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飞的蜂鸟

蜂鸟有极强的飞行能力,它们能敏捷地上下飞、侧飞、倒飞,还能原位不动地停留在花前吸食花蜜。蜂鸟翅膀扇动极快,每秒钟达80次之多。
个人资料
正文

& 周末读书:“我脑海中的意大利人"

(2008-02-29 08:45:46) 下一个
周末读书:“我脑海中的意大利人"

原文在:http://www.shfao.gov.cn/wsb/node26/node31/userobject1ai1716.html

我脑海中的意大利人

  我的职业性质,促使我必须深入了解意大利、仔细阅读意大利人。参加工作已经八年了,虽然时间不算长,但也不算短。在我的脑海中,日积月累,已经储存了许多难忘事件的片段和典型人物的画像,虽不一定精确,但也有血有肉。

  一、热爱中国文化的意大利人。意大利人热爱中国,这可以从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喜爱、学习中文的热忱中表现出来。

  在接待意大利团的过程中,我曾遇到一位“中国通”,她貌不惊人,只有26岁,爱好东方文化研究,已经3次考察全中国。她对中国的历史、文化、艺术简直无所不晓。她不时向我提出有关中国历史和边远地区生活风俗的疑问,其中有些知识我还是空白。在博物馆里,面对着商代的青铜器、宋朝的瓷器、千奇百怪的古代雕塑的传说等等,她不用Inform讲解机,而执意要我亲自解说。离开博物馆,她又继续向我“请教”,甚至问到年轻人的择偶观。“书到用时方恨少”,我终于尝到了知识贫乏所带来的痛苦!这位“星”变成了我的指路明星:只有掌握更多的中国文化,才能满足热爱中国文化的意大利人的愿望啊!

  2002年在意中友协工作时,有几晚我住在意中友协主席蔓菁尼家里。走进她家的客厅和书房,就像进入了一个中国风情艺术展。只见四面墙上挂着梅、兰、竹、菊的中国画和佛教道教的画,甚至还挂着一件清代的皇袍。玻璃柜内、茶几上、书桌上、窗台前、甚至橱顶上,到处都摆放着中国的摆设,如各式中国瓷器、漆器、丝绸刺绣桌布、小狮子等工艺品。书架上堆满了介绍中国的书籍及资料,如:《中国》、《中国和她的人民》、《中国人的爱情》、《长征的故事》、《我的前半生》、《在中国旅行》、《老子的学说》、《儒家学说》等等,甚至还有一套红皮“宝书”——《毛泽东选集》。我立即感到,意大利人真正爱上了中国,进入了中国的文化,而我对中国的了解,某些方面恐怕还比不上她们,真是惭愧之极啊!

  在意大利,对中文和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人很多。有人告诉我:每年从威尼斯大学、罗马大学、那不勒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学生,一共有 200人之多!我结识了一位罗马大学的中文女专家,她是意中友协汉语班的老师,她向我请教:一首中文诗里的“铁锤”2个字是什么意思?有什么象征意义?哦,意大利学生学习中文比较深,有点偏,但学习精神令人敬畏!

  有一天,意大利电影协会秘书长、一位有着童心的老人给我送来了一束美丽的鲜花,他说要感激我,因为我为在中国举办“意大利短片展” 找到了中方合作伙伴,发去了邀请信。鲜花上有中文卡片,上面写着:“这束花会谢,但你不会谢,因为你是一束鲜花!”中文笔迹很幼稚,语法错误也很多,后来才知道他为了工作需要,正在从ABC开始学习中文。

  房东丽塔和我经常扯到深夜12点。她对中国、上海的一切都十分好奇,老是问个不休,为了满足她,我索性照着上海带来的书籍和画册向她一一讲解,后来又干脆把书籍和画册送给了她,她才暂时罢休。

  意大利的中国餐馆的菜肴,虽然作料很好,但调弄得十分难吃,根本比不上上海的烹调手艺,甚至比不上爸爸妈妈的家常菜的味道,但是意大利人一个个都啧啧称赞,都说好吃好吃真好吃!我心想,欣赏中国的食文化,恐怕也是意大利人对中国历来有好感的原因之一吧!

