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zas的评书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正文

单田芳评书欣赏指南 - 大明演义

(2005-03-14 13:18:29) 下一个

 文章来源: dalaohu

 http://music.jschina.com.cn/adsu.asp?id=2161&userid=105333



《大明演义》是由《明英烈》(1-115)、《大明英烈》(116-226共111回)、《燕王扫北》(227-312共86回)三部书剪接而成的,从朱元璋起义一直到朱棣登基。

引自潜意识的《单田芳评书欣赏指南》:

QUOTE
各版本《明英烈》系列的差别是什么?
《明英烈》别名《英烈传》《朱元璋演义》,主要情节如下。
1、朱元璋出世 - 七兄弟结义
2、朱元璋起义 - 定南京(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
3、灭张士诚陈友谅 - 北伐灭元朝统一全国(炮打庆功楼)
4、燕王扫北 - 燕王挂孝征南诛灭乱臣

刘兰芳《朱元璋演义》 : 1 - 2
刘兰芳《洪武大帝》 : 1 - 2
单田芳《明英烈》 : 2 - 3
单田芳《大明英烈》 : 3 - 4
单田芳《燕王扫北》 : 4
单田芳《大明演义》 : 2 - 4

注:《大明演义》是由《明英烈》、《大明英烈》、《燕王扫北》三部书剪接而成的。



具体内容介绍实在是找不到,现把《明英烈》、《大明英烈》及《燕王扫北》的内容介绍贴出来:

《明英烈》讲的是明朝开国的故事,从朱元璋赶赴武科场开讲以至讲到定都金陵,全书分武科场、战襄阳、请徐达、十王兴隆会、常茂出世、破金陵等故事组成,《明英烈》是单田芳的看家书,当然写的精彩之极,从这部书上你能够体会到单田芳在讲史书上的独有的特点:三分所七分平,辩证的看待历史(单先生不愧是历史系毕业的)。《明英烈》是一部评书小说,但其结构不必那些文人说编写的正史小说差那去,但有一点正史小说是不能比的,那就是读者明明知道书中的历史是野史但还能津津的读下去。

《大明英烈》紧接《明英烈》讲述的是大明洪武皇帝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同时起义的苏州王张士诚、南汉王陈友谅等反王十另不服,于是联合讨明。朱元璋御驾亲征,平定反叛,不料几次中奸计,先被围困牛膛峪,后又失利九江口,九死一生,困难重重,幸有胡大海、刘伯温等各路莫豪忠心辅佐,才最终扫平反贼,统一了江南七省。然而,元军趁乱进攻中原,朱元璋又率从英杰抵御外乱。此间,各英雄好汉舍生忘死、亦胆忠心,为保大明浴血奋战,做出了一件件惊心动魄、感人肺腑的侠义之事,终于战胜顽敌,保江山得稳固,使天下得太平。如果说《明英烈》主要讲述的是朱元璋、胡大海、常遇春、刘伯温等这些老一辈英雄开国的事迹的话,而《大明英烈》这是侧重描写他们的下辈:常茂、丁世英、胡德纪、朱沐英、于皋、田再彪为保大明江山的战斗事迹。

《燕王扫北》讲的是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四子,名棣,领重兵镇守北平(即今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死,朱元璋死后,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标的大儿子朱允炆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听从齐泰、黄子澄等大臣建议,大力削藩,剥夺分封全国各地的叔父们的兵权。燕王以讨齐、黄为名,起兵反抗,号称"靖难 "。建文帝派兵平叛。于是在河北和山东一带进行了长达三、四年之久的大战。史称"靖难之战",即民间流传的"燕王归北"。

注:声音效果有点欠佳,不过已经是目前最新最好的版本了!

