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灾区的真正挑战: 无法可依

(2008-06-06 04:03:15) 下一个

《财经网》专稿
 
        随着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工作的启动,诸多法律问题日益凸显。《财经》记者获悉,5月下旬伊始,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紧急启动了一项专题调研,成立课题组就灾后涉法问题进行专题调研。
  调研主要围绕两大目标展开,一是为当地政府提供灾后法律意见;二是为法院审理灾后涉诉问题提供指导意见。
  有关前者,重点问题包括:在灾后房屋重建中政府如何主导以及如何调配资源最大限度进行救济,按揭贷款的处理,财产保险的免责事由争议,以及财产查询的协助等。
  而法院处理灾后涉诉纠纷方面的问题包括:地震灾害对法院正在审理、执行的案件产生的影响及解决思路;地震灾害可能给法院审判、执行工作带来的新问题及解决预案;法院系统服务灾区、落实司法为民的工作思路和具体措施;涉灾案件审理和执行过程中,需由最高人民法院以司法解释或省高院、市中院以指导意见等形式予以统一明确的问题;结合案件审判实践的相关司法建议等。
  就涉及的诉讼方面,具体而言包括七个方面:一是涉灾案件审判程序问题;二是涉灾案件处理中有关物权和合同问题研究;三是涉灾案件处理中涉及人身、财产损害以及身份关系的法律问题;四是涉灾案件处理中相关行政程序问题研究和司法建议;五是涉灾案件立案问题研究;六是涉灾案件执行问题研究;七是涉灾少年案件和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问题研究。
  按照计划,课题组将在6月下旬形成处理相关案件的指导性意见,并向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相关法律意见,向四川省高院和最高法院提交专题报告及相关司法解释建议。
  在此之前,课题组和成都、北京等地的专家学者进行了研讨并汇集了不少咨询意见。多数专家学者认为,此次地震灾害是一件重大自然灾害事件,所引发的问题牵涉面广,原因也十分复杂,司法应当发挥独特的作用,但在目前的国情下,司法的作用也有局限性,还需要全面分析、综合应对、统筹处理。
  据《财经》记者了解,研讨涉及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建筑物垮塌中的建筑工程质量问题及相关责任问题。
  司法机关面临的难题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此次地震后房屋倒塌面十分大,一旦涉及诉讼,会产生非常大的连锁反应,司法资源可能不堪负担;二是涉及房屋质量问题的鉴定,因为建筑设计、施工等工程资料损毁和现场被二次破坏,可能不再具备鉴定的条件;三是房屋垮塌和致损的因果关系非常复杂。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王利明教授认为,从法律上来说,允许受害人主张权利。如果房屋倒塌完全缘于天灾,就不涉及赔偿和相关当事人责任追究问题,关键的问题在于证据,假如存在预制板中没有钢筋等明显暇疵,事实本身就是证据,不需要再有其他的凭证。除这类情况之外,举证包括鉴定,都非常困难。
  而中国人民大学张新宝教授认为,通过诉讼程序解决,面临天量诉讼、原因力判断困境以及责任人赔偿能力不足等问题,通过国家的一揽子规划来解决可能更好一些。
  据悉,课题组目前正在抓紧研究相关意见,对已草拟出初稿的《关于办理涉地震灾害相关案件若干问题的会议纪要》《关于办理涉地震相关案件审判程序的若干规定》以及《关于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中相关行政程序的法律建议》等进行修改完善。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