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laoyangdelp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回国自驾游(17)第十五天 访黄教最大佛学院,从川入甘,由藏到回

(2007-08-17 15:59:30) 下一个

走进甘肃,平坦的大草原换成了起伏的山地,土渐干黄,山上的树也越来越少,到后来就基本变成秃山了。地变了,人也变了:晒得黑黑的藏民逐渐被头戴小白帽的回民所取代,喇嘛寺也换成了清真寺。

从碌曲沿213国道北上不远就是合作市。不知不觉地我们就已经从高原上下来了,高度表的指针从3000多滑到了2000多米,算是通知我们它还在正常工作。从碌曲的全藏区,到合作的半藏半回区,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喇嘛寺与清真寺并存。

小帅哥们:

几天来第一次看到庄稼:青稞

合作的清真寺。因为不是教徒,没敢进去打搅。

清真寺内的塔。好像清真寺都有塔。清晨,阿訇登塔撞钟,喊礼声将芸芸众生从睡梦中唤醒。那声音非常高昂,富有穿透力,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语言,苍凉的感觉油然而生。

帐目公开(觉得这是一个好规矩):

回教徒进入教堂必先净身,回民居住的地方到处都是澡堂:

回族妇女和孩子(比藏民白多了):

同在合作市,城的这边是清真寺,另一边是喇嘛寺。合作市的米拉日巴佛阁是藏传佛教噶举派(白教)在安多藏区最主要的填充院,阁内主要供奉藏族民众中最富传奇色彩、妇孺皆知的米拉日巴佛。楼高共九层,供奉以米拉日巴佛尊都 及其弟子为主的藏传佛教各派的开宗祖师。此塔文化大革命中被易为平地,近几年才重新修建。这也是我们迄今为止看到的第一家白教寺庙。楼内藏有许多佛教故事的画卷“唐卡”。

藏民们在绕着佛阁转山:

从佛阁顶上看合作市,已经一点也看不出仅几个小时路程的大草原的影子:

佛阁对面“晒大佛”的晾经台。每年正月时分,寺里会将“唐卡”“请”出来,供教徒们瞻仰。“仰佛”是一个盛大的典礼,藏民们会从四面八方赶来参拜。

山边的喇嘛寺。背后的山开始体现黄土高原的本色。

游牧民换成了农民,草地变成了油菜地:

中午时分到达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我们今天的重点,因为据说它是最大的藏黄教佛学院,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拉卜楞寺不像汉式寺庙有山门和围墙,而是由几十座宫殿组合而成的范围很大的建筑群,背依达里加山,面向大夏河,海拔超过3000米。寺院中心,也是它最大的殿堂叫大经堂,是进行主要佛事活动的场所,也是寺院闻思学院所在地。寺院中有闻思(法学院)、医药、时轮(星象学)、吉金刚、上续部和下续部(上、下神学院)六大学院。大经堂周围,依坡分布着大金瓦寺、宗喀巴大殿、藏经殿、讲经阁、度母殿、喇嘛塔等建筑,其余的全是喇嘛宿舍。据说鼎盛时期僧人达4000多,现在有2000多。多数为学生,注册的大喇嘛有700多人。¥40门票,有喇嘛给讲解,并带着参观各学院。讲明了门票收入是用来修缮寺庙,如果不买票,也可以自行参观,只是没有讲解。因为并不是一个大“景点”,而是一个学校,游人并不多。上课多是在导师的宿舍里进行,经堂等只是作为诵经和集体活动的地方。

经堂,左边是僧人宿舍:


课间休息:


每年有酥油花比赛,僧人花很多时间来做这些花。颜色这么艳丽、形态如此逼真,真不敢相信这些都是酥油做的。我用手轻轻的碰了一下,油油的、软软的,完完全全是酥油!

来个近照

大经堂里有活动,前来上香的藏民们在外面耐心地等着:

经堂外满地喇嘛的靴子:

游完佛学堂,其他旅友们又上了大金塔。我一个人溜达溜达去了当地的菜市场,买了一个大西瓜,抱着吭哧吭哧爬上了大夏河对面的小山坡,有不少当地人在那里中午野餐,看拉卜楞寺镇全景。

相汝以沫的藏族老俩口在晒太阳捉虱子:

旅友在义务劳动捡垃圾:(小山坡上都快成垃圾堆了)

拉卜楞寺的晒经台,是当地人中午休息的好地方:

接下来到了临夏市,好像约好了似的,这几天看惯了的满街的藏民们突然一下子都不见了,换上了一片小白帽、大络腮胡子、和将头脸遮住的各色头巾。

临夏街上的回族姑娘们:

甘肃,老时候是马步青、马步芳,马家军的地方。临夏有马公馆,名东宫馆。马家兄弟的事我知道不多,可马大小姐的英雄事迹,咱是耳熟能详的。那是女中豪杰呀:大难当头、挺身而出、临危不惧、智勇双全,都快赶上咱老杨家的闺女(媳妇)们了哈(杨家女将)。:-)

东宫馆的砖雕非常精致:

从大草原到这里,在今天这交通、通讯发达的社会,不过几个小时的路程。可这地理、人文的巨大变化与反差,让我感到震撼!过去的几小时我恍惚穿过了虚拟世界中的好几个国家、时空。。。

走到这会儿,周围的景色、人群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咱们确确实实是走在黄土高原上:

山顶上的小村庄:

自从出了临夏市,我们一直沿着陡峭、狭窄的213国道在爬高。路在山脊上,两旁都是万丈深渊,这路会将我们带到何处,谁会生活在如此艰险、贫瘠的地方?

路的尽头是黄土高原上的第一个县城:东乡。朋友,你听说过东乡吗?你可知道那个住在高山顶上的神秘、迷人的民族?东乡族是当年成吉思汗征服中东后,由中东移民到此的突厥人的后代。现代的东乡语属古突厥语系。地道的东乡人个个高鼻深眼,棕色头发和眼睛。东乡县城建在一条窄窄的山脊上,山梁的宽度刚够一条大街、两排房,再出去一点就是深不见底的悬崖了。如此易守难攻的地势,可能是当年的突厥人选择此地作为新家园的原因之一吧?

进城第一个看到的就是“东乡宾馆”(县招待所),根据过去的经验,住招待所没错,我们一头就扎进去了。¥48/房,价钱非常便宜,宾馆的位置非常好:在狭窄的山梁上的老城区占据着仅有的一块平地。可是,住进去才知道:无热水、抽水马桶不通,房间里的灯泡不亮。。。

从招待所我们房间看窗外,房子都是建在山顶上:

招待所的服务员们都是1516岁的姑娘、小伙,个个长得浓眉大眼高鼻梁,一问才知都是初中生暑假来打工的。有的昨天才上班,难怪一问三不知了。

早晨起来,服务员们排队在练汉语:

“你好”

“请问我能帮你吗?”

“不知道”

“对不起”

。。。

听起来就跟老美学中文一样:没有四声。倒都挺能活学活用的:昨天我们一进门,就听到异口同声的:你好,请问我能帮你吗?让人感到很亲切。遗憾的是从那以后听到的只有:“不知道”“对不起”了。:-)

话虽这么说,我对东乡可真是一见钟情,完全被她的魅力迷住了。回到北京后,我到处收集有关东乡族的资料。一同学说:东乡啊,我在那里做了6年的项目。什么项目?英国人捐助的“贫困山区儿童教育项目”,因为比较成功,后来改为联合国教育基金了。咱们国家教育部呢?没听说有这类的项目呀。郁闷啊。。。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