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历史揭密:石敬瑭,秦桧,张邦昌是汉奸么? 五千年的王侯将相(组图)

(2007-05-13 20:43:26) 下一个

历史揭密:石敬瑭,秦桧,张邦昌是汉奸么? 五千年的王侯将相(组图)


关于秦桧和岳飞,写了系列帖子,大量的史料证明,宋高宗是明君,秦桧是忠臣,岳飞是军阀,这些帖子被大量转载,没有受到有力的反击。北宋末年的张邦昌,儒教诬蔑他是汉奸是完全错误的,实际上,历史上最愚忠的人,非张爷爷莫数。本文是为儒教陷害的另一位人物申冤,他就是石敬瑭。至此,被儒教诬陷的三个历史人物,全部被我平反了。之所以宋朝时代被冤枉的人这么多,是儒教掩盖其祸乱宋朝的罪恶,通过树立英雄,伪造汉奸,儒教就可以继续伟大光荣正确了。

后晋高祖石敬瑭辽太宗耶律德光

 

 后晋是中国历史上五代十国时期的一个朝代,从后晋高祖石敬瑭936年灭后唐开国到契丹947年灭后晋一共经历了两个皇帝,12年。
  
  后晋高祖石敬瑭(892年—942年)是五代时期后晋开国皇帝,936年—942年在位,庙号高祖,谥“圣文章武明德孝皇帝”。
  
  石敬瑭的祖先为中亚人,从沙陀移居太原。父石绍雍,母何氏。石绍雍从李克用父子征战,官至洺州刺史。
  
  石敬瑭是后唐开国的功臣,曾经多次在危难中救护后唐开国皇帝李存勖和明宗李嗣源。李存勖和李嗣源都十分器重他,李嗣源甚至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后唐建立后石敬瑭任河东节度使(今山西),石敬瑭成为当地军民最高指挥官。石敬瑭在河东政绩很高,而且生活清廉,很受当地人的欢迎。
  
  后唐末帝李从珂继位后,任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后来开始对石敬瑭起疑,石敬瑭也暗中谋自保。石敬瑭以多病为理由,上表请求朝廷调他往其它藩镇,借此试探朝廷对他的态度。末帝在清泰三年(936年)五月改授石敬瑭为天平军节度使,并降旨催促赴任。
  
  石敬瑭怀疑末帝对他起疑心,便举兵叛变。后唐派兵讨伐,石敬瑭在河东的兵力不足以抵挡后唐的进攻,石敬瑭被围,因此石敬瑭决定求救于契丹。作为条件他同意割让属于今天河北和山西的16个州给契丹,并对辽太宗耶律德光称儿。在这种情况下,耶律德光决定帮助石敬瑭。
  

后晋高祖石敬瑭辽太宗耶律德光


  契丹和石敬瑭的联军打败了后唐,攻入后唐首都洛阳。后唐灭亡,石敬瑭称帝,国号晋,史称后晋。移都开封,并按约将16州让给契丹。这16州是:幽(今北京市)、蓟(今天津蓟县)、瀛(今河北河间)、莫(今河北任丘)、涿(今河北涿县)、檀(今北京密云)、顺(今北京顺义)、新(今河北涿鹿)、妫(原属北京怀来,今已被官厅水库所淹)、儒(今北京延庆)、武(今河北宣化)、蔚(今河北蔚县)、云(今山西大同)、应(今山西应县)、寰(今山西朔县东马邑镇)、朔(今山西朔县),另外每年纳岁绢三十万匹,并向比他小10岁的辽太宗耶律德光称自己为“儿皇帝”,耶律德光为“父皇帝”。
  
  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为辽国和金国后来对宋朝长江以北地区的威胁打开了门户。


  
  石敬瑭在十一月受契丹册封为大晋皇帝,后唐末帝在闰十一月(937年1月)自焚,后唐遂亡。


  
  石敬瑭在位期间,各地将领叛变事件不断,他的儿子重信和重乂亦遭叛军杀害。后因成德节度使安重荣及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先后接受吐谷浑部族投降,石敬瑭屡遭契丹责问,乃忧愤而死。
  
  石敬瑭死时立石重贵为继承人。石重贵是他的侄子,因为在战场上立战功获得石敬瑭的赏识。但石重贵是一个一勇之夫,根本无法在已经相当困难的情况下对付这些政治问题。
  
  石重贵登基后决定渐渐脱离对契丹的依附,他首先宣称对耶律德光称孙但不称臣。对此契丹当然不能坐而不视。944年契丹伐晋,双方在澶州(今河南濮阳南)交战,互有胜负。945年契丹再次南征,石重贵亲征,再次战败契丹。947年契丹第三次南下,后晋重臣杜重威降契丹,这样后晋的主力就丧失了。石重贵被迫投降,全家被俘虏到契丹。后晋灭亡。《旧五代史》卷75、76 《资治通鉴》卷279、280

石敬瑭割被称为汉奸的主要原因是让出燕云十六州给辽国,但是,石敬瑭当时不这样做,他自己的命就不保了。中国古代最黑暗的朝代,第一是民国,依靠不同外国势力的军阀混战,其次是五代十国时期,腥风血雨,自保才是第一位的,任何人在他的位置上都别有其他选择。
  
石敬瑭称“儿皇帝”是辱国,但他却不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石敬瑭以前, 大唐曾与吐蕃订立过“甥舅之盟”,即唐天子为舅,吐蕃赞普为甥。吐蕃就不觉得是大的耻辱。吐蕃是藏族人的朝代,唐朝皇族有鲜卑人血统;石敬瑭是沙陀族人,辽是契丹人当皇帝。两者没有本质差别。石敬瑭以后,南宋对金也是称臣的。所谓耻辱,都是后来的只会说大话的儒教学者硬把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别人。

 什么是汉奸?
  
  汉奸,英文译作“traitor (to China)”,即“(中国的)卖国贼”。英文本来只有“卖国贼”一词。“卖国贼”的定义很清楚,那就是必须犯了叛国罪。“汉奸”一词究竟如何定义,不那么清楚。《语言大典》这么解释:“投靠侵略者,充当其走狗,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败类”。“投靠”、“走狗”、“ 败类”,都是含义模糊并带感情色彩的词。怎样才算“投靠”?投降算不算?为人家工作呢?汉奸一词因其词义模糊,在论坛上常常被滥用。
  
  《读书》杂志的《时代变化与感觉调整》一文中,王蒙认为:“在洋场上我们的一些同胞也有丢人现眼的,一味地迎合人家,或做出一些很不得体的事情,失格失态。……我们的一些朋友就大骂‘汉奸’,我相信这种情绪和态度是非常正义的,但‘汉奸’这个词还是有特定含义的,如果不是处在被侵略占领的情况下,即使我们说这个人有点儿奴颜婢膝,有点儿丢份儿,有点儿失格,但与‘汉奸’的罪名距离
  还是很大的。” 李辉说:“对那些到中国来工作生活的外国朋友我们抱有好感,他们对中国越亲近,我们越感到他们可爱;遗憾的是我们不能以同样的思路对待那些出国谋职谋生或求学的同胞,以致轻率地斥之为‘汉奸’,要按这种逻辑,那些来华的外国人不就变成
  ‘美奸’,‘英奸’了吗?” 这两位作家代表中国的思想界为长期以来蒙受“ 汉奸”罪的数十万“出国谋职谋生或求学同胞”平了反。
  
