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闲扯葡萄芽

(2010-03-25 08:10:18) 下一个
闲扯葡萄芽 (之一)

打开这帖子的人,不知有多少是专为来纠错的?本来嘛,世界上只有个国家
叫“葡萄牙”,哪有什么“葡萄芽”?

其实,世界上既没有“葡萄芽国”,也没有“葡萄牙国”。那个国家的名字
叫“PORTUGAL”,照声音翻过来,应该是“爆肚旮”。真要抬扛,这“爆
肚旮”又是“爆肚”和“旮旯”两个词凑一块组成的,那是“爆肚旮”北部
一条叫“抖落河”的河流两岸的两个地名。“抖落”翻成中文,那意思就是
“斗牛”,“爆肚”的意思就是“港口”,“旮旯”的意思就是。。。瞧这
乱的。这么说吧:反正那国家的名字和“葡萄”和“牙”都不沾边,不知怎
么就被翻成“葡萄牙”乐。

笔者当年去那个国家,逢人就举报:“你们这‘爆肚旮’在俺们那不知被什
么人翻成‘葡萄牙’乐。”那儿的人听完哈哈大笑,都说:“好哇!我们国
家就出产葡萄,葡萄酿成酒,往牙里灌,你们把我们国家的名字翻得太好了!”

葡萄酒是那个国家人民最引为骄傲的“国宝”,他们说,只有他们那里,至
今仍沿用最“正宗”的传统工艺酿酒:男人把成熟的葡萄摘下来,倒进大大
的木桶里,村里的姑娘大嫂婶子们(也有传说只允许姑娘们)脱去鞋袜,把裙子
挽到腰上,光着腿脚站在桶里不停地踩。据说这样踩出的葡萄汁(传说加上姑
娘们身上流出的“汁”),酿成的酒才醇才香。那么小小的国家,靠着姑娘们
的双脚,居然出产上千种品牌的葡萄酒!

那真是一个小小的国家。笔者在那么几年,记不清听多少当地的朋友讲过一
个同样的笑话:毛主席他老人家还健在那时候,葡萄牙(在新的译法有待大众
认可前笔者不得不暂随大流)曾派一个代表团来北京参加国庆,上天安门城楼
上受到毛主席接见。

毛主席问:“你们是从哪个国家来的呀?”

“葡萄牙。”

“你们国家有多少人呀?”

“一千万。”

“住在哪个饭店呀?”

您如果一时没反应过来,俺画蛇添足给您解释一下。葡萄牙人的意思是:在十
几亿中国人的概念里,一千万人也就够住个饭店旅馆的。

谁能想象,几百年前最早对中国发动“文化侵略”的国家,竟然是这个小小的
葡萄牙!

闲扯葡萄芽 (之二)

葡萄牙人口是中国的百分之一,国土也差不多是中国的百分之一,是欧洲最小
最穷的国家之一。从前在另一个帖子里说过,笔者当年去葡萄牙中途经过世界
名城巴黎,所以心理上对反差是做好准备的。

来到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反差”立刻出来乐。巴黎随处可见的宫殿教堂雕
塑喷泉纪念碑博物馆时装店模特秀上空秀,这里应有尽有,当然规模都小一
些。而里斯本的大河、海滩、古堡和阳光明媚四季如春的气候,笔者在巴黎
可没有见过。

里斯本坐落在特茹河(Rio Tejo)靠近出海口处岸边的几座小山坡上。往下看,特
茹河水面宽阔。往上看,城市建筑层层迭迭。实在是美丽的地方,所以和巴黎
一样,一年四季吸引大量游客。

城北的山坡上长长的石头城墙环绕着的一座古代城堡。葡萄牙国旗中间,绘
着七座城堡的图案,象征12世纪葡萄牙的“太祖高皇帝”亨利从北到南打下
七座“摩尔人”的城堡,建立国家。里斯本这座城堡是其中最大的一座。

建国初期,王室就住在城堡里。15至16世纪,葡萄牙航海事业逐渐发达,向
南绕好望角穿印度洋到达印度、马六甲和我国的澳门,向西过大西洋占领南
美洲的巴西。掠夺回来一船一船的财宝,王室于是搬下山来,在河边修建宫
殿,就近盯着从印度或者巴西回来的船只,把运回来的钱财宝物直接搬进王
宫。

17世纪,一场大地震几乎把里斯本夷为平地。王室乾脆大兴土木,建起一处
处宫殿教堂行宫别墅。究竟多少处?这么说吧,如今葡萄牙首都的政府各部
和军队的各总部各军兵种司令部,绝大部份都在当年王室贵族们修建的宫殿
府邸办公。别忘乐,葡萄牙国土人口都是中国的百分之一,如果拿这些宫殿
和中国古代帝王的宫殿相比,就该把它们放大一百倍,不但现存的北京故宫
北海颐和园没法比,就是当年的YUAN明园保存至今,也不能望其项背。

里斯本和巴黎一样,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有:

大古堡(Castelo de Sao Jorge),前面已简要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惹了你没事”大教堂(Mosteiro dos Jeroimos)。几百年前,那是特茹河边一座
小教堂。当年的探险家起航前都要到这教堂作弥撒许愿,祈求圣母保佑他们航
海安全作生意发财抢东西成功。这些探险家为王室也为他们自己抢回来大量财
富,王室就把小教堂改建成如今这座欧洲闻名的大教堂。

“给禄食”宫(Palacio Nacional de Queruz),是当年王室在郊外最大的行宫。如
今一部份供游人参观,一部份用作“国宾馆”。笔者某次陪国内来的某大代
表团来这里参加晚宴,坐在高大的宴会厅中央长长的餐桌旁,看着古色古香
的装璜和穿着燕尾服上菜的侍者,刚想发思古之幽情,脚下不留情把少说有
几百年历史的古董椅子腿下一根横撑踩断,赶紧用眼睛的余光四下一扫,大家
好像没注意,或者都佯装没注意。事后回忆,有点“孙大圣到此一游”的感觉。


