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爱是什么!

(2011-07-27 03:50:50) 下一个
《灵性的战士II:将色欲转化为爱》 —— Krishnapada Swami 我们都想得到一种无条件且为永恒的爱——一种超越美貌、智性或任何肤浅品质的爱。希望被爱,只因为我们的确被爱着。同时,我们都有一种自然而内在的将爱与人分享的倾向。这种对爱的迫切需求起自于我们本是永恒互爱的生命,我们的灵魂是充满知识和喜乐的。尽管因处于物质躯体而暂时为物质能量所覆盖,我们的天性内在却是神圣的,并且一直在寻求着含有真正充实的灵性王国中那种充满喜乐的爱。但似乎总是有些什么问题。纵使不断寻求,我们仍是常常体会失望,并发现爱的体验是短暂的。虽然已经努力,并在诸多关系中失败了,我们仍坚持相信那个合适的人还在某个地方。只是由于某种神秘的原因,我们好像还没有处于恰当的时间和地点。 世界需要着爱 当今世界无数的人从来也未曾感受到真正被爱过。尽管深深地渴求着,他们并不知道到底什么是爱。事实上,在日常关系中,“爱”一词的概念已变得相当模糊,甚至还暗示着某些大相径庭的意义,如对需要的控制。例如,爱的概念通常被限至一种仅是处于躯体层面的交流,或者一种试图从某人身上得到满足的过程——必要的话还施加暴力。这不是爱。这一问题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我们寻求答案全找错了地方。一个没有灵性核心的社会缺乏让一切运转的“宇宙胶水”。而爱便是这宇宙胶水,当我们学习去彼此了解和交流并最终发展为与至尊人格首神的交流时,爱便将我们连接在了一起。现代社会似乎已遗忘了这一点。但更深地看,尽管爱的体验经常误导我们,我们仍然知道爱是与生俱来的权利。这就如有一个人在我们面前挥扬一种芳香诱人的东西却又让我们无法得到。我们想要它,也知道它是可得的,却又总也不太能抓住它。于是我们便去寻求某种替代品,希望在财富,名声或权力中找见快乐。让我们来首先通过检测爱的反面而更深地研究这一切的运作。 爱不是索取 真正的爱无关于个人利益,而是关于人与人之间交流的质量。当我们只是想到自己,并试图安排得到想要的东西时,这便不是爱的表达。无条件的爱决不建立在索求的基础上。相反,它是一种给予的体验,一种每一位参与者力争更为慷慨地与人分享的快乐的行为。这一点对于一个经常将爱等同于色欲的社会来说,是特别相关的。色欲提供了我们所能体验的最大快乐之一,而我们也在尽可能多地享受着它。事实上,每一种影响知觉的主要努力都是建立在性诱惑的基础上的。不幸的是,这种奴役人类文明的尝试却是太成功了。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现在无数的广告都在刺激公众的性欲以促进销售。因此,人们都专注于外在,而并不重视对彼此或自己的了解。其实,由于他们无法超越这一“躯体游戏”,他们的知觉便依然为其躯体的情欲所奴役和征服。但爱并不相关于我们能从别人身上得到性快乐的数量。爱与性并无关系。人们经常说“我们来做爱吧,”他们其实是在说,“我们来性-吧。”如果相信性便是爱,那么乱lun也便可以接受了,因为如果父亲爱女儿,他也便会自由地与其性-。而乱lun在全世界也的确越来越普遍。前面我们也提到过性的诸多受害者是如何伤痕累累,有时甚至是以生命为代价的。爱与剥削无关。它不是一场生意交换,也不是一种需要两人行动而互相平衡的计算系统。相反,爱表达的是对于别人福利的真正关怀。在这个认为人们的行为背后都暗藏动机的呼叫“给我”的社会里,这一点是不易理解的。我们通常会安处于一种安全的关系中,这种关系就如生意一般运转着:“你满足我,然后我满足你。”不幸的是,合同中一旦出现骚乱,我们便准备去寻找另外一种关系。终极来说,真正的爱与别人说什么,做什么并无关系。它建立在我们自己——而不是另一个人——的基础上,它是一种关于我们是什么,拥有什么,以及能分享什么的一种表达。当爱某一个人时,我们便会想要为那人做些什么。如果真的关心自己的丈夫,妻子,孩子或朋友,我们便会为每一个服务对方的机会而激动。