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巴黎塞纳河上又多了一座桥

(2007-02-02 16:14:00) 下一个
本文摘自:实用法国网:www.franceutile.org


西蒙娜•德•波伏瓦步行桥:“第二性之桥”?
Passerelle Simone de Beauvoir : passerelle du « Deuxième sexe » ?


2006年7月13日,巴黎塞纳河上又多了一座桥。

巴黎塞纳河上的这第37座桥位于巴黎东部,把近年来已发展成“新拉丁区”的左岸13区法朗索瓦·密特朗国家图书馆与右岸12区被称为“国中之国”的法国财政部大楼、贝尔希综合体育馆及其公园(Parc Bercy)连接在一起。这是巴黎塞纳河上的第四座步行桥。它的建造计划于1999年由前一届巴黎市政府决定,于2006年6月底竣工。整桥长304米,跨越塞纳河的桥主体长度200米,宽15至20米;钢铁结构总重量1600吨,有效载重量550吨,约为自重的三分之一;桥面橡树铺面面积4 000平方米;上层最大坡度11%,下层最小坡度低于4%;工程造价2100万欧元,全部由巴黎市政府出资。

1999年在设计竞标中胜出的是定居巴黎的奥地利建筑设计师迪埃特马尔·费契汀格尔(Dietmar Feichtinger)。就象巴黎塞纳河上的每一座桥都要反映某种工程学的雄心壮志和设计建造时代的某种进步一样,设计师费契汀格尔也把现代化和高度技术性作为这一新桥的设计主旨;其主要技术难度包括,既遵守塞纳河其它桥的桥拱传统,同时又不设桥墩,避免给河道增添障碍。桥体分上下两层,分别与左右两岸的图书馆和公园台地(terrasse)和沿江公路相衔接,使行人可以从两端桥头的上层或底层直接上桥。整座桥梁犹如两条凌空缠绕的藤蔓,或两条交错的绶带,互相重叠、交织,并在桥中央形成一个被称作“镜眼(lentille)”的椭圆,组成一个可供行人驻足停留、欣赏江景、野餐或举行其它活动的“双层悬空广场(une place suspendue à deux étages)”,因为,在设计师的心目中,这座步行桥并非只是一条方便人们匆匆穿越江面的“通道”,而也是一个供巴黎人和游客悠哉游哉地倘佯,体验无所事事(farniente)、聚会和交流等种种人生闲逸乐趣的“公共空间(espace public)”,一处“塞纳河上的散步场所”。

当然,在诸多令人津津乐道的“特色”中,最引入瞩目的,大概莫过于它的“性”特征:而在这儿说它是一座与“性”有关的桥也许并不算过分。

因为首先,这是法国第一座用女人名字命名的桥。而由于以女权主义名著《第二性》的作者西蒙娜·德·波伏瓦(Simone de Beauvoir)的名字为正式桥名,使得有人已开始戏谑地称它为“第二性之桥(Passerelle du Deuxième sexe)”。据说,最先作这一命名动议的,是社会党籍的巴黎市现任第一副市长安娜·伊达尔戈(Anne Hidalgo);提议得到了市长贝尔特朗·德拉诺埃(Bertrand DELANOE)的支持,于2005年3月8日“国际妇女节”前获得巴黎市议会通过,并正式向外界宣布。这也反映了左派2001年主政巴黎市政府以来所作的政策努力,即:在城市公共空间命名方面,也力图推行“男女平等”,增加女性名人的地名数量。巴黎市长德拉诺埃在揭幕剪彩仪式上还当着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养女西尔薇·勒蓬-德·波伏瓦(Sylvie Le Bon de Beauvoir)的面声称:“我们都是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孩子!”。德拉诺埃高度赞扬这位去世已有20年的著名女权主义者,“感谢”她使人们意识到,“一个否认自身一半的社会是野蛮和愚蠢的”。而新桥“右岸”所属辖区的“父母官”-巴黎第12区区长则更是直言不讳地宣称:西蒙娜·德·波伏瓦步行桥的开通,使“第二性进入了塞纳河!”-当然,这话在这里也可理解为“第二性走上了前台”,因为在法语中,“entrer en Seine”与固定熟语“entrer en scène”完全谐音-;但其话中含“性”,却是无可争议的。

另一个说明这桥与“性”有关并值得关注的细节是,美国著名女权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瓦国际学会会长瑶朗达·巴岱尔松(Yolanda Patterson)以及德·波伏瓦生前的好友、曾任法国政府女权部部长的伊菲特·卢迪(Yvette Roudy)也曾在7月13日应邀出席了新桥的揭幕典礼。

其次,西蒙娜·德·波伏瓦步行桥的设计本身也表现出它是一座绝对很女性化的桥。它那宛若两条拥抱、相交的圆形曲线的独特造型,那种一气横贯塞纳河两岸的飘逸与轻盈,都会令人想起某种柔韧、丰腴、幽雅的女性之美。桥体虽然是用1600吨钢铁结构铸成,但却由于橡木铺面,不仅使它毫无那种“肌肉”爆绽的刚硬,反而有某种体肤“机理细腻”之感;整桥架构远看虽象一处工业建筑,但一踏上桥面,即让人感到一种弹性的温柔……

此外,这座桥在法语语言上的“性别”也与众不同:因为,它的法文名称用的不是通常阳性的“桥”-“Pont”,而是阴性的“Passerelle(步行桥、天桥)”。而这在巴黎塞纳河37座桥的指称用词中是很少见的-比如,即使是同属不让通车的步行桥的“艺术桥(Pont des Arts)”,法语名称的用词是“Pont”而不是“Passerelle”(尽管最早曾一度被称为“Passerelle des Arts”)。看来,西蒙娜·德·波伏瓦步行桥似乎在语言上也注定是一座“女性桥”。

我是因为这是一座我的著名“邻居”的著名女伴的桥(参阅:闲谈我的“邻居”萨特)而才在它通行的第二天(2006年7月14日)就冒着烈日兴冲冲地跑去“先睹为快”的。那天,当我刚从14号无人驾驶地铁的终点站密特朗图书馆车站的自动楼梯出来,就遇上两位衣着体面的迷路中年妇女,用一口带浓重美国腔的法语问我“新开的桥”在哪儿。我在象“常青指路”那样热情而准确地为她们指明塞纳河方向的同时,心里忽然产生一个疑惑:这两位妇人莫不就是美国女权主义朝圣团的前站?若是全世界崇拜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女权主义者们真的都冲着西蒙娜·德·波伏瓦的名声浩浩荡荡地涌来,把这座新桥当作女权主义的朝圣地朝拜的话,那将该是一种何等壮观的景象!

而那天在桥上,我真的发现女行人多于男人!看来,“她们”已经接受了这座“她们的(或至少是题献给“她们”事业的代言人的)桥”……

是呀,西蒙娜·德·波伏瓦曾经是连系男人与女人的“桥”;也是使全世界女人彼此沟通的“纽带”;如今,由她在巴黎东部的塞纳河上,维系左岸书籍和右岸自然的沟通,充任“第二性之桥”,倒也不失为一个颇有魅力的创意……。

(2006年7月16日)


相关照片:巴黎塞纳河上的第37座桥:西蒙娜·德·波伏瓦步行桥

(实用法国网:www.franceutile.org)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