“哀伤”宫,坐落在首都附近一处叫“心得拉”的风景区。当年一位女王娶
了个多才多艺的德国帅哥,帅哥亲自选址亲自设计,在山顶上修建了这座精美
小巧、融葡萄牙和德国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宫殿。这里远看天海一色,近听松风
习习,令人心旷神怡。这座宫殿的名字也值得一提。“哀伤”是意译,如果按
声音翻译, 就是“白拿”。

记得在北京参观“十三陵”,解说员说:明朝皇帝修建陵墓和小小的“地宫”,
全国的农民几乎都要长年承担额外的赋税和徭役,搞得民不聊生。100多年前
慈禧太后修颐和园,更是花掉了中国建立海军的费用。而葡萄牙,这一切,
宫殿教堂行宫别墅,都是“白拿”!王室贵族们挥霍从非洲印度和巴西“白
拿”来的财富,不但不用搜刮民脂民膏,而且给人民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
,拉动“内需”,促进当时餐饮业服务业娱乐业等各行各业的繁荣,也为后
人、为游客,留下美丽的城市。

如今里斯本市中心还保留着一座大地震后修建的巨大的纪念碑,纪念碑底座
周围一组形像生动的雕刻,记录了重建时那“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
场面。笔者看完忍不住感叹:当侵略者,感觉真好!

闲扯葡萄芽 (之三)

笔者在葡萄牙那会儿,国内来的团组,常对葡萄牙旅游业的发达惊叹不已,说
人家一千万人的国家,每年的外国游客超过一千四百万。咱们十多亿人的大国,
外国游客加港澳台胞,每年也不过百万人。

后来笔者去瑞士才知道,葡萄牙的旅游业只能算“小巫”,瑞士人口约六百万,
每年的游客却超过六千万。不过去瑞士的游客大概都在山里滑雪,城市街道上
见不到人潮“汹涌”。在里斯本和附近的风景区“心得拉”,外国人却象潮水
一般,或在街上观光照相,或坐在咖啡点、餐馆设在露天的座位上品咖啡尝海
鲜。

除葡萄酒外,咖啡、海鲜也是葡萄牙人的骄傲。不过,葡萄牙人引为骄傲的
东西,外人未必都能接受。比如葡萄牙人最爱吃鳕鱼,本国海里的鳕鱼捞光
了,花钱从北欧进口也要吃。他们号称能用鳕鱼做出上千道菜。笔者在那里
的英国老师说:“上千道菜,都一个味。”什么味?国内一个领导吃完说:
“反正不是鲜味。”

说起葡萄牙人吃鳕鱼的习惯,其实与航海有很大关系。当年没有电冰箱,远航
船上鱼、肉无法保鲜,探险家们只好把鳕鱼腌制成鱼干带在船上,每天泡一块
慢慢吃。在海外吃习惯了,回家接着吃。渐渐地,鳕鱼就成了葡萄牙家家户户
餐桌上不可或缺食物。这件小事,反映出航海对葡萄牙民族和文化的影响。

笔者没到葡萄牙之前挺纳闷:曾是堂堂海上帝国的葡萄牙,怎么会沦落成欧洲
最弱的小国?到那才知道原因多简单:葡萄牙压根就是欧洲最弱的小国?

葡萄牙国土又窄又小,挤在欧洲尽西端,东边紧靠着强大的西班牙,北边海
上还有更强大的英吉利,南边是“摩尔人”统治的北非,只有西面,是一望
无际的大西洋。葡萄牙人说:东、南、北方我们都惹不起,我们得随时提防
被他们吞并,所以只能向西边大洋上发展。一个夹在列强缝隙中的弱国,被
“逼”出海,居然变成海上称雄一时的“霸主”。

葡萄牙在其鼎盛时期,海外领土的面积几乎比本土大上百倍。其他的好处不
用说,单是18世纪末,国土被拿破轮的法国占领,葡萄牙王室、贵族、军队、
首都连锅端到巴西,躲过当亡国奴的厄运,待拿破轮倒台再回来复国。

我们中国幅原辽阔,即使强敌入侵,也有地方跑。金兵来了往杭州跑,八国
联军来了往西安跑,日本鬼子来了往重庆跑。结果真被蒙古兵、清兵逼得没
处跑,只能指望忠臣背着小皇帝跳伶仃洋自杀,连近在咫尺的台湾、菲律宾
都去不了。

闲扯葡萄芽 (之四)

中国的中小学生恐怕都知道,麦哲伦是第一个驾船环绕地球一周的航海家,
麦哲伦的航行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它首次用事实证明:地球是圆的。

中国的历史书谈到麦哲伦时,总是不无遗憾地说:可惜麦哲伦本人未能亲自
完成环球航行的壮举,他在一次上岸抢东西的行动中,被当地土着人所杀。

麦哲伦是葡萄牙人。葡萄牙人谈到麦哲伦时并无遗憾。他们航海探险的目的
就是“利”,能作生意就作,有机会抢就抢,抢劫本来就是冒生命危险的事。
葡萄牙人也不把麦哲伦算作最伟大的航海家,因为他那次环球航行没有给葡萄
牙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为葡萄牙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无疑是他们到达印度和发现巴西的航行。

为什么要去印度?葡萄牙的历史教科书上说:当年,印度的花椒在欧洲十分
“畅销”。那时欧、亚两洲之间的陆路交通完全控制在“摩尔人”手里,“倒
卖”花椒的生意由他们“独家经营”。葡萄牙人不惜物力人力,甘冒巨大风险,
寻找去印度的海上通道,起初的目的就是从海路倒卖花椒。在没有电冰箱的时
代,花椒的重要性,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关于这点,网上的愚人兄曾有
专门论述。

