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八路军军史】

(2005-01-07 23:45:49) 下一个
八路军军史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1937年芦沟桥事变以后,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逐步形成。统一战线后,根据同国民党达成的协议,决定取消红军的名义和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称为第八路军总指挥部,下辖115、120、129三师。115师师长为林彪,120师师长为贺龙,129师师长为刘伯承。全军编制4.5万人。8月25日,中央军委B命总指挥为朱德,副总指挥为彭德怀,参谋长为叶剑英,副参谋长为左权。原红军政治部改为八路军g政治部,主任为任弼时,副主任为邓小平。同日,朱德、彭德怀通电宣布就职,决心“效命疆场,誓驱日寇,收复失地,为中国之独立自由幸福而奋斗到底。”改编后,根据中共中央抗日战争的战略方针。3万多八路军开赴抗日前线,深入敌后,与共产党的地方组织配合,展开独立的游击战争,创建了晋绥。晋察冀、晋冀鲁豫和山东等敌后抗日根据地。1940年后,日军在国民党顽固派的配合下,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多次进行“扫荡”,妄图达到摧毁八路军的生存条件,彻底消灭八路军的目的,给八路军造成严重困难的局面。根据中央制定的对敌斗争方针,八路军坚持斗争,深入发动群众,实行精兵简政,开展生产和整风运动,大力发展民兵,广泛开展游击战争。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粉碎了日伪的“扫荡”,打退了国民党顽固派的多次进攻。1944年转入局部反攻。1945年8月,抗日战争进入决战阶段,八路军、新四军和其他人民武装一起,开始大反攻,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据统计,八路军对敌作战10万多次,毙伤俘敌137万人。八路军也在斗争中发展壮大,由原来的3万余人发展到100万人。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继续为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而英勇战斗。
八路军第115师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同时将原第1军团、15军团及74师合编为陆军第115师。师长为林彪,副师长为聂荣臻,参谋长为周昆,师政训处主任为罗荣桓,副主任为肖华,供给处长为任农。辖第343旅(辖685、686团)、344旅(辖687、688团)和独立团、4个直属营、一个教导队,共二.55万余人。各旅、团主要负责人是:343旅旅长为陈光,副旅长为周建屏;344旅旅长为徐海东,副旅长为黄克诚。685团团长为杨得志,686团团长为李天佑,68?团团长为张绍东,688团团长为陈锦秀,直属独立团团长为杨成武。各旅和其他负责人是:343旅参谋长为陈士榘,集政训处主任为唐亮,685团副团长为邓华,686团副团长为杨勇;344旅参谋长为卢绍武,687团副团长为韩振纪,688团副团长为田守尧。10月中共中央决定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部名称,政委为聂荣臻,政治部主任为罗荣桓,政治部副主任为肖华,兼343旅政委,344旅政委为黄克诚。8月22日和25日,第115师(炮兵、辎重营留属延安八路军总留守处)奉命分两批由陕西三原县出发,经韩城县芝川镇东渡黄河。9月25日,在平型关设伏歼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1000余人,威震敌胆,大扬八路军声威。