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小鹿

贲者,文饰也。以白为贲,也许是什么也没有,或者,什么都有……
正文

日本造园历史漫谈之——古代园林(二)

(2007-03-04 21:14:34) 下一个

 三、奈良时代园林(公元711年至794年)

  奈良时代定都于奈良的平城京,该朝历时不过84年,后十年迁都长冈京,相当于中国唐睿宗李旦景云二年到唐德宗李适贞元十年,历元明(女)、元正(女)、圣武、孝谦(女)、淳仁、称德、光仁和桓武八帝。虽然贵族内部不断发生政治斗争,班田收授法收效甚微,但大化改新和班田制的实行标志着日本进入封建社会。在外交上加强对唐关系,不断派出遣唐使,在唐文化影响下,《古事记》、《日本书记》、《怀风藻》和《万叶集》等最古的一批史籍出现。此期日本全面吸取中国文化,整个平城京就是仿照当时中国的首都长安而建,史载园林有平城宫南苑、西池宫、松林苑、鸟池塘和城北苑等,另外还有平城京以外的郊野离宫,如称德天皇(718-770年)在西大寺后院的离宫。城外私家园林还有橘诸兄(684-757年)的井手别业、长屋王(684-729年)的佐保殿和藤原丰成的紫香别业等。不过,这些往日庭园皆成过眼烟云,埋入历史的尘土之中。

  称德天皇是个女皇,是圣武天皇的次女,母亲光明皇后,幼名阿倍和高野姬尊,学汉学于吉备真备,曾在749-758年和764-770年两度临朝,初次即位尊为孝谦天皇,为东大寺大佛开光,让位于大炊王淳仁天皇,后迫令淳仁天皇退位而重祚,尊为称德天皇。他在位时乘敕建西大寺之时,在其比邻之地建她的离宫,供其闲适时与道镜和尚偷情。

  长屋王是天武天皇的孙子,高市皇子的长子,母为天智天皇之女御名部皇女,721年藤原不比等死后充任右大臣,724年,圣武天皇即位后改任左大臣,成为对抗藤原氏的势力,在其辉煌之时,建造佐保殿,内有庭园,繁荣一时。729年被人告密,邸宅被围,奉天皇命偕妻自杀于宅中,佐保殿沦为他人之手。

  橘诸兄是美努王之子,母县犬养橘三千代,光明皇后的异父兄,初名葛城王,736年改籍臣下,遂名橘宿祢诸兄,翌年,由于藤原不比等的四个儿子相继病死,诸兄遂经大纳言、右大臣,晋至左大臣,与留唐归来的玄昉、吉备真备结成新兴势力,青云直上,遂扩宅造园,名之井手别业。但终因升迁过快,根基未稳而于藤原广嗣之乱、恭仁京经营失败以及营建大佛困难等问题而遭藤原仲麻吕挟制而一蹶不振。

  藤原丰成是藤原氏的成员之一,向来在皇宫中得势,虽几经起伏但势力很大,他在郊区建私园紫香别业,是其权力的象征。

  考古发掘的平城宫东院庭园和平城京内几处庭园让人们更加详细地了解了奈良时代不到百年的皇家园林做为和所达到的成就。昭和五十年(1976年)发掘的平城京左京三条二坊4   200平方米,结果发现东西60米南北70米的范围内为奈良前期到后期时存在的庭园,园北高南低,凿一条细长曲水,北方从菰川引水,先入一个石组围成的沉淀池,从木管暗道流出,再经300:1的坡度向南流去,曲流平均宽1.5米,最宽处为5米,流长55米,流时约为3分钟。曲流做法上还是如前朝,池底为小卵石,池壁为大卵石,池中还有种植水生植物的石砌植坛。平城市的另外几处庭园的考古发掘,如平城京左京三条一坊四坪庭园,面积东西10米南北5米的园池内有铺卵石的中岛;左京区一条三坊十五坪和十六坪的庭园有园池,池边有卵石铺成的洲浜。

  从造园数量上看,奈良时代建园超过前朝。从喜好上看,还是热衷于曲水建制。从做法上看,神山之岛和出水洲浜并未改变。从私园上看,朝廷贵族是建园的主力军。

  四、平安时代园林(794-1185年)

  平安时代是日本伟大的时代,是以平城京(即京都)为都城的时代,历桓武、嵯峨、仁明、文德、清和、阳成、光孝、宇多、醍醐、村上、一条、后三条、白河、鸟羽、崇德、皇白河、高仓、安德十八位天皇398年,相当于中国唐朝中期、五代、两宋、辽、金等十个朝代。桓武天皇迁都主要是因为奈良地区水源缺乏,而京都地区有加茂川和高野川,水源丰富。