  石敬瑭是沙陀人,为西突厥的一个部落,先投吐蕃,后归附唐朝,他根本就不是汉人,儒教信徒说石敬瑭是汉奸,是荒谬可笑的,但是却没看到什么人揭穿这么明显的谎言。

  石敬瑭有才干,对百姓很不错,但在乱世中他个人却不幸,儿子被叛乱分子杀害,是个悲剧人物。更加悲惨的是他死后竟然被儒教鞭尸,成了汉奸的代名词,被儒教鞭尸的还有秦桧和张邦昌,参见我的相关文章。儒教真有点邪恶的味道。

 

 

-------------------------
张邦昌也不是汉奸,儒教祸国殃民

张邦昌(1081年—1127年),北宋末大臣。字子能,永静军东光人(今河北东光)。进士出身,徽宗、钦宗朝时,历任尚书右丞,左丞,中书侍郎,少宰,太宰兼门下侍郎等职务。金兵围攻开封的时候,他力主议和,与康王赵构作为人质前往金国,请求割地赔款以议和。归宋后,任河北路割地使。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京都,掳走徽钦二帝,立张邦昌为大楚皇帝,定都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做了32天的皇帝。史称“靖康之变”。后金国退兵之后,迫于众怒,去除帝号,迎元祐皇后垂帘听政,封郡王。后来南下归德(今河南商丘)。宋高宗赵构即位后,宰相李纲力主严惩,建炎元年六月(1127年7月),被贬至潭州“安置”,“令监司守臣常切觉察”。不久金兵又来犯。同年九月下诏将张邦昌赐死,并诛王时雍,殿中侍御史马伸前来长沙执行。据称张邦昌读罢诏书,“徘徊退避,不忍自尽”,执行官逼他就死,最后登上潭州城内天宁寺的平楚楼,自缢身亡。

 

一。靖康之变,又称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北宋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两国结成海上之盟,协议金攻辽中京,而宋攻辽燕京,事成之后,燕云十六州归宋,其余国土归金。后来金兵攻破辽中京,而宋朝二十万大军大败。燕京被金人所攻占,天祚帝被俘,辽国灭亡。
  
宋廷竟要求金人履行,金人反指宋人没有履行攻打燕京的盟约。宋廷则用岁币将燕云十六州买回。1123年七月前辽国将领、金平州(今河北卢龙)留守张觉以平州降宋,事败逃奔刚成为北宋燕山府的原辽燕京,金人以私纳叛金降将为由问罪。北宋燕山府不得已斩了张觉,造成燕云十六州的汉人均感到不满。1125年八月,金国以张觉事变为由攻宋。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东路由完颜干离不领军攻燕京。西路由粘罕领军直扑太原。东路金兵破燕京,渡过黄河,南下汴京(今河南开封)。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赵桓在哭哭啼啼中登上皇位,是为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宗翰率金兵东路军进至汴京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金人要求五百万两黄金及五千万两银币,并割让中山、河间、太原三镇。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宋钦宗亲自至金人军营议和,被金人拘禁。

(一)。金第一次攻宋详细过程
  
  宋史宋徽宗宣和七年、金太宗天会三年(1125年)八月,完颜宗望、完颜宗翰以张觉事变为由奏请攻宋。十月,东路完颜宗望率军自平州(今河北秦皇岛市卢龙县)攻燕山府(今北京西南)。宋易州(今河北保定市易县)戍将韩民毅投降。十二月甲辰(阳历1126年1月2日),于白河(今北京密云县白河峡谷)和古北口(今北京密云县古北口镇)大败宋军;两天后,宋将郭药师降,宋燕山府防卫崩溃;不久破宋中山(今河北定州)派来援军三万人,1月14日又破宋兵五千于真定府(今河北正定),1月22日克信德府(今河北邢台)。
  
  西路左副元帅完颜宗翰则率军自大同攻太原(今均在山西),没有宗望顺利。天会三年十二月庚子日(阳历1125年12月29日)攻克朔州(今山西朔州),戊申日(阳历1126年1月6日)破代州(今山西代县),1月13日中山投降,1月15日包围太原﹐但在太原受阻。以至贻误军机,直到得知完颜宗望已经和宋讲和以后才罢兵。
  
  靖康元年(天会四年,1126年)正月己巳日(1月27日),宗望军渡过黄河。第二天攻下滑州(今河南滑县),1月31日,包围北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因汴京守御使李纲抵抗得力而未能破城。二月,胁宋以康王赵构、太宰张邦昌为人质,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今属河北)三镇议和。退军孟阳,破来袭姚平仲兵数万,重新问罪进攻汴京。宋钦宗大恐,遣使说:“初不知其事,且将加罪其人。”宗望停止进攻,改肃王赵枢为人质,康王赵构得以回归。宗望还师山西,擢升为右副元帅。

 

(二)。金第二次攻宋详细过程  
  
  不久,金国以萧仲恭使宋,耶律余睹监军。宋钦宗认为此二人都是原辽国贵族,可诱而用之,以蜡丸封了一封书信让萧仲恭送耶律余睹,使为内应。萧仲恭忙跑回金国见完颜宗望,以蜡丸书信献之。
  
  八月,宗望以此为由集合军队重新伐宋。第二次攻至汴京仍然是完颜宗翰和完颜宗望两人的比赛。
  
  第一阶段,西路完颜宗翰八月庚戌(阳历1126年9月5日)和第一次攻宋一样从大同出发,第二天破宋张灏军于文水(今在山西),9月21日克太原。东路完颜宗望9月8日从保州出发,当天破宋兵于雄州(今河北保定市雄县)、中山(今河北定州)。9月15日,攻下新乐(今在河北)。9月26日,破宋大将种师中于井陉,取天威军(今河北井陉县),克真定(今河北正定)。
  
  第二阶段,经过休整,西路完颜宗翰11月18日自太原向汴京进攻,22日攻下威胜军(今山西沁县),29日克隆德府(今山西长治),渡盟津(今河南孟津)。宋西京(今河南洛阳)、永安军(今河南偃师东)、郑州(今河南省会)皆投降。12月4日,完颜宗翰克泽州(今山西晋城市)。东路完颜宗望11月20日自真定向汴京进攻;12月4日宗望诸军渡河,随后攻下临河县(今河南浚县东北临河村南)、大名县(今在河北)、德清军(今河南清丰)、开德府(今河南濮阳);于12月10日克怀州(今河南沁阳)并到达汴京城下。12月16日,宋出兵拒战,被宗望等击败。12月17日,宗翰才到达汴京城下,又被宗望抢了先。12月20日,因为郭京作祟,宗望、宗翰与诸将破城,俘宋徽宗、钦宗二帝。

 

二。北宋亡于“战”而非“和”
    
    宋金对辽国夹攻密约,金国攻陷辽国的中京(内蒙古宁城),童贯急统军北上,分两路进攻。宋军突然采取军事行动,对燕京是一个晴天霹雳,他们再没有想到一向卑躬屈膝的宋国,会在朋友背上插上刀子。耶律淳陷于腹背受敌的危境,他派人晋见童贯说:“女真叛变作乱,贵国也应对它厌恶。如果贪图眼前小利,捐弃百年友谊,去交结豺狼,只会种下将来无穷祸根,尚请贵国考虑。” 童贯不听辽的劝告,继续督军前进。辽军只好迎战,宋兵团两路大军,同时溃败。 辽国“怨军”司令官郭药师,向宋国投降,献上两州土地。这对宋是一个鼓励,宋徽宗(1082年10月─1135年)赵佶命童贯作第二次北伐。萧皇后(辽穆宗皇后)派遣使节韩昉晋见童贯,奉上降表,请求念及119年敦睦的邦交,不再进攻,辽国愿降为臣属,永为屏藩。童贯一口拒绝,把韩昉叱出帐外,韩昉在庭院中哀号说:“辽宋两国,和好百年。盟约誓书,字字俱在。你能欺国,不能欺天。”痛哭而去。童贯在叱走韩昉后,即对燕京奇袭,在辽军迎战下几乎全军覆没,被辽军追击到芦沟桥, 宋军将近二十万人,被敌人的铁骑冲刺,死伤殆尽,死体盈路。辽军作歌传唱。讥刺宋国的无心与无能。以如此使人失笑的兵力,竟敢毁盟挑战,再一次说明世界上确实有不自量力这回事。
    
