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变中国心

混迹文学城已九载,神交爱护华夏之网友,扫泼向故国之污泥 (人勤笔拙,转贴为主,请作者见谅)
正文

厚道与尖酸:退休老者与北大教授对待烈士的差别 ZT

(2007-01-17 16:37:18) 下一个
厚道与尖酸:退休老者与北大教授对待烈士的差别

--------------------------------------------------------------------------------

作者: 云淡水暖



这两天的CCTV《东方时空》节目的“百姓故事”栏目,讲了一个百姓的故事“未
发出的阵亡通知书”,山西太原一个普通的退休检察官,68岁的王艾普,王艾普
老人据说是当地战争文物的收藏迷,1996年春节,一次偶然的机会,王艾普老人
在旧书地摊上发现了一本“太原战役阵亡将士登记册”,其中有84份尚未发出的
“太原战役将士阵亡通知书”。

王艾普激动不已,爱不释手,如痴如醉(王艾普说:一看我当时就傻眼了,其实
就控制不住了…战役这一个东西,本身就对我刺激太大,一看就出现了失态的现
象,这时候也不挑书了,只要看到这一本翻。),旧书摊的主人一看,这种生意
铁定要敲打了,立马拿糖,少于3千不卖,而王艾普的工资当时是300多元,最终
,王艾普花了相当于一年的收入买下了这本登记册。

事情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王艾普老人投入了全部的心力和全部的个人财力张罗着
为烈士寻找家乡和亲人,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阵亡通知书送到烈士的亲人手中
。这件事整整坚持了10年,至今仍然在坚持,10年中,王艾普老人通过种种途径
,甚至是亲身走访,成功地找到了20几位烈士的亲属。在记者的镜头下,烈士的
亲属们激动万分,溢于言表,一位李姓烈士的侄儿,甚至当众给王艾普老人跪下
,因为这里头有烈士亲属们数十年对一个亲人的期盼、等待所积淀出来的无尽的
情感。

王艾普解释其行为的动机,是因为其自身的经历,一位其当兵时候的战友,在战
斗中为掩护其牺牲了,但当其转业后去寻访这位战友的家庭的时候,却因为当年
资料在邮寄途中遗失而断了线索,王艾普老人大概就把这份无法了却的心愿,寄
托于这84份未发出的阵亡通知书中。王艾普老人10年如一日在苦苦“挖掘”着哪
怕是点滴的线索,不离不弃,无怨无悔。

而同样是山西,同样是一位烈士,也同样被“挖掘”着,而这种“挖掘”的层级
要“高”很多,是某电视台的《翻阅日历》节目,主持人是赫然的北大教授,其
实就电视台播出的节目本身来看,毫无问题,所谓的“新鲜”都早已是昨日黄花
。而有意思的是,北大教授在节目中不讲,却在自己的博客中津津乐道什么“收
获颇丰”,都是些什么“颇丰”呢,一是“坊间”有谣传烈士“尿裤子”是“不
尊重历史”(这是在辟谣还是在广播);二是在“万恶的旧社会”,女性烈士没
有“补品”吃,怎么有1米70高(“旧社会”、身高也成了调侃的材料);三是
“最具震撼力”的,烈士并非死于“国民革命军”,而是死于“乡亲们”之手,
而且“乡亲们”解放后受到“各种惩罚”(从行刑者的具像引导到“国民革命军
”的孰是孰非)。

比较之中,高下立现:

其一,王爱普老人的行为,并无半点“收益”,甚至将自己的房子抵押了7万元钱
用于寻访烈士亲属;而北大教授在教书之余在电视台走穴,收入颇丰,据其自己
说,300来万的住房,可以两年之内买下。然在电视镜头前道貌岸然地讲述了烈士
的“逸闻”拿报酬在前,在博客上油嘴滑舌地调侃烈士的“颇丰”资料制造轰动
效应,言辞尖酸刻薄,台前台后,于名于利,都“吃定”了烈士。

其二,王爱普老人的立场是清晰的,其表达了自己的简单心路,就是这些烈士们
是为国家、为民族的解放事业献身的,自己的出发点是为自己、也是为社会做一
点对烈士有益的事情;北大教授的立场是暧昧的,“无论俺们是否支持半个世纪
前的那场红色革命,事实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勇敢无畏总该得到钦佩,尤其是一
个15岁的女孩子。这一点,俺们节目毫不犹豫地予以肯定,这是令人震撼的死。
”,好一个“无论”,好一个“这一点”,决然模糊了最基本的是非,而这种暧
昧似乎意味着另外一种“坚定”。

其三,在王艾普寻访烈士亲属的过程中,作出的考证工作,丝毫不亚于一个教授
的所谓“学术研究”,比如,资料的真伪、地点的考证、人物的落实等等,最后
都落定在一个“真”字上;北大教授也摆出一副“学术”的架势,也言之凿凿地
美其名曰“真话”,但其浮现出来的轻浮却令人侧目。

王艾普老人一脸的厚道,北大教授也给人以“厚道”形象,但厚道与尖酸,已经
在事实中定格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