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火台春秋—HPI, mgr

我喜欢历史与军事。我是《几曾回首》的版主,欢迎来论坛上贴讨论。
正文

中国撇开马六甲 开凿泰运河 (图)

(2007-02-11 14:03:13) 下一个


中国撇开马六甲开凿泰运河将震动南亚

《经济》杂志

  中国石油里海折戟,使得马六甲海峡对于中国石油战略显得尤为重要,这也
促使一度搁置的泰国克拉运河方案重新进入决策层视野。

  世事难料

  5月上旬,一度被认为胜算在握的里海北部油田股权认购在最后关头失败,
不仅使中海油与中石化长达两年多的准备工作付诸东流,更是继去年底,中石
油收购俄罗斯斯拉夫石油公司退标和中俄石油管道改线风波之后,中国石油"走
出去"战略遭受的又一记重创。

  一位石油专家认为,失意里海使得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中东仍将是我国
原油进口最主要的基地,也使得对石油海运安全的考虑,需要重新强调。

  但这或许会成为泰国克拉运河项目的一个契机。一位石油专家透露,一度搁
置的克拉运河方案有可能重新纳入决策层考虑范畴。

  马六甲隐忧

  据统计,2002年中国进口石油近8000万吨,占石油消费的比例已上升为32%。
据专家预测,即使国内石油需求按下限估计,石油产量按上限估计,2010年时我
国的石油供求缺口也将在1亿吨以上,而且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会越来越大。

  业内认为,当一国的石油进口超过5000万吨时,国际市场的行情变化就会影
响该国的国民经济运行;进口量超过1亿吨以后,就要考虑采取外交、经济、军
事措施以保证石油供应安全。

  而中国从中东和非洲地区进口的石油数量约占进口石油总量的70%,这些进
口石油的运输都必须经过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的马六甲海峡。

  但马六甲海峡却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眼下的隐患就有两个,一是
海盗活动十分猖獗,对通行船舶构成严重威胁;二是海峡的交通秩序比较混乱,
穿越海峡的客货运输以及随意性极大的渔船已严重影响船舶航行安全。

  从战略风险的角度考虑,中国对于马六甲海峡"过分依赖"就更值得担忧了。

  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马六甲海峡是必须控制的世界16大咽喉水道之一。美
国已经取得了新加坡海、空军基地的部分使用权,并援建马六甲沿岸的一些军事
设施。

  印度通过在孟加拉湾所拥有的安达曼尼科巴群岛,在马六甲海峡的西部入口
处修建了海军基地,并部署重兵扼守海峡西口,希望能够控制整个印度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制定的石油战略,就不能不考虑规避马六甲海峡现实
及可能出现的风险。据参加过石油战略制定工作的官员透露,中国21世纪石油战
略的重点之一,就是围绕中国石油进口的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展开战略布局。

  撇开马六甲

  马六甲海峡的安全问题不仅仅是中国在关心。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每
年需进口的近4.5亿吨原油,都要途经马六甲海峡;巴西以及澳大利亚的铁矿石、
煤等大宗矿产品运往东南亚市场,也要走马六甲海峡,其安全与畅通对上述国家
与地区同样意义重大。

  由于马六甲海峡长约1100公里,船舶绕行距离较长,加上安全等方面的考虑,
寻找各种替代性的运输方式及运输通道成为远东多个国家关注的热点。截至目前,
有关方面提出的方案主要有三个:泰国南部沿海"海陆联运陆桥"、泛亚洲石油大
陆桥和开凿克拉地峡运河。

  中国有关部门曾组织能源研究所与综合运输研究所对上述方案进行了联合研
究。据参加过研究的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兴珊博士
介绍,这几个方案各有利弊:

  第一、二个方案只能解决4000万吨左右原油的运输问题,这与远东国家需从
中东进口4亿吨左右的原油相比,作用相当有限。并且第二方案也不具备经济竞
争优势。

  第三方案--在克拉地峡开凿一条亚洲的"巴拿马运河"--一直是"撇开马六甲"
设想中,最引人注目的方案。

  从运输成本考虑,大型油轮明显的经济优势,决定了石油远距离运输利用海
运的必然性。但该工程巨大的投资额,以及对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关系可能
产生的影响,使得各方一直举棋不定。

  在泰国,克拉运河计划已讨论超过100年。泰国政府对此项目相当热心,多
次进行论证。但是由于投资过大,单凭泰国自身力量难以承担,泰国一直在争
取其他国家合作共建。

  2003年初,泰国政府授权一家香港公司负责进行可行性研究。该香港公司
预计,工程费用将高达250亿美元。另有2002年的一项研究认为,开凿工程应
在2005年正式开始,整个工程可提供3万人就业,用10年时间完工。

