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正文

吴建民的新书:买办投降外交的不打自招

(2008-01-12 07:10:20) 下一个
吴建民的新书:买办投降外交的不打自招

王者归来

我们前面提到,吴建民的新书的一个重要目的是为了暗示江泽民交班时交给胡锦涛的是
一个“稳定的中美关系”,而且明白地表明中美之间的这个“稳定关系”是江泽民处理
包括中美撞机等事件的“高超手法”的结果,这个推断显然是因果倒置,逻辑混乱。

稍微关心时事的朋友都知道,米国暂时放下遏制中国的大棒是因为911袭击,米国把战
略重点转向中东,为此不得不暂时放缓遏制中国的步伐,并寻求中国在反恐问题上上的
合作。中美关系的“稳定”是暂时的,和克林顿由极度反华到寻求合作的转变完全是两
码事。此后在小布什的第二个任期,米国新保守主义势力重新开始实施对华遏制战略,
中美关系再次紧张,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将会详细说明。

小布什上任之初中美的紧张关系源自于米国新保守主义既定的对华遏制战略,为此自小
布什第一个任期开始,米国即把中国定义为战略对手,并开始一系列对华遏制战略的具
体行动,中美撞机不过是实施过程中的一个突发性的事件。米国对华遏制战略的最恶劣
的行动是在台湾问题上全面突破中国的底线(如声称“协防台湾”,出售潜艇等进攻性
武器),而江泽民对米国在台湾问题上明里一套,暗里一套的手段毫无办法,造成中国
在台湾问题上的极度被动。这绝非仅仅是因为小布什上台后的“对外政策调整”那样简
单。很显然,如果没有911,米国对华遏制战略不会停止,江泽民处理中美撞机事件的
“高超”手法和后来中美关系的“稳定”根本没有因果关系。此后中美关系再度紧张也
是由于米国重新回到遏制中国的道路上来,而非胡锦涛处理中美关系的方法有问题。《
东亚时评》大体就是在小布什第二个任期开始前后启动的,因此我们对2005年后中美关
系再度紧张的历史有详细的记录。

在我们开始回顾小布什第二个任期开始后中美关系再度紧张的历史之前,还有一件事需
要提起,那就是朝核六方会谈的启动。

4.2002 年十月,江泽民访美,在小布什私人农场面对镜头说出“中国对朝鲜没有影响
力”的话,随后中国威胁中断对朝鲜重油供应迫使朝鲜走上(中美朝)三方会谈(2003
年四月,日韩俄后来加入成为“六方会谈”)的谈判桌。十一月,江泽民在十六大上正
式将总书记一职交给胡锦涛。

吴建民新书中所说“两国关系趋于稳定”,应该截止到2004年九月江泽民正式交出军委
主席,而“三方会谈”的启动无疑是911后江泽民稳定中美关系的重大举措。

但是,2002年十月正是小布什政府全力推动联合国授权入侵伊拉克并在联合国遭到强烈
反对的关键时刻,三方会谈的启动意味着什麽?其次,在反对米国入侵伊拉克问题上,
中国始终态度暧昧。这些显然都是江泽民稳定中美关系的“重大举措”。

我不知道吴建民新书中是否提到“三方会谈”的启动,但从2006年五月“中国外交转向
”后中国采用和当年类似手法迫使朝鲜重新走上“六方会谈”的谈判桌的事实上看,江
泽民显然对“六方会谈”极为重视,并视为稳定中美关系的关键步骤。

自2003年4月到2004年十月江泽民交出军委主席,六方会谈共进行了三轮。与此同时,
米国继续深陷伊拉克泥潭,并迎来米国大选。在这种情形下,中美关系实在没有不稳定
的理由。

但是,吴建民在书中表明江泽民如何从2001到2004年小布什的第一个任期里“稳定”中
美关系的同时,却没有指出以下事实:

1.这段时间是陈水扁的第一个任期,也是台独最猖獗的时期,中国全力推动“六方会谈
”的同时,米国新保守主义势力却暗中助推台独势力向中国挑衅;

2.这段时间也是小泉纯一郎的第一个任期,自上任之初,小泉信守年年拜鬼的诺言,并
开始在钓鱼岛向中国挑衅;小泉的挑衅和米国新保守主义势力的旗手拉姆斯菲尔德眉来
眼去,小泉的挑衅无疑是美日右翼势力遏制中国的战略步骤;

3.美日反导系统在小布什第一个任期后期启动。

以上种种发展为2005年后中日和中美关系的紧张埋下了伏笔,进一步说明,米国新保守
主义势力根本无意放弃遏制围堵中国的战略,中美之间的稳定不过是米国在911后将战
略重点转向中东后无暇顾及中国的权宜之计。但是这显然不是吴建民的新书想说明的事
实。

三.中美关系再次紧张是因为米国的“战略东移“还是胡锦涛”处理中美关系不当”?

