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拜佛与医学:礼佛方法及观想 (图)/ 道证法师

(2009-07-04 02:28:32) 下一个


1、佛者‘觉’也

2、立如松,正而松

3、合掌[摄心]

4、俯首[反观]

5、躬身[谦退]

6、松肩[放下]

7、曲膝—躬身而降[恭敬、柔软]

8、按地跪下[谦恭到底]

9、跪坐放松[狂心歇息]

10、伸手迎佛[背尘合觉]

11、五体投地[深投觉地]

12、翻掌接佛[转凡成圣]

13、与佛会心[生佛交彻]

14、恢复跪坐[欢喜信受]

15、跪翻脚掌[欢喜起行]

16、恢复立姿[坚固不退]

 


  礼佛方法及观想

1、佛者‘觉’也

 

拜佛是‘觉性’之开发,非‘盲目崇拜’,亦非‘惯性动作’。[不知不觉被原来习惯性动作拖著走]。 

拜佛要培养‘回光返照’之能力。 

·使‘觉性’在‘惯性’之前起用,而非一般之运动。故须时时观照‘当下之动作’。因此拜佛中注意‘勿闭目’。 

·始终收摄眼神,观照自己—‘观自在’。 

·视力集中于中线。 

·须知道自己‘正在作什么’。[犹如顶上有佛在观自己] 

·不可‘糊涂不觉’。[拜‘迷’,非拜‘觉’也]。 

·须都摄六根,不可散漫上下。


2、立如松,正而松

 

两脚以‘前八后二’站立。

顶天立地—立如松。 

  ·以‘足跟’支力,深吸气,全身放松。 

·检查‘足趾’—完全放松。 

  ·头如悬钟,空灵端正,耳对肩中。 

  ·后颈贴衣领,收下巴[颈椎—胸椎对直]。 

  ·由足跟中点—脊柱—顶门上,仿佛一线拉直。

  ·下颌关节放松,勿咬牙切齿,舌、软齶、咽喉,都要放松柔软。‘舌尖’顶于上齶。‘舌根’上空,如含一团空气。[如此,唾液腺之‘开口’通畅,鼻中—咽喉气道亦通畅]。

· 松则气脉通,顶上清凉,易保持正念,不昏不散。

3、合掌[摄心]

 

双手合掌当胸[肩臂放松]。 

‘拇指根’对齐‘膻中’穴。 

·[‘膻中’穴,在二乳尖中点]。 

·‘手’勿压迫‘胸’[约离一公分]。 

自己观照检查,五指并拢端正向上。[小指很不易合好,须用心观照,心散,则小指开]。 

手虽端正,而很松柔[勿紧张]有如左手贴右手休息,右手贴左手休息。 

深吸气,肩放松,腋下留些空间[腋勿夹紧]。 

保持端正放松,吸气充满状态。 

收摄眼神,观两手合缝[中线]。 

进观‘后鼻孔’中道之气息。


4、俯首[反观]


 

柔软垂头敬礼 

头如成熟稻穗低垂,至‘下巴贴胸’,颈放松完全不用力。[开始若不能做到,即是‘颈肌’长期僵紧缩短,只要放松,多练几次—‘有如瞌睡般,头自然松落,完全不著力的动作’就可放松拉长颈肌]。 

仍收摄眼神,反观自己,拜佛是修习‘动中定’—在动作中,眼前‘境’虽变动始终都摄眼神于中。[都摄六根]

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 —蕅益大师

5、躬身[脊椎向后拱][谦退]

注意:并非向前弯腰[重心偏于‘趾’]。而是向心躬身[重心保在‘跟’]。

 

立定脚跟[趾松灵,不载力]。 

垂头,观照中心线,观照自己如何动作。有如要‘看自己足跟’般之动作。如仰卧起坐之用力方式,令‘心口—腹—腿—膝’一起退后,使脊椎向后拱起。[腹‘脐’可退一尺]。而手臂松、不动。