  

  二、对中国人友好的意大利人。意大利人对中国人很友好,似乎是有传统、渊远流长的,那可以追溯到马可波罗或更久远。在街上,在公共场所中,当意大利人看到中国人出现时,经常会报以友善的微笑。有一次我们的代表团步行在圣·马可广场,许多意大利人竟然自动地为中国客人分出一条小道来。当然,意大利人对那些不讲文明、不讲礼貌、不讲诚信的人,是很瞧不起、很不友好的,不论其国籍如何。

  我认识了一位善良可亲的鲁易奇医生,现年76岁,是一位喉咙和呼吸道的手术专家,也是第一位满足我的工作需要,寄给我意大利字典的人。他的儿子很小时从楼梯上摔下来不幸身亡,太太也已去世,退休后经常出国度假。当她知道我喜爱意大利歌曲时,就经常跟在我的身后轻轻吟唱意大利歌剧选曲。我们在罗马郊区小饭馆自助式用餐时,他坐在我旁边,为我拿这取那,仔细介绍每一道菜,使我掌握了许多难啃的意式菜单的单词。在交谈中,我了解了许多意大利和意大利人的情况,当然他也了解了许多关于中国文化和改革开放后的新貌。虽然他属于中右派,但对中国人一样十分友好。告别时他对我开玩笑说:“千万别参加明天的游行(注:左派游行),否则我枪毙你!”典型的右派语言!说着还做了个“枪毙”的动作。

  罗马的加里波第广场是导游书中最后一个我还没去过的景点,由于是高地,空旷而冷清,我在恍惚迷离中失去了方向。这时,我遇到了一对老年夫妇,开始他们以为我是日本人,但当他们得知我是中国人后,立即显得非常热忱,执意要用车子送我过去。老头名叫维吉奥(Virgilio,古罗马著名诗人的名字),老太名叫丽迪亚。后来老头边开车边说:“中国人很友善,他们对人的诚意是发自内心的。”此时我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又马上加上一句:“意大利人也很友善,中国人和意大利人是有缘分的。”可见他们对中国非常友好,一直送我到景点,还互相留了地址,才开车离去。我还建议他们来中国呢!

  

  三、具有艺术特质的意大利人.意大利的具有独创性的城市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电影、戏剧、服装设计、室内装潢等文化艺术遗产和实用性的艺术产品,都说明意大利人具有天生的艺术特质。

  仅以音乐为例。据了解,现在世界上都在使用的音符,是公元1000年意大利音乐家圭多·达莱佐发明的。意大利为世界乐坛奉献了很多乐器,如钢琴、古提琴、小提琴、大提琴等。威尔第、普契尼、帕格尼尼、多尼采蒂、贝利尼、维瓦尔第等等很多音乐家更是蛮声乐坛。怪不得我在意大利时,经常看到有人边走边唱,在公共广场上,也经常遇上唱歌奏乐的人群,比如在共和国广场的地铁进出口,一直有一对男女卖艺者,边弹吉他边唱二重唱,曲调及和声非常动听,可算是个民间艺术家了,只可惜行人行色匆匆,既不感叹,也不怜悯。歌王帕瓦罗蒂、盲人歌唱家安德烈·波切利和一大批演唱家诞生在意大利,也就不足为怪了。

  记得在大学里实习时,有一次我在车上因一下子找不到话题,大有陷入冷场的危机。幸好我想起法国音乐家圣桑的话:“音乐始于词尽之处”,为什么不加点音乐呢?于是通过话筒,我唱起了那个永恒的那不勒斯旋律——《桑塔·露齐亚》。我的歌声立即唤起了外宾的情绪,他们跟着我大声高唱起来,一曲连一曲,我与外宾的心灵距离一下子缩短了。在一本杂志上,我看到这样一句话:“音乐是意大利人的根”,于是我悟出,与意大利人打交道,会唱歌是一个法宝。

  还记得有一位来自那波利的长满胡子的老人,当他听说我非常喜爱那波利民歌后,居然一刻不停地紧随着我,用他那独特的男高音对我不停地歌唱。唱完一曲之后,还朗诵一遍歌词大意。他甚至把宾馆大厅当成了歌剧院的舞台,高昂地唱出了那首永恒的《杜兰朵公主》选曲——《今夜难以入眠》。虽然,他的嗓子算不上优美,但是他对音乐无比热爱的激情和演唱时感情的完美流露,甚至可与帕瓦罗蒂媲美!

  歌德在评论意大利时说:“欲知诗歌之精神,须知诗歌之国度;欲知诗歌之灵魂,亦须至诗人之家乡。”意大利的独特气候、自然风光赋予了意大利人的创作灵感,意大利文又是一种悦耳动听的语言,天然适宜诗人情感的表达,因此意大利诗歌很发达,与音乐完美相合的歌剧也就很发达。据说,有一次美国某歌剧院到罗马演出,竟然被意大利人喝倒彩,可怜的女演员当场哭了起来。

  音乐,不愧为最美好的语言,因为她不分国界、不分民族,是一种“通用语言”。无论何种肤色,身处何方,她都能唤起人们的兴致,穿透人们的心灵。音乐,又是最容易的语言,她只有8个音符,但用8度的8个音符,能构成40320种结合,能够千变万化,形成美妙的旋律,而其中没有一个音符是重复出现两次的,因此人类有多少种感情,就可能出现多少种音乐。意大利音乐发达,说明他们的民族,是感情丰富、热情奔放的民族。