明朝凡二百七十六年,其间大小人物与故事不胜记载。即使是当时的正史与野史,也是浩如烟海,不可遍览。作者今日要写一部《明朝全传》,以抒异代苍凉之悲,非但才情之难,抑十年耐心亦难。但作者回首平生三十七年来,学艺学文,空掷岁月,事无所成,空余叹息,遂立志写要完这一部长篇小说,并自命小说风格为“新古典主义”。其间的缘由,作者不妨在引首中一一道明。

  当我过了三十五岁,对世事的看法与五六年前大不相同,似乎有些厌世,与人寡合,好象觉得自己不是这个时代的人,或者是这个时代在拒绝我。那时,每到星期天就去图书馆,将自己隐藏在浩如烟海的历史书籍间。我不知自己日夜看史书是何用意,也许给自己孤寂的灵魂寻找一种慰藉罢。从《史记》看起,中间一些如《陈书》《梁书》等史书跳过去不看,看完新旧《唐书》时,我有些向往做一个唐朝人,但我天生没有诗兴,那是一个适宜诗人生存的朝代,而且距离现在太遥远了,遥远得让我觉得陌生。我继续看《宋史》和《元史》,灵魂在书卷间飘零。我接着来看《明史》,看了大半,我觉得自己的灵魂飘飘荡荡飞入了书页之间,心情渐渐地宁静下来了,好象在三百多年前那一段时空里找到了归宿。看完了这一部明朝正史,还阅读了十几本稗官野史,以及多部明朝人的文集与无数才子佳人高人韵士的书、画、文稿墨迹,我时常在梦寐间晤对古人。后来,我利用每年十天的年假,独自远游东南,专程去了一趟金陵。斜阳里在明孝陵的神道上徘徊,微雨间在明故宫的旧地上凭吊,阴沉的天色里,泛舟于玄武湖中,恍惚前世重游。假如我真有前世,我很希望前世就是一个明朝人,在那二百七十六年间做了一个过客。

  自金陵归来,半个多月时间里,我在图书馆伏案而眠的时候,断断续续做了许多奇怪的梦。我能依稀回忆这一连串奇梦的始末。——我们我的灵魂升腾到了万里空明的玉宇之上,太微间隐约有一条云间通衢,一个羽衣翩跹须发皆白的老仙人飘然而至,我看不清他的面目。他引我在云衢间飞翔,恍恍惚惚,飘飘扬扬,我们来到一座精莹弘敞的玉楼前。楼上有楼,阁中有阁,重重叠叠,雕梁画栋。碧玉为瓦,水精为柱。楼外五彩光芒飞动,半空仙歌律吕婉转。我仰望匾额上的文字,形如蝌蚪,认不出来,也许它就是传说中的天上白玉楼吧。我突然想起唐人李商隐所撰《李贺小传》中记载,李贺将死时,有绯衣使者驾着赤色虬龙来召李贺道,帝成白玉楼,前来召君为记,天上的差事很快乐,不苦也。我心跳起来,难道从此要魂归天外,不能久恋尘世了么?

  我知道天上有十二座白玉城,其中一座城里有白玉楼。那是玉皇大帝的翰林院,楼中有天地间无数册奇书和奇逸的仙才。我不知道仙人引我来此做什么,难道我原来就是天上的谪仙人吗?如此一想,心中窃喜。仙人引我入内,楼内精光闪耀,清虚无尘,并无一人,微有清寒之感。仙人与我登楼,不觉身在半天之上。凭阑一望,四围青冥渺渺,无边无际,抑头一望,星宿满天。一缕空灵的箫声不知从何处传来,让我尘心顿失。仙人衣袖一拂,眼前的云烟缓缓散开,我看见茫茫大地。仙人道:“看呐,那是你的故国,东胜神州。”我俯身一看,茫茫故国,数点青烟而已。我茫然了,不知自在何处,在人间被灌输的种种意识形态全部忘却了。我没有主义,没有信仰,无欲,无念,亦无悲喜。身体的四围被无边的光明所包罗。

  仙人道:“你可知否?宇宙有一个轮回,从极点扩大到无限,而后从无限扩大到极点。世事也有一个轮回,而无到有,从有到无。朝代也有一个轮回,从兴到亡,从亡到兴。人生也有一个轮回,前世,今生,来世……”