 

6、松肩[放下]

 

保持垂头,躬身。 

合掌之手,对准‘跟中’下垂。 

掌仍合好,沿中线用些‘向下伸’之拉力可把双肩拉下,拉开。 

消除平日肩背紧张之障碍。[手下垂对准足跟中点,尚可作为指标来检查,身是否已充分后退]。

 

***        ***

 

以下7.8.之连续动作是手触地〈跪前〉瞬间之‘过渡动作’。虽很快就过〈约三秒〉,但对保持重心不动,及开发‘足跟—丹田’之力很重要,故不可草率忽过,须明白观照。 


7、曲膝—躬身而降[恭敬—柔软] 


 

持续以上俯首—躬身—垂手。 

保持小腿垂直而曲膝,直到手触地。[仿佛后有椅子,而小腿贴靠椅脚,向后‘坐下’般。] 

眼神专注中线[二跟中点],‘脐’沿此中线,直下趋向‘跟中’直到手能触地。 

柔软分手[在小腿旁],手心转向后方便按地。 

[*初学者难免蹲时小腿向前斜,请参考后面之练习法。] 

[注]:因前‘躬身’动作时,腿和膝已曾向后退,故接著「屈膝’时,小腿尚能垂直,而不致斜向前。

 

             ┌若小腿直:重心在‘跟’—[自然物理重心]屈膝时,不耗力于平衡 ,腿不酸,可松。

[比较]: │        

屈膝时  

             若小腿斜:重心偏前,则非自然物理重心,须耗力于平衡,紧张,腿酸。

 

8、按地跪下[谦恭到底]


 

至双手指尖触地,可以‘手’作支点时,足跟才离地,以膝著地,跪下。[跪之瞬间—脚底和脚趾间的‘关节’会充分拉开,每只脚趾之筋都拉到,运动到了。] 

手按地之恰当位置,是让膝跪下时,正好指尖齐膝。 

  两膝分开些[约开5公分][不必太开,以免趴下时脊椎塌下。] 

膝一到地,手即放松[柔软][不白费力僵持,始终保持单一重心—一心]



9、跪坐放松[狂心歇息]

 

坐下—足底向上呈‘V’字,二大指轻轻相接触,而不相压,坐在二足跟之‘内侧’,跪著坐定,以体重压开二足跟。

 

[可拉开踝关节,刺激‘淋巴反射点’]。[此时重心仍在‘跟中’]。 

注:‘跟中’—二足跟中点。 


10、伸手迎佛[背尘合觉]



坐定、重心在后跟中,身放松。 

保持垂首[勿抬头]。 

双手柔软,向‘前方中央’伸直。[方向如图]↗↖

[双手指尖贴地滑行]

 

手虽‘伸直’而‘松柔’,不僵硬,但有拉开二肩之拉力。 

此时是小腹向地面贴近,上身松柔。[力在丹田]

 

11、五体投地(深投觉地]

 

坐定[跪姿][保持重心在后脚跟中]。 

以‘中指尖’为支点,按地。 

两肘,向‘外’‘前’方撑开,顺便贴地,肘对齐耳孔。二肩拉开[肩背平]勿耸肩局促,腋下拉开[放大心量],[加大肺活量]指、掌、完全平贴于地[平等心]。 

撑开肘之同时,上身也趴下,—‘印堂’向‘下’方贴地。[不必太向‘前’趴,向‘下’即可,使脊椎向上拱起]。如此方可作彻底深呼吸。[太向前趴,腰背肌肉会紧张,而迫使腰脊向腹部塌入,造成呼吸、及血流神经之压迫和障碍]。 

此姿势 顶门—脐—跟中 约呈一直线。



12、翻掌接佛[转凡成圣]

 

先轻轻半握拳[由小指带动] 

