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鱼 . 熊掌”的滋味》

(2005-04-27 21:42:05) 下一个
《“鱼 . 熊掌”的滋味》 ---- 读作舟诗歌《鱼 . 熊掌》有感 作者: 知凡 读一首好诗,犹如品庖,作舟这道《鱼 . 熊掌》,味道独特,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余回不尽也。 “人之嗜好,各有所偏。好咏歌者,则论诗当如乐;好雕绘者,则论诗当如画;好理趣者,则论诗当见道;好性灵者,则论诗当言志;好于象外得悬解者,则谓诗当如羚羊挂角,香象渡河。”(钱钟书《谈艺录》) 作舟的诗歌,其形式内容千变万化,诗人兴趣广泛,才艺多能,大胆发现,不倦创新,于是乎作为其读者,有各种爱好者似乎都可以在他的作舟诗集里找到好吃的,今天诗人让我们品尝的是《鱼 . 熊掌》的滋味。 我们都读过孟子的那篇规范的议论文《鱼我所欲也》,诗人不是圣人,如果诗人扮着圣人的模样摇头晃脑假正经地说教,我想生活在现代的活人没有多少人愿意理会,这正是作为读者的我觉得作舟这首《鱼 . 熊掌》的诗歌有风味,味道独特的地方。这首诗歌诗人用了诙谐的手法,以其一贯独立思考的个性,推翻了过去对鱼与熊掌的老旧比喻,新的视角、讽刺和寓意,使读者从诗歌中感悟智慧,思考现实。 作舟的现代诗歌常常言无尽意无穷,有很多的空间和留白,提供给读者想像和发挥的空间,使读者欣赏起诗人的诗歌来感到很有情趣和趣味。就像欣赏现代艺术,每个人看到一幅现代艺术作品,感觉和体会常常是不一样的,所以每个人读作舟的诗歌也常会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和解读,这样读者在诗歌欣赏中也可以体现自己的个性,这与诗人具有个性和生命力是不无关系的。有创作才能的艺术家或诗人的作品,不同的读者可以体会到艺术家或诗人在创作中不同层次的情趣,读者与作者之间心有灵犀,我想这便是艺术的魅力,我想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艺术和诗歌的原因。 我读到的这首《鱼 . 熊掌》里,诗人在诗中用近乎口语式的诙谐语言脱口而出,无娇柔装束之态,所见者真,所知者深。诗中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诗人的叙述,叙述时每一小节其中有一句跟着一个附和之声;诗人首先叙述了自己的立场:我从未吃过熊掌……但我不会为吃熊掌去玩儿命;接着叙述了一条活鱼被糖醋;一个熊瞎子为此鼓掌,幸灾乐祸;而熊瞎子有熊掌(熊掌也不过是人类的一道盘中菜);一个“人血馒头”的名著典故(鲁迅的《药》中华老栓因为愚昧吃了夏瑜的蓝本——秋瑾的血做的“人血馒头”);最后被断了手脚的熊瞎子后代发誓要糖醋活人…… 表面上看,诗人讽刺了人性残酷,残忍的一面,讽刺了人类之愚昧的种种。但因为诗歌构思巧妙,将老旧的鱼与熊掌的比喻推翻,摧枯拉朽,重新建立起新的更深广的比喻,寓意深刻,给人无尽的联想和对应,其味无穷…… 在这首诗歌中每一个小节括号内的附和之声很有意思,我刚开始读时以为是诗人的自言自语,即把自己说的话再重复说一遍;读完觉得不对,再读一遍时,我理解为另一个人或一群人的附和之声时,就感到其妙无穷了。我们来看看这附和之声所重复的句子: 我从未吃过熊 掌(真的,我从未吃过 熊掌) … 我却见过糖醋 活鱼(是的,我真的 见过糖醋活鱼)… 熊瞎子会鼓掌 (哈!没错,熊瞎子 鼓掌)… 手掌(脚心?)… 还记得人血馒头吗? (对,小时候 必读的名著)… 被断了手的熊 瞎子不鼓掌了(被断了脚 的熊不再瞎鼓掌了)…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附和之声每次重复的句子,虽变换了一下口气或句式,但基本属于完全的重复。其中有一句做了一个文学常识的补充;附和声中唯一的创新是“脚心?”不同于“手掌”,但还加了个问号表示不确定,更幽默的是其实熊掌并不分手和脚。