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新发现:中国造致癌餐具

(2008-12-31 00:48:02) 下一个

仿瓷餐具行业又现致病添加物

部分企业在生产仿瓷餐具时,在原料中混入脲醛树脂以降低成本,该物质遇水或温度超过60度便会释放出致癌物甲醛

  食品安全的保障,并不仅仅与食品有关,餐具、包装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近日,一轮针对仿瓷餐具安全性的质疑逐渐兴起。12月29日,北京市工商局下发了《关于开展密胺塑料餐具餐盒商品检查的通知》,要求对商业企业销售的密胺餐具餐盒进行检查。国家质检总局也开始对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进行分析核查。仿瓷餐具行业面临“整风”。
  仿瓷餐具的原料是密胺,又称三聚氰胺甲醛树脂,是三聚氰胺和甲醛形成的聚合物,由于其耐热,因此被用于制造餐具。为了保证仿瓷餐具的安全性,国家在1980年制订了相关标准,并在1988年进行了第一次修改,即《食品包装用三聚氰胺成型品卫生标准》(GB9690—88)。然而,由于标准20年未修改,已相对落后,再加上有关监管体制的不健全,仿瓷餐具所面临的问题颇多。
  一个最显著的问题,就是部分企业在生产仿瓷餐具时,在原料中混入脲醛树脂,以降低成本。国际食品包装协会秘书长董金狮告诉《财经》记者,脲醛树脂是一种工业原料,用于制造黏合剂,在水或热(60摄氏度)的环境下,便会释放出甲醛;温度越高,释放越快,酸或碱也会加速甲醛的释放。目前中国尚没有餐具中脲醛树脂对人体健康危害的深入分析研究,但董金狮表示,甲醛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致癌物质,而且脲醛树脂并不在国家批准的餐具原材料名单之内。
  日前,国际食品包装协会、北京凯发环保技术咨询中心对北京五家连锁超市的五件仿瓷餐具、八家批发市场的十件仿瓷制品进行了检验,结果只有三件超市样品由纯三聚氰胺树脂制成,其余样品均在不同程度上使用了脲醛树脂。
  脲醛树脂之所以在仿瓷餐具中泛滥,与多方面因素有关。首先,董金狮称,中国生产仿瓷餐具的企业,只有10%—20%是资质能保证的大型企业,其余都是中小企业、黑作坊或工艺落后的企业。由于脲醛树脂比三聚氰胺树脂价格低廉,前者每吨约4000元左右,后者每吨约12000元,使用脲醛树脂便成了不规范企业压低成本的手段。此外,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的规定,从2008年1月1日开始,食品包装容器生产企业必须取得生产许可证才能生产,但截至12月16日,全国近千家仿瓷餐具生产企业,只有23家获得生产许可证。
  其次,就如同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一般,政府对餐具的监管也往往是末端监管,主要检查产品。然而,《食品包装用三聚氰胺成型品卫生标准》并未要求检测脲醛树脂,所以脲醛树脂便如同奶粉中的三聚氰胺一般,在仿瓷餐具中“大行其道”,政府部门却无力发现。
  此外,还有一些劣质的仿瓷餐具,在一定条件下,如与食品接触时,可能会释放出三聚氰胺,这样在一定条件下释放出来的物质量,叫做迁移量,而现有国家标准并未要求检测三聚氰胺的迁移量。
  据有关专家透露,其实仿瓷餐具的第二次修改稿已经起草了一年,目前已上报到卫生部,但还存在一些争议。新标准的草案主要对旧标准进行了四方面的修改:强制检验三聚氰胺迁移量,因为“毒奶粉事件”的影响,三聚氰胺已成了国人谈之变色的物质,而它又是生产密胺的原料,因此有关部门认为应该对其强制检验;要求在仿瓷餐具上标明“禁止在微波炉中加热”“食品用密胺”等字样;甲醛析出限量由原先的30毫克/升进一步严格至15毫克/升;明确禁止使用脲醛树脂。不过,对于是否需要强制检测脲醛树脂,目前还存在争议。因为检测脲醛树脂需要使用核磁共振,政府部门的检测机构尚未普及该仪器。
  此外,北京市工商局也开始了对仿瓷餐具的检查,一方面,对销售无证企业生产的仿瓷餐具予以查处,将其下架清出市场;另一方面,要求商业企业建立仿瓷餐具进货销货台账,索证索票,提供相关商品的检测合格报告。国家质检总局也开始对相关产品的安全性进行分析核查。
  还有业内人士建议,政府对餐具的监管,也应吸取食品安全监管的教训,实现关口前移,加强对原材料、生产配方和生产过程的监管,防患于未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