之后,奉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关于转入日军翼侧和后方开展游击战争,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精神,林彪、罗荣桓率第343旅随总部南下正太铁路阳泉至寿阳段两侧地区作战;聂荣臻率师独立团、骑兵营等共约2000余人,留在太行山地区创造晋察冀边抗日根据地。11月7日,成立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为聂荣臻;第344旅在总部直接指挥下,转战于晋东北、正太铁路东段地区。1937年11月,师部率343旅于晋南扩充一个补充团。为保卫黄河河防和陕甘宁边区,师部率343旅艰苦转战于晋西广大地区。3月2日,林彪受伤离职,代师长为陈光。3月数次伏击日寇于午城等地,予敌一定杀伤。9月,连续伏击敌寇三战三捷,挫敌犯我黄河河防企图。1938年1月,按总部指示344旅属129师指挥,仍在正太铁路东段作战,并增建了第689团。3月,第344旅同115师由685团M营扩编的第5支队,进至晋东南地区,配合129师粉碎了日军的九路围攻。随后344旅、第5支队随徐向前副师长率领的129师挺进冀南。第344旅则在1939年1—3月,配合129师在晋南粉碎了日伪军3万余人的“扫荡”。11月,688团划归 129师386旅旅长陈赓统一指挥。是年2月,第344旅特务团、独立团进入冀鲁豫地区,4月与当地武装合编为冀鲁豫支队,下辖3个大队。1940年2月,第344旅编入八路军第2纵队。1938年7月,第5支队和129师津浦支队转赴冀鲁边地区,不久肖华率129师机关一部由山西至山东乐陵,成立冀鲁边区军政委员会,肖华任书记。整编当地武装为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为肖华并兼政委。下辖5、6支队和津浦支队。到1939年上半年武装扩大2万余人,开辟15个县的地区。创建了冀鲁边平原抗日根据地。1938年10月,第343旅、第685团奉命由晋西南开往山东微山湖以西,685团与山东纵队合编为八路军苏鲁南支队,辖l、2、3、4、7大队,后一部伪军反正编为独立大队。。至4月,队伍增至8000余人,创立了以湖西为中心之革命根据地。后支队整编,辖1、4、7大队。1938年12月,除留守343旅补充团与晋西3个游击大队编为独立大队坚持晋酉斗争外,115师343旅686团主力,在代理师长陈光、政委罗荣桓带领下挺进山东。首战樊坝歼敌500余人,继续东进,会合山东第6纵队后,在肥城以南粉碎日伪军“九路围攻”,歼敌1300余人。此间,留运河以西之686团3营扩编为师独立团,师直2个连扩编为游击第7支队,不久,师独立团和游击第7支队合编为师独立旅,旅长兼政委为杨勇(10月编入山东纵队第2支队)。8—10月,115师师直属队一部,在鲁西南又歼敌5000人,686团一部会合山东纵队苏鲁支队,创立了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9月,7大队奉调由苏北返回湖西,改称第3大队。将湖西4大队改为2大队I 月入鲁南。1940年初,115师改编了鲁南的地方武装,实施统一领导。3月击退日伪8000余人对抱犊崮的进攻。开辟了天宝地区。从3月一10月,协同冀中、冀南军区部队两次讨伐石友三部,恢复了343旅番号,成立鲁南、鲁西、湖西、晋冀边军区,部队发展到7万人。1941年,敌后抗战进入困难时期,115师与山东纵队等部队密切配合,多次粉碎敌人的“扫荡”和“蚕食”,取得了重大胜利。1943年,115师和山东军区合并为新的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为罗荣桓,并兼115师政委、代师长,副政委为黎玉,政治部主任为肖华。下辖鲁南、鲁中、胶东、清河、冀鲁边、滨海军区。为迎接大反攻,115师等番号取消,统一整编为13个主力团。一年中共开辟7000多个村庄地区。1944年和1945年趁敌兵力不足,重点守备之际,连续发动进攻,共歼日伪军11万众,迫使伪军反正1.5万人,收复县城10座,为大反攻创造了条件。1945年根据中央大反攻的命令,山东军区将部队编成8个师、12个警备旅、一个海军支队,近一个月作战歼灭日伪军6万,解放除铁路沿线外大片国士。抗战胜利后,罗荣桓率6万余部队由陆路海路分三批开赴东北。