因为我们对《江泽民出访纪实》一书的密切跟踪和详细分析,在大体了解了吴建民新书
的主要内容后,其用意其实就一目了然了。王者归来之所以花费这麽大的精力对中美关
系进行回顾,是为了将我们先前一直关注的“中国外交转向”问题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
总结,并结合当前的发展对今后中国外交的走向进行分析预测。

前面我们已经对吴建民新书的目的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接下来王者归来主要对该书
和《江泽民出访纪实》一书和“中国外交转向”之间的关系进行详细解释。让我们首先
回顾小布什第二个任期开始后中美关系如何再次紧张。

如我们前面提到的,江泽民2004年九月卸任军委主席,标志着胡锦涛正式接掌包括外交
在内的中国最高权力。在经历了2001年中美撞机,911后中美在反恐问题上的合作,美
国打击塔利班,2003年不顾世界舆论入侵伊拉克并陷入泥潭,到2004年迎来小布什争取
连任的选举年,中美关系的确走向稳定。但问题是,中美关系的稳定是暂时的还是永久
的?或者说,中美关系的稳定是由于江泽民在处理中美关系问题上的“高超手法”还是
米国暂时搁置遏制中国的战略?

2005年小布什成功连任后的一系列具体行动表明,米国新保守主义势力根本无意放弃遏
制中国的战略。其实就在小布什第二个任期之前,米国新保守主义势力就开始制造舆论
,认为反恐战争拖延了对华遏制战略的实施,因此对华遏制在小布什的第二个任期刻不
容缓。

现在让我们回顾一下2005年小布什开始第二个任期后中美关系是如何再次紧张的:

1.小泉疯狂挑衅 中日关系陷入冷冻状态

2005 年中国外交的最大特点是由于小泉在靖国神社和钓鱼岛问题上的挑衅导致中日关
系陷入僵局。早在2005年之前,小泉即信守担任首相期间年年拜鬼的承诺并在钓鱼岛挑
衅,2005年大年初一宣布将钓鱼岛灯塔收归国有标志小泉对中国的挑衅达到高潮。同年
十月,小泉精选时机在神舟五号返回日拜鬼,中日中断自外长以上的全部高层接触,中
日关系陷入全面冷冻状态。王者归来从事时事分析的写作就是从小泉宣布将钓鱼岛灯塔
收归国有和朝鲜宣布拥有核武器开始的(《米国放狗咬人,中国亮出打狗棒,妙哉!》
一文是标志)。

2005年王者归来对东亚时事的关注集中在钓鱼岛,靖国神社和朝核问题上,我们的重要
结论有:

(1). 小泉在钓鱼岛和靖国神社的挑衅得到米国新保守主义势力支持,是小布什第二
个任期开始后加大对华遏制战略的一部分。小泉和拉姆斯菲尔德之间有“一揽子”见不
得人的交易,其核心就是米国在靖国神社和钓鱼岛问题上支持日本全面挑衅中国,并换
取日本在美日反导系统问题上的全力配合;

(2)。朝核问题是中国反击美日右翼势力借钓鱼岛和靖国神社问题向中国挑衅的“打
狗棒”。因此朝核“六方会谈”发生逆转是中国对美日对华遏制战略进行反击的重要手
段。

以上结论成为我们后来时事分析的重要基础,并反复得以验证。

2.朝核危机出现反复

需要补充的是朝核问题在2005年的发展。

在举行三轮会谈后,朝鲜谴责米国敌视政策导致2004年九月预订的第四轮六方会谈被搁
置,2005年二月朝鲜宣布拥有核武器的同时宣布无限期中止六方会谈。同年九月,第四
轮“六方会谈”在北京恢复举行,并通过了《第四轮六方会谈共同声明》。我们在随后
的分析中得出结论,本次“六方会谈”是米国新保守主义势力在卡特里娜飓风後遭受空
前民意压力的情况下做出巨大让步达成协议的,的确是中国的巨大外交胜利。为此,美
国新保守主义势力对本次会谈达成的协议极为不满,并在小布什政府度过民意危机后再
次对朝鲜采取强硬政策,朝鲜再次宣布无限期中断“六方会谈”。