而一当付出服务,我们甚至会更为激动,因为看到自己已作出帮助,我们是快乐的。当困难来临,我们会迫切希望为所爱的人作些什么以展示关怀和承诺,而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爱不是一种感觉 我们大多数人认为爱是一种感觉,会因环境而有起落。但真正的爱和我们的感受如何并无联系,它也不依赖于任何外在条件。真正的爱是神圣的,并且不能独立于其源泉——神而存在。爱不是一种如水龙头般可以开关的东西。在社会中,通常我们并不懂得这一点。一对男女可能会发下婚姻的誓言,然后在几个月或几年后便改变了注意。处于此种知觉状态下,我们不断向外寻求着某种东西,而不是从内在叩击爱的泉源。尽管我们偶尔会被某人的行为所扰,真正的爱依然坚固,因为它的基础比仅是情感远远深刻许多。当爱为脆弱的情感时,任何混乱可能便会立即将我们所爱的对象变为敌人。许多人都很难和别人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起初的陶醉一旦消失,他们会发现这种关系只是一种回应而非积极的表达,于是他们感到失望。积极的人有着以洞察为中心的原则和一种哲学倾向,而被动的人则专注于自我中心的利害,如吃、睡、防卫和交配。消极者从个人享乐看待一切。对于他们,爱是一种可以增进他们福利的感觉,因此,一当他们没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他们便将撤退。 另一方面,当真正去爱时,我们并不关注自己。爱是一个动词:我们强调、欣赏、分享、帮助和给予,却并不努力去感觉愉快,或者控制环境以增加自己的乐趣。 爱并不总是令人愉快 因为爱并非由愉快的情感来作定义,痛苦也便可能是爱的一个主要部分。尽管我们大多数人宁愿体验快乐并祛除痛苦的关系,这种态度乃是建立在想要满足自己感官的基础上的。真正的爱的确能带给我们巨大的快乐,但它同样能引起极度的痛楚。稍稍检测一下自己的生活,我们便会注意到最大的痛苦几乎无可规避地来自于我们和所爱的人的关系。或许是试图给予而没有得到充分的赞赏,或许是想要建立一种爱的关系但不知何故却未能如愿。谁能忘记被叛,失望,忽视或被弃的深深的伤害呢?同时,我们最大的快乐也是来自与别人的关系。爱是最具治愈力的,而它同时又能让我们在痛苦面前如此脆弱。在一种爱的关系中,我们生活中每一个困难都成为荣耀和服务于主的挑战。当我们关心着某一个人时,艰难是美妙的,因为这证明我们需要更多交流。由于伴侣没有带着一种爱的情感来接受我们的语言或行为,我们便感受到一种爱的需要。这于是给了我们一个极好的的机会去服务对方并维护其福利。当处于主动位置时,我们欣赏一切。但一当事情未能如愿发展,我们便可能无法容纳自己的伴侣。每当怀疑这种关系时,我们便会扭身不顾。这些怀疑之所以出现,是因为我们缺乏强烈的信心或感觉不安全。我们通常会将自己的恐惧投射到伴侣或周围的环境,我们可能会猜疑地想“你这是什么意思?”有的人不论发生什么都会保持一种负面情绪。我们作为灵性战士的目标是变得如此富有爱心,以致似乎没有什么能骚扰我们。处于此种境况,我们便丝毫不受负面情况的影响。相反,我们对否定的评价如赞扬一样心怀感激,甚至还以爱来理解严厉的话语。起初,这似乎有些天真。但事实上,此种行为反射着对主强烈的信心,以及一种愿将我们的信心与爱分享出去的意愿。事实上,我们大家都有一种稳处于爱的能力,因此周围的一切只是帮助我们变得更加富有爱心。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灵性战士的心态。 嫉妒不是爱 然而,即便是灵性圈子里的人也常常并不理解如何去彼此相爱。尽管表面上投身于灵修,人们仍可能会去嫉妒同辈的人。例如,如果一个人灵修在进步,别的陷于物质知觉的人或许并不能为前者感到高兴。相反,他们可能会变得嫉妒而卑下。崇拜名誉,金钱以及物质舒适的人依附着生活短暂的那一部分。终极说来,他们注定无法快乐,因为所有短暂的事物都会恶化。他们是在将自己判给失落和挫折。这种对于自私享乐的追求是现代西方文化一个普遍的特征。