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易的思考

一个以思考为娱乐的人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商品艺术:人性虚荣的最佳装饰品 ---兼谈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堕落

(2011-12-06 12:55:06) 下一个

商品艺术:人性虚荣的最佳装饰品

---兼谈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堕落

 

还在80年代初,美院的学生中就流行起一个汉语词典里没有的词汇:“菜画”。“菜画”即商品画,专门为市场“制作”的“商品”,为别人搞的“创作”。这些画或者在题材上哗众取宠,或者技巧上故弄玄虚,总之,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吸引人的眼球。

对于以内容取胜的一类,画家主要在题材上下功夫。比如农村题材(在中国刚开放时)越“落后”越“愚昧”越“原始”越“残酷”,就越能震惊别人,当然尤其能震惊“老外”(这和张艺谋的某些电影实在是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我个人看来,这种画最没有价值。因为写实的技巧,其实远不是一般人想象的那么深奥,任何一个脑子没有残障的人,通过几年的科班机械训练,很少有把苹果画不圆的,很少有把人眼画不亮的。然后只要找到一个“吸引眼球”的题材,再用这个技巧把这些内容一一走过,“杰作”就产生了。

另一种是形式上的的“创新”。就像美院某个老师说的,“方”的“圆”的都被人画过了,“不方不圆”的也已经被人画过了,怎么办呢?不记得这位老师的答案了,但我的确看到无数的美院师生在寻求“新意”上绞尽脑汁,刻意苦苦寻求前人没有尝试过的风格。

还有一种就是在技巧上下功夫。脑子在“方的”和“圆的”以及“不方不圆的”之间转累了,干脆假借于物。记得听说过一个国画老师要创新,在一个一尺宽的大排笔上从左到右依次排上各种色彩,然后再宣纸上“纵横驰骋”。据说最后的效果也不尽人意。当然,后来美术界知道了美国的杰克逊·勃洛克干过类似的事,把各种颜料充满激情地倾洒在画布上,并且出了大名。估计这位老师闻讯之后也只有仰天长叹,遗憾自己生得太晚了。

以上这三点分析虽然在一般人眼里没有什么“过错”,其实都离艺术的本质相去甚远。因为,虽然内容,形式和技巧都是艺术创作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一个艺术家在创作时肯定都不可避免地要考虑这些因素,但一个真实的艺术家,这些因素都是以“自我”为动机和目的的,即:我喜欢什么题材就画什么题材,我喜欢用那种技巧,就用那种技巧,而不是追逐潮流,以别人的口味为自己创作定位。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以上分析的各种情况均属于为他人而创作之流,由此毫无真实艺术价值可言。

不久之后中国社会突然“变天”,艺术市场越来越“活跃”了:艺术评论天花乱坠,画家个个都成了 “大师”,作品张张都被炒成“杰作”,祖国上下,顿时一片“艺术繁荣”的气象。这个时候,“创新”都是要退居二位的考虑事项,唯一最能保障“成功”的,就是要紧跟“市场需要”。比如现在市场上写实的农村题材最红火,那么大家都你追我赶地到大巴山或到西藏体验生活,攀比谁的画更“土气”;而过一段时间,政治题材比较抢人眼目,于是大家都刻意来点伤痕怀旧的题材,攀比谁的画更能唤醒人的痛苦记忆;再过一段时间,又大肆流行所谓“前卫艺术”,于是又出现众多的“敢于突破”的“艺术家”,一会儿把破砖烂瓦推在一起成现代雕塑,一会儿又干脆自己赤身露体地站在展厅里大搞所谓“行为艺术(注1)。

