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当心里充满空虚

(2011-02-18 09:45:25) 下一个
 


当心里充满空虚

作者:海翔
朗诵:藤蝉



记得很多年前,有一部日本电影,其中男女主角在好几个场合,多次静静地共同回味那么一句简单的俳句:

青青芳草
随风起舞

八个字,不复杂,但包含了很深的意境、很多的心情。“青青芳草,随风起舞”,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随处可见的景象,但如果你没去看它,芳草是在起舞吗?芳草的起舞还有意义吗?

那是一种“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境界。

陈旧、颓败、凄凉、悲怆,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受。好像我应该觉得沮丧,但我没有,我只是觉得这些凄凄青草触目的感受,象交响乐中的低沉音调,在撞击着我的心;象是一幅暗色的历史画卷,在冲击着我的眼。我们在生活中,如果从来不去体会这些厚实凝重的感受,就像一块调色板,缺少了赤橙黄绿青蓝紫中的某些色块。

同样的,前些天,读到这样一个英文句子,说的是“他们的心里充满空虚” (Their heart is filled with emptiness inside)。粗看之下,这句话的语法好像都有问题。如果“心里充满空虚”,那么心里就不空虚了,不再空空荡荡的,而应该装着一些什么。但偏偏那装着的,是“空虚”!如果说“虚即是空,空即是无”,那么你心里应该并没有装进什么。

啊,细读之下,这句话好像开始有点意思了,开始成为一个哲学问题了。

而哲学问题,如果真要探讨起来,会是很沉重的。因为空虚之后,心里往往沉重;沉重之时,人往往伤感;而伤感的表现,往往是眼中有泪。

在流泪这一点上,中国的文人墨客,好像特别爱哭:生离死别时哭,看到月圆月缺时流泪,花开花落时哭鼻子,连坐在那里,都要“独怅然而涕下”。西方文学自然也有伤感的,但好像哭得没那么多、泣得没那么有深度。

都说现代社会不相信眼泪,但读读“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样的句子,对我们还是有启发的吧。有些阅读,是随着年龄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的。正如前人所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读同一首唐诗宋词,中学时语文课上的选读,和现在闲暇时捧卷阅读,体会很不同。在国内时读,和现在身在海外看,感受又深了一层。

就像我,生性是不愿漂泊的,却偏偏作了个游子。哪怕你没有离开家乡,面对这个物欲横流的异化社会,可能也会成为自己精神家园的游子。我们往往都是身若游萍,四海漂泊,在不知自己今宵酒醒何处的状态下,就从一个地方飘到另一个地方,到了现在自己暂且栖身的小屋。

就这样,仿佛之间,你会觉得这个世界很大,有时又很小。真是非高亦非远,都只在人心。到最后,很可能就会得出这样一个总结:我们的眼睛可以看得很远,我们的思想可以飞得更远,但是我们必须活在当下。

“心里充满空虚”,那么我空虚吗?如果你现在坐在我的对面,要跟我讨论这个问题,我的回答,很可能就是端起案边刚泡的那杯清茶,也不说话、也无喧哗,就希望你,随着我的视线,看看那窗外四季变化的风景。




[ 打印 ]
阅读 ()评论 (8)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