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澳洲爵士乐——充满活力但略显浓腻

(2007-04-15 15:50:48) 下一个

詹姆士.莫里森(James Morrison)的大名在澳大利亚虽不是童叟皆知,但随便问一个行人都知道他是玩爵士乐的澳洲名人。

近年来国内、台湾和香港都有莫里森的演出,前年在上海音乐厅的献艺也赢得了不少中国“爵迷”的心。加之媒体的吹捧,不少国人更觉得他好像是世界爵士乐舞台上的一个大腕。在发表我的意见之前,先让我们看看国内媒体对莫里森的评价:“澳洲国宝级爵士小号手”、“澳州爵士乐教父”、“悉尼音乐学院院长”、“澳州铜管乐鬼才”、“澳洲爵士传奇”……

我看这些评语也还算忠肯,只要不离开澳洲这个限制词,怎么吹莫里森也不过分,它确实是澳洲爵士乐的“老大”,但他现在不是悉尼音乐学院院长,和几个美国大腕演出过数次、自己精通几乎所有的铜管乐器,发明了电子小号,有自己的网站,在澳大利亚不少地方设立了莫里森爵士乐奖学金,还和宝马公司一起在南澳州兰湖开创了爵士节,加上他招牌式的老顽童“分心二用”——左手弹钢琴、右手吹小号,在澳洲这片土地上,爵士乐手还真的是无人出其右。

但如果考虑到澳洲爵士乐的整体水平,引用我一位好朋友的说法(他曾经和莫里森同台演出过),莫里森目前在国际上或者说在美国也就只能算是个中流水平。和温顿.马萨利斯(Winton Marsalis)、肯尼.加伦特(Kenny Garrent)、约翰.法迪思(John Fadis)等美国爵士乐顶级巨星相比还相差甚远。

本人在悉尼曾听过莫里森三次现场演出,其中有一次坐在前排,离他舞台上的麦克风也就不到十米的距离,曾被他那绚丽小号表演所陶醉,感觉此人的风格融合了Funk时代的电子乐,并用Dizzy的Bepop演绎,确实与众不同。但是后来买了他最新的CD(on the edge),很明显他是这张碟里表现最差的,即兴发挥部分刚吹完第一小节,我就能猜出第五小节了;听了另外两场音乐会,觉得他的小号吹得除了华丽就是华丽,用快节奏和高亮的小号音把听众带进眩晕的境界,强调了通过耳对大脑的刺激,缺少了爵士乐那种能触及人的心灵深处的感觉,完全失去他年轻时候的锋芒,停止创新,开始吃老本了。

听过爵士乐小号大师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的“Kind of Blue”或是大卫.布鲁贝克(David Brubeck)和保罗.代斯曼(Paul Desman)的“Take Five”的人就会有此感受。他们的作品才能把手悄悄深入你的心里,用手指轻轻拨动你的心弦,让人百听不厌,感觉仿佛是来自天堂的声音。那种美妙的旋律不属于莫里森的高昂小号曲,不属于外表华丽的电子乐。

就像是澳洲的红酒甘醇有余却略显浓腻,澳洲人的打扮色彩斑斓却稍嫌浓艳,莫里森的爵士乐也是为这片快乐的澳大利亚土地所创,没有了社会的歧视,缺少了海洛因的刺激,莫里森不用去感受美国黑人乐手的深沉压抑的心境,可以用小号尽情挥洒澳洲农民丰收的喜悦,这也是我认为他的音乐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

莫里森的爵士乐可以用于兴高采烈的场面,对于深夜坐在沙发上独品干邑的人,戴维斯的小号可以带你更加接近自己的心灵,音乐与情感浑然一体。有时听得入神,50分钟CD一晃而过,我宛如大梦初醒,竟忘记了我刚才是在听音乐。戴维斯的爵士乐就这样无声无息地融入了我的身心,我可以清楚地听到音乐家心里的酸楚和孤独,每一个note都能让你觉得那么出其不意但又合情合理。

顺便说一下我那位友人对中国爵士乐的看法,“那些自称中国顶级爵士乐手,如煤矿工人“老树皮”范圣琦,对爵士乐的理解还不及澳洲搞爵士乐的高中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