    金国接到宋军溃败的消息,也大吃一惊,他们固然知道宋军衰弱,但不知道衰弱到这种地步,皇帝完颜阿骨打既知宋军不能在古北口(北京密云东北)会师,放弃古北口,径从居庸关(北京昌平)南下,进攻燕京。那些把宋军打得落花流水的契丹兵团,跟金军一经接战, 即被击溃,燕京陷落。 这种尴尬的情况下,宋依然派遣使者向金索取燕云十六州, 金国皇帝完颜阿骨打不顾众大臣的反对,还给五州给宋朝。两国遂于1123年签订友好和约。 无论如何,宋总算站在胜利的一边, 收复了丧失188年之久的领土。赵佶成为宋的救星,童贯被封为王爵, 全国狂欢庆祝。
    
    但是,宋朝贪心不足,1123年,南京(即平州,河北卢龙)留守长官张觉举州向宋帝国归降。马植再度提出警告说:“盟约刚刚签定,不准招降纳叛,绝不可以不遵守。”赵佶立即把马植贬官五级。 金国一举手之间,就把南京夺回,张觉逃入宋帝国,请求庇护。在金帝国严厉压力下,赵佶虎头蛇尾,只好杀掉张觉,把人头送还。而金军不久就在张觉档案中,搜查出赵佶的诏书。恰好金军向宋军华北军区司令官(河北燕山府路兼河东路宣抚使)潭稹,按和约索取二十万石军粮。谭稹拒绝 说:“马植算什么东西,他承诺的,怎么能算数。”这样,宋朝两次违背宋金和约,先是宋朝收留反叛的将领张觉,现在又有谭稹违背和约。,金对宋的战争开始,原来得到的土地丢了。
    
    赵佶不甘心,企图耍阴谋诡计引起金国的覆亡。第一、赵桓写了一封密函给金国大将耶律余,耶律余原是辽国大将,被耶律延禧所逼,于1121年降金,请耶律余发动兵变。第二、赵桓再写一封密函给远在西方天涯的辽帝耶律大石,对过去叛盟的事表示歉意,要求恢复百年来的传统友谊,对金帝国夹击。最精彩的是,赵桓竟把如此重要,能引起千万人死亡的秘密文件,交给金帝国派到开封催缴欠款的使节萧仲恭,用重贿请他转交给耶律余。在意料中的, 萧仲恭回国后立刻就把密函呈出。而派往西方辽国的使节也在边界被金国的巡逻队捉住。金国震怒,对宋开战,北宋灭亡。本来,宋金联合灭辽,之后,金给了宋部分国土,结局很完美。但是,宋的皇帝和爱国贼们自不量力,收留辽的残余将领,又联合辽打金,北宋灭亡在爱国贼手里。宋对辽和金数次背信,而现在儒教信徒却嘲笑人家是蛮夷,野蛮,儒教信徒只会通过这种手法来掩饰自己的罪恶。

三。金史中的张邦昌

金史 作者: 脱脱 所属文学时期: 元代 卷七十七列传第十五 记载:

张邦昌,《宋史》有传。天会四年,宗望军围汴,宋少帝请割三镇地及输岁币、纳质修好。于是,邦昌为宋太宰,与肃王枢俱为质以来。而少帝以书诱耶律余睹,宗翰、宗望复伐宋,执二帝以归。刘彦宗乞复立赵氏,太宗不许。宋吏部尚书王时雍等请邦昌治国事,天会五年三月,立邦昌为大楚皇帝。
  
  初,少帝以康王构与邦昌为质,既而肃王枢易之,康王乃归。及宗望再举兵,少帝复使康王奉玉册玉宝衮冕,增上太宗尊号请和。康王至磁州,而宗望已自魏县渡河围汴矣。及二帝出汴州,从大军北来,而邦昌至汴,康王入于归德。邦昌劝进于归德,康王已即位,罪以隐事杀之。
  
  邦昌死,太宗闻之,大怒,诏元帅府伐宋,宋主走扬州,事具宗翰等传。其后,太宗复立刘豫继邦昌,号大齐。

 

四。宋史中的张邦昌

《靖康纪闻》(宋.丁特起)记载:  
  
  十二日,孙传、张叔夜赴军前,金人移文城中,令百官、耆老、军民共议立张邦昌治国事,并不得引用赵氏—封府、御史台纠集百官于秘书省议,文臣承务郎、武臣承节郎以上赴议。顷刻,至者无虑数千人,置历给札,各具名衔,及情愿推戴邦昌为主异议军前,范琼领兵把秘书省门,开封府、御史台公吏疾声奋呼,勒令速书名衔。士大夫相顾号恸,声闻远迩,但亦无敢慨然立异姓者,惟御史中丞论列谓邦昌无状,不能尽人臣之大节,以释四国之难,不足以代赵氏,乞押赴军前面谕。其余百官所议,其略云:
  
  “奉大金皇帝圣旨,二元帅台令,令立少宰张邦昌为主,某等亡国之臣,荒迷不知所措,不敢推戴,欲立贤人,亦敢自军前指挥。”  
  
  
  三月初一日,金人告报军中,欲遣张邦昌入城。御史台检准故例,宰相入城,合迓于门。径行晓谕文武百官,于未时前悉诣南薰门,迓少宰张邦昌。如期而集者凡数千人,士庶往观者千万人。范琼任长源诸统制官,领兵分列左右,自州桥及门下,森布如织。申刻,邦昌入门,金人送者及门而反。邦昌之入也,径诣尚书省,百官敦请即位,犹豫未敢。先是,军前指捴,如不肯即位,及城中不愿推戴者,先戮大臣,而后纵兵洗城,官吏至是乃不敢不敦请,邦昌与庶官相见,恸哭尽哀。
  
  初二、初三、初四、初五日,金人节次移文,督立邦昌,文武百官庶民每日并诣尚书省,敦请再三,邦昌退避而未敢。
  
  初六日,金人督立邦昌甚峻,及议定初七日择时即位。是日,统制官宣赞、舍人吴革睹事势至此,起兵谋反,正班直散祗候凡三营,并杀血属以应事。未启,为人所告,范琼自部兵格杀五十余人,其余悉溃,革父子与为首者并斩于大梁门外。嗟乎!革诚有志,奈何事未成而身遇害可悲也哉!
  
