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读一本不知书名的书

(2007-10-06 11:06:47) 下一个
读一本不知书名的书


俺当年不知在何处找到一本书。该书已破烂不堪:封皮早已失踪,前面的若干页已卷曲,少了几分之几。但此书有个特点:全书为紫红色纸印刷。上部为一木刻画,下部为正文。画与文的内容相配合。文为四、六句式。版式像今天某些版本的《千家诗》。出版年代已不可考,像《石头记》。

此书也有吸引人之处。俺现在还记得其中若干俺认为精彩之处(至少当时俺那样想的)。录几条如下:

“白马红缨彩色新,不是亲者强来亲。一朝马死黄金尽,亲者如同陌路人。” “贫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是描述了世态炎凉,人们多数趋炎附势。俺当时觉得这像牛顿定律一样精确。

“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这是运用动物之意像来比喻一个世俗定律:善良的人本无害恶人之意,但恶人却总想毁灭善良的人。这是这个世界充满了罪恶、丑陋、不公平,和悲剧不断上演的事件在人的个体层次上的解释。善良的人总是倒霉,但恶人常逍遥得意。

“论说是非事,便是是非人。”这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僵化,乃至绝境的一个侧影描写。此命题能产生,并广为流传应为元代及以后。个体生命只管眼前的事,连眼后的都不管。什么正义、良知全见鬼去吧。国人(某些人)的社会生活就像非洲草原上的瞪羚。猎豹来追,各自逃命。当然众多个体一起逃,为较安全的策略。一个落单的个体极易被穷追而丧命。而群体逃走,就减少了一个特定个体此类的风险。当某一只倒霉的瞪羚被捉到后,其它的立即停止了奔跑——好省能量,以备下一次逃命时用。大家此时彼此都松了一口气,因为危险暂时消除了——当然那位倒霉的例外。亚洲东坡的大部分地方的人群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就是以此类的方式从元代一直走到今天。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句俗语也出现在该书中。鼓励人们读书总比鼓励人们拿起刀枪要好。至于书中能找到什么,各取所需罢了。

后来读别的书说到一本书叫《名贤集》,从书名上猜,也许这本没头没尾的书就是它,但终未获证实。管它呢?

在读的书中充满了假话、怪话、鬼话、傻话、疯话和兽话的时代,能找到这么一本书(当然是大杂烩)来读,也算是一种安慰。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