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东一家

一家之言,细品清茶浊酒; 大家之路,阅尽江北海东。
正文

除了白求恩和大山,还应该记住一位加拿大人

(2007-03-31 18:46:45) 下一个

大陆的中国人都认识两个加拿大人:一个是白求恩,另一个是大山。

认识白求恩,要归功于主席的“老三篇”。能够通篇背诵《纪念白求恩》,是那个时代的基本功。一个高尚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逝去半个世纪之后,千千万万个回访者,不远万里来到他的故乡,住下就不走了。

认识大山,是因为他还算精彩的小品、后来不算精彩的相声、和最为精彩的一口比中国人说得都地道的京腔普通话。他从一个古老的文化氛围中,凭着自己语言的天赋,在多元文化的汇合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还有一个加拿大人,大陆人很少知道,可他在台湾就像白求恩和大山在大陆那样声名显赫,因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台湾。他的名字叫乔治.勒斯莱.马偕(George Leslie Mackay),台湾人都称他马偕博士。

马偕博士于1844年3月21日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南部的小城牛津郡。他的父母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原居苏格兰,于1830年移居到加拿大。马偕在家里是老小,上面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全家人在父母的带领下,每天的早晨和晚上都举行家庭礼拜,所以他很小就受到基督教的熏染和影响。马偕在他十岁时听父亲说到,有一位英国宣教师宾威廉牧师在中国厦门传教的事迹,心里很受感动。他立志要做一名宣教师,把福音传往普天之下的万民百姓。

马偕11岁时小学毕业,14岁时读完师范学校,15岁时就开始担任了小学教师,到了21岁时又进入多伦多大学及诺士神学院深造, 后于1867年转入美国的普林斯敦神学院学习。马偕于1870年4月从普林斯敦神学院毕业后回到加拿大,向海外宣道会申请,希望成为一名在国外的宣教师,他要完成儿童时期所许下的心愿,到世界各国去传播福音。加拿大长老会教会批准了他的申请,并派遣他去中国宣教。那一年,他才27岁。

1871年10月,马偕怀着满腔热血和坚定信心,辞别故乡告别亲友,只身启程离开加拿大,途经美国、日本、香港、广州、厦门,于12月30日抵达台湾高雄。到达台湾的第二天适逢主日,他应邀往英国商行主理礼拜,对船长、水手、商人等证道,开始了自己在台湾长达三十年的宣教生涯。

马偕博士听说台湾北部有大城市,人口稠密,但没有人在那里传教,于是他决定将自己的宣教区放在台湾此部。1872年3月,马偕在英国长老会宣教师李庥牧师的陪同下,启程前往台湾北部,最后来到淡水。

为了做好宣教工作,马偕不仅学习了很多有关台湾的知识和当地的习俗,还很快掌握了台湾话的发音,一个月后就可以用用台语讲道了。

马偕博士的宣教工作,开始时多次受到当地人的讥笑、侮辱和排斥,遇到了各种困难和阻扰。但他依然顽强地传播自己的理念,接收自己的信徒。他的第一个信徒名叫严清华,后来成为本地教会第一个台湾籍的牧师。1873年1月,马偕博士亲自主持为严清华等五人接受洗礼并举行圣餐。在开设淡水教会之后,紧接着五股坑、新港杜、和尚州等地依次传入福音,并相继设立教会。

在传播福音的同时,马偕还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为当地人拔除蛀牙,开展免费医疗和公共卫生教育,还把西方的蔬菜种子介绍给农民种植。同时还大量灌输西方科学知识,将西方的现代生活方式传播到台湾各地。

1878年5月,马偕博士与一位台湾女子在英国领事馆内教堂结婚,由英国领事证婚。马偕博士的妻子叫张聪明,是五股坑教会一位女信徒的养孙女。张聪明非常熟悉本地的风俗习惯,极大地帮助了马偕博士的宣教事业,后来她也成为一位杰出的女传教士。

1880年1月,马偕博士离开台湾回加拿大休假,并向加拿大海外宣道会汇报在台湾的宣教情况。加拿大和美国各地教会争相邀请马偕演讲,各届人士深受感动,踊跃捐款,帮助马偕在台湾建立学校和医院。加拿大京斯顿的皇后大学因他在台湾宣教的伟大业绩,授予马偕神学博士学位。

1881年12月,马偕回到台湾淡水,继续从事他在台湾的宣教工作,后来设立教会达六十余所,施洗信徒达四千余人。1882年7月,建立了淡水神学校,该校是由马偕博士的故乡牛津郡热心人士捐款建立的,是台湾神学院的前身,前后共培养了两百余名传教士。后来,他又在台湾建立了第一所西式学校——理学堂大书院,也称牛津学堂,后来发展成为淡江中学、台湾神学院及淡水工商管理专科学校,现在已经扩建更名为真理大学。他还组建了第一所女子学校——女学堂,和第一所西式医院——偕医馆,后来发展成为马偕医院。

1901年6月2日,马偕博士因喉癌在其淡水寓所逝世,享年57岁。今天,如果你有机会去台湾的淡江中学,马偕博士之墓就座落在校园深处。

今天回过头细想,马偕真正带给台湾人民的,不仅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精神,自由的精神;更是一种理念,民主的理念。可以说,马偕对台湾的社会发展特别是教育事业做出了历史性的卓越贡献。他的弟子中有许多人,后来成为台湾社会发展中的中坚力量;他创建的学校培养出许多学生,后来成为台湾政界、学界和商界的知名人士。

如果说,白求恩带给中国的是一种医学和科学的精神,大山带给中国的是一种文化和快乐的灵魂,那么,马偕带给中国的则是一种自由和民主的信仰。中国人需要白求恩,需要大山,更需要马偕。

中国人曾经敬重科学,现在懂得娱乐,但更应有所信仰。

在加拿大安大略省西南部的那座小城,也有一座马偕博士的半身雕像默默地坐在那里。那是台湾人为纪念马偕博士而树立的。坐像下面的基座上刻着,是那句马偕博士一生的座右铭:

“宁愿烧尽,不愿腐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