葡萄牙人到达印度的故事,几乎尽人皆知:探险家们乘着小小的帆船,战战兢
兢,沿着非洲海岸向南航行,眼看转过一处海角,海岸向东拐弯,突然狂风大
作,雷雨交加,闪电中,只见海神从乌云里露出愤怒的脸,发出雷鸣般的吼声,
喝令船队回头,转告国王永远不许再来。探险家们魂飞魄散,把那里叫做“风
暴角”。国王听说后却说:什么“风暴角”?明明是“好望角”!拐过海角向
东,就有希望到印度。

葡萄牙人发现巴西的故事,不知有多少人听说过?他们去印度的航行次数越来
越多,胆子越来越大,不再贴着海岸航行,而是把船驶进大洋,追逐向南的季
风。有一回,船队在大洋中被一股巨大的风暴裹携一直向西,船员们无能为力,
只能祈求圣母保佑。待到风平浪静,前方出现陆地,船长拿出仪器测量了一遍
又一遍,简直不敢相信在这个方位会有一片大陆。在那之前,西班牙人和葡萄
牙人都已到达南美洲,为瓜分这片大陆吵得不可开交,教皇仲裁偏袒西班牙,
在当时的南美地图上从北向南画一条线,线东边宽宽的一块给西班牙,西边窄
窄的一条给葡萄牙。眼前的大陆边缘却远远突出在教皇画的那条线西南。这块
大陆就是后来葡萄牙在海外最大的殖民地巴西。直到今天,南美大多数国家都
讲西班牙语,唯独巴西讲葡萄牙语。

葡萄牙人西班牙这两个昔日的海上强国历来互相瞧不起。当年哥伦布(应该翻成
“古龙”)请求率领葡萄牙船队向西航行去印度遭到拒绝,只好去求西班牙,终
于带领西班牙船队发现美洲新大陆。西班牙人总爱说:哥伦布想把发现新大陆
的荣誉献给葡萄牙,但上帝说“不”。葡萄牙人则说:是圣母把发现印度和南
美最富饶的巴西的好运气留给了葡萄牙。

葡萄牙人在海外的殖民地的确给他们带来了让西班牙人望尘莫及的好运气,几
百年来,他们从印度运回一船船花椒,从中国运回一船船茶叶、瓷器和丝绸,
从巴西运回一船船咖啡、红木和金子。小小的葡萄牙宫廷,一度成为欧洲王室
中的首富。

其实,葡萄牙人真正的好运是:无论在印度、巴西还是中国的澳门,遇到的人,
都好欺负。

闲扯葡萄芽 (之五)

中国最高大的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美国最高大的纪念碑是华盛顿纪念
碑,苏联(SORRY,那国家现在叫啥)最高大的纪念碑是卫国战争纪念碑(俺指
的是斯大林割勒大血战战场那个),而在葡萄牙,最高大最壮观的无疑是“海
外大发现纪念碑”。

那碑立在特茹河(RIO TEJO)边,后面不远就是“之二”提到的“惹了你没事”
(MOSTEIRO DOS JERONIMOS)大教堂。碑的造型“神似”一艘拉满风帆的航
船,碑上两组栩栩如生的巨大塑像,纪念当年从这里起航到世纪各地去冒险
的探险家。碑下用彩色大理石拼成一幅巨型世界地图,在所有葡萄牙航海家
们到达的地方,都有一个帆船图案,旁边标示出年月。在那块大家非常熟悉
的鸡形图案下角,可以清楚地看到:“澳门,1510”。

那会儿从国内去的人,包括俺们这些在使馆的,最烦“发现”这个词:我们
是泱泱大国,又没埋到地底下,哪用得着小小的葡萄牙来发现?

纪念碑附近,还有一座“海军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当年航海的帆船模型和
船上使用的工具、仪器。有一回,大使去参观。博物馆馆长是位退役的海军
上将,那天亲自陪同。他和大使谈得投机,发感慨说:“发现这个词用得不
准确,真要说发现,也是双方互相发现。比如我们第一次远航印度,船队起
航绕过好望角,一直是沿着海岸航行。到达马达加斯加,船队突然远离海岸,
横穿印度洋直达印度。我们的航海家怎么知道印度的位置?怎么知道横穿印
度洋的航线?唯一的解释是,在那之前中国郑合下西洋的船队曾经到达马达
加斯加,告诉过当地土人那条航线。再比如,我们船队那次航行,带回来中
国人使用的这种航海仪器。”馆长边说边指了指一个象风水先生用的罗盘的
仪器。馆长似乎犹豫了一下,又指了指旁边一个竖着的仪器说:“一年以后,
我们的航海家改进了中国的仪器,造出这种用途更广更准确的仪器。”

馆长的话很给人启发。什么叫“发现”?恐怕不光是发现从未走过的航道、从
未到过的国家或者从未得到过的财宝,更重要的,恐怕是发现新的知识、新的
技术,或者套用时下的话:发现机会。

笔者刚到使馆时,葡萄牙政府和文化界组织纪念葡萄牙历史上一位航海家探险
家兼文学家“闷的死的冰豆”(MENDES DE PINTO)多少多少年诞辰。“冰豆”
(翻成中文就是“童子鸡”)到过东方,在中国生活过十几年,而且回国写了本
游记,据说那本书使葡萄牙人第一次对中国有了较具体的了解。葡方问:中国
政府和学术界是否有兴趣派人参加纪念活动。使馆按惯例报外交部,不久得到
外交部答复:经社科院权威学者审查,发现冰豆有严重“历史问题”,在中国
期间,从事多起抢劫、盗窃活动,曾因盗窃明朝皇帝陵墓,被康熙皇帝(也可能
是乾隆皇帝,笔者记不太清)发配新疆。外交部指示使馆,照会葡方不要纪念这
样的人。

打那以后,凡双边活动有葡方要人讲话,使馆一定事先要来人家的发言稿审查,
见到“冰豆”字样,就严肃地要求葡方删掉。使馆也真算有事干了!因为葡方
跟商量好了似的,无论政界、军界还是文化界的人物,谈起中国必提冰豆和他
那本游记。笔者那时当翻译,回回为同一话题磨嘴皮子,终于有一天忍不住找
来那游记看个究竟。