其实,所有这些流行在当今中国美术界的各种流派风格,再“前卫”前“新颖”,都不过是在西方人后面“爬”。打着“创新”的牌子,中国艺术家们走着的是一条西方人在一百年前就走过的路,不管是从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无论是从写实技巧上,还是从艺术的“纯粹”和“抽象”的内涵上。有人把中国的当代艺术“繁荣”和文艺复兴时代相比,或者或欧洲的现代艺术出现的时候(印象派和后印象派时期)相比,我认为几乎毫无可比性。即使有点可比的,也是表象的,如市场的活跃,画家的“积极”探索,等等,但无法相比的,却是在艺术的最根本最重要的属性上- (前面已经提到的)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目的。欧洲的文艺复兴和现代艺术兴起时,绝大多数的艺术家们对艺术是执着和真诚的,在创作的动机和目的上都是“自我”的,而现在中国的艺术市场上画家们的动机和目的,基本上都是“他我”的,即:为着他人的承认而作画(成功),为着金钱而作画。所以,即使这些当代艺术红人即使是在欧洲人后面爬,这个爬的大方向也都被搞偏了。

然而,我认为这些当今中国的画家们实际上根本不在乎“偏”,因为中国文化本身就充满了“物欲”的传统 - 把人类的一切精神活动都看成物质生活的附属,看成达到荣华富贵的手段,所以对他们来说,艺术动机之“纯粹与否”根本就不是值得追究的问题。从这一点来看,中国当今大多数艺术家其是“功成圆满”的。他们的经济状态,不管是当代世界各地的艺术家都无法相比,就是一百年前,甚至历史的各个时期的艺术家们都无法“与之媲美”的。

从来在历史上,或者在任何一个地方,艺术,由于是最没有实际用途的一种“职业”,所以职业艺术家(除了极少数幸运儿以外)很少有生活稳定的(所以笔者从来认为艺术不应该成为职业)。艺术,也因为它的这个“不管饭”的特点,成为一般人最不愿意选择的“职业”。但当今的中国,不但艺术院校每年高考红火,毕业出来之后的“艺术家”们也的确少有贫寒之辈。这个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1,中国现在大兴土木,所以雕塑,装修以及各种实用美术等等都是非常实用的技艺;2,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后,由于一些艺术品能反映一个政治宣传以外的中国,所以很多乡土题材的写实绘画深得西方世界的好奇,导致了不少艺术家在经济和名誉上的成功;3,最后还有一种原因,我认为就是虚荣的需要 大批暴发户需要一些“高档艺术品”装点自己的精神。而比较滑稽的是,这个精神的高雅程度,由于其“模糊性”,所以只有用金钱来衡量。于是艺术品的市场炒作成了当务之急,于是本来在世界其他地方可能只有当“饿死的艺术家”的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时间成了命运的宠儿。

艺术之所以在人类的各种精神创造中一直最受人迷恋,最主要的就是它的“自由性”和“个人性”: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为所欲为,任意驰骋,不为他人所左右。艺术的这一最为可贵的性质,我们可以史前文明的绘画中(岩画,陶器)看到,在中国古代艺术中看到,在文艺复兴时期看到,更在欧洲现代艺术的对传统的各种突破活动中看到,甚至在很多业余画家中看到,但在中国当今艺术界的“花花世界”中我们却丝毫看不到。在中国当今艺术界,我们看到的是职业画家们随波逐流的风气,阿谀奉承的人生态度,拉帮结派的人际关系网,结果导致了中国艺术市场成为中国社会的伪劣产品最多的地方。

当然,在中国社会的任何一个阶层,我们都能看到这些人性的肮脏因素,但中国的艺术界却有一点“与众不同”:这些人披上了一层“艺术家”的“纯洁”的外衣,所以在假打诈骗之后,还享有在一般人眼里最高不可攀的“艺术家”的名声。所以,如果说贪官虽然有权有势有财运,但至少名声还坏;如果说商人投机发财,他们的见风使舵甚至诈骗手段也不过是在一般人眼里明摆着的事实,唯独这些在中国当今艺术市场上艺术家们,是一方面尔虞我诈,二方面财运亨通,三方面还赢得大众的崇敬(注2)。

艺术的商品化,艺术家追求虚荣的现象,存在于在人类近代史的任何时候,也存在于世界上的任何地方,但不能不说,在当今的中国,这个现象最为明显。这,是艺术的悲哀,还是中国的悲哀?

 

 

1:在此请读者不要误解我在影射艾未未。我个人对他充满敬意。

2:在中国当代艺术家中,自然也不乏对艺术执着的人,但他们很遗憾是绝少数,并且一般都很难走运。

 

 

12/06/2011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