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仅次于文革:中华文物古迹的又一场浩劫

(2008-03-24 16:49:25) 下一个
2007年7月6日,湖北省襄阳市,又一座千年古刹遭拆毁。那是一座建于明代、纪念曾为襄阳太守关羽的汉圣庵。强行拆迁发生在午夜时 分,一群壮汉潜入,趁两名守庵的老居士熟睡,用绳索将两名老居士捆绑,然后用推土机推毁中殿,继而又捣毁南寮房,甚至连庵门前的石头狮子也没有放过。加上 1985年被拆毁的前殿,1998年被拆毁的大雄宝殿,昔日雄伟的古迹汉圣庵,终于被夷为平地。

在此之前,为了保护这处珍贵的古迹,守庵居士和当地居民与开发商对峙了整整3年,最终,民众不敌官商勾结,汉圣庵惨遭厄运。主管该地的襄城区政府对守庵居士 和当地居民说:“我们对你们也很同情,但这不关我们的事,要怨只能怨房地产公司的老板。”然而,正是这个区政府,将汉圣庵卖给一家房地产公司,做“商业开 发”。又一出典型的权钱交易。 实际上,以拆迁和开发为名,破坏和毁灭文物古迹,一直在全国各地上演。在江苏省无锡市和常州市,千年古桥,包括无锡著 名的三孔拱桥,都被一一灭迹,无锡的水文化和常州的运河文化,遭到空前破坏;在东南名城福州市,几十座中西合璧的古建筑尽遭拆毁,包括著名的“赵氏祠堂” 和“八旗会馆”等;在北京市,仅大前门一带,就有几十处文物古迹,在拆迁中被毁于一旦。不一而举。另外,官方承认,仅在北京市,就有一半以上的文物古迹被 不合理占用,包括,中共中央占用的中南海。有人因此建议:中共中央迁出中南海。

近三十年来,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下,中华文物古迹遭遇又一场浩劫,规模仅次于文革。如果说,中华文物古迹的百分之七、八十,已经毁于文革(不计文革后重建的赝品),那么,剩下的百分之二、三十,则正毁于拆迁狂潮。

有 智者早就预言,如果现行制度不变,类似文革惨剧,还会再次上演。而今,文革虽然没有全面上演,但是,以中华文物古迹再度遭受浩劫为形式,文革闹剧中的部份 场景,已经再度上演。从“砸毁”到“拆迁”,只是换了一种说法。从政治狂热,到经济狂热;从政治“文革”,到经济“文革”;中国社会,并没有走出极端狂热 的怪圈。

在“搞活经济”的名义下,不要民主,只要金钱。一个钱字,就迷住了中国人的心窍。中国贪官和奸商,恨不得把什么都换成钱,文物古迹 自然也不例外。当文物古迹被换成钱的时候,肮脏的钱,只是撑鼓了贪官和奸商的腰包,老百姓并没有从中得到实惠。且不提拆迁户的血泪故事,单说毁灭中华文物 古迹,就是葬送了祖宗的产业,就是断送了子孙的福荫。

每一次拆除,都有人抗议;每一次捣毁,都有人抵抗。但最后,愤怒也罢,痛心也罢,珍贵 的文物古迹,还是被一一拆毁了。就在湖北襄阳汉圣庵遭拆毁前,7月1日,在襄樊市召开了“国际关公文化研讨会”,与会者还曾讨论如何保护和修缮这座汉圣 庵。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汉圣庵不仅没有受到保护,仅仅在5天之后,就惨遭拆毁。

为什么?社会上的舆论,仅仅成了微弱而无力的呼声?原因很简单,没有人,能够敌得过制度。不受监督和制衡的现行政治制度,恰恰充当了贪官和奸商的保护伞,因为,正是这个制度,为官商勾结和权钱交易,大开了方便之门,老百姓,则只能任凭鱼肉,更何况文物古迹?

一切罪恶,都发生在这个罪恶的制度之下。在这个“以钱为本”、“一切向钱看”的社会里,已经没有什么罪恶,可以令人惊奇。中华文物古迹的又一场浩劫,将把谁,再次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人们可拭目以待。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