115师从1937年8月一1943年春,进行战役战斗3840余次,歼灭日伪军18.2万余人。1943年与山东军区合并后,又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积极开展攻势作战及大反攻,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八路军第120师 1937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同时红军第2方面军和西北红军及总部直属队各一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0师。师长为贺龙,副师长为肖克,参谋长为周士第,政训处主任为关向应,副主任为甘泅淇。下辖第358旅、第359旅、教导团和骑兵、工兵、炮兵、辎重、特务等营。全师共1.4万人。8月下旬,按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命令,120师师部率358旅挺进到晋西北,第359旅挺进到五台平山地区,创建抗日根据地。不久,120师以716团2营为基础组成雁北支队深入雁门关以北开展游击战争,直逼大同。在忻口战役中取得雁门关、王董堡战斗的胜利。1938年部队整编,将由地方游击队发展起来的独立团,分别编为第358旅第714团和第 359旅第 718团、719团。全师8000多人发展到2.5万多人。2月下旬,敌伪1万余人对晋西北根据地进行首次围攻。经40天艰苦作战歼灭日伪军1500多人,收复县城7座,巩固了晋西北革命根据地。5月,雁北支队奉命进至北平以西与晋察冀军区邓华支队合编为4个纵队,挺进冀东,第359旅挺进恒山地区,开展抗日斗争。8月,以715团等编成大青山支队,进军塞外,协助当地蒙汉人民游击队开展大青山革命根据地。9—11月间,日军5万余人向晋察冀多路围攻。359旅在晋察冀军区指挥下,参加反围攻作战,取得了邵家庄等战斗的胜利。第120师其他部队为配合反围攻作战,积极向同蒲铁路北段和平绥铁路西段出击,取得了滑石片等战斗的胜利。1938年12月受中共中央、八路军总部命令,120师挺进冀中,帮助八路军第3纵队和扩大自己,为统一指挥,成立了冀中总指挥部。总指挥为贺龙,副总指挥为吕正操,政委为关向应。随后连续取得了黑马张庄伏击战和齐会战斗的胜利,以及上下细腰涧战斗的胜利。共歼敌1200余人。此间,715团与冀中军区独立第4支队合编为师独立第1旅,716团与冀中军区独立第5支队合编为师独立第2旅(后改为358旅)。调张宗逊、张平化到冀中,组成纵队指挥部,统一指挥独立第1、第2旅。同时,将留晋西北部队扩编为358旅,旅长为彭绍辉(后改为独立第2旅)。1939年除359旅因保卫陕甘宁边区未随队行动外,120师始终转战于晋察冀区,先后进行了陈庄战斗,歼敌1200余人,打退了阎锡山旧部发动的进攻,并组成了晋西北新军总指挥部,总指挥为续范亭,政委为罗贵波。下辖暂编第1师,青年抗日敢死队,第2、4纵队和工人武装自卫旅等。1940年 6月,120师参加夏季反“扫荡”战斗,取得了米峪战斗的胜利,歼灭日军500余人。从1940年8月起,120师参加了著名的百团大战,歼灭日军 3500余人。11月成立晋西北军区,司令员为贺龙兼,政委为关向应兼,副司令员为续范亭,参谋长为周士第兼,政治部主任为甘泅淇。辖6个军区,部队发展到5.1万多人。从1940年开始,奉中央指示,359旅在驻地南泥湾开展大生产运动,生产自给,减轻人民负担。在抗战极端困难阶段,为争取胜利,晋西北两次精兵简政,部队由3·9万多人,减至2.5万人,并调整了军分区机关。建立了主力军、地方军、民兵三结合的武装体制,开展整风、生产和拥政爱民活动,大大增强了部队实力。1942年6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司令部成立,120师及西北军区隶属于联防军建制。9月晋西北军区改为晋绥军区。并开始按中央指示“把敌人挤出去”,到二943年上半年基本实现了上述战略意图。1943年秋,吕正操率八路军第3纵队主力9个团到达晋绥地区,随即中央任命晋绥军区司令员为吕正操,政委为林枫,副司令员为续范亭和周士第。10月,粉碎日军秋季扫荡,并在山西兴县以南歼灭日军700余人。