  初七日辰时,张邦昌即皇帝位。是日,金人使使命五十余人,乘骑数百从之持册文,邦昌自尚书省恸哭上马,至阙庭又恸哭,及幕次更帝服,少顷,北面再拜谢恩。金使跪进册命国玺,再拜谢。金人退,文武百官引导入宣德门,服赭袍,张红盖,御文德殿受贺。
  
  
  十四日,邦昌遣使军中乞免,其书云:
  
  “比以冒膺缛礼,愿展谢悰,虽沥贡于忱辞,终未孚于台表,退思感悚,岂易敷陈载惟草昧之初,实轸阽危之虑;民志未定,故未有以得其心。事绪实棼,念将何以息其动昨奉台令,取索金银表段,以充犒军。伏自入城以来,讲究民间,实颇罄竭,悉已输纳。嗣位之初,朝廷祗畏;戒谕官吏,罔敢不虔仰蒙大恩,敢不思报,虽割肌体,岂足论酬念斯民困弊,以其围城之久,比屋饿莩者多,每欲抚养,则无资泽以厚其生;欲拯给,则乏米粮以续其命。征催正急,刎缢相寻,若阅日消淹,则所存无几。非仁何以守位非民何以守邦坐观转壑之忧,不啻履冰之惧。与夫跼天蹐地莫救于元元,曷若归命投诫仰祈于大造伏望察其恳切,赐以矜容,特宽冒犯之诛,诞布蠲除之惠。则始终之德,遂全亿姓于死亡,报称之心,敢惮一身之糜溃,期于没齿,以答隆恩。”
  
  十五、十六日,征催金银表段如前,但绝无输纳者。邦昌命百官庶务作旧修饬职事,国子祭酒学官奉行,不敢懈怠,寻晓示诸生,须管置课册假簿及锁院补填。
  
  十七日以后私试,诸生笑而不答。
  
  十八、十九日,征催稍缓,莫知其故,钡门灾,是日大火烧百余家方息。
  
  二十日,邦昌命遣国子祭酒董逌抚谕诸生,慰劳备至,逌承命巡斋,宣布邦昌之意。盖自围闭,诸生困于□盐,多有疾故者,迨春尤甚,日不下死数人,有至十余人者。邦昌具知,乃有抚谕之意。又命医官十人,于诸斋日夕看候。又给药饵之资各五千。太学疫气尤甚,于今年自春至夏物故者二百人。先是,就正斋生蔡延世梦金甲神在太学前,箕踞而坐,顾左右百余,令取锹往东南,旁有一人问曰:“此何为者”神人曰:“要葬太学之士。”复问曰:“其数几何”神人曰:“几半。”中有被发赤目趣向北咒曰:“饮吾水者,可以免死。”既觉,汗流浃背。计自春初,在学者才七百人,今物故者三之一,亦可骇也。后病疫发肿者,往往只于豆汤取效,由是太学盛传,服之者无不愈疾,疑其神人咒水之异,故黑豆方似亦可以广传于世,因录方于后。黑豆二钱(炒令香熟)、甘草二寸(炒黄色),右二味以水二盏煎一盏,时时服之,自愈。
  
  二十二日,金人移文,节次索金银表段并犒军之物,所须虽未及千分之一,但念楚国肇造,本固则宁,虑有征督,重困民力,已议停止。邦昌令开封府散榜晓谕。
  
  二十七日,邦昌用天子仪卫法驾,缟素出南薰门,设香案,率百官士庶素服恸哭,送太上皇帝、主上北行。
  
  二十八日,邦昌服赭袍,张红盖,出南薰门,设香案谢恩及饯别二酋,及午而返。连日之出,不过设香案,陈起居并如常。从行即王时雍、徐秉哲、吴开辈也。士庶旁观,无不感怆。
  
  四月初一日,兵退,金人班师,邦昌委范琼交割城池楼橹,复分拨兵卫尚关闭守如故。是日,民间闻金师之退,恍若再生,竞欲登城观者,如蚁集鳞次,惟銮舆播迁,为之愁恨耳。
  
  初四日,邦昌肆赦。是时,天下勤王之师,稍稍已至近境,午刻有榜云:范尚书、赵资政领兵在南京,先遣统制官王渊到阙议事,仰城中不得惊扰。
  
  初五日,王渊领兵到阙,屯于通津门外。邦昌出手书,欲册命元祐皇后,其书云:  
  “予世受宋恩,身相前帝,每欲舍生而取义,惟期尊主以庇民。岂图祸变非常,以至君臣之易位,既重罹于网罟,实难逃于刀绳。外迫大金兵火之余,内轸黎元涂炭之苦,顾难施于面目,徒自惮于夙宵。杵臼之存赵孤,实初心之有在;契丹之立晋祖,考前迹以甚明。重惟本朝兴创之图,首议西宫尊崇之礼,恭惟哲宗元祐皇后,聪明睿知,徽柔懿恭,王假有家,肃母仪于方夏;天作之合,早配德于泰陵。虽尝寓瑶华崇道之居,亦继承钦圣还宫之请,久栖真于秘馆,尤著德于令闻。今二帝既迁,山川大震,匪仰伸于懿范,将曷称于仪刑是举用国旧章,择时陬吉,躬即彤庭之次,虔修钦奉之仪,允契天心,式从人望。幅员时乂,庶臻康济之期;京邑即安,更介灵长之祉。宜上尊号曰宋太后,令有司择日具册命,疾速施行。”午刻,奉元祐太后于瑶华宫,仍居延福宫。
  
  初八日,邦昌命赐学校之士恩有差。是日,开诸城门。
  
  初九日,有司备礼,册元祐皇太后,百官致庆。
  
  初十日,邦昌请元祐皇后垂帘听政。手书曰:
  
  “以身徇国,盖尝质于军中;忍死救民,姑从权于辇下。乘外兵之悉退,方初志之获伸。载惟遭变之非常,本以济国于有永。今则保存九庙,复活万灵,社稷不移,衣冠如故。奉迎太后,实追少帝之玉音;表正万邦,犹假本朝之故事。盖以敌方退舍,兵未越河,尚余殿后之师,或致回戈之举。于间谍渐以北还,既祸乱之消除,岂权宜之敢后延福宫太后宜遵依原奉钦圣宪肃皇后诏旨,正尊号曰‘元祐皇后’,入居禁中。缘遣使康邸,未知行府所在,军国庶务不可旷时,恭请元祐皇后垂帘听政。以俟予复避位冢宰,实临百工,誓殚孤忠,以辅王室。惟天心悔祸,启帝胄之应期,二帝虽迁,赖吾君之有子。惟多方之时乂,系我后之斯猷,邦其永孚于休,庶亦有辞于世。”
  
  十一日,元祐皇后垂帘听政。邦昌退居资善堂,复收伪赦。邦昌僭位,首尾三十三日,不御正殿,不受常朝,不出呼见群臣,不称朕,面奉由内降则曰“中旨”,宣示四方则曰“宣旨”,手诏则曰“手书”。至于禁中诸门,悉行缄锁,题以臣张邦昌谨封,大抵似不敢僭逆。惟王时雍附会其心,以真主事之。方金人初欲立邦昌,时雍先著名列状。后邦昌入,时雍专主其事,颇有德色。每于邦昌前言事,则曰“臣启陛下”,邦昌屡斥之。朝中旧呼时雍为“三川牙郎”,谓王黼用事时,时雍与乡人货赂卖差遣,殊不知亦能为“卖国牙郎”也。

 五。“绍兴和议”----赵构誓表   
  对“绍兴和议”记载最为详细的,是南宋方面李心传的《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以下简称《要录》),但是《要录》极力回避南宋向金奉表称臣一事。例如它把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出使金国的何铸称作“(充)大金报谢使”,其实他的准确称呼是“(充)金国报谢进誓表使”;《要录》还将南宋向金所进的“誓表”篡改成“誓书”。
    
