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81)
2009 (109)
2010 (67)
2011 (60)
2012 (46)
2014 (49)
2015 (47)
2018 (45)
2020 (30)
2021 (75)
2022 (58)
2023 (54)
今年秋天回国待了一个月出头。以前每年回去时间较短,不是窝家里做"乖宝"就是匆匆出门做游客和食客。这次多一些接地气的观察,也有点可以说说的话题。
先说大前提。我基本不插言中美两边的政治、制度、机遇等话题,不仅是说不清楚,而且大多数情况下的大多数人都是各执一词,仅从自己的经历就推演涵盖一切。美国大选之际我在同学群里破天荒说了点对中美格局的浅见,大家说:"咦,你说的和我们看到宣传不太一样呢,有点道理嘛。" 呵呵,忘了出身了?一点点童子功总还是有的。
这次回去有一天坐滴滴,司机说他的车有时会被包来用作清除上访的钉子户,那些细节我听着真堵心真难过。贪腐垄断、阶层固化、弱势群体、空气食物等等问题,无法视而不见......对小民如我,能做到的也就是抱持人文情怀和悲悯之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点小善举小贡献。
但如果着眼小处,故乡故土的生活和情意,我觉得还是挺暖心挺舒服的。
如派妹所说,近年来,国内百姓生活的方便程度已经到了极致,一机在手,啥都不愁。亲戚们都坐在家里舒舒服服享受各种服务:大到旅游团购、电器安装、家政服务,小到订餐外卖、买点针头线脑,都网上订、当日送。
食品安全仍有问题,但现在有网络和各种点评监控,花点功夫还是可以找到可靠的店家,至少可以规避明显不放心的食物和商家。如果要高档,各种进口海产肉类、或指定农场特供蔬果都保鲜包装送货上门;如果要接地气,早上菜场逛一圈,各种时令鲜货现吃现买。
人的素质,尤其是年轻人的素质,明显提高。我前两年博文中就写到,我遇到过排队时往上挤但最后一刻又自觉让开的大叔(说明自己会猛然意识到这样不好);遇到过耐心等我左拍右拍而毫不催促的一群大妈(我不知道身后有人等)......至于年轻人,谦让有礼、乐于助人的很多。当然,我遇到的大多数是一线和准一线城市的孩子,他们的底气足、压力小,自信心就强,心态也更平和。就像前两年北京某位高考状元说“现实让我天生就站在一个高的平台上,我更钦佩其他地方尤其是乡村里努力奋斗的同龄人”(大意)。
好吧,可能有人说:年轻一代好?别忘了那些三观不正扑大叔的姑娘们......嗯,这个又回到前面说的阶层固化的大问题带来的不良后果。再说,即使在美国也有专门找糖爹的网站不是?这个先按下不表。
每次回去,对故乡从来没有陌生感。虽然每次都有新路不认识了、有新的概念或新的玩意摸不着头脑了;虽然早已习惯美国的安宁有序,对人多嘈杂也难免心烦......但是,故土的亲切和亲热总在那里。
对我来说,出国多年的一大收获是心更定了,更能随心所欲地为自己活了。所以呢,在故乡的大街小巷转转、菜场超市挑挑捡捡、餐馆茶室来份小食、旁观一下跳舞大妈、逗逗满地的泰迪......我还是可以在车流和人潮中找到舒心的感觉。等过些年开始居游的时候,我定会把故乡作为一个大站,常回去住住。不必寻什么根或者归属,太大了,太着相了。过自己的日子、寻少小的回忆、和亲人小辈时时小聚,就可以了。
最后,说说医疗这块。因为我这次回去跑了几家医院做了一些检查,还算有点发言权吧。
我回去觉得有些心悸,就去家附近的一个三甲医院看专家门诊,做了心脏彩超和24小时监控心电图;考虑到我常年大吃大喝和父辈的高血压病史,医生建议做个冠脉CT,于是又托熟人去军区总院看了一位专家并做了CT。
几次的检查和随访,我并不觉得国内医院如网上有些贴子吐槽得那么不可忍受。在应付小毛病和检查方面,我甚至觉得比美国更加高效方便。
家附近那家医院就医条件差些,典型的国内看病方式,一个小方凳坐在医生面前,后面拥簇等候着其他病人,比较没有隐私。但我们从小去医院就这样的,我不想矫情地说不能忍受,当然我希望以后他们能有改进。军总条件很好,专家诊室宽敞明亮,摆着花草盆栽,护士领着进去,医生问诊也很仔细,看完一个护士再领下一个进去。
两家医院一个有熟人一个完全没有,但我没有觉得医生态度有明显差别。当然军总的专家比较从容,另一位就不得不赶时间。
费用(人民币):CT 1790,彩超 280,24 小时心电图 288。专家挂号费分别是35和50元。
