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终身不嫁又如何? zt

(2007-08-19 23:41:02) 下一个
终身不嫁又如何?

zt

2007-08-18 21:46:55


我今天本不想和你辩论,你一个劲地说我没人性、冷酷无情,还没完没了了?好吧,既然这样那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我们争执的起源是伊丽莎白公主,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她Elisabeth(princess de Boheme) :精通德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并酷爱自然科学,于数学和物理方面极有天赋。1642年24岁的伊丽莎白认识了46岁的笛卡尔,从此开始了她长达一生的思哲恋爱,并因此拒绝嫁给王室。但囿于当时的门户等级制度,两人虽然相爱却不能结合,于是他们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可能还有现实中的接触)。后人,如莱布尼兹正是通过伊丽莎白公主和笛卡尔的这一亲密联系才得以更好的体悟笛卡尔的哲学理论。笛卡尔死后,伊丽莎白公主进了修道院(un couvent en Westphalie)并在那里结束此生。她成立了笛卡尔哲思沙龙并倾其一生致力于笛卡尔哲学的研究和传播,终身未嫁。



你说伊丽莎白公主好可怜,一身未嫁,80几年独守清闺。你说她过于迂腐,过于压抑自己,不知道享受生活。在你看来,她那样有才华的女人,又是个让众多男人倾倒的大美人不知道充分享受男人,享受性的快乐,一辈子就盯着个笛卡尔实在是愚蠢。总之你认为她过于天真,不现实、不理智。

我首先要指出你的两点错误。第一,你的出发点是利益而不是理智。你历数一个女人独守清闺可能的孤独和寂寞,你摆出所有人性的正常需求,所以说伊丽莎白为了她心中的“梦幻骑士”竟然不正视一个正常的女人现实需要,是一个活在自行编织的爱的空中摇篮里的天真女孩儿,因为不现实,所以不理性。我问你,在她那个时代又有几个男人可以夸口说自己在理性和思辨上胜过伊丽莎白公主?就连笛卡尔本人都折服于这个年轻女孩的才华和精湛到不可挑剔的逻辑推演能力不是吗?你所谓的那些生活需要,那些能带来“好处”的东西,这么聪明的女孩儿她难道不懂吗?你所说得种种利害关系她能想不明白吗?没有人比她自己更加明白孤独和寂寞是怎样一种滋味,而她毅然拒绝Pologne国王Wladyslaw四世的求婚,主动地选择了一生守候笛卡尔恰恰是出于她强大的理性!大凡最疯狂浪漫的想法都出于最缜密的大脑。理性和感性并不是绝然对立的,这只是一个尺度的问题。很多人之所以拥有强悍的理性只是为了更好的捍卫真实的感性。她不是无知才作出这样的决定,而恰恰是太自知!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深爱的是怎样的男人,这种男人不可被替代!并因此在那个等级制度森严的体制下用一生不嫁来捍卫她这份真实纯粹的爱。她如果理性不够强大就不可能坚持住自己,面对种种人性需求上的诱惑而放弃自己内心的最爱,委曲求全的嫁给一个她不爱的男人。她很明白一觉醒来发现与她朝夕相处的枕边人并不是让自己心动的男人是怎样的一种感受,那是彻骨的失望和痛苦——被理想和现实间的差距(gap,ecart)所撕裂的痛苦。试问这样又能给她带来什么“好处”呢?她就一定比单身更加幸福吗?她很有可能因为对现实的不满意而离婚,或是更加脱离现实而沉浸在美好的回忆和幻想中并因此患上十分严重的精神和心理疾病不是吗?第二,你认为她有太多东西没有经历和体会过,她的一生过于压抑,所以是没什么幸福可言。我不否认她的人生经历过于简单,也承认这种压抑的真实存在,但我要指出的是你并不能因此得出她不幸福的结论。因为幸福不是用数量来衡量的。就像有钱的人不一定幸福一样。唐璜有过一千零三个情人,但他仍然没有找到他的“唯一者”,他注定找不到!他又幸福吗?他还不是永远都在叹气和不满意中,永远都在寻找,却永远都找不到他的最爱。相比之下伊丽莎白公主是十分幸福的,因为她已经找到了她的唯一!李敖的晚年也十分幸福,不是因为他这一生经历过多少女人,而是他终于找到了让他的心不再流浪的天使,他的王小屯!这个纯净、恬静、无争的女孩将易拉罐环套在手指上以表示对戒指的不屑。就凭这一点她都十足可爱!再说说你自己,你已经体会过多少个男人了,你又幸福吗?对于男人你的困惑似乎比我要多的多,因为你从来不清楚自己到底要找怎样的男人。你甚至患有忧郁症,并严重到要服药的地步!你换男朋友就像换衣服,基本天天都在尝“鲜”,却同时天天都在叫唤,说生活真无聊不是吗?幸福首先是一种智慧,而智慧的获得基于认识你自己。你了解你自己吗?你明白自己的需要到底是怎样的吗?你不耐烦地打断我:“关你屁事!我不需要你对我的生活唠叨”