  根据相关研究,运河开通之后,航程至少缩短700英里,可节省2-5天航行
时间,大型油轮每趟航程预计可节省18万英镑左右。

  泰国参议院委员会主席布拉基特说,政府已经成立了12个委员会,包括日
本、中国和马来西亚内在多个国家已经表示愿意资助研究其可行性。

  “东盟+ 3”新格局

  如果克拉地峡运河计划实现,肯定会是21世纪最庞大的工程之一,不但欧
亚贸易路线将因此改变,也为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及安全战略带来巨大变化。

  日本是克拉地峡运河的另一个热心者。朱兴珊介绍,日本多次主动提出各
种避开马六甲的建议,并希望得到中国的积极回应。

  日本富士通综研经济研究所首席研究员田边敏宪说,中国未来从中近东大
量进口石油和天然气,其规模将与日本从中近东进口的规模相匹敌。他认为,
在能源问题上,"东盟+3(日中韩)"必须要友好地开展合作。

  田边还认为,欧洲之所以能够建立欧盟,是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建立
了煤钢共同体。日中两国,视情况可以加上韩国甚至天然气资源丰富的俄罗斯
远东地区,应该建立一个能源共同体。

  日方有专家提出,可以考虑围绕泰国克拉地峡运河的施工,以及将来的经
营管理,将周边地区作为东亚能源储备流通基地,以"东盟+3"的方式共同经营。

  而中国之所以始终对这个工程犹豫不决,一个重要原因是考虑到对新加坡
利益影响太大。一位石油专家表示,中国与泰国、日本等合作修建完成克拉地
峡运河工程,这在技术上、财政上并无多大困难,一旦实现也可减少受制于人
的风险,经济上对中国、泰国都有好处,但必将对新加坡的航运业大大不利。

  这位石油专家认为,SARS肆虐期间新加坡对中国的态度,让很多中国人大感
意外;再加上北里海石油项目失败,中国有可能重新考虑自己在东南亚的利益。
朱兴珊也认为,单从克拉地峡运河本身看,该项目对中国石油安全是有好处的。
如果项目变为现实,中国可能选择参股的方式进入这一新的战略通道的建设。但
由于投资数额巨大,加上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对于项目何时会进入实际操作层面,
他表示不好预测。

  不会放弃里海

  即使克拉运河开工,里海对中国石油战略仍属至关重要的地区。石油经济和
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刘克雨说,里海是任何一个大石油公司都肯定会寻找机会的地
区。中国三大石油公司近年几次出手海外市场被看作是代表中国政府的石油战略
考虑。为了摆脱对中东地区的依赖,中国石油进口源开发的重点开始转向俄罗斯
及中亚地区。这一战略意图不会轻易放弃。

  日前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签订的输油管道协议,总投资额将达30亿至35亿美元,
建成后每年将可输送1000万吨至2000万吨的原油至中国。这项协议与已经签订的
中俄管道的协议合起来,可以解决相等于中国现时原油需求量的16%,大大减低
内地对中东原油的依赖性。

  此外,中国石化旗下的胜利油田6月4日与阿塞拜疆石油公司Socar签署一项
价值1.4亿美元的合约,将共同重整一处陆上油田。中海油总会计师邱子磊也表
示,中海油还会在里海继续寻找收购机会。

  朱兴珊说,三大公司失意里海的教训需要总结,"走出去"战略仍应坚持,
可能有一天我们会在里海以更优惠的条件买到股份或进行油气勘探开发。

  “撇开马六甲”三大方案

  1、泰国在其南部沿海与日本合资兴建"海陆联运陆桥",该项目由一套包括
铁路、公路、原油输送管线组成的综合性运输系统,连接处于泰国地峡沿岸的
深海港口和工业场区。通过管道输送,可以减少海上航行距离1000多公里。

  2、日本三菱集团制定了一个计划,修建一条8000公里长的泛亚洲石油大
陆桥,经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横贯中国北方,由海底隧道直
抵日本,估计投资280亿美元。

  3、在泰国南部克拉地峡开凿一条横跨泰国的运河,全长100公里,宽400米,
水深25米,双向航道,适合远洋大船进出。船舶今后无须经马六甲海峡,由南
中国海经暹逻湾,再经运河穿过安达曼海,直出印度洋。