    问题的关键在于,“表”与“书”是两种不同的文体,“表”只用于下对上,而“书”则既可用于上对下,又可用于下对上,或者用于对等之间。“表”的开头有固定的格式,即“臣某言”。其他南宋方面的史料也多有取舍、回避。 好在《金史》(宗弼传)却如实地透露了这个信息,他抄录了赵构“誓表”。 为尊者讳,为君王讳,后人所能够学习到的历史何尝不是如此。          
    
    誓表 “臣构言,今来画疆,合以淮水中流为界,西有唐、邓州割属上国。自邓州西四十里并南四十里为界,属邓州。其四十里外并西南尽属光化军,为弊邑沿边州城。既蒙恩造,许备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匹,自壬戌年为首,每春季差人般送至泗州交纳。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坠命亡氏,踣其国家。臣今既进誓表,伏望上国蚤降誓诏,庶使弊邑永有凭焉。”
  
  誓表的内容揭示,南宋的地位相当于金的附属国,但我不认为是耻辱,总比灭亡好。崇祯为了面子而最后上吊,有人竟然说明朝因此最有骨气,实在是搞笑。皇帝的本质是什么?皇帝是政客,政客就是卑鄙无耻,政客的最高境界是保持或者得到更高的地位。政客不是愤情,逞一时之快就完了。高宗比崇祯高明多了。

 

六。南宋也是亡于“战”而非“和”
    南宋的灭亡和北宋灭亡类似,不是因为“和”,而是因为“战”,谢太后直接派人向蒙古伯颜乞和,愿降为属国。谢太后直接派人向蒙古的伯颜乞和,愿降为属国。怕颜接受了,蒙古最初的目的并不一定要消灭宋朝,只不过要求宋帝国像安南王国和高丽王国一样,作一个臣服的外藩。可是,当蒙古使节廉希贤一行前往临安(浙江杭州)谈判,走到独松关(浙江安吉南)时,却被一位爱国心强烈的守将杀掉。这已经使事态恶化,谢太后在惊恐中,急再第二次派特使,向伯颜解释误会,保证严惩那个守将。伯颜于是第二次派出使节张羽,走到平江(江苏苏州), 又被另一位爱国心强烈的守将杀掉。伯颜怒不可遏,他发现他面对的是一个不可理喻而又狡狯凶恶的野蛮部落,任何力量都不能阻止他的军队前进。蒙古兵团在毫无抵抗的情形下,进抵临安(浙江杭州)。宋政府已经瓦解,包括宰相在内的当权官员,以及日夜都在思念忠君爱国的道学家士大夫群,大都逃走, 谢太后和不懂事的孩子皇帝赵显,只有投降,南宋灭亡。如果狂热一旦到了靠着流别人的血来表达自己忠贞的地步,这种狂热便成为两头尖的剑,固然伤害别人,也同样伤害自己。强烈的爱国心是可敬的,但只用别人的生命表达它,这个爱国心就不纯洁,有邪恶的成分在内。儒教信徒士大夫群大都逃走,而没有舍身取义,儒教确实虚伪邪恶。南宋灭亡后,儒教信徒为了证明儒教的先进正义和伟大,高声咒骂蒙古野蛮,痛哭流涕的说什么崖山之后无中国,而他们却从来不会反省或者承认宋朝中国的灭亡正是儒教鼓动的爱国贼,正是不顾实力冒进的左倾冒险主义者。岳飞精神在一定程度上是儒教精神,岳飞精神在某些情况下是误国误民的毒药,就如儒教遗害中国一个道理。 

 

七。张邦昌也不是汉奸

金人来犯,张邦昌还与康王赵构一同为使(人质)前往金营求和,对宋朝赤胆忠心。金人要宋朝大臣自己商议“新君”人选,尚书员外郎宋齐愈从金营返回,大臣们问何人可选,这位老宋从前与张邦昌不睦,就在手中写上“张邦昌”三字,混乱之中,大臣们“遂定议”。  

金人警告张邦昌,如果他不继位,朝中大臣不拥戴,就要先杀掉所有大臣,然后纵兵屠城。张邦昌为保全城士庶性命,只得应允。张邦昌即皇帝位,国号大楚。

被逼为帝后,张邦昌窘急,一度想自杀,被旁人劝住:您死了,全城百姓要遭金人屠戮啊!张邦昌乃止。    

金人走后,张邦昌不听王时雍等人的“劝谏”,请宋哲宗的废后孟皇后入居延福宫,垂帘听政,向逃亡在外的直系宗室康王赵构献玉玺,亲自到商丘拜见新皇帝。五月一日,赵构在南京即位,改元建炎,开始了南宋的历史。
  
赵构与张邦昌有共患难的老交情,开始对他挺客气,封他为太保、同安郡王。后来,又是李纲上书极论,言称张邦昌僭迸不道,一定要明正典刑,当众斩杀。赵构不忍,认为张邦昌是出于胁迫,只把他贬往潭州安置。但是,随着朝内外李纲等人不依不饶,压力之下,赵构以张邦昌曾私幸宫人为罪名,赐死张邦昌。

“(张)邦昌僭位,首尾三十三日,不御正殿,不受常朝,不出呼见群臣,不称朕,面奉由内降则曰“中旨”,宣示四方则曰“宣旨”,手诏则曰“手书”。至于禁中诸门,悉行缄锁,题以臣张邦昌谨封,大抵似不敢僭逆。惟王时雍附会其心,以真主事之。方金人初欲立邦昌,(王)时雍先著名列状。后(张)邦昌入,(王)时雍专主其事,颇有德色。每于(张)邦昌前言事,则曰“臣启陛下”,(张)邦昌屡斥之。朝中旧呼时雍为“三川牙郎”,谓王黼用事时,(王)时雍与乡人货赂卖差遣,殊不知亦能为“卖国牙郎”也”。

从上述史料中看出,张邦昌的“大楚”,刘豫的“伪齐”,赵构的“南宋”,全部都是金的附属国,不同的是皇帝而已。不过,你不能不叹服,宋朝忠君的洗脑教育很成功,换成现代人,自己当皇帝好了,为什么一定要让给性赵的?结果被逼自杀。张邦昌实质是个大忠臣,却被儒教诬蔑咒骂了近千年。

皇帝没几个好东西,皇帝也就是政客,政客就是卑鄙无耻,看看下面的话和明朝崇祯的话何其相似:
    
  宋钦宗临别前,给城中王时雍,徐秉哲写信:“王,徐二公,社稷山河,皆为大臣所误,今日使我父子离散,追念痛心,悔恨何及!见已治行,缺少厨中所用什物,烦于左藏库支钱三千贯收买,津遣至此,早晚成行。请勉事新君,毋念旧主。”  
  

宋朝皇帝和明朝皇帝一样混帐,虽然没明朝皇帝那么残暴。失败了,都指责大臣,为宋朝献身的被皇帝肆意玩弄。张邦昌等等,都是儒教残害死人名声的证据,儒教连死人都要欺负,儒教是邪教。明朝大臣继承了岳飞精神,也就是儒教精神,“战”是英雄,议和是汉奸。儒教让中国人的思维僵化,而且,导致宋朝明朝灭亡。这些朝代灭亡也就算了,却连代无数百姓冤死。

 儒教祸国殃民。

 