由此让我们可以联想到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喜欢随声附和,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独立见解的现象,甚至联想到文学艺术中重复没有创新,炒成旧老饭的现象等等…… 除此以外,诗人更有趣更巧妙的幽默之处在于,这附和之声只附和每一小节的第一句,即诗人之所见,而诗人之所知,即诗人所说的现象后有点本质意义的句子,诗人即使说了,这附和之声也没有附和着重复。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只看表面现象,对于本质和内在的东西不感兴趣,明白人即使说了也等于白说…… 正因为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随声附和,轻附众议,人云亦云,只看现象不看本质,没有辨别能力,更没有独力思考的能力,那么当人性残忍的一面表露时,有人受着折磨或生命受到威胁时,有人无动于衷(如看不到本质的附和人群),有人幸灾乐祸(如诗中的熊瞎子),有人具有同情心(如诗中的诗人)…… 目前普遍的对待事物的态度和现象天天发生在我们身边就不足为奇了。 ……眼睁睁 一条活蹦乱跳的 鱼被沸油 浇开花。 这个画面的寓意可以很深很广,“眼睁睁”说明所见是比较残酷的画面,如果我们把一条活蹦乱跳的鱼联想成一个鲜活的生命,一个有个性和有生命力的人时我们就可以想见其残忍了,“沸油”代表了残酷残忍的势力,人性中残忍的一面等等,而“浇开花”代表那有生命的个体(鱼)的感受或有同情心的旁观者的感受。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很多生活中残忍的画面,犯罪,仇杀中的受害者等等我们且不谈,比如文革中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被愚昧批斗挨整,生活中一个有生命有个性的个体被他人的愚昧折磨等等,都可以说是“一条活蹦乱跳的/鱼被沸油/浇开花”。 一个生命在受着折磨,苦不堪言,甚至受着生命的威胁,被人糖醋,而做为这个生命的同类是怎样的反应呢?于是“熊瞎子”登场了。诗人将熊的方言“熊瞎子”入诗,以及这首诗中的口语化,增加了诗歌有趣的口语化趣味。作舟另一首诗歌《纸船》也是成功地运用了方言和口语达到了幽默有趣的效果,并在幽默和滑稽中表达了一个很深沉的主题,读来朗朗上口,非常痛快。这样的创新创作,快意的文字,着实佩服。 熊瞎子会鼓掌 (哈!没错,熊瞎子 鼓掌)熊瞎子 为糖醋活鱼鼓掌 熊瞎子不知 自己的手掌(脚心?) 令一小部分人类 垂涎三尺。 “熊瞎子”在诗歌中可代表没有同情心、没有良知、黑心眼、人性残忍的同类,所以“熊瞎子会鼓掌……熊瞎子为糖醋活鱼鼓掌”,熊瞎子会看他人笑话,会落井下石,会幸灾乐祸,会鼓掌…… 但是本是盘中菜,相煎何太急。“熊瞎子不知/自己的手掌/令一小部分人类/垂涎三尺。” 诗歌中是很口语化的句子,通俗易懂。 还记得人血馒头吗? (对,小时候 必读的名著)老实人 好大的胆!把一个玉米面儿 的饽饽塞进迸血的腔! 头还在地上动 . . . 这一段,诗人引用了一个文学典故,用鲁迅先生的《药》“人血馒头”的典故,说明人类的愚昧,所以熊瞎子也别得意,熊瞎子你或许残忍,或许愚昧,但有比你更厉害的愚昧,越愚昧越残忍…… 另外鲁迅先生的作品《药》本身的暗示寓意:当今急于要治的“病” 不是华小栓肉体上的痨病,而是整个国民的“愚昧病” “精神病”,催人警醒!。但诗人用口语式的语言,只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残忍的画面来让我们想起鲁迅先生曾经给我们的启迪。这个典故用在诗中“弦外有音,言外含意”。 但是熊瞎子的后代不会被催醒,他是“瞎子”,看不到高中语文课本中鲁迅先生的课文,但读过课文的附和之声的人群好像是没有被催得警醒,他们没有附和诗歌中的最后的一句。所以熊瞎子的后代的愚昧更加变本加利,熊瞎子的后代的残忍更加变本加利: 被断了手脚的 熊瞎子的后代 发誓要糖醋 活人。 看到这里,我禁不住要多话了,活人面临被熊瞎子的后代糖醋的危险,活人!你们醒还是不醒??? 接下来我们从头来看诗歌的第一节: 我从未吃过熊 掌(真的,我从未吃过 熊掌)不骗你,我 从未吃过熊掌。 