  朱兴珊谈失意里海的教训

  首先是石油交易不要排斥综合手段。英国《金融时报》评论中海油收购受
挫,第一句就说,"对大石油公司而言,掺杂政治敏感的商业交易总是与地盘之
争相伴随。"为获取石油利润和保障石油供应,各国几乎动用了政治、外交、经
济和军事等一切手段,某些地区甚至出现行贿和暗杀。如果我们的石油企业把
困难估计的充分一点,并尽早向政府汇报,通过政府把工作做在前头,很可能
就不会失败,因为优先权交易要服从于哈萨克斯坦政府的批准。

  其次,要知己知彼,扬长避短。这次阻止收购的壳牌、埃尼、埃克森美孚等
西方石油巨头,与中国公司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中国企业最大的优势是
需求旺盛的国内市场,这对他们充满吸引力。但要把潜在的市场优势变成真正的
竞争优势,还需要与具体项目挂钩。中海油成功收购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
项目上游油田,获得合资实体25%的股权,还享有勘探参与权,是建立在中国LNG
(液化天然气)市场筹码之上的。如果我们把里海项目与通往中国的管道联系起来,
可能又是另一番情形。

  第三,统一协调,形成合力。目前国内三大石油公司在海外寻找项目时还出
现盲目竞争现象。三大公司"走出去"的机构也互不相同,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有
中国国际勘探开发公司负责如苏丹、哈萨克斯坦等地的业务,中国石油股份公
司也有国际勘探开发公司开展其他地区业务,如收购赫斯公司在印尼的区块;
中国石化集团的海外勘探开发业务是归集团公司负责,中海油是股份公司负责。
这样就更加显得杂乱和分散,如何与西方跨国公司去竞争?建议国家要加大对
我国石油走出去的研究、指导和协调力度,在现有的机构框架下起码要做到在
同一个项目上一个声音对外。

(朱兴珊: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
(《经济》杂志7月号记者 胡润峰)


====================================================================================================

中国可能支持开凿克拉运河 今后无须再走马六甲



最新一期的《经济》月刊引述中国“一位石油专家”说,中海油和中石化入股俄罗斯里海北部油田的计划近日宣告失败,意味着在未来颇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对中东原油进口的依赖度不会降低,为了保障石油运输渠道的畅通,中国当局有可能重新考虑支持一度搁置的克拉运河方案。

《经济》月刊是与国务院主办、中共中央直属党报《经济日报》配套出版的大型权威经济新闻类杂志,由经济日报社主办,创刊于1999年。

它的报道指出,目前中国从中东和非洲地区进口石油的运输都必须经过马六甲海峡,但这个地区却面对着越来越大的安全隐患,一是海盗活动猖獗,二是航道拥挤,交通秩序混乱。

过分依赖这条“咽喉水道”的问题,已引起当局的关注。

报道还引述“石油专家”称,中国之所以始终对这个项目犹豫不决,一个重要原因是考虑到“对新加坡影响太大”,不过由于沙斯肆虐期间新加坡对中国的态度,让很多中国人大感意外,加上里海石油投资的失败,中国“有可能重新考虑自己在东南亚的利益”。

早在17世纪,泰国人就产生在南部开凿一条运河,来缩短印度洋及南中国海之间航程的构想。达信2001年出任泰国首相后,泰国政府大有把这个讨论已久的想法付诸实现的架势。

不过,泰国的巨额外债和国内外政治因素的考量却限制了当局推动这个计划的进度。


(图片:克拉运河路线示意图:克拉运河有两个主要的建设方案,(1)“北线”穿越克拉地峡,衔接泰国湾的春篷和安达曼海的拉廊,全长90公里。由于这条线路穿越山区,增加了工程的困难,因此近年又出现了(2)“南线”方案,选择在宋卡和沙敦之间开凿一条全长102公里的运河,工程长度虽然有所增加,但地势却较平坦。(3)为马六甲海峡。)

日本一向支持

日本因为严重依赖中东的石油进口,所以向来就主张建设克拉运河。

据报道,担心马来西亚和印尼回教原教旨主义抬头的美国,近来也开始考虑支持泰国政府的这个建克拉运河的构想。如果再加上中国的支持,这个计划实现的可能性将大为提高。

截至目前为止,泰国克拉地峡运河开发项目委员会组团前往中国访问已经至少三次,一名泰国参议员还曾指出,如果克拉运河由中国来建造,费用会比让其他国家来承包低。

观察人士认为,中国当局不会因为新中双边往来近来出现的一些波折,而去支持克拉运河的建设,它如果改变对这个工程所持的立场,只能是出于维护国家利益的理性考量。

中国是继美国和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费国,经济近年来的高速发展使它越来越依赖进口石油。

