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入乡随俗”

(2007-08-11 17:57:29) 下一个

“入乡随俗”

当你决定永远离开祖宗的生身之地 , 去异国他乡生存时 , 你将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 : 如何对待自己及别民族的文化 ? 尽管你可能连什么是文化根本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是个现实而又在心头挥之不去的问题。

答案是什么?这更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不记得什么书上讲过一个故事:大意是:大禹去南方(应该不是北方),遇到一个裸人国。该国男女老少均一丝不挂。大禹为了遵重人家的习俗,遂将衣服全部脱下,放在边界上,然后赤身裸体进到裸人国去。办完事后返回,大禹穿上衣服,回家去了。

很显然,这是一个寓言故事。它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大概是:无论别的民族的习俗如何荒谬(从你的眼中去看),你最好遵重为妙,至少不公开反对。

古人的地理及人类学知识有限,在他们全部的想像力中,上述的裸体习俗大概是最荒谬的(潜台词未说,大概是夷狄禽兽也)。既使如此,大禹也毫不犹豫地遵守了。

伟大的罗素说:“文明人之所以与野蛮人不同 , 主要的是在于审慎 , 或者用一个稍微更广义的名词 , 即深思熟虑。 ” (《西方哲学史》, P38 ) “文明之抑制冲动不仅是通过深思熟虑,而且还通过法律,习惯与宗教。”( P39 ) 在今天这个星球上,任何具有一定历史知识与人类学知识的人都不敢妄称古代的中国人为野蛮人(他们是否用同样的观点看今天的某些中国人 ----- 我指的是人家内心的想法,而不是表面的想法,我没有把握)。我们的祖先之所以为文明人,必定有他为文明的智慧。他们的许多智慧以成语的形式向世人告诫。上述的寓言的中心是“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的关键前提假设是:人的天性是对与他相同的类( class )及行为给予赞赏,对不同的则予以排斥或讨伐。你与周围的人所异的程度越大,你所受到的排斥力也越大。当你为少数时,事情更是如此。你对别人文化的硬核表示理解,至少不公开反对,那会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别人对你的排斥。当然你不可能与人类的良知及法律对着干的态度去随一切习俗。如有的民族对死了男人的寡妇用火烧死。任何正常人都不会去随这个俗。那就是为什么上面我们说对文化的硬核表示理解,没说是全部。

如果你身入别民族的群体中 , 而又对别人与你的相异大加讨伐 , 你的作用只有一个 : 那就是动员了全部与你相异的力量与你为敌。而这个为敌通常以无形的型式表现出来。而后你又指责别人“为何歧视我?”那是什么用也没有。你不能自己做泼皮牛二,而要求别人做佛祖。

“入乡随俗”用于今天世界的另一个暗含的前提是:一个先进的社会中的思想及习俗一定比落后社会有较多的文明成份。当然这是指对社会群体行为经过了滤波处理后得到的数学期望值( mathematical expectation ),而不是指其中一切个体的所有行为。太多的人搞不清楚二者之间的区别,靠混淆二者来诡辩。例如:你说“甘蔗是甜的。”他用“我吃过的一段甘蔗不甜”来否定“甘蔗是甜的。”这一命题。在上述意义上讲,你观察周围的人就会发现,许多民族的群体所表现出的文明程度与他长大的母国的先进与落后的程度大体成正比。

愚人曾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课堂上,多次听到识方块字的女同胞眉飞色舞般地向别人介绍她们去裸体海滩的见闻(我调动头脑中一切心理学及社会学的知识,也没有搞明白她们讲话的动机是什么)。当别人询问她们“脱衣服没有?”得到否定回答时,有人不客气地评论:“ It’s shame ! Shame!” 虽然为玩笑,愚人的脸亦感到发烧。你若没兴趣理解周围人的想法时,而你要别人理解你那是一件很难的事。

坦率的说 , “入乡随俗”并不是出于我们的利他主义及对他人毕恭毕敬的高尚动机,而主要是出于利己主义。出最少的力或尽量遭于最少的抵抗力量而获得最大的收益 , 当然这是在人类良知的限定范围内。这一原则的前一句话,文明人与野蛮人恐怕都接受 ; 野蛮人不接受后一句话 , 即限定条件。文明人说 : “邦无道 , 富且贵 , 耻也。” 野蛮人的信条是:“有奶便是娘。”二者采取的手段及得到的后果却大不相同。

