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战争与人性 -“The Lost” 读后感 (Spoiler Warning)

(2007-10-17 11:22:35) 下一个
自从去年看了Daniel Mendelsohn写的“The Lost: A Search for Six of Six Million"以后,就想写点读后感,可是一直无从下笔,因为这本书给我的震撼太大了,虽然在这之前我看了很多大屠杀犹太人(Holocaust)题材的影视书。直道最近看了一些关于”色戒“以及战争,爱情,人性“的讨论,我才好好的整理了一下自己的思路。

Daniel Mendelsohn, 1960年出生时纽约长岛一个犹太家庭。他从小与外公感情深厚,外公慈爱又神秘,因为他是欧洲移民,身上有一种老派的优雅,亲戚们聚在一起时说着孩子们不懂的意第绪(Yiddish)话,但是每次提到外公的哥哥Shmiel,话题就中断了,有的老人一见到Daniel还会痛哭起来,因为他长的太像Shmiel了。孩子们只知道伯外公Shmiel和他的太太以及四个女儿,都死在纳粹手下。具体时间,地点以及死亡的方式,没有人能说的出,Holocaust是那么抽象遥远。外公80多岁时大概不能忍受自己的病痛,还有Daniel当时不理解的原因投水自尽了。去世后人们在他几十年不离身的钱包里,发现了三封Shmiel在1939到1941年间写给美国亲戚们的信,求他们帮助,先是请他们寄些钱,后请他们帮女儿们到美国。亲戚们怎么回答的,再也无从得知了,因为当事人都已离世。从小对家族史有浓厚兴趣的Daniel决定找寻真相,还原Shmiel一家被害的历史。他从2002到2006年,走访了乌克兰,澳大利亚,瑞典,以色列等地方,采访了幸存的当事人,最后终于拼出了亲人遇害的大概。

Shmiel的家族生长在东欧的Bolechow, 这个小村子曾经隶属奥匈帝国,波兰,德国,苏联,到今天的乌克兰。在二战以前,他们在这个地方生活了三百多年,村里有六千多犹太人,占三分之一,另有三分之一的波兰人和三分之一的乌克兰人。二战后,犹太人仅存28个。Daniel走访了他们中间的许多人,无奈的是他们都没有在大屠杀的现场,因为如果他们在场,就不会有今天的采访了,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悖论。可是他们在躲藏的地窖,阁楼,酒桶里,可以听到外面的枪声哭喊,所以他们提供的历史是真实的。Shmiel曾经在一战中参加奥匈军队,战败后投靠了纽约的亲戚。不知是否与亲戚不合,抑或是不喜欢美国的大都市,他选择了回乡,要做小池塘里的大鱼。他也确实做到了,他从打工仔发展成有两辆卡车的运输老板,在小村里也是个人物,四个女儿如花似玉,人到中年的他觉得自己当初的决定没有错,哪里知道这个选择是致命的。

Daniel Mendelsohn接受采访时说,记录大屠杀这段历史最大的敌人是Holocaust事件本身,因为它太庞大难以置信了,短短两年时间,六百五十万犹太人死去,仅仅因为他们的种族,波兰境内几乎是斩尽杀绝。所以人们会有历史虚幻不真实的感觉。他写书的初衷是给家里这六个受害者一点点个性,一点点尊严。他想知道他们活着时是什么样的,吃什么,穿什么,他们的优点,他们的缺点,他们的喜怒哀乐。作者非常沉溺于细节,比如Shmiel耳聋,比如Shmiel的太太Esther不喜欢讲话。可是,他们大部分的生活都被历史淹没了。Daniel在谈到他去Bolekow的感受时说,那些犹太人的墓地,教堂,甚至商店的牌子依然依稀可见,所不见的是那群人,那些曾经构成欧洲历史文化重要的一部分的人文景观,居然在几年时间被连根拔掉了。凭着听到的只言片语,有普林斯顿古典文学博士学位的作者在细节上充分展开他的想象,比如在德国人第一次屠杀前,他们把一千多犹太人聚在一起,折磨24小时。那个在台上零下温度赤身跳舞的女孩,对面是自己从小尊敬的拉比,也是裸体且被挖了眼睛,她心里在想什么。还有这个地方大概气味不好,因为没有人能够24小时不排泄,他们只能没有尊严的站着解决。比如那个在被抓时刚好生产的孕妇,看到孩子一生下就被插死,她是大哭还是麻木。还有那个以为向德军献身就能活命的女孩,依然怀着孕被枪杀,她会后悔自己的选择吗。比如德国人发明毒气室,是因为子弹太贵,而且很多士兵受不住大规模杀人的刺激而精神崩溃。只有当你读到这些残忍的细节,才能把那个抽象的Holocaust变成血淋淋的历史。