据统计,中国去年的石油进口占它石油总需求的大约30%,这一数字可能在2020年以后,上升到50%以上。

中东目前是中国进口石油的主要来源,按不同的统计,中东原油在中国石油进口所占的比重在60%至85%之间。

中国高层兴趣日浓

中国高层近年来对开凿克拉运河表现出越来越浓厚的兴趣。

《财经时报》去年底就曾报道,中国高层正酝酿投资数百亿美元,注资克拉运河、昆明—曼谷公路等大型基建工程,来减少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分依赖。

中国国际能源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查道炯昨天接受本报电话访问时说,印尼海域海盗问题近年来明显增加,已让东亚各国头疼不已,印度、越南等国家以此为由在南中国海进行军事活动,更导致区域关系出现不必要的紧张,因此开凿克拉运河“是好事”。

据一些报道,中国的石油储备只足以维持国内大约7天的需求。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原国家计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凤起指出,如果马六甲海峡因为出事故导致航道暂时封闭,尽管不足以对中国的国家安全造成致命的打击,但仍会给中国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和恐慌。

查道炯:“按我个人的看法,积极地介入(克拉运河计划)对中国有利无害。”


======================================================================================================

新通道并不好走


为了破解“马六甲困局”,部分学者以及有关部门近年来就避开马六甲海峡的石油运输替代通道进行了研究,其中克拉地峡方案最为引人注目。但这个方案到底有何利弊,尚在讨论之中。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与马六甲海峡相比,克拉地峡方案有着自身的优势,但其存在的不足也相当明显。

  运河方案优劣明显

  优势

  克拉运河方案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该方案的经济意义突出。克拉运河建成后,轮船可经此从安达曼海进入泰国湾,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航程至少缩短约1200公里,大型轮船可节省2至5天时间,每趟航程预计可节省近30万美元。由于运河不仅可以运油,还可以运输其他货物,因而开凿克拉运河不仅是破解“马六甲困局”最彻底的解决方案,而且将改变欧亚贸易路线。该运河使我国对欧洲、非洲贸易航程缩短,安全性提高,因而将更加凸显其经济意义。

  其次,克拉运河的修建同样具有重要的地缘政治意义。目前东亚的中日韩是石油进口大国,尤其是日本为取得稳定的石油供应,不惜耗费巨资与中国争夺俄罗斯石油,加上中日、韩日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目前的东亚一体化进程处于难以推进的攻坚阶段。但日本开凿克拉运河的热情是最高的,如果中国积极回应日本,不仅可以大大降低中国在开凿克拉运河问题上的经济成本和风险,而且可以通过能源合作使东亚大国走得更近,极大地推进东亚一体化进程。此外,与日韩这两个美国在东亚地区的盟国的能源合作,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美国利用石油安全问题对我进行牵制时投鼠忌器。

  第三,克拉运河方案的可行性研究已基本结束,只要有关国家做出决策并投放资金,工程就可以开工。而中缅石油管道方案目前还处于宏观研究阶段,还有待地质、工程等方面的专家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考察和论证。

  劣势

  克拉运河的劣势与优势一样明显。

  第一,克拉运河的工期长达10至15年,需耗资200亿美元(有学者认为高达280亿美元)。泰国政府自身无力支付如此巨大的工程预算,中国政府也无法独立承担。因此,克拉运河的修建必须靠多边合作才能完成,其中的协调和资金筹措就是大问题。

  第二,克拉运河的投入与收益不成比例。从航程的缩短等因素来看,克拉运河与苏伊士、巴拿马运河不具可比性,因而其经济效应就大打折扣。据有的学者估算,克拉运河的成本至少需要140年才能收回。这是决策部门难以下决心的主要原因。

  第三,修建克拉运河将损害中国的大国形象。克拉运河的开通必然对马、印尼,尤其是新加坡造成巨大冲击,“甚至可能导致新加坡的整体衰退”。这不仅将使泰国与新、马、印尼之间出现新的矛盾和冲突,也会严重影响中国与上述国家的关系,有损中国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不利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何况对中国来说,克拉运河建成后,最大的受益者不是中国而是日本。

  第四,泰国内政的变化已导致泰国对开凿克拉运河的热情下降.泰南穆斯林聚居的北大年、那拉提瓦、也拉等五府长期闹独立,今年以来愈演愈烈,泰国政府对此颇为头痛。由于克拉运河预案刚好将这五府与泰国国土的主体隔开,克拉运河的修建将使泰国政府对这一地区的控制力大幅下降,甚至可能导致泰国的分裂。

