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今日的纪念

爱吃五谷杂粮,爱好五花八门,交友五湖四海,读书四书五经,行走四面八方,人生四通八达
个人资料
正文

超越梦想,历史丰碑:张艺谋导演的奥运会开幕式中的震撼

(2008-08-12 03:36:53) 下一个
超越梦想,历史丰碑:张艺谋导演的奥运会开幕式中的震撼

The Missed Scenes in TV show of Opening Ceremony of Olympic Beijing 2008
Photos sources: Chao Jiajia 绍佳佳 in http://tieba.baidu.com
dreamliner in www.wenxuecity.com

Song: 拥抱爱的梦想 ( 奥运之歌)
Love Cherished Olympic Dream
Provided by 小燕子28 in WWW.wenxuecity.com





来源: 78级兴趣 于 08-08-11 16:35:19
北京奥运会开幕式震撼在哪里 作者:王龙

中国有关新闻机构汇总了近来海外媒体对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评价,诸如“美得让人晕眩”、“最好的开幕式”、“震撼了全世界”、“美轮美奂”的溢美之言比比皆是,和着国内的赞誉和褒奖,倒是真让人感觉有点“晕眩”了。只要留意近日的新闻资讯,就会发现各界对开幕式的喝彩如同当日“鸟巢”上空的焰火,炫丽到了夺目的程度,以致总导演张艺谋先生都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在新闻发布会上称“自信为经典”。
一般说来,被国际级导演称为“经典”的艺术节目不会很差,无论对现代科技的应用,还是对民族文化的诠释,几乎达到了完美无缺,一张“纸”铺就了中国历史的长卷:孔孟先哲、四大发明、礼乐戏曲、长城古道、书法太极……就表演艺术本身而言,在短短一个小时的空间内展现如此厚重的文化元素,肯定是匠心独运了。于是听到了一句更“经典”的话:世界给了中国十六天,中国给了世界五千年。

上述言辞无疑有点夸张,虽然几千人的表演整齐划一、对5000年传统文化高度浓缩,受到称赞应在情理之中,而如果将其与3年多的准备时间等算,实在不值得大喜过望。也许是很多中国人对张艺谋的期待过高,或者是对“百年一梦”的感受过深,有人甚至感到外媒所谓的“美轮美奂”有点虚无缥缈。因为从“申奥”那天开始,大多数中国人所期盼的就是如何展示一个崛起的大国形象,而开幕式恰恰淡化了这些原意,所以有论者认为,张艺谋不过用完美的艺术手段论证了另一句“经典”——我祖上也阔过。

这样的说法可能冤枉了老谋子,作为中国一流的导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已经将艺术的感染力发挥到了极处。只是凡事都怕过犹不及,正如糖吃多了咀嚼出来的却是苦,“一致赞扬”的背后当然也未必都是甜美。尤其在领教了一些外媒在火炬传递中的表现后,中国人应该明白,某些人的“肯定”往往和“否定”一样不可轻信。这绝不是怀疑张艺谋的艺术造诣和一些外国人的鉴赏力,而是期望中国人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艺术终归是艺术,即便开幕式受到了广泛赞誉,与其他层次问题也没多少干系。

不必讳言,中国之所以举办奥运会,主旨就是为了展示一个正在走向现代文明的古国,如何表达一个“与国际接轨”的意愿,才是贯穿整个开幕式的理念。当然,一场文艺演出不可能承载过多的沉重,片面扩大其政治因素和无视其中的政治因素一样都不现实。但人们都必须承认一个事实,北京举办一届出色的奥运会,说明了中国正在崛起,或者正是因为这样的大背景存在,才与西方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天然冲突。

众所周知,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就一直没有间断,以致使中国在“申奥”和火炬传递过程中经历了许多曲折。为了消弭这些隔阂,中国一直秉持着开放胸怀,以前所未有的姿态与西方社会和谐相处。但由于缺乏深层沟通,即使表现出了极大善意,仍然存在许多误解。在这样的情况下,奥运会在北京举办无疑为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提供了一个机遇,而从西方某些政客极力鼓动干扰奥运会所传达的信息看,这个机遇并没有被他们很好利用。由此不难想象,即使“后奥运时代”,一些矛盾和争议依然延续,中国真正融入世界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

颇令人感慨的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让许多西方一些媒体一改昔日对中国的歧视心理,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大唱赞歌。不管出于什么原因,这种“相逢一笑泯恩仇”的表现也值得嘉许,起码预示着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不再是中国人一厢情愿。只是一些中国人还需要培养一种平常心态,至少成功与否不应该以外国人的褒贬为佐证,甚至一旦看到外媒夸奖真以为自己“震撼了全世界”。而是需要去理性思考,为什么有些西方人会一反常态?中国倾力举办奥运会究竟是为了什么?


实事求是地说,长期以许多人对奥运会的解读普遍带有狭隘性,比如《华盛顿邮报》近日载文称,虽然中国没有透露奥运开幕式的费用,估计也在1亿美元到3亿美元之间,即使是1亿美元,也创下了奥运史的纪录。这种“估计”显然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误读,因为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不是经济利益,体现在精神层面是举办国为其注入了多少先进的文化元素。要知道,北京奥运会可能结束之前人类赋予奥运会的“政治化”和“商业化”概念,开创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时代。也许这才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正解,而开幕式的作用不过是在验证一个简单的法则:只有让不同的文化相汇相容,才能使人类社会最终走向大同。作者:王龙
[ 打印 ]
[ 编辑 ]
[ 删除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