2006年一月,金正日秘密访华,但由于泄密,变成了公开非正式访问。

3. 米国重启对华遏制战略 中美关系再度紧张

进入2006年,经过一年的准备,米国新保守主义重新启动对华遏制战略,其标志是拉姆
斯菲尔德主导的米国国防部《四年防卫指针》再次将中国定义为战略对手,并在随后展
开针对中国的战略部署。

从年初起,美日展开一系列针对钓鱼岛的联合军演,米国一改长期以来米国在钓鱼岛问
题上的模糊立场,公开支持日本在钓鱼岛对中国挑衅。这样,2005年小泉在钓鱼岛的疯
狂挑衅和米国新保守主义势力的对华遏制战略之间的关系已经清晰化。

米国借在印度洋的联合军演对中国石油运输通道进行赤裸裸的威胁。

4.中国展开对米国的反击

中国在经过短暂的准备后,对米国展开以石油部署为核心的反击,以东海一次秘而不宣
的军演对米国支持日本在钓鱼岛的挑衅进行了强硬回击。关于这一段时间中美之间的明
争暗斗,我们做过详细跟踪分析,总结在《胡布会前的中美博弈系列分析》一文中。

回顾2005年初至2006年上半年胡布会之前这段时间的中美博弈,明显呈现两大特点:

1.米国新保守主义势力重拾对华遏制战略,借助美日同盟主动发起对话全方位围堵;

2.中国针锋相对,对米国发起全面反击。

这段时间也正是胡温外交路线得到全面执行的时期,在胡布会后的5月,中国外交发生
逆转,是我们下一部分分析的重点。

根据我们过去一年多对“中国外交转向”的跟踪分析,这段时间胡温外交路线全面实施
后大概导致以下几个方面江泽民的不安:

1.包括在台湾问题上对米国的一系列强硬手段,尤其是军事上的强硬对抗;

2.被江泽民视为稳定中美关系“重大举措”的朝核问题“六方会谈”发生逆转;

3.稳定陆地周边和全球石油战略布局显示胡温准备在东南沿海强硬对抗美日同盟的倾向。

以上三点显然和则江泽民实行的稳定中美关系放在第一位的外交方针背道而驰,并被认
为是导致中美关系再次紧张的原因所在,这其实也是《江泽民出访纪实》一书中特别强
调克林顿从反华到“亲华”的转变和吴建民新书中特别强调911恐怖袭击后中美关系“
逐步趋于稳定”的用意所在,其目的在于凸显2005年至2006 年上半年中美关系再次紧
张是由于胡锦涛处理中美关系的方式和方法不对。因此,我们认为,《江泽民出访纪实
》和吴建民的外交新书合起来就是为 2006年下半年发生的“中国外交转向”提供“理
论根据”。

但是,由于发表的时机不同,这两本书含义有很大不同,这一点将在我们下一部分,也
是最后一部分进行解释.

四.中国外交再次站到十字路口,拥抱米国还是联手俄罗斯?

我们在上一部分简单地回顾了从2005年到2006年上半年中日中美关系如何再次紧张,主
要目的在于通过与吴建民外交新书和《江泽民出访纪实》两书书对中美关系的对照探讨
这两本书的真实意图。

胡布会后的五月,是我们认定的“中国外交转向”的起点,关于这一段时间中国外交我
们总结在《《东亚风云》特稿:2006年东亚外交回顾》一文里,并对“中国外交转向”
发生的原因进行了简单总结,更为详细的讨论因为牵涉到敏感话题而没有发布正式的时
事分析,但在《搜索引擎不能搜索“钓鱼岛”和“南京大屠杀”背后的黑手》主题的论
坛讨论里进行了归纳。

关于“中国外交转向”,我们得出的三个主要结论是:

1.“中国外交转向”的根本原因是“江浙利益集团”惧怕东南沿海成为和美日对峙的前
沿的前景;