1944年至1945年夏,晋绥军区部队连续举行三次攻势作战,全区面积由1944年的8.3万余平方公里,扩大到8·7余万平方公里。为建立以五岭山脉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把中原地区和广东东江地区的游击战争联结起来,使华南成为战略一翼,1944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以359旅为基础,组成第18集团军独立第1游击支队(又称南下支队),挺进湘粤边。于1945年8月,到达广东南雄地区,因日本投降遭到国民党顽固派重兵围攻,遂旋师北返,10月抵达中原地区,同新四军第5师共同坚持中原地区的斗争。1945年8月,晋绥军区部队在贺龙、李井泉指挥下,向日伪军展开大反攻。为加强组织指挥,成立了吕梁、雁门、绥蒙3个军区。吕梁军区司令员兼政委为张宗逊,雁门军区司令员为吕正操兼、政委为高克林,副司令员为许光达,绥蒙军区司令员为姚绍,政委为张达志。晋绥军区之大反攻作战,共分南北两线:南线以太原为中心,由张宗逊指挥;北线以归绥为中心,由吕正操、许光达指挥。9月初,贺龙、李井泉率领358旅和独立第1旅从陕甘宁边区出发东渡黄河,参加反攻作战。经连续奋战,收复了离石、中阳、文水、交城、陶林、武川、左云、右玉、朔县等许多城镇,毙伤日伪军l·6万余人,俘日伪军 5100余人。在大反攻中主力军发展到4.5万余人,地方武装发展到4万余人,民兵发展为10万众。在八年抗战中,120师及晋绥部队作战近两万次,还协同晋察冀军区部队开辟了恒山区,加强了平西区,巩固了冀中区,并保卫了陕甘宁边区,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八路军第129师 1937年 8月,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同时红军第4方面军、第4、第31军、西北红军第29、30和独立第l一第4团,以及15军团的骑兵团等,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第129师。全师共1.3万余人,师长为刘伯承、副师长为徐向前,参谋长为倪志亮,政训处主任为张浩,副主任为宋任穷。下辖第385、386旅及教导团和特务、工兵、炮兵、辎重、骑兵等营。385旅旅长为王宏坤,副旅长为王维舟,下辖第769、770团。9月 30月,第129师师部率第386旅及第769团、教导团、骑兵营等9100余人,东渡黄河牙赴抗日前线。第385旅旅部率第770团及工兵、辎重、炮兵、特务营等留守陕甘宁边区。10月,根据中央决定,团以上单位恢复政治委员制度,张浩改为师政委(1938年1月,由邓小平接任)。王维舟任第385旅政委,王新亭任第386旅政委。10月19日,第 129师的先遣部队第 769四夜袭山西代县阳明堡日军前线飞机场,毁伤敌机24架。随后师主力挺进正太铁路以南,打击沿正太铁路西进之日军,取得了长生口、七亘村等战斗的胜利。11月中旬,奉命建立以太行、太岳为依托的抗日根据地。为配合晋南国民党军和晋西北、晋西南的八路军作战,129师在晋西北、晋西南和邯(郸)长(治)公路沿线展开交通破袭战、伏击战,歼敌2000余人。粉碎日军3万人的“九路围攻”,收复县城18座,巩固了晋冀豫抗日根据地。4月下旬,扩大了冀南根据地,开辟了豫北安阳、林县、辉县山区抗日根据地,成立了晋冀豫军区。一年多的斗争,129师扩大发展了不少旅、团建制,队伍达到5万余人。12月下旬,第129师师部率第386旅主力及先遣支队一部,挺进冀南和鲁西北地区,于1939年l—3月与冀南军区部队一道粉碎日伪军3万人的“扫荡”,取得了香城固战斗的胜利。3月以后,当日军“扫荡”重点转向山区时,129师主力返回太行抗日根据地,粉碎日军对太行山区的夏季“扫荡”。1939.年冬,当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疯狂向我晋西等地区八路军和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进攻时,129师奋起反击,粉碎了敌人的反共高潮。