看完那书,第一个印象是:社科院那“权威”真的在史料里找到过有关冰豆
“历史问题”的记录吗?怎么他提供的“史料”与冰豆在游记里的叙述一模
一样?比如那段“盗皇陵”,冰豆是这么描写的:某次他们几个葡萄牙人在
东海(也可能是南海)行船遇上风浪,到个小岛上躲避。岛上有个庙,庙里老
道(或者和尚,反正在冰豆眼里是个中国修士)收留他们食宿,还领他们参观。
在庙后一间殿堂,他们看见摆着一排13口棺材。老道说,那是他的祖先,13
位明朝皇帝,被清朝赶出来,死在这里,他将来要把棺材运回家乡去埋葬。
冰豆一伙说:皇帝的棺材,里面一定有不少金银财宝,放在这里多可惜,不
如让我们拿走吧。说完不顾老道制止、劝告、哀求,强行打开棺材,抢走金
银珠宝,上船扬长而去,留下老道在岸上哭天抢地。

用今天的观点看,冰豆的游记实在是本奇怪的书,那里既描述中国物产的丰富、
赞扬中国人民的善良,又毫不隐瞒他们在中国干的种种坏事。他们一伙葡萄牙
人目的明确,“一切向钱看”,能偷就偷,能抢就抢。有钱就吃喝玩乐,没钱
甚至沿街乞讨。

上面那段故事是否可信,有待对历史有研究的网友考证,反正冰豆在书里说:
他们在中国期间,有人把那件事报告皇帝,皇帝命人把他们一伙抓起来发配到
新疆服了几年苦役,刑满后,又把他们驱逐出境。

这样,冰豆一伙来到日本的一个岛上,那里的一位将军收留了他们。将军豢养
着一帮武士,每天在操场观看武士们练武。这天,将军看见冰豆的同伴在树林
里打鸟,只听他举着的管子里发出一声巨响,远处树上的鸟儿应声落地。将军
十分惊讶,问冰豆这是什么武器?怎么能够打着那么远的猎物。马上命人牵来
猪、狗,请冰豆他们表演射击。从此,将军把他们待若上宾,请他们教手下的
工匠造枪,教武士们射击。几年后,当冰豆一伙离开日本回国时,那个岛上已
经有了几千支步枪。

冰豆在中国十几年,尤其被发配新疆时,枪支和其他武器很可能被没收,被
驱逐出境时又发还。这么长时间里,难道从来没有人注意到那几根“吹火筒”
吗?难道从来没有人问过那是什么武器有什么威力吗?

前面说过,笔者记不清冰豆是被康熙皇帝还是乾隆皇帝发配到新疆。有一点
是肯定的:那时我们已离挨西方洋枪队打的时候不远了。

闲扯葡萄芽 (之六)

其实,我们中国人并非不善于向其他民族学习。比如早在葡萄牙船队到达澳门
之前,我们的一位前辈就实实在在地“发现”了一回葡萄牙。

那位前辈当时在“前山”(如今的珠海、中山)那一带当县官,从常去南洋的商人
们口中得知,马六甲那一带来了一些很大的船,船上的人生得比我们高大,叫
“佛朗基”人(当时对葡人的称呼),他们的船上还有一种炮,射程远,威力大。
县官还听说,其中一艘船上的两个水手看上去很中国人。县官很有心机,立刻
派手下化装成商人去南洋,找机会与那两人接近,终于了解到,他们的确是多
年前去南洋的中国人,凭着聪明,学会葡萄牙语,在葡萄牙船上工作多年,掌
握了葡萄牙人铸造火炮的技术。

县官给朝廷写奏折,详细介绍了葡萄牙火炮的威力,请求朝廷设厂制造。难
得的是:县官能列出数据论证,在北方的长城上,每隔多远架设一门火炮,
就能保证边界安全。县官最后说:葡萄牙人已经在马六甲建立据点,下一步
很可能会来中国,我们如果没有威力强大的武器,将来如何与葡萄牙人抗衡?

朝廷采纳了县官的主张。县官又派人去南洋,偷偷与两个中国水手联络,晓
之以理,动之以利,说服两人。一个月黑之夜,县官的手下悄悄划小船来到
葡萄牙人的大船下,两个水手跳船回到“祖国的怀抱”。后来,朝廷任命县
官作负责制造火炮的官员,在国内修建了两处制造火炮的工厂,由那两个水
手分别任“工程师”。

明末宁远守将袁崇焕,一炮把大清国的老祖宗努尔哈赤轰下马,书里说炮是葡
萄牙人送的,其实说不定那炮还真是“MADE IN CHINA”。

那县官当然没有到过葡萄牙,这里说的“发现”和葡萄牙海军博物馆馆长所说
是一个意思。

明朝徐光启当“大学士”的时候,中国的火炮制造业曾有过一段“高潮”。徐
光启不仅向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学习科学知识,而且重视炮兵的发展,从澳门
招募几百名外国“顾问”帮助制造火炮和训练炮兵。据说那些“顾问”真曾经
在一些战斗中发挥过作用。这里插一句:利玛窦是意大利人,但他是通过葡萄
牙人控制的澳门进入中国的。澳门如今还有利玛窦生活过的故居和以他的名字
命名的中学。

可惜后来徐光启被他的反对派“搞下去”之后,外国“顾问”们大对被驱逐出
境,火炮工厂也不知所终。再后来,西方的炮船来了等等那些事,不提也罢。

徐光启那段历史,笔者没有读过。不知道那些“反对派”是为反对学习西方
科学使用西方技术才赶许光启下台?还是为赶徐光启下台才反对学习西方科学
使用西方技术?总之如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令人无法不珍惜。


打开这帖子的人,不知有多少是专为来纠错的?本来嘛,世界上只有个国家
叫“葡萄牙”,哪有什么“葡萄芽”?