  平安时代按政治形态可分三个时期,前期(794-967年)律令松懈但正常运行,班田制崩溃,口分田初名田取代,庄园制确立,摄白政体出现(指摄政和关白两官架空天皇的政体),十世纪天皇恢复亲政,两次派遗唐使,输入大唐天台和真言两宗,辑成《文华秀丽集》(汉诗)、及《续日本书记》等五部国史,创假名文字,894年,唐朝接近灭亡,唐文化衰弱,根据菅原道真建议停派遣唐使,此期依旧在吸取唐代文化。中期(968-1068年),摄关政治全盛,但摄关政治的经济基础庄园-使百姓依附于庄园而生活,终致武装反抗,武士阶层兴起。朝廷利用源、平两家迅速堀起的武士集团平定内乱。此期正值北宋时期,私人贸易发展显著,日本依靠自己力量把前几朝吸收的汉文化转化为自己的民族文化,佛教与日本神道教融合,文学巨著《源氏物语》问世。后期(1069-1185年)为院政(皇权政体)与平氏政权时期,皇权回归的同时,武士集团争权,导致幕府产生和皇权的最终旁落。

  从与大唐关系及文化特征上分前后两期,平安开朝至废除遗唐使之制正好一百年,史称弘仁贞观时代。弘仁贞观时期狭义地指弘仁到贞观之间(810-877年)的68年,在文化史上泛指迁都后一百年的文化形态。此时由贵族官吏形成宫廷文化,全面吸收中国文化,故又称为唐风文化。在科教方面有和气工的弘文馆、藤原氏的劝学院、橘氏的学馆院、在原氏的奖学院,讲授明经、纪传、明法、算学诸项;在文坛有僧正遍昭、在原业平、文屋康秀、僧喜撰师、小野小町、大友黑主六歌仙;书法有空海、嵯峨天皇和橘子汁逸势三笔;此外,建筑、工艺、音乐、绘画、戏剧和舞蹈等都很有特色,但这些都是以唐朝文化为基础。废除遣唐使以后近三百年称国风文化,在继承本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提炼唐风文化,形成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文化特征,主要表现为:假名的产生,"国文学"的繁荣,出现《古今集》、《伊势物语》、《竹取物语》、《宇津保物语》、《落漥物语》、《源氏物语》、《土佐日记》、《紫式部日记》、《枕草子》等著作;净土教发达;美术、建筑、园林、雕刻和绘画的民族化。如果说奈良时代是吸取盛唐文化的话,弘仁时期就是吸取晚唐文化,藤原时期就自身民族文化形成的日本化。

  与奈良时代园林尽毁不同的是,平安时代的园林还有部分遗存,如城内的神泉苑、冷然苑、淳和院、朱雀院及城外的嵯峨院、云林院等。最著名的就是神泉苑,它是平安时期第一代天皇桓武天皇建造的宫苑,虽然园林已毁,但从"田中家藏古指图写"和现存考古资料上可清楚地见到园林的格局。首先,从命名上看,以神泉为名,表明是池泉园的规制。泉水从东北高处流向西南低处的园池,池中设岛,方广133米和183米,中轴明显,池北正中面南为乾临阁,两侧有曲廊接两阁,廊南折在端部终于临水的钓殿。神泉苑面积很大,东西2町(1町为40丈见方),南北4町。平安第二代天皇嵯峨天皇的离宫嵯峨院,园中除了大泽池仿中国洞庭湖外,还有日本化的瀑布石组,名古曾泷。

  在模仿皇家园林的过程中,在国风时代创造了私家园林的寝殿造园林。国风时期的人物代表是藤原氏,从藤原良房(804-872年)开始,以外戚出任摄关职成为藤原氏专权起点,一直到江户时代近千年世袭摄关两职。平安中后期达到鼎盛,故常把这一时期又称为藤原时期。藤原氏各家多筑有私家园林,如东三条殿、堀河殿、土御门殿及高阳院等。而寝殿造园林则主要是藤原氏一族的宅邸庭园。从面积上看,私家园林比皇家园林小,大多为1町见方,大者为东西1町,南北2町,如东三条殿、堀河殿和土御门殿,高阳院为最大者,达2町见方。

  寝殿造园林形式依旧是中轴式,轴线方向为南北向。园中设大池,池中设中岛,岛南北用桥通,池北有广庭,广庭之北为园林主体建筑寝殿,寝殿平面形式与唐风时期不同,不再是左右对称,而是较自由的非对称,池南为堆山,引水分两路,一路从廊下过,一路从假山中形成瀑布流入池中,池岸点缀石组,园中植梅、松、枫和柳等植物,园游以舟游为主。平安中期公卿藤原兼家(929-990年)的东三条殿始创于平安前期,焚后于藤原时代再建,重建后打破原来对称格局,中心建筑寝殿一侧衰退,重心偏移,形成非对称配置方式。与其同时期建造的堀河殿与东三条殿格局相似,而土御门殿则是藤原兼家五子,平安中期公卿和摄政藤原道长(966-1027年)建造的宅园,其寝殿左右东西对屋皆存,显然为早期寝殿造格局。