张爷爷,晚生写了一首七绝送给您
  
  皓首七十横刀笑,
  五千佞史敢称奇。
  玉韵鸿文重现日,
  我给爷爷搓脚皮。

---------------------

康熙论岳飞秦桧--精彩

 ---------------------

秦桧的伟大一生
--------险遭刺杀, 宋高宗礼遇秦桧
    
  下面从【宋史】 高宗本纪的记录,看看秦桧。岳飞传太离谱,因为是岳飞子孙编的,不免会有倾向性。
  
  高宗本纪中的秦桧,从逃亡回来,到逐步得到重用,顶着主战派的压力一心为国,险些被主战派的人刺杀。秦桧的忠心和努力,得到高宗皇帝的肯定和赏识,比如,为秦桧做画,秦桧死后,到秦桧坟墓上祭奠。总之,高宗是个不错的皇帝,很有人情味。


从宋史的本纪来看
  
  1。秦桧提出了各种改革建议
  2。没有提到秦桧是什么奸细
  3。皇帝赏赐给了秦桧金钱和土地,驳斥了秦桧贪污之类的谎言
  4。皇帝在秦桧生前和身后都极为欣赏秦桧
  5。秦桧带病继续工作
  6。岳飞确实有抗命的证据,但让岳飞退兵的不是秦桧,而是另有其人
  7。秦桧在生前就被人诬蔑,甚至差点被刺杀,秦桧忍辱负重
  8。秦桧继续有人无端攻击秦桧,但当时的皇帝制止了这种行为
  9。议和问题,在秦桧死后,皇帝特别下了昭书,以斥责关于秦桧的流言。能让皇帝为此事下昭书,足见当时反对秦桧的主战派的声势浩大,后来南宋换了皇帝,主战派对秦桧攻击就可以想象和理解了。
  10。皇帝下的昭书明确指出,议和不是秦桧的主义,是皇帝自己的想法。
  11。秦桧协助皇帝,使南宋出现了中兴,秦桧居功至伟,这也是皇帝特别的赏识秦桧的原因。
  12。当时绍兴文坛很多歌颂秦桧的中兴功绩,伟哉,秦桧!


1.秦桧自金国逃回,在政坛上的地位不断高升。  
  
  【宋史】 本纪第二十六:  
  四年冬十月辛未,秦桧自楚州金将挞懒军中归于涟水军丁禩水砦。  
  十一月乙巳,秦桧入见。丙午,岳飞弃泰州渡江。丁未,以御史中丞富直柔签书枢密院事,秦桧为礼部尚书。  
  绍兴元年二月辛巳,以秦桧参知政事。  
  八月丁亥,以秦桧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知枢密院事。


2.秦桧在官场上并不是一帆风顺:  
  【宋史】 本纪第二十七:
  二年五月丙戌,置修政局,命秦桧提举。诏侍从、台省寺监官、监司、守令条具省费裕国强兵息民之策。
  八月甲寅,秦桧罢。  
  九月戊午朔,落秦桧职。己未,罢修政局。


3.秦桧的官位越来越大,他和岳飞矛盾开始出现。谁对谁错?宋朝是不杀士大夫的,秦桧干涉岳飞增加兵权,不大可能是因为嫉妒岳飞,文官和武官是两个系统。个人认为,秦桧是为了宋朝江山考虑的。关于岳飞不大光明的一面,下面会谈到。  
  【宋史】 本纪第二十八: ○高宗五  
  六年八月丁未,以秦桧为醴泉观使兼侍读、行宫留守,孟庾提举万寿观兼侍读、同留守。
  己酉,命秦桧、孟庾权参决尚书省、枢密院事。  
  十二月申午朔,召秦桧赴行在。戊申,命秦桧赴讲筵供职,孟庾为行宫留守。  
  七年春正月丁亥,以秦桧为枢密使。  
  三月癸酉,岳飞乞并统淮西兵以复京畿、陕右,许之,命飞尽护王德等诸将军。既而秦桧等以合兵为疑,事遂寝。

4.秦桧主和,但真的有将军抵抗命令,刘琦和岳飞都抗拒上命,结果,刘琦兵权没了。
  岳飞呢?郁闷的发现,我几乎看不到金国打败宋朝的战例,都是宋朝打败金国,这简直是扯淡,如果,宋朝军队这么厉害,直接把金国灭了就是。秦桧反正是个文官么,如果把金国给灭了,秦桧就是真正大宋朝的宰相,怎么会一个劲的主和?因此,这从逻辑上说不通的,那么,只能是史官在撒谎,宋朝军队有小胜,但总的来说,实力远不如消灭大辽的金国。这里主要是关注秦桧,打战的事见主贴。=  
  【宋史】 本纪第二十九:  
  八年三月壬辰,复以秦桧为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十一月戊辰,王伦言金使称“诏谕江南”,其名不正。秦桧以未见国书,疑为封册。帝曰:“朕嗣守祖宗基业,岂受金人封册。”  
  丁丑,诏:“金国使来,尽割河南、陕西故地,通好于我,许还梓宫及母兄亲族,余无需索。令尚书省榜谕。”庚辰,帝不御殿。以方居谅阴,难行吉礼,命秦桧摄冢宰,受书以进。是岁,始定都于杭。  
  十年六月壬子,兀 及宋叛将孔彦舟、郦琼、赵荣等帅众十余万攻顺昌府,刘锜率将士殊死战,大败之。初,秦桧奏命锜择利班师,锜不奉诏,战益力,遂能以寡胜众。甲子,遣司农少卿李若虚诣岳飞军谕指班师,飞不听。  
  九月壬寅朔,遣起居舍人李易谕韩世忠罢兵。时秦桧专主和议,诸大帅皆还镇。  
  冬十月戊寅,秦桧上《重修绍兴在京通用敕令格式》。  
  十一年六月乙亥,造克敌弓。加秦桧特进,进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  
  秋七月戊戌,秦桧上《徽宗实录》,进修撰以下各一官。丁未,加秦桧少保。甲寅,罢刘锜兵,命知荆南府。

5.哪个臣子会得到皇帝如此的优待,和呻身也比不上秦桧吧?足见秦桧的出色,以及高宗的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同时,遗憾的有刺杀秦桧的狂热主战派,正是这些不顾大局一味斗恨的爱国者让南宋最后灭亡了。但是,尽管主战派不对,但主战派永远站在道德的最高点上,因为他们爱国。因为其不自量力的爱国导致国破家亡,他们叫哪个壮烈,什么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宋史】 本纪第三十:  
  九月乙巳,加秦桧太师,封魏国公。  
  冬十月丁丑,以皇太后回銮,推恩进封秦桧为秦、魏两国公,辞不拜。  
  壬申,秦桧上《六曹寺监通用敕令格式》。  
  冬十月己丑,秦桧上《监学敕令格式》。
  夏四月丙子朔,赐秦桧第一区。
  丁丑,幸秦桧第。
  冬十月乙亥,帝书“一德格天之阁”赐秦桧,仍就第赐宴。
  丙寅,全给秦桧岁赐公使钱万缗。
  癸丑,建秦桧家庙。
  辛卯,造秦桧家庙祭器。
  乙酉,改封秦桧为益国公。
  十一月丙寅,秦桧上《重修免役敕令格式》。  
  丙寅,秘阁修撰张邵上秦桧在金国代徽宗与粘罕书稿,诏付史馆,以邵为徽猷阁待制。  
  戊午,秦桧上《吏部续降七司通用法》。  
  九月戊申,命绘秦桧像,仍作赞赐之。  
  十二月丁巳,金岐王亮弑其主亶自立。己未,诏无子女户、得解举人、太学生之独居者并免役。己巳,命四川制置司岁募扈卫三百人赴行在。丁丑,金遣完颜衮等来贺明年正旦。
  二十年春正月丁亥,秦桧入朝,殿前司军士施全道刺之,不中。壬辰,磔全于市。  
  癸未,秦桧上《中兴圣统》。  
  冬十月戊辰,右迪功郎安诚坐文字谤讪,送惠州编管。秦桧有疾。庚午,命执政赴桧第议事。  
  八月辛未,秦桧上《重修诸路茶盐法》。