但我不会为 吃熊掌去 玩儿命。 在这首诗的其他小节中,我们读到诗人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只有在第一节里,诗人很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不骗你,我从未吃过熊掌。但我不会为吃熊掌去玩儿命。”这两句口头语表明了诗人的清醒和诗人对待生命的态度。以及诗人对传统的圣人所说的道理的反叛。这种反叛催醒了一个读者,使我想到很多“鱼与熊掌”有关的感想。于是禁不住联想到圣人孟子的鱼与熊掌之说。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在这里,孟子把生命比作鱼,把义比作熊掌,认为义比生命更珍贵就像熊掌比鱼更珍贵一样,主张“舍生取义”。 我们都不是圣人,我们都知道 “鱼 - 熊掌”“忠 - 孝”难以双全,就像“跷跷板效应”,这个道理看似简单,但我们没有人那么轻易地就可以逃过传统文化中这样的圣人伦理道德对我们的主宰。我们很少有人不活在跷跷板上。 舍生取义,什么是义?“羞恶之心,义也。”没有生命,谈什么义?没有生命,哪里来的脸和心去有羞恶?“义,路也。……惟君子能由是路。”没有生命,谁来走生命的路?忠孝?愚忠愚孝?或为忠舍孝,不爱家人,不爱生命…… 共产党树立的那些榜样,是否是“圣人”是否是“人”?那样的宣传对“人”有用吗?骗得了谁? 我们很容易就发现,与其他很多国家相比,只有中国的街市装潢是最花哨的,中国的夜晚是最热闹的。中国人最爱夜生活,赌博吃喝买醉宵夜卡拉OK,现在还流行洗澡洗脚。中国人喜欢被动享受,被人侍候,而不是在主动中享受生命的意义。一旦开放,中国人一下子比谁都解放,好像在造反几千年的压抑,情人二奶荣耀得很,个个舍生取新“义”(有钱就有义?),大捞小摸到处盛行。但别以为思想瞎一开放大家就找着北了,其实中国人更加醉生梦死,一个个夜色中的孤魂,大都没找着自己的魂魄在哪里…… 中国传统的圣人文化不尊重生命和个性,没有自个儿,作为普通人当然就需要别的什么东西来填补皮囊下的空虚,所以中国人“拥有”的心态格外严重。中国人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人都更爱名牌或其他身外之物,名牌服饰名表名车还有美女房子钱财权势,其实中国人比其他任何国家的人都看重,都津津乐道,这些我们很容易就在中国的流行文化中可见一斑,不仅大陆,香港台湾也是一样的。喝过洋墨水的中国人也好不了多少,文学城上多少耸人听闻的标题,就像中国街市的店面装潢一样醒目。现实生活中,在美国的华人很少有人真正在享受生命,大多抓住各种机会赚取美金买房子买车子,一生多为了更好的房子和车子打工;更有甚者不顾亲情,赚高薪的父母也可以见到很多将自己年幼的子女送回国内交给父母托管,为了他们自己有时间更“成功” ……中国人为什么那么想“拥有”?为什么会那么看重外在的东西?说到底是因为没有内在的生命和个性做支撑,更别说灵魂,这些身外之物,以为抓住后就可以用这样的“拥有”来证明自己有人样。什么是“人样”?我们小时候受成名成家的教育,可就是没人教育过我们“人样”-- 人最基本的本来模样,有生命有个性的模样。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成功”害得人人像没头苍蝇…… 却没有人想到真正的“人样”。没有“人样”,我们甚至在选择职业和伴侣时,都很少有人考虑过自己的生命和个性,由此灵魂空虚就不足为奇了,于是就有了佛教做后盾,万事皆空,回头是岸…… 珍惜生命吧!珍惜生命,才能享受生命之“人样”的乐趣,才不会万事皆空,人生才不会游在苦海;珍惜生命,才会有可能辨清真伪,才有可能会减少愚昧和残忍。珍惜生命,珍惜自己的,别人的生命,和每一个有呼吸的生命,无处可依的魂魄才有可能有希望。 作舟诗歌《鱼 . 熊掌》中的内容与寓意以及给人带来思考的滋味百味聚集。而细品其写作这首诗歌的巧妙之滋味以及给人带来的启发和收获之滋味是顶刮刮的好味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