关我屁事?那你干吗来法国找我呢?明明知道我又要唠叨你。实际上这是我们由来已久的争辩不是吗?四年前我们选择了不同的哲学立场,并因此分道扬镳。你是一个彻底的体验派,你天天在引用那句德国谚语,说“只活一次等于一次也没有活”,因此你说人生苦短“须尽欢”,要最大可能的体验。而我引用苏格拉底那句名言:“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来告诉你不要盲目的去追寻,否则你只会在数量中迷失自己,体验越是多越是不了解自己,越是没有价值,生活没有质量可言。我们同时看了昆德拉的《不可承受的生命之轻》,可你又得到了什么呢?你说你要像托马斯大夫那样追求一种轻松的生活,而我告诉你“轻”往往比“重”更难以承受,因为你在轻飘飘中丢掉自己,找不到什么有分量的东西可以让你的心“沉”浸在幸福中,只能一辈子活在空虚中,可是你不听。你嫌我的生活过于理性,过于乏味,缺乏精彩。你说我是斯多葛派在当代的活化石,是空有一身细皮嫩肉的、保守的小老太婆。你甚至打算送我一个大木桶!对不起,我不是第欧根尼!

你是个很容易走极端的人,我只是强调要不为物役,你却认为是要拒绝一切物。我说我崇尚简单、回归的生活,结果就被你说成是禁欲和苦行。我告诉你智慧和知识不一样,知识是认识多,而智慧是认识多中的一。经过这种层层“剥离”的“归一”过程,经过这样的简化和“过滤”,最后你才能找到最真实的你!早在泰力士时他就说过对于人而言最难的事就是认识自己,并因此“认识你自己”被当作神谕挂在德尔菲神庙里。我反反复复的告诫你认识自己的重要,可你从未听进去。你真的不应该学哲学,实际上你也是当年你们哲学系我最不愿意见到的人不是吗?可你偏偏又是我的朋友。并且很讽刺的是你的名字竟然叫Sophia(智慧),可你的行为像是个追求智慧的人吗?让我们拿事实来说话吧,看看你现在的身体,成什么样了?才走了几步路你就喘成那样,还埋怨我走路太快。那我要是以正常速度步行你岂不是要开着车来追?你根本不能卸妆不是吗?你那与年龄不相符的皱纹,还有那一脸斑是从哪儿来的?!你不要让我猜你这些年都在干些什么!小姐,你才24岁!!!而且你还要比我小几个月不是吗?你出去问问,看有谁会相信你比我年龄还小!你看到我只用一盒晚霜惊讶的不得了,你那两手提箱化妆品并没有让你显得有多么年轻不是吗?你还不清楚原因吗?因为我从未像你那样糟蹋过自己的身体!你的身体已经亏欠太多了,小姐!照你这样下去再过5年我还是会比你年轻,更年轻。这就是你力行体验论的代价,你既抽烟又酗酒,下一步还想干嘛?我看该吸毒了吧!其实这才是今天让我十分气愤地原因,因为我不忍心看见我的亲人和朋友这样糟塌自己的身体和健康,我会很心痛!