  于是,我问:“我有前世吗?”仙人道:“你有前世。”我好奇一问:“我在秦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李斯是我,还是赢政是我?”仙人笑道:“你的前世在明朝才开始。”我听了十分惊讶。仙人道:“在唐宋以前,天地间没有你的性命,那时,你的性命是天宇间的微尘,混同在茫茫大气中。到了大元至正元年某月某日,你的灵魂渐渐成形,性命才得以演化,在女人身体里借一个胎儿的肉身变成了一个人。世事的轮回里,你在明朝里曾经出生过三次,死亡过三次。”“生了三次?又死了三次?”我十分不解,问仙人道:“今年的我是第几次轮回。”仙人屈指一算:“你身为俗客,已经是第四回了。”那我就更不解了,难道在清朝二百多年间,没有过我的身影么?仙人道:“天机不可泄漏。当你重历明朝旧梦之后,你便会发现你今生性命的种种缘起。”是吗?的确,经过这些怪梦之后,我就为梦魇所因,越来越发现自己根本不属于这个时代。我也许被一个遥远的王朝所遗弃,同时也被当今的时代所拒绝。虽然,我的身体寄存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洞庭之南湘水之西的地面上,可我的灵魂好象一直浮游在六百多年前的时空里。那是中国的明朝。那里有我的故国,我的朋友,我的皇帝,我的都城,我的礼仪,我的衣冠,我的诗句,我的佳人。总之,我在怀念着,期待着,可我神往的一切都变成空虚。六百年来的往事给我留下了无穷的恨,无穷的惆怅。

  你会相信我在近六百年间活过三次吗?你当然不会相信,因为你不相信宿命,不相信轮回。我相信宿命,我相信轮回。我宁愿相信我有过三次前生。

  又是一次的异梦里,仙人告诉我,我前生第一回是一个道士,家住九江,也是姓彭,号小铁冠道人。我前生的事迹在九江彭氏七修族谱里有记载。——说来真是十分荒唐,似乎又确凿无疑。三年前,我的故乡衡阳彭氏宗祠重修家谱时,在异地彭氏家谱中看到九江那一脉在光绪年间修的家谱,已经破残不堪,但字迹历历可辨。我按年代翻检,终于找到小铁冠道的记载,只有短短几句话:“彭虚,字惟空,号小铁冠道人。大元至正元年十二月初七日子时生,天顺二年十一月初九日殁,享年一百一十一岁。十五岁读《道德经》与《南华经》,幡然有悟,遂出家为道士,与铁冠道人浪游江湖,学长生之术。逾百岁而殁。葬于九江蟠龙山艮山乾向。” 这真是我的前生吗?我感到十分惊讶,我在前生竟活了一百多岁!难道是家谱记载有误吗?如果有误的话,我的先祖彭祖曾经活到八百岁,那又是怎么一回事?我宁愿相信我的前生得到了彭祖长寿的血统,而且学道有方,虽不曾长生不死,却活过了整整一百多岁。清人有诗云:“自信人生两百年”,活了一百多岁,并不足为怪。

  一次,我到庐山开一次可有可无的会,同行人游历庐山的时候,我特意到九江城游了一次。根据抄录家族上的记录,竟独自去九江城外的乱山中去寻找自己前世的坟墓。我在荆棘和野草间寻找了一天,没有找到。也许岁月太绵长了,我的骨已朽,墓亦坏,与山陵同化了。但不死的是我那一颗故国的心。我站在蟠龙山上,茫然四顾,感慨无限。依稀看见前生苍老的身影,拖着三千丈的白发,羽衣翩翩,且歌且哭,徬徨在故国的大地上。

  后来,很长时间没有做那样的异梦了。仙人杳不可寻,明朝也回不去了。曾不知何年何月,我行吟在湘江的水边,只记得当时明月在天,灯火隔岸,车声满城,高楼林立,工业烟尘给城市蒙上一层淡黄的雾。一架波音飞机从天掠过,投长沙而去。我此时真不知今世何世。在那一刹那间,我突然想用文字来追忆前朝的历史,还原前尘的往事,用汉字为自己筑一条绵迢遥的路,回溯到明朝里去……