长期以来我一直对这段历史有两个疑问:
1。一向以精明而著称的犹太人怎么会这样象羔羊一样任人宰割?
2。当德军进入波兰这些中欧国家,他们怎么能够辨认出犹太人?尤其女人不像男人可以验身,毕竟容貌语言上一个村里的人没有什么区别。

”The Lost“对这两个问题都有不同的解答。首先,犹太人在欧洲两千年的历史一直被排挤,被打压,多少有些麻木。灾难不是一下子来的,绝大多数人不知道希特勒的计划。不是不让营业吗?以前有过。不是没收财产吗?也经历过。要去另一个国家啊?现在国也没住多久呢。很多人进了毒气室都不知道是什么,也许这是他们的幸运。至于说犹太人怎么被分辨出的,大多数是邻居的举报,以前有过嫌隙的,想向德军立功自保的,各种心情下就把混居多年的犹太邻居送上了不归路。

这就牵扯到了人性。人性是什么?我们可不可以因为为了自己和家人的利益,以人性为理由害别人?Daniel Mendelsohn在书里说,他每个亲人的死亡,都是有一个人做了一种选择导致一个行为 - 有个人按了机枪的开关,有个人按了毒气室的按钮,有个人去向德军举报了Shmiel藏匿的地方。他采访的幸存者都对自己逃亡的经历会莫若深,大概有难言之隐。以前看电影”苏菲的选择",做了母亲的人都会感到那彻骨的冷与痛。我常想,如果是我,德军逼着我在两个孩子中间选一个,我会怎么做? 我大概会选择和他们一起进毒气室,我不能想象他们其中一个独自面对生命中最后几分钟感到被母亲抛弃的绝望,我不能忍受苟延活着终生所受的煎熬。事实上电影里的苏菲也终究没有能过这一关。

在犹太人大批向牲口一样被关押屠杀时,大多数的德国人,波兰人,乌克兰人,俄国人,捷克人,匈牙利人,把脸转向另一边,有的大概觉得这些犹太人咎由自取,有的说以为他们被送到马大加斯嘎了过的挺好,有的大概分到点犹太财物沾沾自喜,有的说救了他们要送命的,他们自己给自己的理由都成立,毕竟我们是人,我们很少做自己认为不对的事。不争的事实是,他们的邻居,朋友,竞争对手,老师,学生,老板,雇员,恋人甚至配偶就这么消失了。正当我为人性感到彻骨的悲哀时,Daniel也发现了那些亮点,那个为爱人送水而丧命的波兰男孩,那个因藏匿他们被杀的女教师,那些Good Samaritans.可惜这样的人太少了。

Daniel Mendelsohn在讲述自己寻找亲人的过程中,穿插了很多圣经隐喻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在他略显累赘的叙事中,我会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放进去。毕竟我们都是人。没有对过去的反思,就很难保证历史不会重复。如果历史不幸重复时,我希望我的行为能有人性在里面,这个人性不是只关心到自己和家人。我感谢作者把这段家史写出来,不幸的是他采访的老人有好几位在书成之前去世了,万幸的是我们还有这本书。

(后记:The Lost: A Search for Six of Six Million 获得了2006年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non fictions)

References:
Holocaust in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Holocaust
Daniel's trip to Bolekow http://bolechow.ajmendelsohn.com/
Daniel Mendelsohn http://www.danielmendelsohn.com/

(clipmom版权所有,请勿转载)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acme 回复 悄悄话 "他每个亲人的死亡,都是有一个人做了一种选择导致一个行为" -- 这其实跟中国文革时候也是一样的,有的人为了保自己而被迫揭发别人。夫妻为了保自己揭发配偶。人性是永远禁不起考验的。祈祷这样的时代不会再现。
人在北德 回复 悄悄话 去看我跨国城楼文章后面的留言。并且在这里在支持一下
clipmom 回复 悄悄话 回复andromedae的评论:

啊,我指的是Shmiel被举报等细节。
andromedae 回复 悄悄话 我知道你说的意思,我还以为你暗示那几个美国亲戚糟蹋了那三封求救信呢,多谢
clipmom 回复 悄悄话 回复andromedae的评论:

Spoiler warning 是一般书评或影评经常打出的警告,意味着评论里泄漏一些书或电影里的内容,如果还没有看过这本书的朋友又不愿知道书里的细节就可以跳过这篇评论。

谢谢你的留言


andromedae 回复 悄悄话 你说的warning spoiler 是指那几个美国亲戚吗? 有点没看明白
andromedae 回复 悄悄话 非常非常好的文章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