回到美国,随访心脏专科,医生说再做个ECHO(心超)吧,我说CT片子您看了,也没有问题,还要做吗?好吧,也不好太抗拒......完事我上网进账户一看:诊所要价$2900,保险公司调下来一半。虽然我有保险,但这超声棒棒划拉几下这么贵!着实让我吓一跳。
我因为一直身体不错,以前每年基本就免费体检或者看个头疼脑热,保险挑了便宜的HSA,公司有补贴,每年保费便宜到忽略不计。但有$1500 自付(deductible),超过$1500的部分保险付80%,自付20%;全年自付超过$3000后,一切保险公司批准的费用保险全付。没大事,这个保险我觉得够用了。但"保险批准的费用"这个大前提让人心惊,以前有人说美国中产阶级一场大病可能一贫如洗,我还觉得“夸张了吧”?现在明白了。也许该升级一个保费高的"好"保险?但不看病也得大几千的保费,这也是两难;而且,也不见得就能高枕无忧。
美国看诊条件是很好,候诊室音乐茶水伺候着,漂亮护士笑脸相迎......可是,及时得到检查和诊断是王道。国内医院很方便,楼上楼下跑一圈,所有的事儿都办好了;医生也敢于担当,能给出明确意见。美国医生是没完没了地检查,每说一句话都担心成为法庭证据似的谨小慎微。
我知道,我这是一孔之见。我也相信,如果是大病或开刀,还是美国更好,要不怎么现在国内富豪都来美看病呢。但常常有网友说退休如果回国住住,担心生病问题。可我觉得如果看个小毛病,或者慢性病随访吃药,或者做个检查什么的,国内自费也没有问题啊?何况,国内医药费这里也能报销一部分好像(我拖拉,刚下载了表格还没寄出。)。
好,这个话题我不想展开了。看着墙上我在阿根廷爬山的大幅照片,想着去年还去Fitz Roy的人,现在却在讨论看病养老的问题......简直悲从心来,要放声大哭啦!
我们都好好保重身体吧。
(更新一下:我这次回去所有看病的费用,包括买药,美国保险公司全部报销了,折合美金给我寄来了支票。程序很简单,填了claim form,附上所有收据的复印件。不必翻译,他们有懂中文的专员审核。
所以呢,大家回去看看小病、做个检查应该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当然每个保险公司政策不同。我的就是一般保险,不是什么顶级的或者特殊的。)
鱼鸟妹妹你好!好久不见,新年好!
支持你的迁徙,我们这一代人,对父母的牵挂是无言而绵长的心思。如果能够圆满解决,让父母老有所依,自己的人生不留遗憾,是特别重要的特别值得的。
石姐好!是这样,年轻人谦和有礼的很多,好事。
是南京。这样啊,各地医院收费差别还蛮大的喔。
谢谢点评!
你说的挺对的。
我认真想了一下你说的,反思一下自己,我觉得吧,我这个心理还是离开久了,有点"见外"了,不自觉地就这么想。
打个比方,如果我妈家里脏乱,我虽然是自家孩子,但离开久了,就有点像来做客的。我要是说了,好像挺让我妈挂不住的,我就得说我不在乎,不然好像我忘本了。其实呢,我也不希望我妈家里脏,但我希望和我妈同住的亲人自己察觉到,让他们说或行动。
我这种心理好像就是要撇清自己,不要让别人误以为自己忘本。 说到底是近乡情怯了。
你说的是另一个角度,其实也很有道理。在我妈家里的人和我妈自己可能反而没有看到自己家里的脏乱,如果我给点出来,应该是好事,促使他们改进啊。 我应该把自己定位成"自己人"才对。
嗯,很好的探讨。谢谢你~
握手。我现在也觉得要是身体有点小毛病,或者做个体检什么的,回国顺便做了也是一个选择。
这里条件虽好,预约啊,等待啊,医生吞吞吐吐啊,也挺麻烦的。
“每次回去,对故乡从来没有陌生感“
“在应付小毛病和检查方面,我甚至觉得比美国更加高效方便“
老乡好!鼓楼医院的新楼好fancy啊。我哥本来也建议我去鼓楼的,但我想这样的大医院肯定人多极了,检查的事情哪里都能做,于是去了二院,也不认识人,就挂了专家号请科主任看的,态度特别好,解释得也特别清楚。
如你所说,医疗这个问题在哪里都有不尽人意的地方。国内现在好像有些医院被强制要求接受农村保险,至少农民看病无门的状态有所改善。但是,真遇到大病,看不起的或无法选择优化方案的还是很多。改进的路程还很漫长
谢谢点评和分享。
是,看病就医还是得自己做好功课。另外,谁都希望多比较,找到好的医生;听听熟人的介绍或麻烦亲友引荐一下。毕竟,身体的事情是大事。
赞你的孝心。你这样细致比较的方法值得我借鉴。