2.唐家璇领衔的“对日协调小组”具体操作了中国外交由中俄联手对抗美日遏制的胡温
外交路线向美日倾斜的江泽民外交路线的转向;

3.《江泽民出访纪实》一书既是“中国外交转向”的产物,也是其理论根据。

“中国外交转向”影响到中国对外交往的方方面面,包括中日和中美关系的“非正常回
暖”,中俄,中朝,中韩,中缅,中巴关系的冷却,中国全球石油战略布局的放缓等等
。有关发展散见于正式的《东亚时评》,非正式的论坛讨论和时事热点追踪及个人专栏
,在此我们无法一一详述,仅列出两个和我们目前讨论的主题关系比较密切的两个话题
进行更深入的讨论:

第一个问题是“六方会谈”问题。

“六方会谈”牵涉到除欧盟之外几乎所有大国的利益,极其复杂。如何处理朝鲜核问题
,根据我们的观察,可以有两种思路,第一种是充分利用中朝传统友谊和美朝,日朝矛
盾,在保持中国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力的情况下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中国国际利益的最大
化。要做到这一点,就不可避免地在朝鲜核问题上和米国发生冲突,这种冲突有时可能
非常激烈。这其实正是胡温处理朝鲜核问题的方式。

另一种思路则是所谓的“大国外交”,把中美关系放在第一位,不惜一切代价平息朝鲜
核问题以迎合米国的立场。江泽民启动“三方会谈” 和2006年下半年“中国外交转向
”后“六方会谈”重新启动的情形都是如此,其特征是动用中国一切手段,不惜牺牲中
朝关系压制朝鲜走上谈判桌,尤以中断对朝鲜具有人道主义性质的粮食援助为甚,王者
归来为此多次提出强烈质疑。其后果就是中朝关系的逆转和中国对朝鲜半岛的影响力受
到严重削弱。2006年中国压制朝鲜重返“六方会谈”的方式和当年江泽民压制朝鲜从而
启动三方会谈的方式如出一辙,是“中国外交转向”的明确标志。

第二个问题是美日反导系统问题。

关于美日反导系统,王者归来自2005年起就一直密切关注并提出一系列的观点,其中对
日本进行威慑以影响日本民意的预测在美俄关于东欧反导系统问题上的较量中得以充分
体现的同时,中国对美日反导系统却是毫无作为,原因不言自明。

目前,俄罗斯对波兰和捷克的威慑已经收到效果,米国在东欧的反导系统的不确定性加
大;与此相反,中国对美日反导系统毫无作为,任由日本毫无顾忌地加大部署反导系统
的步伐,令人叹息。对美日反导系统的态度是中国外交取向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进入2007年,中国外交基本上延续了2006年下半年转向后的趋势发展,虽然我们通过年
初的“六方会谈”出现的变故看到一点重回胡温外交路线的曙光,但最终没有成为现实
。十七大前后,米国媒体对中国外交大加褒奖,声称布什在几乎陷入绝境的情况下在中
国找到一根“外交拐杖”,算是为中国一年多的外交进行了另类的总结。

十七大是我们关注“中国外交转向”问题的重要时间点。十七大后,中美关系的确出现
了一些微妙但是对我们来说却意义重大的变化,几个关键的发展如下:

1. 11月20日,胡主席亲自召集了中央军事委员会及外交部主要干部,指示:拒绝米国
航空母舰kitty hawk号停泊在香港。中国随后连续拒绝了巡洋舰Reuben James和水雷清
除舰Guardian等米国舰艇在香港入港。

2. 12月6日,胡主席主动打电话给米国总统布什表示:正确处理台湾问题是稳定、健康
的发展中美关系的关键,希望米国对台湾当局近日举行的推进加入联合国的国民投票一
事,明确的表示反对。外界盛传胡锦涛曾在亚太经贸会议上告知布什,如果他主动打电
话,肯定是因为台湾问题。

3. 2007年12月10日,伊朗与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签署20亿美元石油合同,开发伊朗大型
油田。国际媒体一致认为,中国此举意在表明中国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态度。

