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晚茶亭

夕阳在山,清茶在手,正是一天最好的时候。。。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敬重袁雪芬

(2011-03-24 09:57:59) 下一个

 

著名越剧演员袁雪芬最近去世了。斯人长逝,引发了我不少感慨。我在上海长大,从小常随父母去看越剧,知道了袁雪芬,这位当时上海最负盛名的越剧演员。我看过她主演的电影《梁祝》,十八相送那一段唱得那么美,演得那么情趣横生。后来又在电视中看过她演的祥林嫂。至今还记得戏最后,祥林嫂衣衫褴褛,白发满头,拄着竹竿沿街乞讨,而又不断地唠叨“阿毛的故事”的情景,催人泪下。从这里,我既看到艺术的力量,也体会到黑暗社会里穷人的悲哀。袁雪芬无论新戏旧戏,都演得出神入化。越剧界出了袁雪芬,实在是越剧界的幸事。 

袁雪芬十一岁开始学艺,吃了很多苦,甚至有流氓想强迫她当小老婆。她坚守清白,生活朴素,终年布衣。当她二十岁成名时,看到越剧演的节目,内容比较庸俗,唱腔也比较死板,因而决心改革。她自己掏钱,请编剧,请唱腔设计师和舞美设计师,还到京昆剧团那儿取经学习,从而使越剧面目一新。在演《香妃》一剧时,她打破常规,即兴来了一段跌宕悠长的哭腔,使得观众都泪如雨下,这唱腔后来就成了越剧的经典唱腔。为演西厢记里的崔莺莺,她竟写了几万字的心得笔记,那戏里的唱腔非常优雅纯厚,唱词里采用了不少原著里的句子,透出浓厚的文化气息。越剧原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地方剧种,由于袁雪芬和其他被称为越剧十姐妹包括尹桂芳,徐玉兰,傅全香,范瑞娟,徐天红,等等共同努力,终于成了观众仅次于京剧的剧种,袁雪芬功不可没。 

四人帮打倒后,很多越剧演员,如王文娟,徐玉兰,以致后来“小百花”里面的年轻演员,都打扮时髦,频频在电视亮相,穿梭于上海和香港之间,或接受采访,或登台清唱,或收新弟子,非常活跃。但袁雪芬却似乎消隐了。最近读了三联的周刊杂志里王恺的文章,才多少悟出其中的原委。 

袁雪芬是一个有风骨和操守的人。正如她的名字,她追求的是冰雪的清芬。电影《舞台姐妹》里有两句话: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这话就是从袁雪芬父亲对她的希望中提炼出来的。袁雪芬一生已此要求自己。早在旧社会,尽管她已成了名角,但她不趋炎附势,不像很多人那样去認“干娘”,她向戏班的老板明确表示,她不拜客,不唱堂会,不许任何人到后台来打扰。她说到做到,杜月笙请她去唱堂会,她拒绝了;国母宋美龄,请她去唱堂会,她也断然拒绝了。又如新中国刚建立时,她和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等一起,被邀请到北京去开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她却“毫不迟疑地拒绝了”。她爱的是戏剧艺术,而不是去协商什么政治。“过去我不问政治,现在也不问”这是她的回答。当时全国大概还没有第二个人,敢于对新生的红色政权如此不给面子吧?不阿权势,不慕虚名,这是袁雪芬令人敬重的人品! 

袁雪芬为她的人品,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文革伊始,就批电影《舞台姐妹》,批电影里“清白做人,认真唱戏”的为人准则,矛头对的自然是她。当年在国民党时代敢于演《祥林嫂》的袁雪芬,竟成了反革命。十年文革,她被关押了七年,批斗了五百余次,终未屈服。她被关押时,刚生了孩子,母子重逢时,孩子已七岁。 如果不是牵挂这孩子,她一定早已“质本洁来还洁去”,溘然弃世了。 

文革结束后,袁雪芬得到了平反,也恢复了她的荣誉。但她的性格和追求,和这个日益拜金附势的时代,是格格不合的,她的冷落也就是必然的了。她一直想培养接班人,甚至高龄八十,都没有灰心,但未能如愿。“怎么现在演出的各个剧种都是一锅汤?”她这句话反映了她的惶惑和悲哀。我想,所谓“一锅汤”者,一是雷同,没有特色;二是淡薄,没有回味。袁雪芬看问题很准,但没有办法。因为她当年活跃的时代,已经远远地远远地离去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tov 回复 悄悄话 党棍袁雪芬。还真有不分善恶的。
瑞冬 回复 悄悄话 回复kuangshi的评论:
原来还是曾在瑞典的朋友,谢谢赏读,问周末好!
kuangshi 回复 悄悄话 我们二十年前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一直知道你是个出色的医生,后来看了你的博客,才知道你的文章也那么好看。

谢谢你的美文.
瑞冬 回复 悄悄话 回复kuangshi的评论:
谢谢默默赏光的朋友,想是一位老乡吧?衷心问声好!
kuangshi 回复 悄悄话 一直看你的博客,只是没有跟贴,从你的文章里常常看到很多老上海的人和事。

越剧界的那些老演员都很敬重袁雪芬,听到袁雪芬的名字都肃然起敬。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