在向顶峰攀援的过程中,由于受条件限制,我们会想,“当你失败时,我才会赢。”为了确立自己的地位,我们渴望看到别人让位。我们甚至会妨害一个潜在的对手,并相信这便是成功的途径。然而,我们应该记住,每当感到悲伤、受扰并嫉妒另一个人的成功时,我们便失去了获得灵性祝福的资格。在这类情况下,我们必须解剖自己以消溶自私的动机,这样最终我们便能达至为别人的成就而快乐和热情。我们总是会因别人的成长而得提升而不是贬低。 爱比怀疑更为强大 爱必须超越我们对灵修价值所持的任何怀疑。持久的怀疑对灵修总是有害的,它会使我们在物质幻象面前变得脆弱并削弱我们与灵性指导及保护的联系。这不是说我们应该成为盲从者,接受灵性的教义而毫无疑问。当我们前行在灵修的路途上,自然会有怀疑产生。但为了避免疑问长期萦绕的危险,我们应该在每一个问题出现时立即解决。真诚的询问能平息疑问,而不至向消极影响敞开大门以引领我们步向歧途。灵修需要强烈的热情和信心。未经解决的疑问会使躯体和心意都回到昔日熟悉的方式,并如那些吸毒成瘾者般,每当生活变得艰难,他们便回向毒品寻求熟悉的慰籍。如果信心和力量都消失了,我们自然便会回到过去的处事方式中寻求某种慰籍。的确,我们中大多数人都是瘾君子。我们强烈地迷醉于感官以及低等的天性,因为它们已经作为我们长期稳定的伴侣。当我们在灵修上不断前进,我们必须小心,不要失去平衡,否则便很可能回到旧时的生活方式之中。正因如此,我们必须尽可能即时并诚实地解除心中的怀疑。 爱的源泉 我们即已知道爱的反面。现在来仔细看看爱到底是什么以及它来自何处。爱之源泉只有在远远超越于这个物质世界的地方才能找见。事实上,深刻的爱是不可能独立于至尊主而存在的,因为他是万物之源泉和储所。那些声称有爱却独立于主的人可能会认为他们拥有价值连城的钻石,但其实他们所有的不过是同样分量的刻花玻璃。因为他们缺乏这种至关重要的灵性连接,事实上他们是一无所有的。另一方面,真正灵性化的人自然是富有爱心的。因为他们便是主本人能量的通道。当他们流露出神圣的爱,他们便自然将其分享出去并帮助别人和这种爱连接起来。我们对永恒的爱之渴望便表明我们并未处于自然的状态之中。这个短暂的物质条件并不能让我们感到充实,因为物质躯体和交流总是会终结的。想要永恒地被爱,那是因为我们本是不朽的灵性个体,对于我们来说,爱便是灵魂的表达。终极说来,所有主要的灵性传统都证明,我们是充满爱的生物,在这个物质世界中处于一种非自然状态。他们教导说,我们有这样一个机会去体验一种远多于日常生活所有的真爱。当我们有了爱,并且努力去服务别人,我们便逐渐步入了圣洁的爱的王国。当我们向别人致以此种真实的爱,我们便能获得更多。一旦培养起一种深刻的灵性关系,我们便开始体验那些曾经渴望但在物质生活中并未寻见的更大的喜悦。我们发现了一种爱,它无止无尽,不受时间环境的限制,并而完全让人充实。 无条件的爱是灵性的 那么,无条件的爱便是超越于物质考虑的。它存在于一种超越心意和躯体的领域,并与灵魂的本性相连。它的自然表达不受躯体的限制,超越了生、老、病、死。为了体验这种爱,我们必须抛开自身感官享乐的个人愿望,并且放弃只为引出预定反应而行动的努力。无条件的爱必须只是:毫无条件、毫无动机并且毫不间断的。这种爱超越一切为了处于善良、正直或道德的努力。许多“好”人做正确的事只是为了得到承认和支持。相比而言,基于无条件的爱,我们可能知道她的孩子可能不愿停止玩耍来吃饭,但是她并未被孩子的愤怒吓退,仍然唤他回家,因为她知道他需要营养。构成物质世界的元素都是上帝分离或外在的能量,和圣主的更深层次也不直接相关。另一方面,纯粹而无动机的爱超越于任何物质并能最终将我们与主的内在能量连接起来。梵文中我们谈到sat-chit-ananda-vigraha, 意思是灵魂永恒处于爱之极喜,充满着全然的知识并且沉浸在喜乐之中。深刻的爱是无法独立于知识与欣赏而存在的。没有这些品质,爱便变得抽象和概括了。即便我们通常对于某一个体抱有“好感”,我们也不可能不认识他而爱他。顶多只能表达一种模糊的钦佩而已。越是了解我们所爱的人,我们的爱便越深刻而真实。真正的爱始于对某种特定品质的认知。