12月18日,吴建民外交新书《外交案例》出笼。

在经过长达一年半对“中国外交转向”的密切关注后,我们对于十七大后中美再次出现
“波折”毫不奇怪,而吴建民外交新书在此时出笼的含义也十分明了。

很显然,十七大后,中国外交再次站到十字路口上,是继续采取疏远俄罗斯,取悦美日
的江泽民外交路线,还是重回联俄制美的胡温外交路线成为中国外交的重大选择。关于
这一点,我们在先前的一篇综合时事分析中已经做过详细分析(见《 中俄美日博弈进
入新阶段中国面临战略决断》)。因此,在中美关系再次出现波折,初步显示中国外交
可能发生“再转向”的迹象时,和《江泽民出访纪实》遥相呼应,为江泽民外交路线寻
找“理论根据”的吴建民外交新书的及时出笼的含义已然清晰。

我们注意到,吴建民外交新书发布,钱琪琛不仅作序,而且亲自到场参加新书发布会,
同时出现在发布会上的还有现任国务委员唐家璇。无独有偶,《江泽民出访纪实》一书
发行时,钱琪琛和唐家璇也是发布会上的主角。这绝对不是巧合。

在我们长达一年多对“中国外交转向”的关注过程中,我们将主要目标放在唐家璇身上
,因为唐家璇和他领衔的“对日协调小组”无疑是具体执行颠覆胡温外交路线的前台主
力,因此,我们一直受到质疑,主要问题集中在“唐家璇不过是个国务委员,如何能够
全盘推翻胡温外交路线?”。

对于更深一步的分析,我们一直有所顾忌,一方面更深入的分析牵涉更多敏感话题,而
且缺少明确的证据支持;其次,我们还顾忌到有关分析会被海外反华势力(尤其是法轮
功势力)所利用的问题。现在,在“中国外交转向”的事实已经大体明了的情况下,我
们不妨把整个画面呈现出来,具体如下:

前台主将:唐家璇和他领衔的“对日协调小组”;
后台总指挥:被称为江泽民“外交教父”的前副总理钱琪琛;
外围支撑:包括吴建民在内的前朝外交遗老遗少,如社科院冯昭奎,人大时殷红等;
总后台:一个实力强大的特殊利益集团。

五.后记:回避淡化中美战略利益的冲突不是发展中美关系的正确方向

很早就想对“中国外交转向”的问题做一个全面的总结,但一直拖着,主要原因还是一
个“敏感性”的问题。现在趁着吴建民的新书进行这个总结,有点不得以而为之的感觉
。当初开始这个主题的时候并没有打算写这麽长,但开始后就有刹不住的感觉,直到感
觉把该说的都说出来为止。但完成后却有一种得到解脱的轻松感,一种将拖了很久却一
直没有进展的事情终于完成的感觉。

但是,“中国外交转向”的问题并没有结束,这也是本文的基本目的。吴建民被推到前
台宣扬 “中美关系的重要性”既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想当初(2005)年反日游行
被压制后就是吴建民出来打圆场的,但在后来的“中国外交转向”中,吴建民似乎没有
多少动作。现在唐家璇轻易不出面,可能是“不太方便”,为什麽“不方便”,我想大
家应该很清楚。实际上,自从06年“转向”以来,冯昭奎,时殷红等先前宣扬“对日新
思维”的亲日旗手都相对收敛,原因是一致的,说到底,唐家璇推动“对日新思维”的
实施不能大张旗鼓,只能暗度陈仓,在这个时候宣扬“对日新思维”反而添乱。

所以,这个时候吴建民出来最合适,因为吴建民相对“形象还比较好”,有外交和学术
双重背景。除了这本外交新书,吴建民更是频频露面,为书中宣扬的观点进行辩解,最
有代表性的就是接受《南方周末》的采访录(见《外交学院院长:08年大陆对台动武可
能性现很难判断 ...》)。在这篇采访录里,吴建民的表现更加露骨,具体表现
有:

1.淡化米国支持台独的性质,反复强调所谓“中美在台海的共同利益”;

2. 淡化美日反导系统对中国的威胁,尤其是这句话“美日作为两个盟国在进行合作,
他们也没有明确说要对付中国,这个时候我们怎么交涉啊?”,我们很难想象这是出自
一个所谓“资深外交家”的嘴里,我们只需问一句,美俄在东欧反导系统问题上是怎麽
交涉的?你不知道怎麽办还不知道比着葫芦画瓢吗?

