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利多变泡沫 政治强心针岂能持久?

(2007-08-08 22:16:17) 下一个
执政七年,连怎么维持基本行政运作都没学会的主政者,突然在最后一年宣称要周周放送大利多,快速打造“宝岛新乐园”的好景。台湾《联合报》今日发表社论文章说,张“内阁”把整个台当局当成民进党的辅选机器,一味猛打政治强心针,对民进党选情或许确有一定程度的拉抬效果;但对台湾而言,我们的社经体质真禁得起这种专走偏锋、炒短线政策的翻搅折腾吗?台湾的未来又承担得起这么庞大的透支吗?

  仅仅两个半月,“行政院”已大手笔释出总额逾四千四百多亿的所谓政策“利多”;这比起张俊雄七年前任“阁揆”时推出的“八一○○,台湾启动”,已不遑多让。当年狂掷八千多亿的率尔操刀,结果却让台湾陷入长期萧条及高失业的窘境;如今卷土重来,张“内阁”制造的利多梦幻,不免让人余悸犹存。

  社论说,以最近股市的暴起暴跌为例,许多散户惨遭套牢,台当局的过度介入与释放错误信息,实难辞其咎。股市回春,本来当然是人们乐见之事;但主政者亟欲美化政绩,强力运用基金哄抬“万点行情”,不仅升高了台股的投机气氛,也添加了市场分析的浊度。正因为扁当局介入作多,诱使许多小投资人追偷窃进;问题是,一心作多的当局操盘手,哪里斗得过刁钻活泛的外资?何况,国际股市瞬息万变,台股岂能因当局支撑即可一柱擎天?也因此,当国际股市连锁震荡,贪功躁进的政治炒手仍惊魂未定,外资及大户早已获利了结扬长而去,却留下众多误食扁当局“利多”诱饵的套牢散户;这岂不是政策害人?

  再看最近房市的景象,表面风光背后也埋藏着和股市相若的陷阱,究其原委,同样可归咎扁当局政策的错误及偏斜。错误之一,是滥用赋税减免及低利贷款,催化市场对房屋的假性需求;错误之二,是滥用农地释出及率尔拍卖都心公有地,助长财团对土地房价的炒作。亦即,房价虽然高涨,但社会经济并未表现出相应的荣景;在供需不对称的情况下,房地既得利益者愈形暴富,而基层民众却愈无力摆脱无壳蜗牛的处境。这甚至可说是民进党留给整个新生世代的枷锁。

  社论还表示,遍视张“内阁”释放的各项“利多”,不仅充满老旧的“干预”思维(例如对股市的操作及对房市的介入);且动辄诉诸调队的“补贴”手法(例如对基本时薪和出租车油价的补贴);更一再暴露瞻前不顾后的短视近利心态(诸如减刑条例的草率推动,北县升格直辖市的画饼充饥,及粗糙的农村改建方案)。财团的利多,却是平民的灾难,种种政策偏失的代价,均转嫁给社会大众承担。

  更可怕的是,当张“内阁”将全副精力用于发想这些“快速回收”的利多时,不仅影响到常态的政务推动;在政治挂帅的氛围下,更影响到行政体系的专业判断。总统一声令下,浮动油价公式即宣告改弦易辙;但民生物价飞涨,扁当局却束手无策,在在证明行政失能、专业喑哑已到极点。尤其,“行政院”动辄推出利多,且屡屡夸称投入可观经费,但对资金从何而来,却一概避而不谈。这些政策如果不是买空卖空的勾当,请问:台湾财政有足够的银两支付吗?或者这些均将留待下一世代来偿还?

  社论最后说,其实,所谓一周一利多,其中多项已现破绽甚至已告幻灭。例如,曾几何时,房价已见盘弱,价量背离,更出现店租暴涨、街市变貌等效应;股市只飙了两个月,后继无力,前景莫测;台北县升格,口惠实不至;减刑者出狱,自杀、杀人,吸毒而死,“德政”变色……。这些“利多”,皆是为了选举而放送;但如今距选举尚有八个月,这些利多竟已变形或幻灭,可见其虚浮不实。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