了解了所爱的人,我们便深刻地欣赏他并知道如何最为有效地服务于他。而如果并不熟悉对方,因为没有恰当的了解,我们便也无法有效地交流和行动。同样,如果无法深刻地欣赏主的身份,活动和愿望,我们便也不可能爱神。 圣哲的聚会 这个机械化社会充斥着好莱坞所描绘的多愁善感的爱,因而我们许多人便很难理解灵性的爱的真正含义。我么们很少有机会超越躯体关系或者不将别的任何事物视为自我的扩展。这些爱的方式是如此普遍以至它们甚至影响着我们对神的态度。我们倾向于将主视为一位能满足我们个人愿望的人,因此便也没有兴趣去毫无动机、毫无条件地无私服务于他。在一本古老而极为神圣的韦达经典圣典《博伽瓦谭》中描绘了很久以前在印度一座名为Naimisaranya的森林里,有一群来自许多不同路途的瑜伽师和伟大的神秘主义者集会。他们聚到一起讨论一个问题:“人类最高的活动是什么?”这些瑜伽师非常急迫想要寻见达到灵性进步最高层次的捷径。为了得出满意的结论,他们甚至愿意常年一起思考这个问题。尽管传统各异,他们却有着想要体验至高灵性真理的共同目标。人群中出现了一位主极不同寻常的纯粹奉献者,名为苏塔 哥斯瓦米。他对这物质世界满不在乎,甚至连衣服都没穿。他是如此深深地陷于对主的冥想,以致人们都认为他是疯子。但尽管他外貌奇特,在场的圣哲们都理解这位奇人是一位非同寻常的伟大灵性人物。在场的追寻者都是极为真诚的。在任何灵性的聚会中,发言者以及听众的真诚都极为重要。这位非凡的人物是完全无私并毫无动机的。他来参加聚会并非为了哗众,也不受制于任何特定的协议。他只是漫步走入人群,发现这些瑜伽师决心要了解真理并愿意为之从事任何仪式,灵修或学习。聚会最终达成了一个共识,即灵性主义绝不是一个信条相对于另一个信条。这位漫游的圣人并不停留在这短暂的概念上。他也没有暗指一种教导高于另一种教导。他只是讲述知识、服务和神爱比任何外在的东西都更为重要,他也解释道爱心与服务形成了自我觉悟真正的基础。当我们无条件地爱神,我们的确便祈祷减轻焦虑、抑郁和沮丧。这种祈祷并不意味着高层次的奉爱。而我们只是需要学习通过奉上无动机、不间断的服务而将爱与别人分享。 爱是毫无动机的服务 爱远不仅是一个悦耳的单词;它惟有通过行动而变得真实。我们是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爱的。如果一个人向另一个人示爱却不愿服务于他,这种爱便不深刻。它停留在理论上但并不真实。如果我们不通过动态的活动去展示自己的爱,那就有问题了。爱越深刻,我们便越会通过向爱的目标无私服务而加以表达。这种将爱理解为服务是世界上主要宗教的基础。尽管这些宗教在很多方面有浅层的差异,它们却是联结于一个中心点的:真正的宗教便意味着对神的服务。无论我们如何自称——基督徒、犹太教徒、穆斯林、佛教徒还是印度教徒——这并不特别重要,我们履行的仪式也不重要。所有这些外在的灵修方式后面的真实是每一门宗教成立乃是提供给我们爱与服务神的明确方式。尽管爱已超越观看、聆听和感受,所有这些因素或许都将合为无私的服务。当爱为无私时,我们并不寻求一种特定经历以为满足感官而从事满足私利的活动。自私的行为并不允许我们培养和神更深的联系,而是建立在“我”和“我想要的”,“我的欲望”,“我的躯体”的基础之上的。他们并不真正专注于所爱的人或服务于他/她。我们越是给予和分享我们所有的,便也越是将神置于首位,而愿意为了服务他而牺牲自己的舒适。如果拥有甚少,我们便给予一片面包或一杯水。如果只有一只香蕉,我们便将它供奉给主。如果有任何可吃的,那么那另一位也便不致饿着。当爱着某人时,我们便想献上关爱;我们急于通过为被爱者做一些事而表达内心的感受。一个男人并不只是说爱他的妻子和孩子,他给他们时间并关心他们的所需。一个女人可以声称爱她的丈夫和孩子,但如果她并不喂饱孩子或不协助丈夫,我们便有权怀疑她的真诚。有时为了获得支持或确保自己被爱,我们可以说出亲爱的话却言不由衷。这种行为既不反映爱也不表现服务。我们不应该仅是为了得到回报而说不真诚的话语。如果爱为真实,我们将自由并全心地将自己与爱人分享而不必盘思,“我能从中得到什么?” 如果爱是关于期待某种回应,如果没有得到想要的东西时又将如何呢?