吴建民关于美日反导系统的评论完全证实了我们先前关于“中国为什麽在美日反导系统
问题上不作为”和“中国外交转向”的关系的推断;

3. 把美俄关系紧张解释为俄罗斯民众因为接替带来的痛苦情绪和对米国的愤怒,有意
淡化米国遏制战略这一根本的原因,目的显然是为了淡化中美关系的症结,因为大家都
知道米国遏制的第一对象并非俄罗斯,而是中国。因此,如果把美俄紧张解释为米国的
遏制战略,那麽也就无法和前面强调中美关系“共同利益” 的做法协调一致。

《南方周末》这篇采访显然是有备而来,咄咄逼人,尤其是关于台湾入联公投和美日反
导系统等部分的提问让吴建民穷于招架,很多地方强行辩解,无法自圆其说。这篇采访
全文发表,本身就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事。

王者归来对“中国外交转向”的关注将会继续下去,因为这个问题还继续存在,吴建民
的外交新书是最新的证据。

六。吴建民新书中关于胡锦涛的描述使用的是明赞实贬的春秋笔法(补充)

吴建民新书中关于胡锦涛上任两月即获赏识的描述使用的是明赞实贬的春秋笔法,这一
点我在上面的正文里没有提到,但我从看到有关的报道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下面是报
道中的一段原文:

引用:
  书中披露2003年6月,胡锦涛接任中国国家主席仅两个月,便在其首次外访,即南
方国家领导人与八国集团领导对话会议上,得到各国领导人赞誉,称他为领导中国的合
适人选。

  书中说,该次会议,由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亲自到码头迎接的国家领导人,只有
胡主席一人,这是非常破例的。胡主席与会,是对法国很大的支持,希拉克非常高兴。
据说他还提前一刻钟到达码头。胡锦涛在对话会上第一个发言,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希拉克十分感谢胡锦涛对会议成功所作出的贡献。


首先,2003年6月就是书中强调的中美经过撞机事件和911后的沟通关系处于“稳定状态
”的时间,暗示胡锦涛上任后接过的不仅仅是一个稳定的中美关系,而且是一个非常好
的国际环境。但是既然胡锦涛才刚刚上任两个月,这些外交成就的取得当然是江泽民“
高超外交手腕”的结果,吴建民的意图已经十分清楚了。

其次,吴建民特意强调希拉克对华友好态度亦别有用意。在各种官方简历里,吴建民都
特别突出其前驻法国大使的经历,在采访中亦提到个人与希拉克的私交,目的显然在暗
示,胡锦涛之所以受到希拉克的高度礼遇,他吴建民在法国当大使的时候就打下了基础。

所以,吴建民的意思无非是说,刚上任两个月的胡锦涛访法如此风光,根本就是江泽民
的“高超手腕”和他吴建民的“高瞻远瞩”的结果。使用的是典型的春秋笔法,明赞实
贬。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吴建民有关胡锦涛的描述明显暗示胡锦涛没有外交经验,结合我
们关于中国外交转向的分析,吴建民明显是在暗示后来中美关系再次出现紧张局面当然
也是胡锦涛处理中美关系不当引起的。因此,吴建民关于胡锦涛访法受到出乎意料的礼
遇的意图显然是在为外交转向寻找根据。

但是,了解这一段历史的朋友都知道,2003年3月米军入侵伊拉克。在此之前,米国在
联合国寻找攻打伊拉克合法外衣受挫,法国总统希拉克和时任联合国当值主席的德国总
理施罗德扛起了反美大旗,使得米国在联合国的努力成为笑柄,最终不得不绕过联合国
在03年3月入侵伊拉克,米国人为此恨透了希拉克,因为法国握有米国急需的在五个常
任理事国取得多数的关键一票。

三个月后,美法关系处于最紧张的时候,法国总统对胡锦涛的礼遇原因已经十分明显,
因为中俄都是法德联合对抗米国新保守主义单边政策的天然盟友,而 2003年3月米军入
侵伊拉克军事的行动出人意料地成功,但还没有迹象显示随后几年的混乱状态。在这种
情况下,联合中俄对抗米国当然是法德的不二选择。

但是,吴建民新书显然对这段历史不感兴趣,只字未提。

--
*** 米国是万恶之源,买办是亡国之祸 ***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