在将手掌翻转向上,如莲花开,如掏心供佛。[此表决志转变自己,向佛学]。[翻掌时,尽量‘翻平’—使掌心平面向上,[勿倾斜],但勿僵持使力,须立刻放松,使手指如莲花瓣轻柔] 

以此‘莲手’承接佛足。双手约于头前‘一拳’处,双手中指约距4寸,手指虽松,而须整齐柔软。



13、与佛会心  生佛交彻

 

翻掌接佛时,观想佛立于我莲手上接受礼拜,此时与佛会心一笑。 

佛放光照我,佛光由顶门直入,充满全身心。[此时全身放松,微笑自然彻底深呼吸]。[由外可见,全身如充气般鼓起,甚至两‘腰胁部’亦鼓起,此是肺充分膨胀之吸气]。

 

14、恢复跪坐[欢喜信受]

 

接佛后  亦先半握拳[以小指带动][领受佛力] 

  再翻掌向下[平贴地面][平等布施]

  趁吸气之势—[自然吸,非刻意吸] 

由顶上拉起,恢复跪坐,手亦收于膝旁[指尖齐膝]。[由顶上拉起,如木偶之吊绳被拉起(被佛拉起),全身松,不用力,并非靠腰背使力坐起来]。



15、跪翻脚掌[欢喜起行]

 

以‘膝’作支点[双手于膝旁稍扶而已]。 

由顶上中线拉起,自然臀离坐,使脚能灵活翻转‘V’变‘八’。[身放松才能灵活][肩、手勿沉重载力下按]

 

翻法如图: 

┌二大趾向外点地[距8寸]

└二足跟向内靠拢[距2寸]

[目的是使站起时,脚之位置如最初站立之‘前八后二’,如此才能立于原位]。

 

16、恢复立姿[坚固不退]

 

 

●趁著吸气之势[非刻意吸,是自然吸时]。[如木偶被拉一般]—被佛,由‘顶上中心线’拉起来,很松灵,瞬间就恢复立姿。

 

[起立完全不费腰肌之力,亦不是靠双手往下按地之力,而是‘顶上拉力’。头始终在最高点,须用心体会此起身之要领—是如由顶上拉起般,心勿挂碍身体其他各部位]。

 

***       *** 

注意:不宜先抬臀部,后抬头,如此则腰很吃力,腰酸背痛。

 

一身复现刹尘身

一一遍礼刹尘佛


礼佛连续动作

 

合掌→俯首→松肩→退腹→曲线→躬身

摄心→返观→放下→谦退→柔软→恭敬

注意观照,动中重心不动,保持于‘二足跟之中点’。

 

 

保持腑首·跪坐迎佛  五体投地·翻掌接佛

谦恭到底·背尘合觉  深投觉地·转凡成圣

跪坐于二足跟内侧

 

跪坐于足跟内侧

 

背尘合觉接佛足,生佛交彻本一如

会面一笑众苦除,心开尽纳如来福

拜佛分解动作

 

(本文节录自道证法师讲述“毛毛虫变蝴蝶—癌细胞变快乐佛细胞”)
http://www.xuanhuafb.com/bbs/dispbbs.asp?boardid=51&Id=2619

 

拜佛:消除业障,开发潜能

 

我还有一点经验也许可以提供给您们参考一下,也许在病中会有很大的突破和帮助。我生病不久,忏公师父就指示我,要我多拜佛,消除业障。‘业障’两个字,浅显一点说—‘业’就是行为,‘障’就是障碍,也就是由过去种种行为累积下来所产生的障碍,不论是身体或是心理的障碍。所谓过去的种种行为包括—我们心里想的念头,与嘴里说的语言和身体的姿势、作为。为什么说念佛、拜佛可以消业障呢?因为在拜佛时心念要调整到‘恭敬’而且‘慈悲清净’,口里念佛就没有其他的杂话,达到‘言语清净’,身体的动作是柔软又谦和恭敬,可消除平日姿势不良,所造成的压迫、障碍。这样身口意三方面都清净恭敬,就可以消除过去自己身心行为不合理所制造的障碍,(消业障),这也顺便训练在‘动中的安定’。也仿佛把水管不断的灌水、冲洗,慢慢的就可以流畅而清净,可以开发出潜能,也可以活化身体各部分的机能。

