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金刚经语境

(2009-02-06 03:39:12) 下一个
http://www.neixue.org/bbs/viewthread.php?tid=693&extra=&page=1

源自豆瓣:

究竟什么是道呢?究竟达到这般若智慧是个什么样呢?

        1) 金刚经以及其他般若类的大乘经典,其语境是构筑在对小乘学说和实践的批判和超越上,所以正确的读法是先大致了解小乘的一些关于修行与实践的理论,然后再来看般若经,可能其中意义所指会明确清楚很多。比如说,小乘说要布施,大乘就说,要行布施,对的,但是不能执著于布施的行为,在行布施时,人,我,施物都要用无所著之心来看待。

  2)要准确地把握般若系经典中辩证的思维(而不是一味说空的顽空),学人需要先研究透佛家的缘起理论和龙树的《中论》,那么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不会如你那般简单理解了。我这里拙劣地解释一下,但真意恐怕语言难表,需要体悟而得:万事万物,乃是诸缘和合而成,只有现象,中间本无恒常不变的主体存在,故而说空,但虽然如此,体无而相有,从俗谛的角度观察,现象本身是存在的,并且能够为吾人的人生带来种种苦乐的体验。真正的智者通过佛家的种种实践(例如止观等),应能够进入到对事物实相的真实理解中,而此种理解非思虑所得,而是当下之直观反照,进而对一切事物无所执著,从而每时每刻在自在之中,无物能够系缚心灵,这就是般若之智了。

  至于道,也不必作凭空玄虚之想,就是八正道、六度、四摄、三学。去做了,就是在正道上。

  3)这里需要强调,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包含哲学的成分,但仍然不能不归结于宗教性的实践活动,光阅读经典,是进入不了,也体验不到它的学说的(例如般若智),必须去实践,才能有体验,就好比看菜谱,绝对无法知道菜的滋味。



源自: http://www.neixue.org/bbs/viewthread.php?tid=693&extra=&page=1


《般若经瑜伽释》

首先,我对清净先生的的《了义疏》与《心经颂》等,开始并未一读,承藏师慈悯,赐贶一书。是为披阅缘起。当我接到这本书时,已经的大雪纷飞的时节了,正是学校放假的时候,得以静心一读。是为披阅缘起。我是怎么分配读经次第的呢?七点多钟,洗漱完毕,翻经起读。有时分时间,有时不分时。好在冬天里,日子长,吃饭等不包括在内,余下的时间都是披阅的时间。

清净先生在判合大经时,用的是三种方法。窃不自量,也判为三:一,广引圣教。二,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三,依文随释。


在广引圣教中,起首的是经纬分明。经是用唐玄奘法师法师在玉华宫译本。纬则是用晋时罗什法师译文。相互配合,很好的反映了中国四大佛典翻译家的风格。罗什法师的译本是如同九方相马只重其神,至于皮骨间则蔑如也。这也难怪,魏晋间重风骨,以简为胜。《大智论》刚译出时,道安法师以为“芜秽”。大多是因为罗什法师华言不备,所以引以为恨。师常说,翻译时,好似好饭时,为别人嚼碎,再吐给他人吃,带来人的呕吐。所以我们不能求备于罗什法师。只能把眼光引到玄奘法师身上,这一点,清净先生在大经的讲词中,就说得淋漓之极,不用小子多言。但请朋友们注意,那就是清净先生,在梳理大经的同时,是采用了无著菩萨的颂。那是什么呢?《能断金刚般若论》(唐义净法师译),这一本论本,我想是值得大家注意的,也是要细细研求的。最好能先过过目,或者是在读的时间,把颂本研求一下。这样,才不空入妙高山。当然,此经说,妙高山王不自为大相,所以无大相可得。这是后话了,兹不及赘!此外,清净先生在谈及经文时,无一不是引诸圣言量为鹄的,一言一句,无不是交代了来历,一经一纬相合相成。论者,缝缀也。我从清净先生那儿得到了很好的说明。从开经的如是我闻中,清净先生随次引到了唯识,原来佛的说,或是佛说的名身,句身,及一切能诠所诠,皆为佛之大悲变现。故而一扫盲目崇佛而以一句“弥陀”诖误终身者。所以每每注不破经,的确是两汉章句的作光。让学生心里很感动!


第二,依教广成中。每每都有可看到,清净先生用“三性”巧解连环三句。如同有人说,这我早就知道了,因为序文中就提到了。那我要轻轻的跟您说,千万不能放失,一部大经中,依他是唯识相,圆成是唯识性。以佛之金刚定,断无间烦恼相(相即想。注:可参见秋一先生谈金刚经三义)。细微能变未能伏灭,所以引佛之般若,以加行趋入,斯可谓善学般若者!


三,依文随释。这是个难题,注的太深了,浅学之士,几不能成句逗,太浅了,又加以述尽深意。但清净先生在注心经时,很有方法,他先以颂释提纲挈领,再后以判文总述。后再细说。真有所谓“所说无畏”,读后心中无尽赞叹,彼真所谓三业净清者,三十论起首有皈敬一颂,言,“稽首唯识性,满分清净者。”基师《述记》中详说三业清净意,如清净先生,可谓善说大乘法要者!


第一次读完全书,头尾一起花了三个星期。再读一次是花了三个月零二十天的时间。也做了一点小笔记。我有一句心里话,想说各位朋友,那就是,读佛书不能求快,因为不是小说,不是散文,也不是诗。更说不上戏曲。所以浮浮的看上几眼是得不到什么的。真能深入经藏者,以学乘奥义者,其意志力就足以自持。“毗婆舍那”并不是离于身外的。切记于此!如果我建议,盲目者与没有思择力的人,最好不用奢谈多读内典。而近于哲学思辩者,于内学应极力求治,以明宇宙的真正本源,以佛陀之依止而依止,以期成正成为一个真正的随学者。

记得读在读经的时候,大雪纷纷,一时间似有什么感触,又难以言喻。后来忽忆起,禅家常举的药山让十人禅客送庞居士下山,途中下起雪来,庞公问,这一片片雪飞何处?十人反问庞公,飞向何处?庞公打了他们,然后说,“你们这样做禅客,阎老子(阎王)不放你在!(潜意是你们辜负了僧人的称号,呕血无极。)这一片雪飞向何处啊?这是庞公在引人上竿,笨笨的禅师却上了台,反问说,飞向了什么地方?他知不知道,当他刚开口时,早已错了。如果按着禅家的习惯,下一则转语的话,可以这么下,问的人是谁?唉!好葛藤!我的头上也被打了一下!

引《楚辞*涉江》如下:“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而承宇。”爰以为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