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外学者归来执教鞭 两大难题该如何解 zt

(2007-10-28 08:16:21) 下一个


2007年10月28日10:43   人民日报海外版   评论0条 


海归学者由于拥有国际最前沿的科研信息和最新的管理理念,往往成为高校的学科带头人。现在国内的大学校长有80%是海归。然而,在高校争相引进海归的热潮背后,接踵而至的是许多未曾熟虑又难以回避的问题:最突出的包括与国内高校磨合时的期望值不一致,对国内职称评定制度难以适应等,这些难题该如何解决?我们走访了几位有海外留学经历的高校教师,请看他们是如何看待这些问题的。


——编者

近年来,海外留学人员中的相当一部分在回国后选择进入高校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徐一平教授是从日本神户大学留学回来的,现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从事日本语言学教学,他说:“回到祖国后,在心理上有了更多的归属感,并承担了国内学界的很多科研任务,做出了一定的成绩,有很大的成就感。”


然而,在海归与国内高校的融合过程中也并不是顺风顺水,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或许具有普遍意义:


问题1:学校方面与海归教师彼此期望值过高。


建议 以客座教授的身份加强磨合


在高校引进海外留学人员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双方期望值都偏高,导致互不理解。徐一平教授说:“一方面,高校方面高估了海归的价值,认为引进了海归教师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另一方面,海归教师却认为校方在吸引他们回来时答应的各种承诺无法一一兑现。”


对此,他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海归教师与校方决策层都要立足于客观事实,在前期进行充分沟通,在合作后进行高效磨合。”他又接着谈道:“如果一个学校想要发展,引进海外留学人员是必要的,但是需要形成人才系统,比如双方要同时明白对方的真实意图,而且相应的配套问题要很好地解决,这就需要深层面的交流与磨合。”


北京化工大学的童梦秋老师曾有留学俄罗斯的经历,她根据自己回国后的工作经验,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说:“我建议海外留学人员回来时要进行多重选择,首先不妨以客座教授的形式与自己回国后想工作的学校进行接触。通过这种形式来参与实际工作可以对国内的高校有一个先期的了解。”


问题2:有些对论文的要求挡住海归步伐。


建议 海归可依靠专业组织进行管理


“我国对教授论文量的要求,比如按照理工科的标准来管理文科,规定在一定级别的刊物上发表多少篇论文,这些都是有待斟酌的。因为搞文科创作或搞科研都是需要时间的,短期是做不出深奥、有建设性的成果的。”徐一平教授说。


海外留学人员往往在国外企业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可以说实战经验非常丰富。对于高校来说,引进这些人才可以为高校的理论学习增加更多鲜活的东西。但童梦秋老师提醒道:“由于学校面临评估、检查等各项考核,同时教育部现在推行教授聘任制,高校教授们要取得下一轮上岗的资格,就要看他发了多少篇高水平的文章、有多少科研成果。因此,海外人员即便破格回国后,为了职称的评定,仍要把大量的精力集中在提高论文数量而不得不放缓自己原先的科研进程,这在无形中就对其回国后的科研发展设置了障碍。”


对教育者的管理,徐一平教授建议:“教育部对高校应进行更多宏观性质的管理,在大方向上多多指导,而具体要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准就是论文或出版著作的数量。要求的制定和相关工作的落实则可以大胆放手交给高校或者相应专业组织,因为他们对本专业更熟悉、更了解,就不会拘泥于条条框框,对学科的建设和完善更加有益。” (田媛媛 王 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