我们采取“入乡随俗”的手段,其结果是别人会将我们看作是他们的同类(不是同民族),或愿意接纳我们,或者在不得不容忍我们的存在时,尽量使他们心里减少对我们的不愉快的程度。唐朝时的长安城的中国人对外来的西亚人大概也是类似于今天欧洲人后代对其他民族的心态。这并非是我们的自卑或自贬。世界上还有什么比决定永远离开祖宗的土地从而对那个国家(不是对祖宗)的彻底否定吗?至少是我们对那个国家的生存环境不能或不想再容忍下去了。当然,我们这么讲,暗含了一个前提:人往高处走。如果你不幸进入了野蛮人群中,那超出了我们话题的范围。在那种情况下,如果你是文明人,你就知道该怎样做;如果你不是文明人,你就勿需知道该怎样做了。

下面这一命题是不证自明的:你绝对不能用野蛮人的心理,思维方式及行动使别人认定你为文明人。无论何时你都办不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如果有人将维护正义,公正,爱惜生命,尊重人权,爱护环境等品质视为别民族的习俗,那他实实在在地,明确无误地,不折不扣地把自己已经划入了野蛮人的范畴了。网上的许多方块字试图那样做,某些国家也试图那样做。其结果只有一个:让人知道野蛮人是怎样思维的。文明人用“入乡随俗”达到或接近达到他们的目的;野蛮人对别人咒骂,从而达到他们目的的反面。此时你就该明白无与伦比的数学家,伟大的哲学家罗素为何用“深思熟虑( forethought )”这个词来描绘文明人与野蛮人的区别。

人作为人 , 至少要对人类充满同情 ; 退一步说 , 至少要对本民族的人充满同情 ; 再退一步说 , 至少要对本民族中与你处于同样处境的人充满同情。神学家西克说:“在他人的悲喜中产生共鸣是人人皆有的;如果没有这种同胞感,就没有了道德,也就没有了社会。”(《宗教之解释》 P366 )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在讲方块字的人中,对人的同情心好像不是常见品,甚至是罕见品。网上有人曾搞调查:“如果有来生,是否还做中国人?”愚人没兴趣去看结果。但我想回答“不!”的人是对这个群体充满了怎样的痛苦的记忆与绝望!我相信他们是善良的人才选择“不”的。

请不要认为别民族不识方块字,因而就没有人知道他们野蛮行径了。我们祖先说:“窥一斑而见全豹。”科学说抽样调查。大致是一个意思。一个有学识的人浏览了几遍野蛮人的叫嚣后,写一篇文章就可影响一大批人。愚人曾见一位能流利地吐出方块字的老外教授在电视节目中说 : “ 在许多中文网上 ( 可见他常浏览此类网 ) 对 XX 人的评论 , 那是相当不公平的。 ” 教授在公众面前尽力用文质彬彬的语言。你可以猜想他私下对朋友会做何评论?

一群人中的许多人长时间的做法会慢慢地(相当于被滤波处理)导致他人对此类行动作出反应。 9----11 时,许多方块字们兴高彩烈。我一直不明白:如果他们自己面对同样的处境,他们也兴高彩烈吗?前几年,几个识方块字,仅想挣几个小钱的人偷进美国。被人举报说他们是执行恐怖任务的恐怖分子(有趣的是,那个政府没有斩钉截铁地否认)。堂堂的情报机构立即相信了,并发通缉令。你可以指责情报机构轻信,但他们作出判断的前提(虽没明确说出)是什么?这是任何有头脑的人能知道的。

一个丧失了本民族理性精神的人,又不肯了解别的民族的人,要别人理解他是很难的,要别人心理上(不是口头上,书面上)尊重他几乎是不可能的。无论他怎样筑起心理上的篱笆,他的内心一定很痛苦,甚至还有绝望,这不管他在地球的哪一点,有何头衔。他就像丧失了生长点的植物,只有逐渐地枯萎死亡。靠炫耀金钱的多寡来展现自己,那是心灵没落的一个特征向量。他将永远是流浪者 ------ 我指的是心灵上的。这就是愚人的结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