  ——故事就从大元至正四年 夏说起吧,这个夏天,据史书上记载,中原下了二十多天的雨。

  雨声中,据说我酣眠在乳母廖氏的怀抱里,她摇动着手臂,哼着江南小调。我的睡眠估计象浑沌未开的情形。这一年,我的虚岁正是四岁。

  这一场雨就是上天降临的宿命。雨落在宫殿的琉璃瓦上,落在乡间的茅屋上,落在荒凉的驿道间,落在繁荣的都市里,落在大江中,落在湖海上,悄无声息地浸透了大元数十年的根基。黄河上游连日水势骤涨,泥沙俱下,狂浪汹涌,下游导泄不及,黄河有溃决之忧。

  却说五月十七日夜三更一点许,京城里的皇上睡了,丞相睡了,尚书们睡了,御史们睡了,翰林院的学士们睡了。黄河却醒着。河水在河南一段白茅堤下细细涌出,堤心渐渐淘空,遂成崩溃之势。此时堤下百十里有民居千万户,俱在梦寐之中。两岸河防官吏以为此堤去年重修,夜间不再派人巡视,他们也都睡了。是夜三更四点,白茅堤势如崩空,黄河水从天而裂,狂澜既倒,动地惊天。一时间室漂田坏,畜死人亡,不计其数。十九日,又北决金堤,如济宁、单州、虞城等地以至矩野、郓城等十多处,俱罹水患,老弱病残者一夜浮尸千里,壮健侥幸者从此流离四方。第二年偏又大旱,赤地千里,麦禾惧槁,更兼疫厉相侵,灾民死者几半。

  这一场洪水给大元朝划上一道长年不愈的伤口,溃疡从此漫延开来。以后的年月没有一年太平无事,即使没有天灾,人祸也不少。日子一天不少地过着,碌碌众生的性命象原上的草,春去冬来,枯了又青。大概只有苍天知道,这个朝代的气数快要尽了。

  天地无言,江山如故,不觉到了至正十一年三月,大元的皇帝妥欢帖睦儿诏命脱脱复了中书右丞相之职,赐上尊、名马、袭衣、玉带,让脱脱荣耀如旧。皇上给他这一切尊荣并不是平白无故,朝廷多事之秋,他知道脱脱是一个可以倚重的大臣。

  此前,脱脱在朝中曾有一个伯父,名叫伯颜,那时做了中书右丞相,拥兵自重,专横恣肆,至皇帝,下至百姓,无不怨恨他,却都奈何他不得。他曾请人算命,得知他将死于南人之手,伯颜从此忧心重重,下令凡汉人、南人不得执有军器。当时各地汉人纷纷起事,伯颜想要杀光张、王、刘、李、赵、五姓汉人和南人,因为这五姓中的人最多。元帝听后,大吃一惊,如此滥杀,天下必乱,于是好劝歹劝,才让伯颜打消这个念头。至元六年二月,脱脱与朝臣设下奇谋,罢黜了伯颜,龙颜大悦,命脱脱为中书右丞相,掌录军国重事。脱脱于是更改伯颜旧政,重开科举取士,平反冤狱,开放马禁,削减盐额;又开经筵,遴选儒臣为皇上劝讲,并主修辽、金、宋三史,朝野都称他为贤相。后来因病辞了官。他不是一个将权术当作性命的人,如果至正皇上不坚请他任丞相,他仍愿意在酒诗之中养着他的病。但他那种澄清天下之志,迫使他无法真正辞谢皇上的诏命。他只是出乎为臣的礼节,推辞了两回,当至正皇上拒绝他两回并下第三道诏书后,他遂振衣于庙堂之上,以天下为已任,再次为相。

  脱脱上任不久,即极力革除前任积弊,朝野皆寄以重望。而大元帝国的家底,没有人比他更清楚,此时朝廷的赏赐、佛事、创置衙门、滥支冒请等开销比前些年要大得多,国用早已虚乏,而且兵将惰怠,多不知战。当吏部尚书契哲笃出来建议改变钞法,脱脱惊为奇策,以为可行,上奏天子,天子准了他的奏章,下诏印了一种叫至正宝钞的新钱,替代早已通行的“中统宝钞”和至元宝钞“