 

在我很衰弱的时候,因为肿瘤又很大,拜佛的动作是‘五体投地’—人要跪下来而且头要贴在地上,(因为‘两个手、两个膝盖和头部’,五部位都贴在地上所以叫作 ‘五体投地’。)刚开始不明白方法,作这个动作时使肿瘤和肠子挤在一起,感觉几乎喘不过气来,站起来的时候觉得天昏地暗,每拜一拜都很吃力。不过我对佛倒是有很深的尊敬和信心,所以心里觉得能拜死在佛前总是比没有拜好,总是比躺在床上病死好,就再支持拜下去。

 

刚开始一天拜一百拜要很努力才拜得到,感觉身体很沉重,稍微动一下就很喘,天昏地暗。后来有一天我知道有一位患了骨癌的王学长,她锯掉了一条腿,每天都用她仅剩下来的一条腿,单脚站立念佛拜佛,她天天都能拜一百零八拜,还能做很多的家事,我听了很惭愧就想:她用一条腿那么困难都能恭敬拜一百零八拜,我的两条腿还好好的,至少也要拜三百拜。其实您只要自己试试看就可以知道一条腿拜比两条腿拜是十倍困难!比我十倍困难的事她都有办法做到,所以我应该要更努力,所以就发了一个愿:要拜十万拜来感谢佛恩、感谢父母、师长、一切众生的恩惠,也回向苦难的众生和癌症的朋友们,大家都能够离苦得乐。

 

以为会很累,不料越舒畅轻松

 

世界上并没有人强迫我拜佛,相反地,大家都劝我不要太累,是我自己发的愿,发了愿就要作,再苦也要支持下去。然而很奇怪,并不像大家所认为的那么苦、那么累。相反的似乎越来越不累,包袱好像越来越轻了。本来一天三百拜要分好多次才能完成,后来不知道怎么了,越拜就越轻快,我也没有想到要赶速度,只是身体的重量好像减轻许多。有一种水管冲得比较干净,水流得比较舒畅的感觉,不像刚刚冲水的时候好像有许多泥沙黏在一起冲不动的样子。有一天忽然不觉中,一次就把三百拜拜完,而且七不累也不喘,就好像刚刚拜了第一拜那样。

 

杂念越少,身心越轻

 

以前我听说有一位法师他每天早上都拜三千拜。这是我很早以前听到的,当时我不信,人家说他很快就拜完三千拜,我实在难以相信,因为我自己拜得很迟钝又很沉重,怎么加速度也没有办法拜完三千拜,其他也有像我一样不信的人就去现场看那位法师拜佛帮他计算,真的看他拜得并不急迫,样子也很从容,没有赶速度加快的样子,只是看起来很轻飘,动作很流畅,好像没有什么重量,帮他计算真的是三千拜,一拜都不少,后来我才相信‘当人的妄念越减越少时,身体的负担就愈少、愈轻飘,活动越没有障碍,才能作得那么快。’,在佛门里默默这样用功的法师很多,算起来我是很懒隋懈怠的。

 

拜佛含蕴深奥医学原理

 

以前听忏公师父说:‘拜佛是最好的运动,比气功和太极拳更好’,我还不能体会,后来在拜佛中发现很多拜佛的好处,以及拜佛和医学的原理相应的关系才渐渐了解师父的话:拜佛是使我们身、口、意清净的运动,可以和佛相应当然也可以治病。拜佛和医学的关系,我们有一个另外专门的专题来讨论,在这里只简单地说几句话。

 

拜佛具‘脊椎医学’的疗效,(整脊医学)

