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笑比哭好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敬请1962--1972年出生的人阅读并同级转发

(2013-05-22 05:26:41) 下一个
ZT

敬请1962--1972年出生的人阅读并同级转发。


致幸运的同龄人


我们在感叹生不逢时,活不逢地的时候,发现我们这一群人是那样的幸运,人生最辉煌的一刻正在和马上到来!
 我们躲过了三年自然灾害,有粮票就有吃有喝,虽然是粗茶淡饭;
 我们避开了计划生育,有兄弟有姐妹,大的带小的玩,小的穿大的旧衣服;
 我们错开了上山下乡,在学校里学工学农学军,反潮流交白卷;
 我们上大学时,大学是公费的,家境困难的还有管吃饱的助学金;
 我们大学毕业时,工作是包分配的,大多是党政、事业单位,央企国企还得挑挑;
 我们恋爱时,重要的是人品本份老实,深信真正的爱情只有一次,裸婚基本盛行;
 我们结婚时,房子是单位分配的,虽然有点旧 ,虽然还得论资排辈;
 我们生子时,母乳基本主流,奶粉没听说有毒;
 我们是尚有理想的最後一代,虽然虚幻但一直支撑著我们的信念; 
我们读书的时候,国学经典已经滥觞,世界思潮大肆涌入,传承与革新集于一身;
 我们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那时的领导基本上还识才用才,政风民风尚且纯朴;
 我们与世界同步进入信息社会,电脑工具已融入生活,我们是不会电脑的最後一代,也是中谧信息时代的开拓先锋。


我们是集中出生于1962年--1972年的人,是共和国最幸福的幸运儿,几辈子人的福气都集中在今年41岁至51岁的人之间,晒晒这份幸运,在这个名盛实浮的世上要知感,懂珍惜,最後再搏十年,实现梦想,继续幸运地过好後半生。

===================

致青春:献1960—1972出生的人!
 

一批横跨41岁到53岁的人; 一批有点高傲有点自卑的人; 一批有过崇高理想的人; 一批喜欢怀旧的人; 一批开始祭奠青春的人。
 

生于20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是最後一拨这样的人: 是最後一批过六一节必须统一穿著白衬衫、蓝长裤的人; 是最後一批玩弹弓、铁环、玻璃珠的人; 是最後一批看过黑白小人书的人; 是最後一批看了山口百慧的《血疑》,天天查看自己手臂上有无红点、担心自己也得白血病的人; 是最後一批还曾为费翔意乱情迷,深深同情他白白地担了大兴安岭火灾罪责的人; 是最後一批相信2000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人。

生于60年代,我们感受了70年代的那种英雄理想主义色彩,但不再盲目; 生于60年代,我们包容了70年代的个性追求,却并不喧哗; 生于60年代,我们全程经历了始于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是理想兼顾现实的一代,也将会是是痛并快乐著的一代。

生于60年代,我们见证了许多:

台湾校园歌曲来了:邓丽君、小虎队、王杰、郑智化......首首优美的歌曲耳熟能详;

香港电影来了:四大天王、成龙、周润发,一个个血胆英雄成为偶像;

雳舞来了;

喇叭裤来了;

蛤蟆镜来了;

世界改变著我们,把我们从少年少女变成了人父人母。

生于60年代,我们经历了许多: 经历了一代伟人朱毛周的离去; 经历了四人帮垮台; 经历了女排三连冠; 经历了富人越来越多,梦想越来越远。

一首勾起我们许多美好回忆的"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如今已经成为了中年发福的老一辈; 20多年前,我们曾怀想:20年後,我们的生活不知有多麽的美好 经的美妙梦想,如今早已烟消云散,又有多少惆怅在心头?

生于六十年代的人们,现在大的有五十三,小的有四十四。上学都在六十年代末或七十年代初。当时我们的主课只有语文和算术两门,比起现在孩子的重磅 “zhayao来,轻松多了。 们学的第一课是毛主席万,第二课是中国共产党万岁第三课是儿童们团结起来,学习做新中国的主人”......