  高阳院是藤原道长的儿子藤原赖通(990-1074年)的宅邸,占地2町见方,其规模和形态可从至今留存的古绘卷〈驹竞行幸绘卷)中略见一斑。〈荣华物语〉载:"寝殿之北南西东皆有池,中岛建钓殿",又东西北三对屋皆备,庭园内景点丰富,《高阳院水阁歌合》道:"棹影穿波着南洲,阶下异草杂树,奇岩怪石,千名万形,不可见(此字左为尔字旁)缕。"1039年的一场大火把高阳院烧毁,藤原赖通再建时园林格局大体相同,只是建筑的东对屋消失,表现出后期的成熟形式。《春记》说:"其广不异巨海欤......造营无极见,壮丽不啻金玉","其费以千万可数,天下亡弊只在此事欤。"

  在佛教进一步巩固地位的过程中,末期(12世纪70年代)源空开创净土宗,提倡专念阿弥陀佛,死后可升往西方极乐净土世界。佛家按寝殿造园林格局演化为净土园林,流行于寺院园林之中。当然净土园林的来源也有说是源于净土变的院前池沼的佛画,不管如何,它还是与寝殿造园林有十分相象的格局,只不过把寝殿改为金堂而已。许多舍宅为寺的寺园和皇家敕建或贵族捐建的寺院大多体现了净土园林特点。园林格局依旧是中轴式、中池式和中岛式,但建筑的对称性明显保留下来。轴线上从南至北依次是大门、桥、水池、桥、岛、桥、金堂和三尊石(指仿佛教的三座菩萨的石组)。为与宗教仪式相结合,园林与戒坛结合,用植栽、木牌、垣墙、地形、地物、道路或帷幕把道佛界和俗界分开,石组布局用三尊佛教菩萨作为像征物。

  平安时 代的现存园林大多以寺院园要形式保存下来,如藤原时期的净土园林的作品有藤原道长的法成寺庭园、藤原赖通的平等院庭园、白河院的六胜寺园、鸟羽院的安乐寿院、胜光明院、待贤门院的法金刚院、藤原基衡的毛越寺庭园、藤原秀衡的无量光院、藤原基衡夫人的观自在院、藤原成衡夫人(德尼)的白水阿弥陀堂、一乘院惠信的净琉璃寺庭园、藤原忠通的法性寺殿庭园、后白河院的法住寺殿庭园等,另外,还有仿观自在王院和平等院的无量光院(平泉)、法金刚院(京都)、净琉璃寺(奈良)、园成寺(奈良)等。其中以法成寺、法胜寺和平等院最为典型。法成寺用围墙围成佛界,中轴明显,用四周回廊围合中心水池,水池中设中岛,金堂在北,左右对称。法胜寺三面围墙,一面沟壑,中轴明显,水池偏心,但中岛居中,上设九重塔,金堂出两庑,左右对称,水池曲折向东北,池边建钓殿。平等院则中轴很弱,前池不规则,名阿池(即阿弥陀佛池),中间建中岛,上面建左右对称,平面如凤凰展翅的的凤凰堂(又名阿弥陀堂),以应凤凰涅槃的佛语。

  从审美意趣上看,汉文学应是原动力和最高标准,其中以白居易的诗文最受欢迎,《白氏文集》在平安初期传入日本,一时洛阳纸贵,上层阶级人人能诵。白居易的《池上篇》及序对园林的影响不仅在格局上,更重要的是在审美上。京城内被称为"池亭"的庭园及为其作的序《池亭记》皆原于《池上篇》:"予六条以北,初卜荒地,筑四垣,开一门......地方都庐十有余亩,就隆为小山,遇洼穿小池。池西置小堂、安弥陀,池东开小阁、纳书籍,池北起低屋、著妻子。凡屋舍十之四,池水九之三,菜园八之二,芹田七之一。其外绿松岛、白沙汀,红鲤白鹭,小桥小船,平生所好,尽在其中......"

  总之,平安时代的园林总体上是受唐文化影响十分深刻,中轴、对称、中池、中岛等概念都是唐代皇家园林的特征,在平安初的唐风时期表现更为明显,在平安中后的国风时期表现更弱,主要变化就是轴线的渐弱,不对称地布局建筑,自由地伸展水池平面。所以说,由唐风庭园发展为寝殿造庭园和净土庭园是平安时代的最大特征。当然,平安时代后期(十一世纪)出现的世界上第一部造园书籍《作庭记》,作者橘俊纲(1028-1094年)是藤原赖通的儿子,在其父复建高阳院(1040年)时才十四岁,但他跟随其父左右,出入造园现场,把对寝殿造庭园的亲身体验写成造园法典,影响后世。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