  ,百姓唤做“钞买钞”。

  此时天下民乱四起,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朝廷已经应付不过来,只得每日印造,不可数计。宝钞行之未久,物价腾踊,超过先前十倍。宝钞十锭先前可换白银五百两,如今在大都换不到一斗米。南北各地米价似珠。各地郡县,皆以物货相互贸易。公私所积之钞,皆难通行,等同废纸,而这些现状他并非不知,可他已经无法顾及了。

  滔天洪水总要给易于遗忘的朝廷以新的记忆和教训。黄河年年决堤,年年要冲坏山东许多盐场,而国家税课十之八九在那里。脱脱比谁都清楚那些盐场对朝廷的价值。他与有司商量大半年,最终认定黄河非大修不足以绝其患。朝廷中有工部尚书一个叫成遵的大臣等人反对修河,理由非常充分。脱脱力排众议,向至正皇上举荐了一人,他现任漕运使,曾任过行都水监与右司郎中,姓贾,名鲁,字友恒。

  皇帝妥欢帖睦儿采纳了丞相的话,下诏修河,将成遵贬为大都河间等处都转运盐使,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主持大修黄河。为防止民夫动乱,令数万阿速卫军监戍十数万民夫。修河的费用从发行的新钞中取来。脱脱为了这两件事竭尽思虑,他似乎很有把握。朝廷度过艰难之后,他会再找一个借口,辞了中书右丞相之职,归休林泉之下。

  修河诏书才下,大都下了一场雨。城南有一段泥筑的古墙,经不起雨水冲刷浸润,轰然倒了数十步。没过几天,皇城内一座偏殿上的兽吻被雷击毁了。有几位从山东来大都的客商在丽正门前说几天前泰山崩了一块。北方的上都天上下起黑石雨,让人害怕,而且有好几个地方太白星竟在大白天出现。

  不多时,河南及山东等地开始流传一首歌,不知是谁作的,颇有逆视天下大事的意味,歌云:“丞相造假钞,舍人 做强盗;贾鲁要开河,搅得天下闹。”

  又有歌云:“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歌谣万口相传,很快就传到大都。

  汉人们都传言,胡人无百年之运。蒙古人算是胡人了,屈指一算,大元自至元五年起,大蒙古国皇帝忽必烈令百万雄兵取了襄阳,出汉水而入长江,顺江东下,水陆并进,于至元十六年将南宋君臣逼入海中,到今年不过七十余年。

  人们将这些凑泊一处,议论起来,都以为这些都是获罪于天的征兆。这一年我已经十岁,在家乡九江城中也听大人们不时议论此事,虽然不明白什么道理,但我的心里十分害怕。我害怕大元朝灭亡。谁知谣言愈传愈奇,弄得大元数万里疆域内人心惶惶,不知天下将要出甚么祸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至正四年:公元一三四四年。 此系列长篇小说中用的月份全部是当时的实际月份,今人所谓的农历差不多。

  2.点:古代计时单位,一更分为五点,每点二十四分。

  3.济宁、单州等地:皆在今山东省。

  4.至元六年:公元一三四零年。至元本是忽必烈的年号。妥欢帖睦儿为了重现忽必烈在世时的强盛,也用了至元年号。后改年号为至正。

  5.经筵:给皇帝讲解有关经书,一般是让翰林学士一类的人主讲,目的是增强皇帝治国的能力。

  6.“中统宝钞”和至元宝钞“:世祖忽必烈中统元年十月,开始印造中统宝钞,以银为本金,银本充实,百姓随时可以持钞到官府换成银子。印钞也有定额,依银的本金数额为准,不得滥印,百姓不必担心手中的交钞不如银子。世祖的钞法前期十分完备,各地百货价平,百姓视钞甚于金银。承平之世前后有二十余年。后来,朝廷入不敷出,抽走了放在各地的银本,滥印纸钞,于是出现了通货膨胀。脱脱行新钞,是想再次利用通货膨胀来解决国库空虚的困难。

  7.阿速卫军:阿速卫军是由色目人中的阿速部族人(原定居在今西亚高加索北部)组成的精锐部队,勇悍善战,可到大元后期,养尊处优久了,不复当年强悍之气。

  8.舍人:官军的儿子。

  9.至元五年:公元一二六八年。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