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编入129师序列。5—6月,129师进行了整编,共编9个旅,调整了军区和军分区的机构和区划。撤销晋冀豫军区,成立太行、太岳、冀南军区。整军同时,连续对正太路之敌实行破袭战,予敌沉重打击。1941年抗日战争进入极端困难阶段,129师主动实行主力军地方化,分期分批将一部分主力旅与军分区合并,加强地方武装力量。8月,以第386旅、山西青年抗敌敢死队第1纵队,政治保卫队第212旅编成太岳纵队,司令员为陈赓,政委为薄一波,纵队机关兼太岳军区机关。针对日军实行的所谓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总力战”,129师采取以武装斗争为核心的全面对敌斗争方针,挫败敌人“扫荡”、“蚕食”、“治安强化运动”,开辟了太岳以南的新区。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日军为了实现“变华北为大东亚战争兵站基地”的野心,对抗日根据地实行频繁地“扫荡”,实行残酷的“三光”政策,使各根据地受到严重损失,许多根据地沦为游击区。129师没有因困难而后退,相反采取了“敌进我进”方针,派出大批武装工作队和小部队,深入敌占区,开展军事、政治攻势,建立小块根据地。1943年伊始,华北各根据地进入恢复和发展时期,129师派出近千支武装工作队和小部队深入沦陷区打击伪军。7—8月,进行了卫南——林南战役,歼敌1.2万余人,恢复了老根据地,开辟了新区,胜利地打退三次反共高潮中顽固派的进攻,有力地配合了陕甘宁边区的斗争。10月,应中共中央的指示,129师机关与八路军总部机关合并(保留129师番号)。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等军区由八路军总部直接指挥。同时,另组建太行军区机关(原由129师兼),司令员为李达,政委为李雪峰。1944年4月,129师在继续深入开展整风、生产运动同时,开展攻势作战,拔除日伪军大量据点。5月,冀南与冀鲁豫军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为宋任穷,政治委员为黄敬。7—9月,129师先后派部队挺进豫西,开辟革命根据地。1945年2月,成立河南军区,司令员为王树声,政委为戴季英。从1945年继军、政整训,提高部队战术和技术水平,为大规模正规兵团培养骨干的同时,各部队于1945年春、夏,开展了大规模攻势作战,收复县城28座,将日伪军压缩到大、中城市及主要交通线上,为举行大反攻创造了条件。从8月11日开始,129师所属各部队,热烈响应毛泽东《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号召,遵照中国解放军抗日军司令员朱德的命令,参加大反攻,向平汉、津浦、德石、正太、同蒲、陇海等铁路线和部分中小城镇的日伪军发起进攻,收复县城59座,解放大片国土,使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边4个区连成一片。8月20日,成立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为刘伯承,政委为邓小平,副司令员为滕代远、王宏坤,副政委为薄一波,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为张际春,参谋长为李达。下辖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军区。在八年抗战中,129师歼灭日伪军达42万余人,解放城镇109座。在115师一部配合下,创造了东起津浦铁路,西抵同蒲铁路,南跨陇海铁路,北至德石、正太铁路的晋冀鲁豫解放区,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人口达2400余万,为抗日战争做出了重大贡献。部队发展到近30万人,成为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的基础。
