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简单解说汉字是怎么来的

(2021-11-06 09:07:52) 下一个

年轻时看过张瑞芳和仲星火主演的电影《李双双》。李双双是个目不识丁又想参加集体劳动的农家妇女,给老公做好饭、把女儿送到邻居家,想出门又怕老公回来不见人,想留言却不会写字,怎么办呢?她很聪明,就画:女儿在隔壁,饭再锅里。画好贴在门上,老公回来一看会意,微微一笑很倾城。

想想我们祖先最开始想传达什么信息时大概也是用这一招,画图画。

这就是最初的“象形字”:日,画个圈儿,里边点个点儿。月,就画个月牙儿。以此类推:山、水、人、木、火、口、目、田等,就是描绘其图案来造字,后来逐渐演化变成如今的造型。象形造字法是人类最本能的造字方法。

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只有象形字表达的内容也不够啊,于是又有了:

指事:在象形字的基础上加象征符号来造字,比如“刃(刀锋的那边加一点)、本(树根加一点)、甘(舌头加一点)、亦(由“大”张开手臂的人,胳肢窝下加两点,指胳肢窝)”。

用纯象征的符号造字也属于指事造字法,比如“一、二、三、五、七、十、上、下”,用纯象征符号造字就属于记号字。

形声:由表示意义的形旁和表示读音的声旁两部分组成的造字法。形旁是汉字对事物进行归类的表义部件,声旁表示该字的读音,比如:

左形右声:证、抖、城、构、伟;右形左声:战、励、刚、彰、瓴;上形下声:芳、岗、晨、笼、雾;

下形上声:想、熬、袋、劈、汞;外形内声:圆、厘、匪、闺、匈。

例如“鸠”字的形旁“鸟”;声旁“九”则只取其音,不取其义。?

会意:是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符号组成新字的造字法(不同于形旁和声旁组成的形声字),比如:

“日”和“月”组成“明”字;

“人”和“言”组成“信”字,表替人带话而不加改变为值得信赖;

“人”和“木”组成“休”,表示人在树下休息……

有些会意字是两个或几个同样的字重叠组成的。比如:

两个“人”组成“从”,三个“人”组成“众”;

两个“木”组成“林”,三个“木”组成“森”;

两个“口”组成“吕”,三个“口”组成“品”等。

假借:借用读音不同的字和形旁来组字的造字法,假借字和形声字关系密切,只是声旁的表音功能丧失了。比如:

兑dui---shuo说 tuo脱 yue悦阅

告gào---gù梏牿 hú鹄 jiào窖 kù酷

且qie---cu粗殂 ju跙沮狙疽龃雎 qu蛆 zu祖 阻组诅俎 zhu租助 zui咀

者zhe---du都赌堵睹 chu褚储 shu暑署 zhu猪诸煮箸渚著 tu屠 xv绪

占zhan---dian玷 nian拈鲇黏 zhen砧 tie贴帖

转注:字的意义发生变化而转作它用,其本义用另一个字来注解和代替。转注不是一种造字法,是与造字密切相关的用字法,转注字都是两字一对,比如:

其--箕:“其”本义是“簸箕”的象形,后来转做虚词,“其”的原始义用“箕”字代替;

斤--斧:“斤”原始义为“斧”,后来转做量词“斤”,原始义用“斧”字代替;

莫--暮:“莫”原始义是“暮-太阳落在草下”之会意,后来转做虚词,原始义用“暮”字代替;

要--腰:“要”原始义是“人体腰部”之象形,后来转做动词,原始义用“腰”字代替;

益--溢:“益”原始义是“水从皿中溢出”的会意,后转做益处之义,本义用“溢”字代替;

自--鼻:“自”原始义是“鼻子”之象形,后来转做代词或介词,原始义用“鼻”字代替。

以上就是造字中所谓的“六书”。

总结以上六书,“象形”和“指事”是纯正的“造字法”,一般用于独体字;“形声”、“会意”和“假借”是“组字法”,一般用于合体字;转注是“用字法”。总而言之,以上原理是古代文字学学者们群策群力归纳出来的文字学理论,其所含的汉字构成法则,并非一人独创,是人们在使用过程中长期演化而成,是一代又一代集体智慧的结晶。

汉字的起源,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比较有影响力的说法有:结绳说、八卦说刻契说、仓颉造字说、刻划说和图画说。

另外说一句汉字的数量。汉字的数量并没有准确数字,大约将近十万个,日常所使用的汉字只有几千字。据统计,1000个常用字能覆盖约92%的书面资料,2000字可覆盖98%以上,3000字则已到99%。

我测过我自己,大概认识汉字6千3百左右,不吹牛:)

研究汉字起源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这一辈子怕也看不完。就让学者专家们去研究吧,我们还是玩的尽兴是正经。~~

(以上资料部分来自百度百科)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