强化内脏、增加细胞带氧量

 

现代人精神很紧张、压力大,全身的肌肉不自觉的都是很紧绷,而且因为缺乏运动,整条脊椎都很硬很难弯曲。由医学上来讲,脊椎一节和一节中间的缝隙是神经和血管通过的地方,由脊髓出来的神经是负责管理各个内脏的,如果脊椎骨一节一节挤得太近就会压迫血管和神经,哪一节的血管神经受压迫,那一节就会出问题,它所支持的内脏功能就会渐渐坏掉。因为姿势不良,肌肉紧张迫使脊椎骨太挤了,血流不通、神经不畅所以不能送充分的营养和氧气给内脏的细胞,细胞若是缺氧就容易变成癌细胞,所以和癌症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我们平时行、住、坐、卧的姿势、动作和呼吸对整个病情有很大的影响。

 

拜佛动作正确可帮助治疗,消除生理、心理障碍(业障)

 

拜佛的动作如果正确就可以帮助治疗,因为拜佛的时候要把头很柔软的低下来,低垂到下巴可以贴到胸骨,这个动作可以把脖子的七节颈椎骨一节一节拉开,所以有以下各种利益:

 

(一)脑部‘血流量’充足:因供应脑部唯有两对血管,前是‘颈动脉’,后是‘椎动脉’。此动作使‘椎动脉’不受挤压、供血流畅、供‘氧’丰富,改善脑功能。

 

(二)‘脑脊髓液’流畅:‘脑脊髓液’是循环在脑、脊髓外围,及内部脑室的液体层,它有(1)调节脑压,(2)保护脑,(3)供应营养,(4)运送废物之功能。若头、颈姿势不良、角度不对,其流动受阻,则脑脊髓如泡于不新鲜的水中,脑压也不正常,易头痛头晕。拜佛之动作可助脑脊髓液流畅,使脑功能良好,能妥善指挥全身细胞。

 

(三)使由颈椎出来的‘神经’不受压迫,功能良好:颈椎各节的神经,和心脏、血压调节及气管,和眼、唾液等五官功能有密切关系。手臂的神经也来自颈椎,若有压迫,则产生种种症状酸、痛、麻。若常拜佛、柔软垂头,拉开颈椎各节,则可治疗上述部位之病症。

 

拜佛—矫正脊椎,消除腰酸背痛

 

拜佛拜下去(俯首、弯腰、曲膝)的时候是用‘脚跟’作为支持点,以脚跟支持是‘自然物理重心’,肌肉才不必紧张吃力。胸腹部先尽量后退,(至能见后脚跟),才把腰弯下去,最好弯到小腹也可以贴到大腿,这个动作可以把脊椎两旁的肌肉都拉长放松,使得脊椎的隙缝可以拉开,这样对整个内脏和血流神经有很大的改善作用。整个拜下—跪的动作中,身虽动,而重心保持不动(一心),(动中定)。

 

又拜佛中〈可参考附图(一)〉眼睛勿闭上,宜收摄眼神,观照自己。若闭眼则姿势不稳,血压调节功能也会受影响。而且开眼与闭眼‘脑波’不同,我们拜佛是开发‘觉性’功能,开发脑部高级统理功能,并非盲目崇拜。

 

拜佛时双手本来是合掌,但是跪下去之前把双手先放开放松,按在地上作支持,然后膝盖才跪下去。跪下去之后脚底要翻向上,人就坐在后脚跟内侧的中间(拉开足踝关节,同时刺激活化淋巴反射点),然后上身俯下来把眉心印堂的部位贴在地上,要注意始终眼睛要打开。这个动作可以矫正我们的脊椎,因为人类为了要维持站立的姿势所付出的代价就是腰酸背痛,一般人站立的时候,腰的部位比较紧张,所以腰椎都会向腹部的方向塌进去,这样会使腰部的脊椎一节一节挤得太紧造成压迫的障碍(而影响腹腔中器官如:肝、胃、胰脏、大小肠、肾、膀胱......等功能。)。拜佛可以清除这个障碍,也就是‘消业障’—矫正塌进去的腰椎,使再度向背部的方向移出来,也就是把挤得太紧的脊椎都推开,清除压迫。

