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归档
正文

巴陵鬼话:2011年12月15日

(2011-12-20 01:20:09) 下一个
星期四 晴
▲三年前,彭女士的儿子患急性白血病,移植其父的骨髓,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好了。可他的父亲却躺下了。今天下午3点多钟,在医院遇见彭女士,听她讲述为儿子治病的过程。她说,为儿子治病整整花了100万……工薪阶层哪有这么多钱?当时,很多人劝我放弃,说这种病治不好的,钱是白花了。可是,作为母亲,没了儿子,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为了儿子,我不惜一切,我坚信,儿子的病一定能治好。我把房子卖了,能变现的都变现,单位同事援助10万……有法■■的人,素不相识,给我捐钱……我很感动……我常去寺庙,在菩萨面前祷告,获得了精神上的力量。
▲老刘发来手机短信:张三问,李四答。
1、张三问:边做假药广告、边说假药效果、边痛斥假药危害的是什么? 
李四答:江湖骗子。 
张三:错,是CCTV。 
2,张三问:从小就听说有,但你现在一直没有见过的是什么? 
李四答:鬼。 
张三:错!是共产主义社会。  
3、张三问:刚被人打了一棒,马上潜入水中,过一会在不远处穿着马甲又探出头来的是什么? 
李四答:乌龟。 
张三:错!是免职官员。
4、张三问:有一个人经常要代表你说话,但你从来没有见过面,是什么? 
李四答:是私生子他亲爹。 
张三:错!是人大代表,不认识你也要代表你。
==============================
张超群
中国的民主建设在后退
“你认为中国这些年民主建设的基本态势是什么?”选项有四个,受访者的回答结果是:在逐步进步的占60.1%;原地踏步的占18.9%;在后退的占9.6%;说不清的占11.4%。这是12月1日《环球时报》发布的关于民主的抽样调查众多问题中的一个尖锐问题。
如果要我答,我的选项是“在后退”,属极少数。
同时,我认为百分之六十的人感觉中国的民主建设“在逐步进步”也有道理。
为什么我的感觉会与大多数人的感觉截然相反?问题出在坐标设置上。
我认为,新中国的民主建设在1989年春夏之交达到顶峰,其标志就是爆发了老百姓反官倒反特权和为自由民主献身的胡耀邦遭遇不公正待遇而鸣不平的大规模游行示威。开始,执政当局非常大度包容,表示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可以商谈,天安门广场的人必须撤回学校,其要求合理,不苛刻。
众所周知,不该发生的事出人意料地发生了,从此中国的民主建设跌入低谷。
以1989年6月事件的低谷为标志,中国民主建设一路走来,是“在逐步进步”
是在改善,百分之六十的人的感觉是对的。
我之所以说这些年来,中国民主建设是“在后退”,我是以1989年能够且允许爆
发大规模的游行示威作为顶峰标志。
同样是以1989年事件为坐标,一个设置为低谷标志,一个设置为顶峰标志,以
此观察中国民主建设的态势或走势,结论当然相反。
这些年来中国民主建设,之所以认为是“在后退”,有这样几个标志性事件。
一是游行示威法的出台。这部法美其名曰是允许游行示威,而究其实是为千方百计打压、限制、消灭群众表达意愿的游行示威提供了所谓法律依据。君不见,自游行示威法颁布以来,中国没有发生过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群众表达意愿的游行示威;君不见,自游行示威法颁布以来,中国一年数以千计的群众表达意愿的游行
示威,或被神通广大的警察做工作消灭在萌芽状态,或中途夭折,或演变成出现暴力冲突的群体事件,吃亏的最终是老百姓。
二是维稳措施的出台。在稳定压倒一切方针的指导下,执政当局采取内紧外松、刚柔并用的方式,最大限度地集中人力财力物力,泯灭一切他们认为不稳定的因素或苗头。其突出表现有严格控制上访;严格控制所谓群体事件走漏风声和蔓延;加强网络监督,封闭网站,设令人不堪忍受的关键词;列黑名单,对重点危险人物进行监控,包括监视电话、网络言论和行动,以走访、喝茶、打招呼的方式表示“友好”;以言治罪。判刘■■入狱,不允许他去挪威领诺贝尔和平奖,把中国政府的执政水准降低到与当年的南非白人种族政权、缅甸军政府虐待诺贝尔和平奖得主曼德拉、昂山素季一样的水平。最近,对艾未未的抓与罚,是变相的以言治罪。
三是政治改革停止或后退。在选举方面,扩大差额选举比例,将过去城里1个人
的权利顶农村4个人改为1比1,可谓亮点。除此之外,乏善可陈。人民最关切的干部财产公布的阳光法案不了了之;夸耀于世的村级选举流于形式,上级选派大学生下去任村官,更是对村民自治的讽刺和对村民权利的蔑视;对执政党和政府权力的监督力弱化,权力傲慢、权力滥用有增无减。如口出“与政府作对就是恶”、“是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的狂言,“三公”消费愈演愈烈,强制拆迁司空见惯,就是最有说服力的明示。
四是随着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西方民主化和经济发达后带来的缠身问题,中国一些愤青、学者脑壳膨胀,自以为中国独辟蹊径,牛皮哄哄,可以指点江山了。于是乎鄙视、妖魔化民主的舆论甚嚣尘上,以西式的棍子打人成了一阵风,鼓吹中国模式成了时髦。
我不是《环球时报》抽样调查的受访者,但作为城市一员,替那些认为中国民主建设“在后退”的9.6%的受访者谈点后退的理由。恰当与否,权当茶余饭后一家闲言。(12月7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