其实,世界上既没有“葡萄芽国”,也没有“葡萄牙国”。那个国家的名字
叫“PORTUGAL”,照声音翻过来,应该是“爆肚旮”。真要抬扛,这“爆
肚旮”又是“爆肚”和“旮旯”两个词凑一块组成的,那是“爆肚旮”北部
一条叫“抖落河”的河流两岸的两个地名。“抖落”翻成中文,那意思就是
“斗牛”,“爆肚”的意思就是“港口”,“旮旯”的意思就是。。。瞧这
乱的。这么说吧:反正那国家的名字和“葡萄”和“牙”都不沾边,不知怎
么就被翻成“葡萄牙”乐。

笔者当年去那个国家,逢人就举报:“你们这‘爆肚旮’在俺们那不知被什
么人翻成‘葡萄牙’乐。”那儿的人听完哈哈大笑,都说:“好哇!我们国
家就出产葡萄,葡萄酿成酒,往牙里灌,你们把我们国家的名字翻得太好了!”

葡萄酒是那个国家人民最引为骄傲的“国宝”,他们说,只有他们那里,至
今仍沿用最“正宗”的传统工艺酿酒:男人把成熟的葡萄摘下来,倒进大大
的木桶里,村里的姑娘大嫂婶子们(也有传说只允许姑娘们)脱去鞋袜,把裙子
挽到腰上,光着腿脚站在桶里不停地踩。据说这样踩出的葡萄汁(传说加上姑
娘们身上流出的“汁”),酿成的酒才醇才香。那么小小的国家,靠着姑娘们
的双脚,居然出产上千种品牌的葡萄酒!

那真是一个小小的国家。笔者在那么几年,记不清听多少当地的朋友讲过一
个同样的笑话:毛主席他老人家还健在那时候,葡萄牙(在新的译法有待大众
认可前笔者不得不暂随大流)曾派一个代表团来北京参加国庆,上天安门城楼
上受到毛主席接见。

毛主席问:“你们是从哪个国家来的呀?”

“葡萄牙。”

“你们国家有多少人呀?”

“一千万。”

“住在哪个饭店呀?”

您如果一时没反应过来,俺画蛇添足给您解释一下。葡萄牙人的意思是:在十
几亿中国人的概念里,一千万人也就够住个饭店旅馆的。

谁能想象,几百年前最早对中国发动“文化侵略”的国家,竟然是这个小小的
葡萄牙!

闲扯葡萄芽 (之二)

葡萄牙人口是中国的百分之一,国土也差不多是中国的百分之一,是欧洲最小
最穷的国家之一。从前在另一个帖子里说过,笔者当年去葡萄牙中途经过世界
名城巴黎,所以心理上对反差是做好准备的。

来到葡萄牙首都里斯本,“反差”立刻出来乐。巴黎随处可见的宫殿教堂雕
塑喷泉纪念碑博物馆时装店模特秀上空秀,这里应有尽有,当然规模都小一
些。而里斯本的大河、海滩、古堡和阳光明媚四季如春的气候,笔者在巴黎
可没有见过。

里斯本坐落在特茹河(Rio Tejo)靠近出海口处岸边的几座小山坡上。往下看,特
茹河水面宽阔。往上看,城市建筑层层迭迭。实在是美丽的地方,所以和巴黎
一样,一年四季吸引大量游客。

城北的山坡上长长的石头城墙环绕着的一座古代城堡。葡萄牙国旗中间,绘
着七座城堡的图案,象征12世纪葡萄牙的“太祖高皇帝”亨利从北到南打下
七座“摩尔人”的城堡,建立国家。里斯本这座城堡是其中最大的一座。

建国初期,王室就住在城堡里。15至16世纪,葡萄牙航海事业逐渐发达,向
南绕好望角穿印度洋到达印度、马六甲和我国的澳门,向西过大西洋占领南
美洲的巴西。掠夺回来一船一船的财宝,王室于是搬下山来,在河边修建宫
殿,就近盯着从印度或者巴西回来的船只,把运回来的钱财宝物直接搬进王
宫。

17世纪,一场大地震几乎把里斯本夷为平地。王室乾脆大兴土木,建起一处
处宫殿教堂行宫别墅。究竟多少处?这么说吧,如今葡萄牙首都的政府各部
和军队的各总部各军兵种司令部,绝大部份都在当年王室贵族们修建的宫殿
府邸办公。别忘乐,葡萄牙国土人口都是中国的百分之一,如果拿这些宫殿
和中国古代帝王的宫殿相比,就该把它们放大一百倍,不但现存的北京故宫
北海颐和园没法比,就是当年的YUAN明园保存至今,也不能望其项背。

里斯本和巴黎一样,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有:

大古堡(Castelo de Sao Jorge),前面已简要介绍,这里不再重复。

“惹了你没事”大教堂(Mosteiro dos Jeroimos)。几百年前,那是特茹河边一座
小教堂。当年的探险家起航前都要到这教堂作弥撒许愿,祈求圣母保佑他们航
海安全作生意发财抢东西成功。这些探险家为王室也为他们自己抢回来大量财
富,王室就把小教堂改建成如今这座欧洲闻名的大教堂。

“给禄食”宫(Palacio Nacional de Queruz),是当年王室在郊外最大的行宫。如
今一部份供游人参观,一部份用作“国宾馆”。笔者某次陪国内来的某大代
表团来这里参加晚宴,坐在高大的宴会厅中央长长的餐桌旁,看着古色古香
的装璜和穿着燕尾服上菜的侍者,刚想发思古之幽情,脚下不留情把少说有
几百年历史的古董椅子腿下一根横撑踩断,赶紧用眼睛的余光四下一扫,大家
好像没注意,或者都佯装没注意。事后回忆,有点“孙大圣到此一游”的感觉。


