,集中体现在军队信息化作战能力的竞争,世界发达国家都把在新军事变革中抢占先机、夺取优势,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推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最根本的要求是建设信息化部队,打赢信息化战争。

  在中共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优化军队的编成和结构,调整和完善政策制度。并提出了“努力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的双重历史任务,实现我军现代化的跨越式发展”的目标,为21世纪解放军追赶世界新军事革命潮流指明了方向。

  第十次大裁军的任务是:优化结构、理顺关系、减少数量、提高质量,着重解决体制编制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优化编成结构,使部队作战效能进一步提高;理顺重大比例关系,使领导指挥管理和保障机制得到改进;适度减少数量,使部队规模更趋精干;注重提高质量,使部队建设的科技含量明显增大,在精兵之路上迈出新的步伐。

  




2005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按照2003年制定的计划,在总员额250万的基础上如期裁减员额20万。至此,中国军队总规模降至230万。和前几次裁军有所不同的是,此次裁军20万不仅是一个人员数量上的减少,更是在军队结构上做了很多调整,这就使得这次裁军和以往相比有了更多鲜明的特色。日前,央视《新闻会客厅》栏目邀请中国军控和裁军协会研究部主任腾建群先生,军事科学院战略研究部少将彭光谦,对此次裁军予以解读。


解读焦点1

  裁军不单是20万人走掉

  腾建群:我们一说到裁军20万,头脑中马上想到20万人,包括17万军官,三万士兵走掉了,这只是裁军的一个方面。我个人认为裁军包括,第一个是员额,第二个淘汰掉了一些装备,第三个就是机构方面的一些调整。还有一个就是说在人员方面的优化,它是一个系统的,不单单是一个20万人走掉的问题。

  应该说它适应了当前实际上社会转型,就是由机械化向信息化过渡,我们这个反应相对来说是非常灵敏的。

彭光谦:跟以往相比,它的基础不一样,从瞄准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和信息化部队大平台去的,着眼点还是比较高的。

  解读焦点2

  裁军体现指挥“扁平化”

  腾建群:我个人认为它有一个比较强的特点,就是针对编制体制,结构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做出一些调整,比如这次裁员20万当中有17万是军官,80%是军官,跟这个是有关系的,就是越来越适应现代条件下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需要。我觉得这个是这次裁军的一个最大的特点。

  彭光谦:对,优化我们的结构,包括指挥体制也改变。

  大家知道,小的时候可能玩过陆战棋,上面有个司令,有军师旅团营连排班、工兵、炸弹,这个是比较传统的,现在比如这次调整,我们撤掉的一些师的编制,撤掉了一些团的编制,这样就使这个结构更加合理,更提高了包括指挥层面的一些东西,更加便捷。

  腾建群:比如说陆军军旅营调整,实际上随着信息化调整,部队的信息化装备的程度越来越高,就不需要更多层次的指挥层。所以这样一压缩层次以后,就是我们用军事术语来说是扁平化的,过去的指挥是树形的,在塔尖上的是最高的,是司令,然后是军师旅团营连排班,还有工兵、炸弹,我们慢慢压缩,慢慢趋向扁平,这个技术能够保障,比方说通讯设施。

  解读焦点3

  精简整编减掉的是“脂肪”

  彭光谦:精简整编核心是一个字,精,这个精不仅是个数量概念,更多是质量概念。毛主席曾经讲过,兵要精,武器要好,步伐要整齐,所以兵贵精,而不贵多,减掉的是脂肪,强壮的是肌肉,砍掉的是尾巴,锋利的是牙齿。

  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世界各国军队都在走这么一条路,下数量,上质量,搞质量军队,提高军队的技术含量,比如这次裁军,我们一些技术含量比较高的军兵种,比如说海军、空军不但没有裁减,而且还扩大了,因为我们现在走质量建军的道路。

  现在历史上我们讲海空军、陆军可能很明确的,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说界限在逐步模糊,逐步缩小,空军里面有海军,海军里有陆军,陆军里有航空兵,而且未来有的国家在运用新的编制形式,打破界限,像美国计划不叫海陆空,叫遥感军,负责侦察控制的,第二个指挥控制军,第三个活力打击军,第四个作战保障军,打破了军兵种的界限。

  裁军回顾

  1950年6月,全军员额精简为400万,这也是新中国的第一次裁军。

  1985年,时任中央军委主席的邓小平宣布裁减军队100万,使军队总员额减为319万人左右。

  1997年,中国决定在3年内裁减军队员额50万,中国军队规模降至250万的水平。

  2003年,中国决定再次裁减军队员额20万,至此,中国军队总规模降至230万。裁减的20万人中,有17万是军官。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