1. “国内百姓” 应改成 “国内有钱人”, 因为实际上, “国内百姓” 因为机内无钱,啥都发愁。
我承认,国内目前的发展失衡、阶层固化等问题确实存在。但显然我们对“百姓”的定义不同,一些小富即安的普通职工,甚至退休或下岗的平民,在我看来属于百姓的范畴,他们也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围内过上相对闲适的日子。
底层的弱势群体无疑是艰难的一群人。
2. “你的亲戚们还是有些落后。早在1950年代,国内很多人家里有警卫,司机,保姆等一堆,这些事都有人给办,比你的亲戚舒服多了。“
这好像有点抬杠了。是,任何年代都有享受特供的高干。可是,50年代或文革中,高干有特供,老百姓为了一斤肉八两油还得在寒风中排队,农村甚至吃不上饭或饿s人;而现在,高干过什么生活我不知道,但众多的老百姓至少也可以在菜场或商店买到他们需要的东西,也可以动动手指就享受网购,是不是还是进步呢?至少可以说,50年代和文革剥夺掉的百姓正常生活权利现在恢复了。
3. “反复读了几遍文章,也没找到你做过,或者计划去做的那些“小善举小贡献”。
我这个贴子就是聊天。没看我第二段第三段已经开宗明义了,不谈宏观的东西,就是一点小感受,以及在国内看病的经历。
不能要求一篇随手写就的聊天贴子从猿到人地涵盖所有内容吧?我做过或者计划去做的事情有机会在聊吧。
谢谢你的点评,让我有机会更多地交流探讨。
谢谢鼓励。
喔,就是“这个方面”吧~
谢谢点评。
1. “国内百姓生活的方便程度已经到了极致,一机在手,啥都不愁”,
“国内百姓” 应改成 “国内有钱人”, 因为实际上, “国内百姓” 因为机内无钱,啥都发愁。
2. “亲戚们都坐在家里舒舒服服享受各种服务:大到旅游团购,...”
你的亲戚们还是有些落后。早在1950年代,国内很多人家里有警卫,司机,保姆等一堆,这些事都有人给办,比你的亲戚舒服多了。
3. “对小民如我,能做到的也就是抱持人文情怀和悲悯之心,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点小善举小贡献。”
反复读了几遍文章,也没找到你做过,或者计划去做的那些“小善举小贡献”。
还是要谢谢你诚实写下你的感受,并与大家分享。
您这未免有点武断了。
这篇小文是在中坛的聊天贴,匆匆而就。文中不少政治不正确的地方,所以我在第二段第三段首先就阐明了自己的态度:此文不涉及宏观问题,仅仅聊点生活中的小观察。
我这个聊天贴是针对一些中年网友空巢或退休后,想回国小住一段又担心万一需要看病怎么办?正好我这次跑了两家医院,就聊聊。
国内是人情社会,这个是不争的事实。托关系走后门不是好事,我也是倡导自力更生不喜欢求人的。但是呢,遇到看病这种事,任何人的第一反应都是想找个熟悉的医院或好医生吧?即使在美国,同事朋友间也经常分享下“我的医生不错”,“你可以去这里理疗”什么的,不是吗?
我这次看的专家仅是家里小辈给联络的而已。在当地生活久了的人,多多少少都有点牵丝攀藤的关系。和特权无关。
快递过度会给环境造成污染,我同意。国内这个行业的弊端尤其明显,但也在治理中。一个是用车不环保并且低档,甚至危及快递小哥的安全和生命;一个是过度包装。这都是一直在讨论和治理的问题,当然是漫漫长路。
其实我自己喜欢到处逛市场,去购物也都是用环保袋。但另一方面,我也不能做到完全杜绝网购。电商和网购这个大趋势越来越主导人们的生活。我就在物流行业,环保向来是行业致力的目标之一,避免过度包装也是方向之一。但电商/网购/快递/物流这个链条不是一句go green就可以转向的,回到从前是不可能的。
看出来你是为阶层固化而不平的人。我也认同现在的不平等不平衡是个大问题。我以前的博文或在其他坛子的讨论中也提到过,特别心疼那些从外地或者乡村漂到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现在的社会留给他们的机会微乎其微。对普通大众,我想,能做到的也就是抱持人文情怀,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点小善举小贡献。
嗯,看到军总就认出来了~~老乡吧?
昨天对我们南京人(其实全部的国人)是个沉重的日子。
谢谢晓青姐。
谢谢来访。就是随手写的自己的一点经历,不全面,大家分享交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