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回复:达尔文的眼睛4 (图) (图)

(2007-07-30 13:56:55) 下一个


可见,像眼睛这样的复杂器官的由来也是可以用自然选择来解释,并不需要由上帝来设计。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研究眼睛的结构,就会发现它并非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完善”,而存在许多“设计”缺陷,甚至是非常愚蠢的“设计”,任何一个工程师都不会做那样的设计,更不要说上帝了。我们可以用人眼做一个例子。人的视网膜分成三层:最底下一层是感光的锥细胞和杆细胞,中间一层由双级细胞、水平细胞等神经元组成,最外面一层是神经节细胞,将眼睛感觉到的光信号传递给大脑。视网膜的外面还覆盖着一层毛细血管。这完全是个前后颠倒的不合理的设计。感光细胞应该在最前面感受光线,神经、血管应该放在后面才对。而按这种颠倒的设计,光要穿过血管、神经才能抵达感光细胞,不仅光线的质量下降,而且血管的影子会影响我们的视觉,为了克服这些影子,我们的眼睛必须不断地做细微的运动以扫描整个视野,然后让大脑合并这些质量不佳的图片,去除阴影,再组成一幅完整的图像。为了传递光信号,视网膜的神经元要与一束视神经相连,视神经穿出眼球再绕回大脑。由于视神经在视网膜的前方,它穿过视网膜的那个孔不可能有感光细胞,这样就造成了视网膜上有一点没法感光,也就是所谓盲点。我们平时感觉不到盲点的存在,是因为大脑能根据从两个眼睛得到的信息取消彼此的盲点,形成完整的图像。
人眼设计上的缺陷不仅导致了感光的障碍而加重大脑的负担,而且会造成一系列疾病。由于血管在前方,任何出血或淤血都会形成阴影,而影响视觉。更严重的是视网膜的固定方式。视网膜的最底层是感光细胞。这是一种很精致的、有毛的神经末梢,不可能牢固地固定住视网膜,而只是与下面一层色素表皮细胞(这层细胞的作用是吸收多余的光子)很松地连接在一起。这就使得视网膜很容易从眼球的内壁脱落。例如,脑袋遭受一记重拳,就可能造成视网膜脱离,如果不及时治疗将导致永久失明。
复杂的眼睛是不是只能采用这种奇怪的装配方式呢?绝对不是。章鱼的眼睛就不是倒装的。章鱼的眼睛也是非常复杂、良好的眼睛,可以在近乎黑暗的深海中发现猎物。章鱼的眼睛和人眼一样是球状的,也有晶状体,但是光透过晶状体后,就直接聚焦到感光细胞上,而无需先穿过神经、血管。章鱼眼睛的神经、血管都位于感光细胞的后面,神经直接连到大脑,而无需先穿透视网膜再往回绕弯。而且,章鱼的视网膜是由下面的许多神经纤维牢牢地固定着的,不会脱落。

所有脊椎动物的眼睛都和人眼一样,采取的是倒装的方式,如果真有一位智能设计者,决不会如此愚蠢。但是,如果脊椎动物的眼睛是进化来的,那么就非常容易理解了,因为自然选择只能在已有的蓝图的基础上做无意识的修改,而不可能有意识地重新全盘设计。脊椎动物这种奇怪的眼睛结构是怎么进化来的呢?我们可以和与脊椎动物亲缘关系最近、因而有可能保留了脊椎动物的祖先特征的文昌鱼做个比较。文昌鱼的神经索是一条空心的管道,管壁上长着有鞭毛的神经元。在神经索的头端,是一些能感光的神经元,组成了眼点,眼点下面是传递信号的神经细胞,这就是文昌鱼的“眼睛”。由于这个眼点不是长在外面,而是长在管内的,它只能感受从另一侧的管壁透过来的光,也就是说这也是个内外颠倒的眼睛,不过对文昌鱼来说,没有关系,因为眼睛正对着的那一侧的身体是透明的(好比说我们的后脑勺是透明的),而在眼睛边上神经索最前端的管壁长着色素细胞挡住光线(这样就只有某个方向的光线能射到感光细胞,文昌鱼可以借此判断方向)。加拿大生物学家拉卡利(T.Lacalli)在研究了脊椎动物的眼睛发育过程后发现,脊椎动物胚胎时期的眼睛和文昌鱼的眼睛非常相似,感光细胞也长在神经索(神经索的前端以后发育成大脑)的管壁中,其末端虽然不像文昌鱼的那样有鞭毛,但也指向里头。神经索前端管壁上也长着色素细胞,只不过位置发生了变化,移到了感光细胞的正对面,以后则与感光细胞贴近、相接,而感光细胞下面的神经细胞则发育成了视网膜的前面部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