“哀伤”宫,坐落在首都附近一处叫“心得拉”的风景区。当年一位女王娶
了个多才多艺的德国帅哥,帅哥亲自选址亲自设计,在山顶上修建了这座精美
小巧、融葡萄牙和德国建筑风格于一体的宫殿。这里远看天海一色,近听松风
习习,令人心旷神怡。这座宫殿的名字也值得一提。“哀伤”是意译,如果按
声音翻译, 就是“白拿”。

记得在北京参观“十三陵”,解说员说:明朝皇帝修建陵墓和小小的“地宫”,
全国的农民几乎都要长年承担额外的赋税和徭役,搞得民不聊生。100多年前
慈禧太后修颐和园,更是花掉了中国建立海军的费用。而葡萄牙,这一切,
宫殿教堂行宫别墅,都是“白拿”!王室贵族们挥霍从非洲印度和巴西“白
拿”来的财富,不但不用搜刮民脂民膏,而且给人民带来大量的“就业机会”
,拉动“内需”,促进当时餐饮业服务业娱乐业等各行各业的繁荣,也为后
人、为游客,留下美丽的城市。

如今里斯本市中心还保留着一座大地震后修建的巨大的纪念碑,纪念碑底座
周围一组形像生动的雕刻,记录了重建时那“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
场面。笔者看完忍不住感叹:当侵略者,感觉真好!

闲扯葡萄芽 (之三)

笔者在葡萄牙那会儿,国内来的团组,常对葡萄牙旅游业的发达惊叹不已,说
人家一千万人的国家,每年的外国游客超过一千四百万。咱们十多亿人的大国,
外国游客加港澳台胞,每年也不过百万人。

后来笔者去瑞士才知道,葡萄牙的旅游业只能算“小巫”,瑞士人口约六百万,
每年的游客却超过六千万。不过去瑞士的游客大概都在山里滑雪,城市街道上
见不到人潮“汹涌”。在里斯本和附近的风景区“心得拉”,外国人却象潮水
一般,或在街上观光照相,或坐在咖啡点、餐馆设在露天的座位上品咖啡尝海
鲜。

除葡萄酒外,咖啡、海鲜也是葡萄牙人的骄傲。不过,葡萄牙人引为骄傲的
东西,外人未必都能接受。比如葡萄牙人最爱吃鳕鱼,本国海里的鳕鱼捞光
了,花钱从北欧进口也要吃。他们号称能用鳕鱼做出上千道菜。笔者在那里
的英国老师说:“上千道菜,都一个味。”什么味?国内一个领导吃完说:
“反正不是鲜味。”

说起葡萄牙人吃鳕鱼的习惯,其实与航海有很大关系。当年没有电冰箱,远航
船上鱼、肉无法保鲜,探险家们只好把鳕鱼腌制成鱼干带在船上,每天泡一块
慢慢吃。在海外吃习惯了,回家接着吃。渐渐地,鳕鱼就成了葡萄牙家家户户
餐桌上不可或缺食物。这件小事,反映出航海对葡萄牙民族和文化的影响。

笔者没到葡萄牙之前挺纳闷:曾是堂堂海上帝国的葡萄牙,怎么会沦落成欧洲
最弱的小国?到那才知道原因多简单:葡萄牙压根就是欧洲最弱的小国?

葡萄牙国土又窄又小,挤在欧洲尽西端,东边紧靠着强大的西班牙,北边海
上还有更强大的英吉利,南边是“摩尔人”统治的北非,只有西面,是一望
无际的大西洋。葡萄牙人说:东、南、北方我们都惹不起,我们得随时提防
被他们吞并,所以只能向西边大洋上发展。一个夹在列强缝隙中的弱国,被
“逼”出海,居然变成海上称雄一时的“霸主”。

葡萄牙在其鼎盛时期,海外领土的面积几乎比本土大上百倍。其他的好处不
用说,单是18世纪末,国土被拿破轮的法国占领,葡萄牙王室、贵族、军队、
首都连锅端到巴西,躲过当亡国奴的厄运,待拿破轮倒台再回来复国。

我们中国幅原辽阔,即使强敌入侵,也有地方跑。金兵来了往杭州跑,八国
联军来了往西安跑,日本鬼子来了往重庆跑。结果真被蒙古兵、清兵逼得没
处跑,只能指望忠臣背着小皇帝跳伶仃洋自杀,连近在咫尺的台湾、菲律宾
都去不了。

闲扯葡萄芽 (之四)

中国的中小学生恐怕都知道,麦哲伦是第一个驾船环绕地球一周的航海家,
麦哲伦的航行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它首次用事实证明:地球是圆的。

中国的历史书谈到麦哲伦时,总是不无遗憾地说:可惜麦哲伦本人未能亲自
完成环球航行的壮举,他在一次上岸抢东西的行动中,被当地土着人所杀。

麦哲伦是葡萄牙人。葡萄牙人谈到麦哲伦时并无遗憾。他们航海探险的目的
就是“利”,能作生意就作,有机会抢就抢,抢劫本来就是冒生命危险的事。
葡萄牙人也不把麦哲伦算作最伟大的航海家,因为他那次环球航行没有给葡萄
牙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

为葡萄牙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无疑是他们到达印度和发现巴西的航行。

为什么要去印度?葡萄牙的历史教科书上说:当年,印度的花椒在欧洲十分
“畅销”。那时欧、亚两洲之间的陆路交通完全控制在“摩尔人”手里,“倒
卖”花椒的生意由他们“独家经营”。葡萄牙人不惜物力人力,甘冒巨大风险,
寻找去印度的海上通道,起初的目的就是从海路倒卖花椒。在没有电冰箱的时
代,花椒的重要性,是今天的人们难以想象的。关于这点,网上的愚人兄曾有
专门论述。