时候的文化生活极其贫乏。看电影多是露天的,一部看N遍也不嫌烦。那三分之二依然饱受苦难、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无产者而感到难过和不安。国产电影自然是以八大样板戏为主,那精妙的配乐、经典的道白和夸张的舞美,使人至今仍然难以释怀。 後来有了《决裂》、《春苗》、《战洪图》、《红雨》等一批带有强烈左的色彩的政治电影。

国家大事主要是通过有线广播和极少数的收音机进行传播,另外,就是《新闻简报》。 每当看到已显虚弱、苍老的毛主席无声地出现在银幕上会见外宾的时候,我们都情不自禁地拍著巴掌,为自己心中最红最红的红太阳默默祝福

生于六十年代的人大都记得难忘的1976年。三颗巨星陨落,一年之中我们同全中国亿万人民一样,经历了三位领袖逝世带来的无限悲痛,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带来的灾难和金色十月的无比喜悦。我们搭起防震棚,在低矮的窝棚里写作业;我们为毛主席戴黑纱,哭得声嘶力竭;我们举起标语小红旗,上街游行,写大字报,欢呼打倒王张江 ┅┅

郭老那句科学的春天来到了,在无数人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华罗庚、陈景润的事迹激励著数以万计的学子们发愤读书,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和世纪末把祖国建设成为现代化国家刻苦攻关。攻城不怕坚,攻书莫为难,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一批反映文革期间受害,生离死别和描写美好爱情的电影诞生了。《海外赤子》、《归心似箭》、《爱情啊你姓什麽》、《瞧这一家子》、《甜蜜的事业》、《小花》、《戴手铐的旅客》、《等到满山红叶时》、《第二次握手》、《红牡丹》、《庐山恋》等等等等。 电影,就必然有插曲。那时候的电影插曲实在是美,每每想起或唱起,就心潮起伏,情绪激荡,李谷一也成了我们梦中的歌神┅┅

时候,高跟鞋、飞机头、喇叭裤、摇摆舞被普遍视为叛逆和异端。 邓丽君等港台歌手的所谓靡靡之音还被斥之以"黄色"歌曲。

时的文坛出现了一种伤痕文学,主要是讨伐十年动乱对人性的扭曲。文化艺术又一次地出现了百家争的局面:国产的《敌营十八年》、日本的《血疑》、《命运》、《排球女将》、英国的《大西洋底来的人》,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电视连续剧热;

美国的《加里森敢死队》第一次颠覆了我们对英雄人物的理解;

电影《少林寺》产生的轰动效应,使街上一下子出现了无数个光头觉远。

那港台的武打录像片充斥著一间间低矮简陋的录像厅;

生于六七十年代的人,也有幸成了最後一批能够全部看完历届文艺晚会的人。

也正是从那时起,便替代新衣、鞭炮,成了我们每年除夕的热盼:

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奚秀兰的《阿里山的姑娘》、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等等,留下了多少难忘的记忆!

忆过去,并不意味著裹足不前。 忆过去,会使我们在观照历史的同时,寻找出更符合于我们时代特征的精神和境界,使我们更加为生于六七十年代骄傲和自豪。

---谨此献给1960—1972年出生的人


[ 打印 ]
阅读 ()评论 (9)
评论
kdsz 回复 悄悄话 还有我们见证过历史,包括六四。
43码半 回复 悄悄话 good!幸运不幸运,各人感受了。一个过渡性的辈层吧。希望以后不会有。

从毛时代跨进邓时代,无论世事如何沧桑,毛时代形成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还是挥之不去(也有变得很坏的,人的事永远说不清)。

特别是勤俭的习惯。可能越来越稀缺了。如果是这样,真是民族的悲剧。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阉割。

中国人自古就以勤俭为美德,以守礼自律为基本行为规范,以好学上进为行为的导向。这些东西才是中国人真正的软实力。

现在满世界都嚷嚷着要中国人舍得享受人生,花钱消费,透支是本事,享受是幸福。我总觉得这种洋腔洋调中包含着毒药。

改善生活质量与提高生活水平不能分开说。消费应该是有效的,洁净的,可持续的,符合道德的。没有这些限定,只说扩大消费,会带来混乱。

可是,现在中国人谁还理直气壮地说要勤俭?特别是节俭,似乎都羞于开口了。真是很糟糕。
ay3530 回复 悄悄话 顶!!!
云写手 回复 悄悄话 我们还出国了,想生几个生几个,吃着自家院子的菜和水果不用担心毒大米毒奶粉。。。真幸福!
MY99 回复 悄悄话 我们的幸运又何止这些!我们没有成为文革的直接受害者,却或多或少保留着前辈们的理想和精神。我们没有经历12年寒窗苦读(我尤其幸运,80年混入大学)。又乘改革开放之风,远涉重洋。我每天都在感恩。我庆幸我生活在整个民族都值得庆幸的时代!!!
谢谢你的主题.


京A18569 回复 悄悄话 这一代有不幸的,但几乎都是自找的。
url168 回复 悄悄话 说得不错,完全同意!
olym 回复 悄悄话 Yes agree!! Good point.
c123454321 回复 悄悄话 没有想到我原来这么幸福,谢谢楼主提醒。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