八路军第1纵队 1939年5月 4日,中央书记处决定组建八路军第1纵队。司令员为徐向前,政委为朱瑞。下辖陈光、罗荣桓率领的八路军115师一部,肖华率领的东进抗日挺进纵队以及一些游击队。在成立第1纵队不久,徐向前、朱瑞率部到达山东沂水、蒙阴地区,领导鲁中地区军民粉碎了日伪军2万余人的大“扫荡”;在莱芜、新泰、蒙阴、沂水、临胸、东平,平阴、宁阳、长清、泰安等县相继成立了抗日民主政权。8月1日,徐向前、朱瑞通电就职,第1纵队正式成立。8月9日,组成了山东军政委员会,书记为朱瑞(兼),委员为徐向前、郭洪涛、罗荣桓、黎玉、张经武。军政委员会为统一该地区党政军民工作的领导机关,第1纵队属于她直接指挥;第一纵队领导统一指挥山东省与江苏省北部地区的八路军各部队。8月下旬,第fi纵队根据中共中央对国民党顽固派采取的“又斗争又团结,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指挥山东纵队第l、第3、第4支队,在鲁中区的淄河流域反击了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挑衅,收复了淄川、博山以东的峨庄、大河、朱崖等地。10月13日第1纵队机关与山东纵队机关合并,组成统一的指挥机关。尔后,第1纵队先后粉碎了日伪军对泰(山)西、冀鲁边等地区的“扫荡”,取得了五井、孙祖、杨家横等战斗的胜利。1940年6月,徐向前返延安后,指挥机关做了新的调整,第1纵队番号延用至1941年1月撤销。
八路军第2纵队 是由115师344旅和冀鲁豫支队等合编而成。1940年2月6日,集总根据当时形势,有力击退国民党的反共逆流,巩固太南根据地,决定成立八路军第2纵队。纵队司令员为集总副参谋长左权(兼),政委为黄克诚,副司令员为杨得志(兼冀鲁豫支队司令员),参谋长为韩振纪。下辖344旅,新编第1旅,决死3纵队,独立游击支队,民军第4团等部。1940年2月16日,第2纵队主力离开晋东南东进。2月20日,冀鲁豫支队发动第1次讨伐叛逆石友三战役。4月上旬,留新1旅坚持太行区斗争,344旅取道冀南进入冀鲁豫,与新2、3旅会师。4月底,2纵队和冀鲁豫支队统一整编,成立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兼冀鲁豫军区。纵队司令员为杨得志,政委为黄克诚,军区司令员为黄克诚(兼),政委为崔田民,下辖第344旅,新编第2旅、第3旅及河北民军第1旅。5月下旬,黄克诚奉命率第344旅和新编第2旅主力南下豫皖苏边区,参加华中的抗日斗争。杨得志率第2纵队的新编第3旅,河北民军第1旅,继续坚持冀鲁豫边区的抗日斗争,粉碎了日军的多次“扫荡”,击退了国民党顽固派频繁的军事进攻。1941年7月,为便于统一领导和加强根据地建设,经集总批准鲁西军区与冀鲁豫军区合并为冀鲁豫军区,第2纵队仍兼军区机关,军区司令员为崔田民,政委为苏振华(兼),政治部主任为唐亮。下辖7个军分区。第2纵队司令员为杨得志,政委为苏振华,副司令员为杨勇,参谋长为卢绍武,政治部主任为崔田民,副主任为唐亮、下辖教导第3旅、第7旅,河北民军第1旅和冀中南进支队等,仍属八路军总部指挥。1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第2纵队领导机构与冀鲁豫军区合并。1942年6月,第2纵队进行第二次整编,2纵队番号取消,一切武装归军区指挥。
八路军第3纵队 是以河北游击军和国民党东北军一部为基础扩编而成的。1938年4月,第3纵队成立,司令员为吕正操,政委为王平(后为程子华),副司令员为孟庆山,参谋长为孙毅,政治部主任为孙志远。同时,成立了冀中军区,纵队首长兼军区首长。军区下辖4个军分区,部队改编后曾发展为第7、8、9、10支队,独立第1支队共21个团及1个回民支队。第3纵队归晋察冀军区指挥,以后又组成第5军分区。第3纵队依靠冀中人民,粉碎了日伪军多次围攻。至9月,北起平津铁路,南至仓(县)石(家庄)公路,西起平汉铁路,东至津浦铁路之间的冀中抗日根据地初步形成。1939年1月,八路军第120师主力由晋西北挺进冀中。在第120师的帮助下,第3纵队进行了整训,军政素质得到提高。9月,120师主力回师晋西北,第3纵队继续坚持冀中的抗日斗争。至1940年底,第3纵队下辖警备旅、第6至第10支队、回民支队和骑兵团共4.6万余人。1941年,日军对冀中加紧进行“扫荡”、“蚕食”和“治安强化运动”的斗争。1942年5月1日石万余日伪军开始对冀中疯狂“‘扫荡”。第3纵队主力转到外线打击敌人,留一部配合民兵、游击队就地坚持斗争,经两个月激战,歼灭日伪军1.1万余人,顽强地坚持了冀中平原的抗日游击战争。1943年8—9月间,第3纵队主力9个团开赴晋西北地区,编入晋绥军区建制,第3纵队番号撤消。