你知道我为什么还一直当你是朋友吗?因为你很诚实、很真实,你甚至从来不在乎别人的眼光,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这一点让我很佩服。此外,你很善良。所以我一直情愿相信你那些在别人眼里不检点的生活作风完全是因为你的好奇,你还是个孩子!你说我保守、迂腐,是个不懂人性需要的刻板的书呆子,一个恪守成规陋俗的老古董。你好好说话行不行?我若真是个顽固不化的老不修就不会有你这样的朋友!你知道你当年的行为已经让同龄的女生很跌眼镜了,大家甚至瞧不起你,说你放荡!我有这样说过你吗?当别人在下面说你嫌话的时候我甚至帮你打趣,说史书记载上的郭嘉还是个生活作风不检点的人哪!在我眼里你要比那些表里不一的伪君子可爱的多!所以作为朋友我今天仍然啰嗦的叨叨这些你不愿听得东西,总有一天当你失去了最后的那一份真实时,你也就不再是我的朋友了,我才懒得管你呢!

伊丽莎白公主并不可怜,她也不屑于别人的怜悯,她这是可爱和可敬。真正可怜的人是你自己!我最后一次告诉你,放弃你的体验论吧,实在是太可怕了。我很有理由相信你会在某天无聊到无法忍受的地步后去自杀。我只是希望你能找回自己,找到你的“唯一”,你真正的幸福,让你的心安静下来。如果硬要说伊丽莎白公主可怜的话,那只有一点就是笛卡尔死的太早了,使她不得不独自面对半个来世纪的孤独,而不是她一生未嫁。对于一个自知的人而言她已经拥有智慧;对于一个有智慧的人而言,她已经找到了她的最爱、她真正的幸福,她很清醒地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即使终身不嫁又如何?







简能

2007年8月18日

于法国里尔

记于一场令人讨厌的争辩后

评论(5) 引用 浏览(1799)
发表评论


文章评论
作者:[匿名]liang shi 留言时间:2007-08-19 00:51:47
读你的文章对我总是一种享受。真喜欢你的慎密的思辨力和丰富强烈的情感,还有活泼的文风。赞同你的观点too!




作者:慕容青草 留言时间:2007-08-19 01:00:47
情绪激昂,真情切切,是一气呵成吗?

在这个博客找一个喜欢哲学的人还真不容易,对后现代感兴趣吗?喜欢中国的古典哲学吗?欢迎来一起思考哲学:http://blog.creaders.net/murongqingcao/




作者:[匿名]老秃笔 留言时间:2007-08-19 16:26:33
嘿嘿,偶然看到这篇文章。好,情理皆佳,小姐文笔流利头脑清楚。 不过,你的朋友和你在人生价值观上大相径庭。劝告也可以适可而止。我赞同“人生得意须尽欢,“ 不赞同那个公主的宁折不弯的理想追求。但是,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别人无法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点另外的人。




作者:[匿名]极端 留言时间:2007-08-19 18:13:15
从文字里似乎无法看出“伊丽莎白终身不嫁”做立论可以说服对方(作者朋友)。第二段里罗列的理由并不能说服人,丝毫没有逻辑关联,以后的大段大段的挖苦讽刺甚至谩骂更加无法让人信服。可以说笔锋犀利,但于事无补,感觉作者其实和作者朋友一样,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强加于他人。

谁是生活真谛的领悟着?伊丽莎白?作者?哦,恐怕没有。但每一个人又都是实实在在地生活者,其实领悟者是每一个人自己。




作者:[匿名]紅葉 留言时间:2007-08-20 07:20:48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