  第五,克拉运河也将受到恐怖主义问题的困扰。目前泰南民族分离势力已经与东南亚其他地区的恐怖分子合流,从泰南穆斯林极端势力目前的活动特点来看,很难保证恐怖分子将来不会袭击经过克拉运河的轮船。

  修正方案也有不足

  考虑到开凿克拉运河的诸多不利影响之后,泰国政府又提出了修建贯穿克拉地峡的输油管道的修正方案。据报道,这条输油管道长260公里,预计投资为6亿美元,可在两年之内完成。泰国方面认为中日韩从中东、非洲进口的石油经此运输,每桶可降低2美元。事实上该方案要求石油重复装卸,操作繁琐,还要在克拉地峡的两端修建大型码头,占用的大型油轮要增加一倍,对我国来说并不合算。

  产生“马六甲困局”最关键的原因就是美国的威胁,我们破解这一困局的基本要求就是要尽量减少美国军事力量的威胁。但无论是开凿克拉运河,还是修建贯穿克拉地峡的输油管道,从避开美国威胁这个关键因素看,它们与马六甲海峡并无二致。这是因为泰美之间与新美之间一样,同样有比较密切的军事合作关系,美国在泰国还有驻军。所以,一旦中美之间因为台湾问题发生军事冲突,美军同样能轻易地封锁克拉运河或强行终止克拉地峡输油管道的运输。

  突破口在中亚?

  目前的全球石油市场秩序中,美国在用武力维护主要产油区的稳定和海上贸易通道的安全,同时也为自己获得了很大的战略筹码。从国家间博弈的角度看,既然中国海上石油运输暂时无法摆脱大国的钳制,在陆地上寻求突破就成了惟一的选择,方向则是在西部的中亚和中东。

  中国与美国石油安全战略的一个根本不同的出发点就是,中国通过陆地就可以直接到达中东和中亚的产油区,而美国则不能。虽然俄罗斯与中国在陆地上相连,俄罗斯石油产量也逐渐逼近第一大产油国沙特,但是俄罗斯同样是全球石油秩序和政治格局的主要棋手,不会把筹码完全放在中国身上,也不愿意单纯成为中国的原料产地,所以在现阶段,中国石油安全的惟一突破口就在中亚,而其重点就在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国家石油公司8月13日表示,哈萨克斯坦可以在2015年前把本国原油年产量增加2倍,与2003年的3.96亿桶相比,该国预计在2015年达到12亿—13亿桶,这个产量接近中国的年产量。根据美国能源部统计,里海石油储量在500亿—1900亿桶之间,而其中的40%—50%都集中在靠近哈萨克斯坦的里海大陆架地区,哈萨克斯坦在未来中亚石油开发中无疑将具有核心地位。

  中国与哈萨克斯坦修建的阿特劳—阿塔苏—新疆独山子管道,目前已经完成了阿特劳—肯基亚克部分,二期工程阿塔苏—新疆独山子部分即将动工,在三期工程修建完毕后,哈萨克斯坦里海石油可以通过管道输送到新疆的炼化基地。管道初步设计年输油量2000万吨,远景输油量是5000万吨,将可大大改善中国石油进口通道过于依赖海洋的现状。中哈管道在阿塔苏与俄罗斯通往土库曼斯坦的姆斯克—查尔朱输油管道相交,从而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管道网相连,俄罗斯也可以通过阿塔苏—阿拉山口管道增加向中国的石油出口。中哈管道修建完成后,里海石油将获得东向输出渠道,这将对美国和英国主导修建的里海石油西向输出渠道巴库—杰伊汉管道构成有力竞争。

  美国自然不愿看到这种情况的出现。美国一方面为巴库—杰伊汉管道争取了世界银行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等机构的贷款,但是却竭力阻止国际金融机构为中哈管道贷款,同时对哈萨克斯坦政府施加压力。从远景来看,中哈管道可以向中东产油区延伸,而可行的方向是从哈萨克斯坦折向南方,经过土库曼斯坦进入伊朗这个全球石油储量第二大的富油国,这样中东石油可以直接经过管道输送到中国。

  在这样一个蓝图中,新疆未来将成为中国最大的石油炼化基地,并通过一系列规划中的管道向发达的东南沿海输送石油制品。哈萨克斯坦将成为中国石油安全战略中的关键国家。(李晨阳吴磊陈楫宝)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