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从LCA看中印军事工业差距所想到的

(2007-02-06 15:35:35) 下一个
从LCA看中印军事工业差距所想到的



我们的枭龙和歼10搞了20多年是有客观原因的,枭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美在航空领域的合作项目的超七,89年64之后双方断绝了军事技术往来致使超七的研究中断了若干年的时间,后来鉴于巴基斯坦空军的需求超七改名为FC1正式定位成一型对外贸易战斗机,并在双方合作(其实主要工作还是中方完成的小巴只是投钱+挂名)过程中对起性能进行过多次较大的改动。特别是美国对巴基斯坦决定重新销售F16之后,迫使成飞方面对其性能进行大幅度的提升。再看10号,10号的设计理念对比我们实有的工业能力是十分超前的,在10号设计的过程中,国际上关于战斗机的设计理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10号的冲击相当大。加上我们的航空设计本着以时间换取质量以求更大发展的理念,我们的10号也同枭龙一样在设计过程中经历了不断的修改完善,就是争取把这一设计的最大潜能发掘出来同时为以后型号的突破留下伏笔。

反观LCA,印度对LCA抱的期望是相当的大,就是希望能在这一型号上实现从零到有的突破。LCA的定位是轻型多用途战斗机,我觉得这是由印度目前的航空实力水平限制所不得以的权宜之计。印度也算是世界上的一个空军大国,几十年下来苏制欧洲系列大小十余个型号的战斗机用下来,做这么一个低端中的低端战斗机还这么困难重重,前后搞了30年才刚刚完成首飞,真也算的上是一个奇迹了。

单从设计挑战性的角度来看,印度现在对LCA的设计工作最多也只能和当年中国的歼7MG相提并论。首先从气动布局的来看,LCA明显的借用了幻影系列的无水平尾翼的大三角翼设计,我觉得难度还不如从歼7基本型号到歼7MG双三角翼的大。其次,LCA的动力系统是一个软肋,没有合适的发动机再好的设计也发挥不出来实际作用,我们的枭龙和10号基本上都已解决了动力问题。所以我说印度的航空设计能力跟中国起码有着15年以上的差距水平。

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我认为是印度关于航空工业建设方面思想上的误区所导致的。印度对LCA的初期目标是实现有或者无的突破,但是在设计过程中,由于对目前本国航空实力相比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致使其盲目的提高对LCA的要求。基本平台还没有搞成功各种新型设备就开始上装,竟然开始了舰载型号的研究,我不知道印度对自己的材料水平这么有信心的根据是什么,但我想能承载9G多的过载并且能达到舰载机的标准,真的比的上F35啊!后期单机价格竟然飙升至1,700 万- 2,000 万美元!再加上已经投入的巨额研制费用(印度方面称6.75 亿美元,但实际肯定比这要多很多)让空军怎么能承受的起这样一型这么不成熟又十分昂贵的战斗机?本国空军都不能成为主要用户那么这一型号只能说是失败中的失败,这对于印度未来战斗机的研制工作是十分灾难的。

我们看LCA的失败不能只当是看乐子,在幸灾乐祸的同时,我们必须要从中吸取足够的经验教训。我想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在我们下一代的设计中严格根据本国工业水平来定位设计目标,是第几代就是第几代,能在预定研制周期内做到什么样就是什么样。目标定位太高所导致的结果是会严重影响到本国未来航空设计发展的。前面提到,印度空军不太可能装备LCA,比起能轻松引进的苏30,LCA的性价比太低,那么印度依旧没有改变自研项目举步为艰的状况。不可否认我们的10号在这一方面是有不足的,至少在10号的研制初期,我们对未来战斗机性能的要求没有足够的认识,设计思想也比较模糊——高空截击和低空缠斗都要兼顾,但是我们当时只有对米格21的半仿制半自主改进经验,只能依靠各种渠道的技术引进还有自身不懈努力来最终完善设计性能。10号已经开始装备部队,在继续对10号的改进工作的同时,我们下一代战斗机又马不停蹄的提到日程上来。在许多科研技术方面我们是有欠缺的,我们的材料工艺电子系统等等跟世界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所以我们下一代战斗机以F22为追赶目标是没错但不能要求过高,有取有舍。比如说,我们的发动机没有那么高的性能,在超音速巡航方面我们就可以简化甚至是忽略;我们刚做到10号的翼身融合气动布局设计这一步,下一代设计就没必要追求高隐身性。总之,突破点要明确,我们的目标不是赶上F22,而是要逐代缩小和美国人的差距,这就是我们的成功。

预研工作是基本中的基本,一定要提高到足够的认识程度。LCA的失败是多方面的,足以体现印度人在航空水平方面的落后。虽然印度人自己号称LCA有什么先进的机体复合材料和电子设备,又是四余度又要装推力矢量。我不明白一个以前连基本仿制都困难重重的国家怎么一下把这么些先进的技术整合在这一个低端平台上,他们的技术验证机搞了吗?LCA搞了这么多年到现在就是没有收的上天转了一圈,说明他们的那么多新技术离实际应用还很早。美国人比我们先进,我不认为是他们比我们有多高明的设计思想和理念,关键在于人家在设计过程中对于新技术是拿来就用,我们呢,在10号上装四余度还要等专门改一架歼六再实验个把年头,研制周期当然要长很多。我们的资金是少,但是足够的技术储备本身就是一种节约,试想,我们的研制周期缩短了,机型服役的时间提前了装备的效费比是不是就高了?举个简单的例子,十年前花10亿买10架苏27和现在花10亿买10架苏27哪个更经济?当然是10年前买的,因为那阵它相对于其他对手的先进性要比现在大很多。这就是武器装备的经济哲学。

不管是从航空工业还是整体军事工业的角度来看,我们确是比印度领先不少这是不争的现实。这种差距更多的是体现在发展思想方面。可以说老一辈人坚持自主开发是给我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印度这一代的飞机LCA和坦克阿琼都是接近于失败的产物,他们下一代的产品肯定会遇到更大的阻力,在近期内赶上我们是不现实的。我们也不能裹足不前,和印度这样的国家比装备研究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他们自产货拿不出手但是从国外购买先进武器装备的途径比我们多很多。妄自菲薄和骄傲自大都是无谓的。我们必须朝前看,争取在重点薄弱环节上早日突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