当我们将爱等同于感官享乐,我们便有可能因为没得到满足而愤怒、不快或失望。然而,大多数人却将条件附加进了爱,因为我们心意里位置最重的是自己的舒适。但无条件的爱却是远远超越于个人满足的,甚至愿意为了爱人而承受巨大的不便。服务是自然的。我们总是在服务于某人或某事,而那些彼此相爱相理解的人则欲通过服务而表达他们的爱。这便是为什么我们有这一黄金规则:“欲为人敬,汝先敬人。”当我们视自己为爱人的仆人时,作为爱的自发表达,我们便寻思着如何去取悦对方而并不在乎褒扬或责备。然而,不幸的是,尽管我们可能试图热情地服务,我们的动机却经常是不纯粹的;欲要获得认可或赞赏。我们必须学会尽管没有任何回应或认可也要乐意服务。应该记住,自己对待别人的方式事实上便是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因为最终一切都会回到我们身上。为什么有的人总是拥有那么多帮助和关爱呢?因为他们给予了,因此一切也相应回到他们身上。为什么没有人信任那些不信任别人的人呢?因为那种怀疑的能量完全绕回了他们自己。我们必须谨慎于自己的所为所想,因为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只会将结果带回自己身上。我们可以通过化名帮助一个真正关心的人。一般说来,当献上一份礼物,我们总会寄上一张卡表明自己是献礼人并暗示我们为自己的慷慨而期待某种程度的认可。这显然不是无私无条件的行为,因为这是建立在自我荣耀的基础上的。只有当我们意识到自己帮助别人是正确的而不期求任何赞扬和快乐时,我们才能通过无私无条件服务的这样一场考验。 变得超然 当带着无条件的爱去服务于另外一个人,我们便是在皈依于神的意愿。我们抛开了个人兴趣,不惜代价地做必要的事。由于爱,即使别人批评或发怒我们也不反击。而只是找到一种更为技巧的方式完成服务。我们继续谦卑,这便意味着关心别人并且为他们作出甚至比我们自己还好的安排,因为我们爱他们甚至超过了爱自己。这便是真正无条件的爱。这种稳定的行为便意味着我们正变得超然而不是仍只是感情用事。当我们依附于好的感觉,依附于不惜一切维持平和或者为了避免引起别人不快而容忍他们的不端行为,这是一种阻碍灵修的感官享乐形式。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真正的爱并不是建立在想要在精神,心理,以及躯体上感觉好的基础上的。这种对于肤浅方式的执着是自我中心的,因为我们只是在利用某种关系,甚至是和神的关系以获取我们想要的东西。当我们超离于物质事物和日常平庸的层面时,我们便变得超然了。通过保有清晰的焦点,坚持灵修并且通过每一天的考验,我们便提升了自己。我们不允许让自己或别人的感官等障碍来阻拦我们的前进。爱并不总是意味着得保持和一个人的联系 ,或者说得温柔而友善。有时我们必须走开或说尖锐的话,但此类行为后面是温柔的内心,因为其动机是无私的。如果我们能真正地去爱,即便当决定突然离开或停止和他们联谊时,我们也并没有停止对他们的爱。不管外表看来如何,最为重要的总是他们最高的利益。作为灵性战士,我们总是应该试图提高周围的能量。当我们练习去提升周围环境时,我们便会迅速进步,因为我们不管去到那里都是在辐射着神性。根据业报定律,无论我们给予别人什么,最后都终会收取同样的结果。因此,付出的爱越多,我们便越是能体验到爱。这便将我们带到了赋权这一话题。尽管可能想要帮助别人,我们可能并不相信自己有足够的爱可以给予。在这种情况下,居住在内心的主便会回应我们的呼唤,赋予我们超于自己物质能力的服务。的确如此,极高灵性的人并不只是依靠自己的智慧或他们正常的理解。他们深刻、真诚的投入带来了超越于自己个人限制的无尽的爱、知识和领悟。这便是为什么当我们变得愿意接受主的帮助时,奇迹便会开始发生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博主已隐藏评论
博主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