  

  四、喜欢闲聊、不守时间的意大利人。因感情丰富,意大利人在有些时候和场合便会缺乏理性的制约。在我接触意大利人时,经常会遇到组织观念差、不守时、部门之间沟通少、个性张扬而缺少集体主义约束的现象。有个说法:意大利人喜欢边走边谈,如果有3个意大利人在谈话中忽然停下步来,那么,后面的人便会立即围上去说个不停,后面走路的人就会无法前行,再重要的任务也就暂搁一旁了。

  有一次,下班后我从超市回到住处已是十九点三十分,天还亮着,因为罗马正在实行夏时制。我看到附近咖啡馆的周围有许多老人及中青年人的身影,他们中有左派、右派、中间派,从远处看来东一帮、西一派的,正坐在椅上或站在那儿高谈阔论,争论不休。因为意大利人有音乐细胞,所以他们的手势和语言配合得极好,甚至手舞足蹈,真是典型的意大利人的闲聊生活方式!当然,其中绝大多数是男人。类似镜头在意大利电影中也能经常看到。联想到意大利游行多,我在罗马经常遇上,看来是有因果关系的。

  意大利人宴请不守时、集合不守时的现象经常可能发生,给人以难以控制的散漫的感觉,经常为我带来麻烦,使我感到吃力和无奈。有一次,领导上安排了一个重要的宴请,早已预定时间,为了确认,我又特地事先一一叮咛,但时间到了,意大利人却拖拖拉拉、三三两两地姗姗来迟,10分钟后一点名,还少了一位,我立即到客房寻找,原来,那位先生正在欣赏电视中的美女,还嘻嘻地对我说:“啊哈!罗伯特·朱丽亚(美国影星)的大腿真是太美了!”

  此时,我不禁想起了有识之士的经验性的总结:欧洲如同天堂,在天堂中有英国的交通警,德国的管理,法国的厨师和意大利的生活方式。欧洲如同地狱,在地狱中有英国的厨师,法国的交通警,德国的生活方式和意大利的管理。

  据说,德国人和意大利人成为民族性格的两个极端,有人说:“德国人受到尊敬,但是不被人爱,意大利人被人爱,但却难以得到尊敬。”热情的意大利人与理智的德国人可以成为朋友而相补,但难以建立家庭而生活。

  

  五、意大利人剪影一组。在我脑海中,还存有懂得享受生活、富有激情、容易激动、热情好客、家庭观念较重、对女人温柔体贴等意大利人的影子。

  有一位来自米兰的退役海军军官,对中国的食文化情有独钟,只要是中国的特色菜肴,他都希望品尝一番。途经豫园“南翔小笼馒头店”时,我刚说完小笼馒头的皮特别薄,味道特别鲜美时,他便一个箭步地紧跟在排队的人群之后,说一定要尝尝它的美味。足足半个小时后,他终于捧着半斤小笼馒头,乐呵呵地从人群中走来,然后傻乎乎地问:“怎么吃啊?”我说:“当然应该用筷子喽!”我立即帮他找来筷子,教他用筷子夹的动作,但他夹来夹去老是夹不起来。后来干脆只用一根筷子戳着吃,一不小心,油水溅了出来,西装上衣沾满了油腻,但他毫不在意,还连声说:“Molto squisito!”(真好吃!),望着他那乐天的样子,我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

  三八妇女节快到了,为了筹备庆祝,意中友协秘书长带我去了位于郊区的仓库。乡下的风光很美,蓝天丽日下,到处有树木、村舍,山坡上开满了野花。在意大利,含羞草是女人的象征,每到三八妇女节,人们纷纷向女人们献上这种黄色的小花,以表达由衷的祝愿。我们俩爬到山坡上采了50支含羞草,以便在晚上献给女来宾。晚宴上所有的美食,都是男人们分头烹调的拿手好菜,女人则成了贵宾和男人活动的中心,享尽了来自于男人的温情与体贴。

  弗朗西斯卡是我的朋友,今年20岁。14岁当志愿者时,她教社区里的一位中国小朋友学意大利语,从中国人哪里感受到了中国的气息,从此对中国的一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5岁时,她参加了意中友协的中文课程的学习,共学了5年,以后又成了罗马大学数学系的高材生。如今,每当我回想意大利的时候,闭上眼,她的身影就会出现:身高1.8米,像个男孩子,走路一摇一摇,头发一甩一甩的,喜欢健身,渴望爱情,喜欢中文,热爱中国。意大利人啊,和他们交朋友,可以分享他们的生活激情;但是,和他们一起共事,却要忍受他们的自由散慢和缺乏理性。
来源:友协欧美处 作者:林晓盈
【关闭窗口】 【回到首页】 【打 印】


上海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 版权所有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