6. 秦桧病了,高宗两次看望,甚至把会议搬到秦府, 秦桧带病坚持为国家做出最后的贡献伟哉,秦桧,壮哉,秦桧!。 秦桧死了,他生前就受到责难,身后,尽管高宗维护,但,主战力量还是很强。个人认为,秦桧在位期间,南宋的经济实力在回升,要打的声音逐渐高涨,秦桧受到的非难也越来越多。 这些好战者的结局,就是南宋的灭亡。  
  【宋史】 本纪第三十一:  
  戊戌,从秦桧所请,命台州取綦崇礼草桧罢相制所受墨敕。  
  己卯,赐秦桧建康府永丰圩田。  
  庚辰,秦桧以私憾捃摭知建康府王循友,诏大理鞫之。  
  十二月丙戌,以故龙图阁学士程瑀有《论语讲解》,秦桧疑其讥己,知饶州洪兴祖尝为序,京西转运副使魏安行镂版,至是命毁之。  
  癸丑,以前知泉州宗室令衿讥讪秦桧,遂坐交结罪人、汀州居住。  
  九月丁巳,秦桧上《绍兴宽恤诏令》。  
  乙未,幸秦桧第问疾。  
  十一月乙巳朔,追封桧申王,谥忠献,赐神道碑,额为“决策元功,精忠全德”。  
  甲子,幸秦桧第临奠。  
  乙酉,进士林东追谄秦桧,上书狂妄,英州编管。  
  丙寅,诏曰:“讲和之策,断自朕志,秦桧但能赞朕而已,岂以其存亡而渝定议耶?近者无知之辈,鼓倡浮言,以惑众听,至有伪撰诏命,召用旧臣,抗章公车,妄议边事,朕甚骇之。自今有此,当重置典宪。”


【宋史】本纪第三十二
  
    ○高宗九
  
    六月丙子,诏皇太子即皇帝位。帝称太上皇帝,退处德寿宫,皇后称太上皇后。孝宗即位,累上尊号曰光尧寿圣宪天体道性仁诚德经武纬文绍业兴统明谟盛烈太上皇帝。淳熙十四年十月乙亥,崩于德寿殿,年八十一。谥曰圣神武文宪孝皇帝,庙号高宗。十六年三月丙寅,欑于会稽之永思陵。光宗绍熙二年,加谥受命中兴全功至德圣神武文昭仁宪孝皇帝。
    赞曰:昔夏后氏传五世而后羿篡,少康复立而祀夏;周传九世而厉王死于彘,宣王复立而继周;汉传十有一世而新莽窃位,光武复立而兴汉;晋传四世有怀、愍之祸,元帝正位于建邺;唐传六世有安、史之难,肃宗即位于灵武;宋传九世而徽、钦陷于金,高宗缵图于南京:六君者,史皆称为中兴,而有异同焉。夏经羿、浞,周历共和,汉间新室、更始,晋、唐、宋则岁月相续者也。萧王、琅琊皆出疏属,少康、宣王、肃宗、高宗则父子相承者也。至于克复旧物,则晋元与宋高宗视四君者有余责焉。高宗恭俭仁厚,以之继体守文则有余,以之拨乱反正则非其才也。况时危势逼,兵弱财匮,而事之难处又有甚于数君者乎?君子于此,盖亦有悯高宗之心,而重伤其所遭之不幸也。然当其初立,因四方勤王之师,内相李纲,外任宗泽,天下之事宜无不可为者。顾乃播迁穷僻,重以苗、刘群盗之乱,权宜立国,确虖艰哉。其始惑于汪、黄,其终制于奸桧,恬堕猥懦,坐失事机。甚而赵鼎、张浚相继窜斥,岳飞父子竟死于大功垂成之秋。一时有志之士,为之扼腕切齿。帝方偷安忍耻,匿怨忘亲,卒不免于来世之诮,悲夫!   
  
  
  文中说:"高宗缵图于南京:六君者,史皆称为中兴,而有异同焉。"高宗时期的中兴,谁的贡献最大?当然是秦桧,看看上述高宗是如何礼遇秦桧的就知道了。
  
  文中说:“其终制于奸桧”。 这完全是撒谎,因为秦桧死后,被追封为申王,谥忠献,赐神道碑,额为“决策元功,精忠全德”。此外,高宗亲自祭奠秦桧。
  
  秦桧死后,有人攻击秦桧,高宗诏曰:“讲和之策,断自朕志,秦桧但能赞朕而已,岂以其存亡而渝定议耶?近者无知之辈,鼓倡浮言,以惑众听,至有伪撰诏命,召用旧臣,抗章公车,妄议边事,朕甚骇之。自今有此,当重置典宪。”
  
  秦桧都死了,高宗还有上述惊人的举动,怎么可以说高宗受制于奸桧?这些无羞无耻儒家学者, 撒谎的水平也这么差。


关于岳飞死因等等,参见我的相关贴文。

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名人,肯定不是他本来所面目。谁能知道我们周总理的内心世界!林彪的内心世界通过他的日记现在倒可以窥见一斑了。

不管对待一个伟人还是一个劳改犯,咱们都得辨证地看.人无完人,但事实上,多少真相被埋藏湮没.历史自然的原因造成的我们可以研究探索,而某些人为的隐藏真相呢?

夸大粉饰,造一个神,然后再将自己作为祭品,忍受神的欺骗欺凌,还以为自己崇高,在这种事情,中国人从来都是十分勤劳和有天分的。

------------------------------------ 

五千年来的王侯将相

 

炎帝黄帝



大禹治黄图


夏帝启





夏桀


周武帝宇文邕



周夷王






晋文公姬重耳



秦始皇




西楚霸王项羽





汉灵帝刘宏



晋武帝司马炎




秦世祖苻坚







赵王石勒



梁武帝萧衍



魏道武帝拓跋硅





北齐文帝高洋



唐太宗李世民




武则天






唐玄宗李隆基



后晋高祖石敬瑭辽太宗耶律德光




西夏景宗李元昊





清爱新觉罗弘历


字体变小 字体变大
清康熙帝<御制文集>第三集卷十九有<宋高宗父母之仇终身不雪论>,今将其文字摘引如下:  

“金兵破辽之后,兵已满万,人强将猛,非宋之所敌,明矣。备责不能卧薪尝胆,以雪父兄母后之雠,则高宗何辞?若论李纲之忠言不听,岳飞之丹诚不用,设使谏行言听,则必胜金兵于朱仙,生还二帝于汴京,朕实不信也。何也?根本已久不固,人心已久不一,上无惯战之良将,下无用命之士卒,天下虽有勤王之名,真伪莫测,虚实难分。高宗久在金营,孰强孰弱,自有切见,若使复雠雪耻,再整江山,实不能也,势使之也。孟子曰:“寡众弱强不敌也。”若论讲和之非,我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因祖之雠,戊午起兵,战必胜,克必取,所向无敌,有往必成。神威圣武,深仁厚泽,犹念中国涂炭,数次议和。明朝引南宋讲和之非,始终不悟,归罪兵部尚书陈新甲为秦桧,弃市示众。发天下兵迎战,如袁崇焕、毛文龙、洪承畴、祖大寿、唐通、吴三桂,前后千余员,凡出关者,非死即降,靡有孑遗。财赋因之已竭,人心随而思乱。百万雄兵,尽没东海,亿兆穷民,罹于边戍。元气尽伤于关东,闯贼蜂起于陇西。贼至京师,文武逃散,无一死于难者,岂非当日不主议和者乎?(高宗赵构)偏安社稷,犹存一线之脉络,若为雪耻复雠,同死于国难者,尤不知于明末同乎?异乎?文天祥云:“社稷为重,君为轻,立君以存社稷,存一日则尽臣子一日之责。”实千载忠君之语,君与社稷并而为一也。使高宗匹夫之勇,死而无悔,不顾社稷,以死雪雠,又不知当时议论如何耶?”