八路军第4纵队 史载第4纵队有两支。一支为宋邓支队改编的第4纵队;一支为八路军第2纵队一部与新四军第6支队合编而成。1937年9月28日,八路军120师以第716团第2营组成支队,支队长为宋时轮。宋支队深入敌后大同酉南等地区活动;1938年3月为进一步开辟平西地区以晋察冀军区1分区1支队3大队为主组成邓华支队。5月25日,宋邓支队合编为第4纵队,司令员为宋时轮,政委为邓华,参谋长为李钟奇,政治部主任为苏梅。同时组成7人纵委,书记为邓华。宋邓支队分别改称为第11、第12支队,改编后的4纵归聂荣臻司令员指挥。6月8日,第4纵挺进冀东。沿途连克昌平、延庆、兴隆等县城i主力于6月下旬抵蓟县以北将军关、靠口山集等地区。7月,4纵配合中共冀热边特委发动和领导了冀东20余县及开滦煤矿20多万人的抗日武装暴动,建立了10万人的抗日武装。1939年1月,在八路军第4纵队基础上,成立冀察热挺进军,司令员为肖克,统一指挥平西、冀东、平北地区的武装斗争。一支为1940年6月底,以新四军第6支队与八路军南下之344旅、新2旅合编为八路军第4纵队。司令员为彭雪枫,政委为黄克诚,新编第2旅改为第2旅;第344旅改为第4旅,其第687、688、689团改为第7、第8、第9团;第6支队第1、第2、第3团编为第5旅;第6支队第1、第3总队编为第6旅;另设1个游击司令部。同年8月,第2旅和第7团编入第5纵队。1941年皖南事变后,第4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
八路军第5纵队 是1940年8月,由苏鲁豫支队和八路军第2纵队新2旅、687团以及八路军陇海支队、新四军第6支队第4总队合编而成oJ司令员兼政委为黄克诚。下辖第1、第2、第3支队,共9个团,近两万人,归中共中央中原局指挥。8—9月,第5纵队主力东渡运河,打退日军和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多次进攻,开辟了淮海区抗日根据地。与此同时,留在皖东北地区坚持抗日斗争的第5纵队第2支队一部,配合新四军第5支队开辟了淮安、宝应地区抗日根据地。10月初,第5纵队主力挺进盐城、阜宁地区,配合新四军开辟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同月10日,与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会师于东台以北之刘庄、一白驹镇一线地区。此后,隶属于华中总指挥部。1941年皖南事变后,第5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3师。
八路军驻各地办事处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设在各地的公开办事机构。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红军曾在西安、太原;南京等地设立办事处。1937年9月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各红军办事处遂改为八路军办事处。先后在西安、太原、上海、南京、长沙、桂林、重庆、成都、贵阳、迪化(今乌鲁木齐)、兰州、香港、南宁、韶关、洛阳、豫北、陇东等地设立了八路军(或第18集团军)办事处。其主要任务是: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向国民党当局沿领军饷,采购和转运军需品,宣传八路军抗战活动,接待过往八路军人员,营救被国民党政府关押的政治犯等。随着抗战形势的发展,各地八路军办事处陆续撤销。驻重庆办事处一直工作到1947年3月7日。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