 

拜佛—增加肺活量,打开心量,并开发自觉之力

 

拜佛,跪着头将贴地的时候,同时两只手很柔软轻松的向前伸出去准备来接佛(双足),手大概伸到离头顶一个拳头的距离。同时两边的腋下要尽量的张开,它的意思是打开我们的心量,也增加肺活量,也就是增加肺部交换空气的量(增加带氧量)。在手伸向头部前面以后就把手心翻向上面,这个动作表示‘我决定要转变自己的心境,来迎接佛的光明’,也是‘我要掏尽我的心来供养佛,一点都没有保留’,这个时候要观照我们的手指头,像莲花的花瓣那么柔软轻松,不要用力。以双手的莲花来接佛(双足),这个动作是提醒我们莲花的开放并不是靠外面的力量,而是靠内部自觉的力量,我们的心花开放也是一样。这时候要观想大慈大悲的佛站在我们的双手莲花上接受礼拜。我们可以和佛面对面,这是多么欣喜的事啊!这时候自然由内心微笑出来。我们再观想佛放清净慈悲的光明由我们的头顶照进来,使全身全心都清净光明。一切的病痛就好像黑暗,有了光明就没有黑暗。我们再观想所有的众生都和我们一起拜佛沐浴在佛的光明中。

 

拜佛引发彻底呼吸,横膈膜强力收缩、放松,

诱导丹田呼吸;吐尽陈积废气,吸入清净佛气

 

我们一般人好像一直都在呼吸,但是事实上很少人知道怎么呼吸,很少人能有完整而彻底的呼吸,为什么呢?你可以观察只要人在忙碌的状态,或者心在注意外面的事情,呼吸就会受影响—变成很浅、很短的呼吸,甚至有时候会在半停顿的状态,尤其心情不好,生气的时候,这种呼吸会使体内肮脏的空气没有办法吐出来,换新鲜的空气,所以久了以后就会累积污浊的空气在体内,而缺乏氧气,细胞缺乏氧气就容易发生癌病变,所以容易得癌症,我们拜佛可以调整呼吸,使呼吸更彻底又完全,所以拜佛也是很好的‘气功’。我们拜佛拜下去的动作会使得我们彻底‘吐气’,使全身及肺部污浊的空气都吐得干净,而五体投地的时候,因为全身放松,肌肉放松就没有阻力,在没有阻力的状况下自然就会有很深很完全的‘吸气’。根据‘血液动力学’原理,血流也因为深吸气的吸引作用,很顺利地流回心脏再打出去。我们每一个细胞都能在拜佛中得到丰富的滋养和氧气,以及极乐世界快乐欢喜的气氛。当拜好要站起来的时候,必须趁着吸气的时候运用吸气的力量站起来,就会很轻不必费力。

所谓‘永远快乐无忧’,就是每个‘现在’快乐无忧
现在不开心造福大家,长命也没用

慢慢地,我感觉到原来一千拜、一万拜都不过是眼前一拜而已,根本不需要去挂碍,更不必费心去想下一拜,享受眼前这一刹那和佛面对面的时光就好,古人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万古以来广阔的天空,就是眼前你,看到这一时的风月,每一个一朝风月都是万古长空。所谓‘永远快乐无忧’就是每一个‘现在’都快乐无忧。假如现在不能够开心欢喜地发挥生命造福大家,那么说实在,争取明天也没有用,争取更长的生命也没有用。我还是喜欢一句老话—‘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今夜我仍要在园中种满莲花,以清风明月的胸怀,歌咏阿弥陀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