陈新甲(?-1642年),明末崇祯帝的重臣。万历年间举人,任定州、知州知县。崇祯元年(1628年),入刑部员外郎。崇祯七年九月擢右佥都御史,崇祯十三年官至兵部尚书。有魄力,起用傅宗龙、孙传庭等人。崇祯十五年松锦之战大败,洪承畴降清,言官皆弹劾新甲之失,新甲乞罢不许。崇祯密召他主持议和,陈新甲的家童误以为是《塘报》,各省驻京办事处传抄,事起泄露,群臣哗然,崇祯十五年七月二十九日将陈新甲下狱,九月二十二日斩于市。陈新甲既死,明朝丧失最后一次议和的机会。

塘报,又称《提塘报》、《驿报》,明朝的新闻传播工具,类似于宋代的《省探》,可用于向内阁反映战情,另外就是向朝廷传达捷报,并请求增援。明代朱国祯在《涌潼小品》卷12解释:“今军情紧急走报者。”,“国初有刻期百户所,后该称塘报。塘之取义,未解所谓,其说亦不著。阅马塍《艺花记》云,凡花之蚤放者曰堂花,堂一曰塘,其取之此欤?”例如“东江塘报”即由当年的援辽都司毛文龙撰写,用来提供皮岛军情,后由其子毛钰收集。近代学者戈公振最早注意到塘报的存在,他说:“兵部车驾司,于东华门左近,设两机关:一曰马馆,专司夫马;一曰捷报处,收发来去文移,兵部另派武职16员,驻扎各省会,归按察使司管辖,经管该处直接寄京之文报,名曰‘提塘’。此‘塘报’名称之所由来也”。关于晚明的塘报,可参考《东江疏揭塘报节抄》(浙江古籍出版社)一书。

东江塘报的真实性还表现在它不光报捷,也报败,还报误。例如:

    1.“……行至火阴沟,冲遇大队要往江来达贼,遂将王一登围砍许久,……并阵亡守备将士王守羔等官兵200余名。……”(天启五年正月二十六日塘报)

    2.“……参将王辅身先士卒,往起突围,奔救官兵,三换战马,身被重伤,与红旗有机李良梅、都司石成玉等,千总李友柏等,把总张可新等,并官兵康守义等2400余员名,俱皆阵亡。又有阵内突出溃散官兵3000余员名,俱各回营。……”(天启六年五月十九日塘报)

    3.“……本月十一日夜将二更,人皆未睡,忽听巡卒叫唤,黄都司房上火起,随即奔救,草房火大,飓风骤至,火毯乱滚,工落处随烧,势难近救。其府前各囤米粮,烧毁一空,当查被烧客店兵房500余间,前山下草房两间,内贮铁盔137顶,铁甲201领,牛皮46张,弓角面164副,箭杆9大捆,翎毛1包,白藤1捆,尽毁无存。……”(天启五年二月二十九日塘报)

但是,塘报并非完全准确,陈新甲就是被其害死的。

金国无意灭南宋,更不希望和南宋战争,于是在南宋和金国之间扶持了刘豫的伪齐政权,作为缓冲。后来,金国对刘豫不满,伪齐消失。伪齐政权的版图怎么办呢?金国有个国际和平主义者顽颜昌,主张把伪齐政权的版图送给南宋,以促进和维持国际和平友好,顽颜昌真的这样做了,于是,金宋缔结友好条约,河南等地划归了南宋。顽颜昌的行为在过去和现在都是出格的,在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是罕见的。金国当然有反对这种“金”奸卖国行为,此人就是金兀术,他杀了顽颜昌这个“金”奸,向宋朝开战,要把送出的土地夺回来。宋金之战开始。古代,北方军队野战强于南方,南方最好的办法是守城,据城而战。宋高宗当然不希望把吃进去的便宜肥肉吐出去,宋高宗的战略就是防守战,无疑,高宗是正确的。但是,岳飞向来我行我素,先是不听命令援助友军,之后,不顾高宗命令要孤军北伐,结果失败。南宋把河南等地又还给了金国。也就是说,整个战争是国际和平主义者顽颜昌惹起来的,战争的结局南宋并没有吃亏,把便宜土地还给了金国,如此而已。但是,儒教学者们却歪曲历史,把岳飞无限夸大神话,把高宗说成个卖国贼似的,儒教学者们也鲜有人赞美一下国际和平主义者顽颜昌。朱仙镇大捷,大破金兀术,差点就攻陷开封汴梁;经邓广铭考证,根本不存在。在岳飞一生的战绩中,有无朱仙镇一役是多少年来史学界所困扰的一个问题,邓广铭先生在《岳飞传》(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中对此作了详尽考证,他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王自中所撰《郢州忠烈行祠记》,对岳飞的事功备极推崇,其所叙岳飞的战绩就没有朱仙镇一役”,然而岳珂编写的《鄂王行实编年》却在岳飞的奏提战报所述诸战役之外,添出朱仙镇的这次大捷的故事,这是岳珂为了提高他的先祖的威望而虚构出来的,因此,邓广铭在写《岳飞传》时就没有采用这条材料。什么500破10万,什么12道金牌(实际只有两道),都是编造的。朱仙镇大捷是假的,岳飞北伐的最大战斗就剩下郾城大捷和颍昌大捷,但这里面也有水分,可以证明的战绩:岳飞军杀金军只有500人,而金兵总人数在10万到20万之间,岳飞军自己损失多少却没有提,扣除岳飞军队占领各个空城的兵力,岳飞实际北伐的军力只有几万人,而且,岳飞的粮草被金军截断,又没有友军支援,只是岳飞在后撤的时候,友军刘琦救了岳飞一命。

金国不想消灭宋朝,蒙古也没有要灭宋的意图,但因为南宋狂热的爱国者不顾自己的实力,多次俘虏和杀害蒙古的外交使臣,蒙古震怒,才导致南宋的灭亡。北宋的灭亡也类似,北宋先是违背和辽的和约,与金联合灭辽,后来,北宋再次违背和约,收留辽国的大将,还要和辽联合灭金,金震怒,北宋灭亡。

后金和明朝的关系类似宋朝。本来后金不想入中原的,希望建立和约,但是因为塘报把,陈新甲害死了,再加上一些不知兵而言兵事,唱高调支持战争的大臣反对议和,明朝被李自成消灭。如果明朝和后金议和,明朝可以集中精力对付创王李自成,如此,很可能明朝会持续下去。颇有讽刺意味的是,狂热反对议和的大臣们,后来却争相投降清朝,儒教的舍生取义的信条是多么的虚伪,可怜的崇祯只好孤独上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