葡萄牙人到达印度的故事,几乎尽人皆知:探险家们乘着小小的帆船,战战兢
兢,沿着非洲海岸向南航行,眼看转过一处海角,海岸向东拐弯,突然狂风大
作,雷雨交加,闪电中,只见海神从乌云里露出愤怒的脸,发出雷鸣般的吼声,
喝令船队回头,转告国王永远不许再来。探险家们魂飞魄散,把那里叫做“风
暴角”。国王听说后却说:什么“风暴角”?明明是“好望角”!拐过海角向
东,就有希望到印度。

葡萄牙人发现巴西的故事,不知有多少人听说过?他们去印度的航行次数越来
越多,胆子越来越大,不再贴着海岸航行,而是把船驶进大洋,追逐向南的季
风。有一回,船队在大洋中被一股巨大的风暴裹携一直向西,船员们无能为力,
只能祈求圣母保佑。待到风平浪静,前方出现陆地,船长拿出仪器测量了一遍
又一遍,简直不敢相信在这个方位会有一片大陆。在那之前,西班牙人和葡萄
牙人都已到达南美洲,为瓜分这片大陆吵得不可开交,教皇仲裁偏袒西班牙,
在当时的南美地图上从北向南画一条线,线东边宽宽的一块给西班牙,西边窄
窄的一条给葡萄牙。眼前的大陆边缘却远远突出在教皇画的那条线西南。这块
大陆就是后来葡萄牙在海外最大的殖民地巴西。直到今天,南美大多数国家都
讲西班牙语,唯独巴西讲葡萄牙语。

葡萄牙人西班牙这两个昔日的海上强国历来互相瞧不起。当年哥伦布(应该翻成
“古龙”)请求率领葡萄牙船队向西航行去印度遭到拒绝,只好去求西班牙,终
于带领西班牙船队发现美洲新大陆。西班牙人总爱说:哥伦布想把发现新大陆
的荣誉献给葡萄牙,但上帝说“不”。葡萄牙人则说:是圣母把发现印度和南
美最富饶的巴西的好运气留给了葡萄牙。

葡萄牙人在海外的殖民地的确给他们带来了让西班牙人望尘莫及的好运气,几
百年来,他们从印度运回一船船花椒,从中国运回一船船茶叶、瓷器和丝绸,
从巴西运回一船船咖啡、红木和金子。小小的葡萄牙宫廷,一度成为欧洲王室
中的首富。

其实,葡萄牙人真正的好运是:无论在印度、巴西还是中国的澳门,遇到的人,
都好欺负。

闲扯葡萄芽 (之五)

中国最高大的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美国最高大的纪念碑是华盛顿纪念
碑,苏联(SORRY,那国家现在叫啥)最高大的纪念碑是卫国战争纪念碑(俺指
的是斯大林割勒大血战战场那个),而在葡萄牙,最高大最壮观的无疑是“海
外大发现纪念碑”。

那碑立在特茹河(RIO TEJO)边,后面不远就是“之二”提到的“惹了你没事”
(MOSTEIRO DOS JERONIMOS)大教堂。碑的造型“神似”一艘拉满风帆的航
船,碑上两组栩栩如生的巨大塑像,纪念当年从这里起航到世纪各地去冒险
的探险家。碑下用彩色大理石拼成一幅巨型世界地图,在所有葡萄牙航海家
们到达的地方,都有一个帆船图案,旁边标示出年月。在那块大家非常熟悉
的鸡形图案下角,可以清楚地看到:“澳门,1510”。

那会儿从国内去的人,包括俺们这些在使馆的,最烦“发现”这个词:我们
是泱泱大国,又没埋到地底下,哪用得着小小的葡萄牙来发现?

纪念碑附近,还有一座“海军博物馆”,里面陈列着当年航海的帆船模型和
船上使用的工具、仪器。有一回,大使去参观。博物馆馆长是位退役的海军
上将,那天亲自陪同。他和大使谈得投机,发感慨说:“发现这个词用得不
准确,真要说发现,也是双方互相发现。比如我们第一次远航印度,船队起
航绕过好望角,一直是沿着海岸航行。到达马达加斯加,船队突然远离海岸,
横穿印度洋直达印度。我们的航海家怎么知道印度的位置?怎么知道横穿印
度洋的航线?唯一的解释是,在那之前中国郑合下西洋的船队曾经到达马达
加斯加,告诉过当地土人那条航线。再比如,我们船队那次航行,带回来中
国人使用的这种航海仪器。”馆长边说边指了指一个象风水先生用的罗盘的
仪器。馆长似乎犹豫了一下,又指了指旁边一个竖着的仪器说:“一年以后,
我们的航海家改进了中国的仪器,造出这种用途更广更准确的仪器。”

馆长的话很给人启发。什么叫“发现”?恐怕不光是发现从未走过的航道、从
未到过的国家或者从未得到过的财宝,更重要的,恐怕是发现新的知识、新的
技术,或者套用时下的话:发现机会。

笔者刚到使馆时,葡萄牙政府和文化界组织纪念葡萄牙历史上一位航海家探险
家兼文学家“闷的死的冰豆”(MENDES DE PINTO)多少多少年诞辰。“冰豆”
(翻成中文就是“童子鸡”)到过东方,在中国生活过十几年,而且回国写了本
游记,据说那本书使葡萄牙人第一次对中国有了较具体的了解。葡方问:中国
政府和学术界是否有兴趣派人参加纪念活动。使馆按惯例报外交部,不久得到
外交部答复:经社科院权威学者审查,发现冰豆有严重“历史问题”,在中国
期间,从事多起抢劫、盗窃活动,曾因盗窃明朝皇帝陵墓,被康熙皇帝(也可能
是乾隆皇帝,笔者记不太清)发配新疆。外交部指示使馆,照会葡方不要纪念这
样的人。

打那以后,凡双边活动有葡方要人讲话,使馆一定事先要来人家的发言稿审查,
见到“冰豆”字样,就严肃地要求葡方删掉。使馆也真算有事干了!因为葡方
跟商量好了似的,无论政界、军界还是文化界的人物,谈起中国必提冰豆和他
那本游记。笔者那时当翻译,回回为同一话题磨嘴皮子,终于有一天忍不住找
来那游记看个究竟。

看完那书,第一个印象是:社科院那“权威”真的在史料里找到过有关冰豆
“历史问题”的记录吗?怎么他提供的“史料”与冰豆在游记里的叙述一模
一样?比如那段“盗皇陵”,冰豆是这么描写的:某次他们几个葡萄牙人在
东海(也可能是南海)行船遇上风浪,到个小岛上躲避。岛上有个庙,庙里老
道(或者和尚,反正在冰豆眼里是个中国修士)收留他们食宿,还领他们参观。
在庙后一间殿堂,他们看见摆着一排13口棺材。老道说,那是他的祖先,13
位明朝皇帝,被清朝赶出来,死在这里,他将来要把棺材运回家乡去埋葬。
冰豆一伙说:皇帝的棺材,里面一定有不少金银财宝,放在这里多可惜,不
如让我们拿走吧。说完不顾老道制止、劝告、哀求,强行打开棺材,抢走金
银珠宝,上船扬长而去,留下老道在岸上哭天抢地。

用今天的观点看,冰豆的游记实在是本奇怪的书,那里既描述中国物产的丰富、
赞扬中国人民的善良,又毫不隐瞒他们在中国干的种种坏事。他们一伙葡萄牙
人目的明确,“一切向钱看”,能偷就偷,能抢就抢。有钱就吃喝玩乐,没钱
甚至沿街乞讨。

上面那段故事是否可信,有待对历史有研究的网友考证,反正冰豆在书里说:
他们在中国期间,有人把那件事报告皇帝,皇帝命人把他们一伙抓起来发配到
新疆服了几年苦役,刑满后,又把他们驱逐出境。

这样,冰豆一伙来到日本的一个岛上,那里的一位将军收留了他们。将军豢养
着一帮武士,每天在操场观看武士们练武。这天,将军看见冰豆的同伴在树林
里打鸟,只听他举着的管子里发出一声巨响,远处树上的鸟儿应声落地。将军
十分惊讶,问冰豆这是什么武器?怎么能够打着那么远的猎物。马上命人牵来
猪、狗,请冰豆他们表演射击。从此,将军把他们待若上宾,请他们教手下的
工匠造枪,教武士们射击。几年后,当冰豆一伙离开日本回国时,那个岛上已
经有了几千支步枪。

冰豆在中国十几年,尤其被发配新疆时,枪支和其他武器很可能被没收,被
驱逐出境时又发还。这么长时间里,难道从来没有人注意到那几根“吹火筒”
吗?难道从来没有人问过那是什么武器有什么威力吗?

前面说过,笔者记不清冰豆是被康熙皇帝还是乾隆皇帝发配到新疆。有一点
是肯定的:那时我们已离挨西方洋枪队打的时候不远了。

闲扯葡萄芽 (之六)

其实,我们中国人并非不善于向其他民族学习。比如早在葡萄牙船队到达澳门
之前,我们的一位前辈就实实在在地“发现”了一回葡萄牙。

那位前辈当时在“前山”(如今的珠海、中山)那一带当县官,从常去南洋的商人
们口中得知,马六甲那一带来了一些很大的船,船上的人生得比我们高大,叫
“佛朗基”人(当时对葡人的称呼),他们的船上还有一种炮,射程远,威力大。
县官还听说,其中一艘船上的两个水手看上去很中国人。县官很有心机,立刻
派手下化装成商人去南洋,找机会与那两人接近,终于了解到,他们的确是多
年前去南洋的中国人,凭着聪明,学会葡萄牙语,在葡萄牙船上工作多年,掌
握了葡萄牙人铸造火炮的技术。

县官给朝廷写奏折,详细介绍了葡萄牙火炮的威力,请求朝廷设厂制造。难
得的是:县官能列出数据论证,在北方的长城上,每隔多远架设一门火炮,
就能保证边界安全。县官最后说:葡萄牙人已经在马六甲建立据点,下一步
很可能会来中国,我们如果没有威力强大的武器,将来如何与葡萄牙人抗衡?

朝廷采纳了县官的主张。县官又派人去南洋,偷偷与两个中国水手联络,晓
之以理,动之以利,说服两人。一个月黑之夜,县官的手下悄悄划小船来到
葡萄牙人的大船下,两个水手跳船回到“祖国的怀抱”。后来,朝廷任命县
官作负责制造火炮的官员,在国内修建了两处制造火炮的工厂,由那两个水
手分别任“工程师”。

明末宁远守将袁崇焕,一炮把大清国的老祖宗努尔哈赤轰下马,书里说炮是葡
萄牙人送的,其实说不定那炮还真是“MADE IN CHINA”。

那县官当然没有到过葡萄牙,这里说的“发现”和葡萄牙海军博物馆馆长所说
是一个意思。

明朝徐光启当“大学士”的时候,中国的火炮制造业曾有过一段“高潮”。徐
光启不仅向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学习科学知识,而且重视炮兵的发展,从澳门
招募几百名外国“顾问”帮助制造火炮和训练炮兵。据说那些“顾问”真曾经
在一些战斗中发挥过作用。这里插一句:利玛窦是意大利人,但他是通过葡萄
牙人控制的澳门进入中国的。澳门如今还有利玛窦生活过的故居和以他的名字
命名的中学。

可惜后来徐光启被他的反对派“搞下去”之后,外国“顾问”们大对被驱逐出
境,火炮工厂也不知所终。再后来,西方的炮船来了等等那些事,不提也罢。

徐光启那段历史,笔者没有读过。不知道那些“反对派”是为反对学习西方
科学使用西方技术才赶许光启下台?还是为赶徐光启下台才反对学习西方科学
使用西方技术?总之如今中国的改革开放,令人无法不珍惜。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