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转贴一篇台湾人驳斥我的文章,是关于我的"台湾主流民意..."

(2007-02-03 20:45:55) 下一个
台湾民众历经了八零年代的台湾本土化运动,九零年代的政治民主化,二千年的政党轮替,我们一直以为两岸关系在这一连串的政治事件中逐渐改变,但实际上往往是美中台三方对两岸关系的认知,牵动著台湾岛内的政治环境。我当然明白类似的因果辩论其实只不过是一个鸡生蛋蛋生鸡的谬误,但我并不打算多费口舌去说明两岸关系与台湾岛内政治环境是辩证关系而非因果关系,然而,我以这样的辩证关系为起点,主张对两岸关系的认知,并不存在一个先验的主体意识,相反地台湾主体意识是回应两岸关系的後设存在。这种先验主体与後设主体的论调,早已是社会科学中老调牙的论述,在傅柯的文本分析中,主体不情愿的淹没在权力关系所建构的话语之中,不仅失去主动权,更失去先验的存在,吊诡的是在话语之中否定了主体的先验存在,将使得经验与感知因失去载体而只能依附在话语之中。当经验与感知所产生的是不可否认的真实感,先验主体与後设主体的区分就不只是一个先验存在或是建构的问题。回到台湾岛内的政治环境与两岸关系的问题,我并不否认有一群人住在台湾岛上,但我不认为这一群人将必然或者必须产生集体的主体性,我不否认美中台的三角关系需要三个顶点,但这个顶点并不需要集体的主体性来证明他的存在。

最近,许多在八零年代成长,九零年代茁壮的学运世代,都跟我一样感到困惑,过去,我们因为罗大佑的歌,开始看见小人物的生活,因为龙应台的书,开始思考中国是什麽,因为侯孝贤的电影,看见台湾在国民党统治下的悲情年代。曾经,这些人都是我们年轻时代的启蒙导师,不过几年,昔日的英雄变成台湾社会的毒瘤,这到底是怎麽回事。几年前,民进党中央曾经针对年龄在三十岁到四十五岁之间的学运世代的政党倾向做过调查,调查结果在民进党党内引起不小的震撼,曾经带领他们冲锋陷阵的民进党并不具有任何绝对的优势,更令人不解的是,竟然有三分之一以上的人支持大中国色彩浓厚的亲民党。根据当时民进党文宣部主任的解读,这是因为这一群人现在多是家中经济的主要来源,民进党在处理两岸关系上的挫败,让他们害怕支持民进党会引发台海两岸战争的危机,对国民党一党专政与白色恐怖的阴影,让他们无法信赖国民党,而形象清新以改革为主要诉求的亲民党,就理所当然的成了他们在无法认同民进党施政的唯一寄托。这是非常典型的民进党式的诠释,当然也是民进党理解台湾民意的基本论调,这种说法,有一个严重的盲点,就是刻意的忽略了亲民党有著比国民党更浓厚的大中国色彩。如果说民进党浓厚的台独色彩是其在处理两岸关系最大的阻力,并且对内民进党也不吝操作支持民进党就是爱台湾的意识型态,依照此种逻辑,民进党无法处理两岸问题是因为民进党以台湾为主体的浓厚台独色彩,那麽亲民党有能力避免台海战争,也是因为亲民党浓厚的大中国色彩,如果反对民进党因为民进党政府无法处理两岸问题,转而支持有能力处理两岸问题的亲民党,支持亲民党应该是亲中卖台,不爱台湾,若是支持亲民党可以避免战争,却必须背负不爱台湾的指责,在道德上,将是不可接受的原罪。果真如此,再怎麽反对民进党,也不可能去支持亲民党,然而,实际的情况却是,有越来越多爱台湾的人支持亲民党,标榜著台湾独立的民族主义运动,不是表现台湾主体性的唯一方法,同样的,浓厚的大中国主义色彩,也不必然无法代表台湾的主体性。

这个对於台湾主体性的困惑,在最近显得更加荒谬。当国民党副主席江丙坤在326反反分裂法游行之後,随即以国民党副主席的身分访问中国,与国台办主任陈云林签署十点共识,江丙坤在与中国国家副主席贾庆林谈经贸合作、加强两岸交流、农产品进口等问题,在会谈中江丙坤的合法性,来自於他代表的是多数台湾人希望藉由交流化解对立的民意,在中国,江丙坤代表的是更多不在场的台湾人,在台湾,民进党政府批评国民党联共制台的意图,要以叛乱罪提起公诉,江丙坤不能代表大多数的台湾人;几乎是同一个时刻,台联党主席苏进强前往日本靖国神社祭拜二次大战中阵亡的台籍日本军,就在中国国内民族主义份子正为日本政府窜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发起大规模的反日游行,苏进强此举表达的是台湾与中国截然不同的历史经验,在靖国神社前,苏进强的合法性来自於他代表的是更多曾经是大日本帝国国民、穿著日本军服打仗的台湾人的子孙,在那一刻,我想苏进强内心的感动,不亚於连战在西安祭拜其祖母的感动,在台湾,苏进强一抵达中正机场,就遭到愤怒群众蛋洗的侮辱,教育部长杜正胜因为不小心说出台联党主席前往靖国神社祭拜台籍日本兵是可以理解的,在立法院掀起炫然大波,险些为此下台。如果三二六游行代表的是台湾人的主体性,江丙坤访问中国,让游行成为一场闹剧;如果江丙坤与贾庆林的会谈可以充分表达台湾人的主体性,那麽苏进强访问祭拜靖国神社揭穿了江丙坤虚假的合法性;如果苏进强参拜靖国神社可以突显台湾人的主体性,那麽有更多的台湾人将要谴责台联罔顾日本军国主义在亚洲地区所造成的浩劫。这麽多的如果与反对,充斥在各个角落,打开电视,「客观中立」的新闻媒体毫不吝啬的传递各种矛盾的讯息,「主观偏见」的谈话性节目或专栏评论毫不掩饰的表达他们立场,在这场谁出卖台湾的口水战中,政治人物都说是在捍卫台湾的主体性,只有民进党政府害怕突显台湾政府的立场,摇摆在各种如果与反对之间。

如果说每一个如果与反对,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彰显台湾的主体性,台湾主体性的危机不再於台湾没有主体性,而在於错把集体性当成主体性,以台联为首的台湾国族主义者,以为只有当所有台湾人都高举著台独建国的旗帜,才是彰显台湾人的主体性;以国亲两党为首的中国民族主义者,却无法面对中国打压台湾国际地位的态度从未有所松动,随著中国的崛起,更是变本加厉的国际现实。面对错综复杂的两岸关系,在台湾岛内,有一个关於主体性的迷思,说是迷思,并不是否定台湾主体性与台湾民族主义运动的密切联系,而是说这个密切的联系存在一个逻辑上的谬误,虽是逻辑上的谬误,却并非否定在你我主观经验中两者有密切联系的真实性,而是说这个逻辑的谬误的确客观地存在你我的认知。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迷思有其历史的必然性与偶然性,面对过去的努力,我们只有感激,但是为了摆脱两岸当前的困境,我们必须了解这个谬误为什麽发生。两岸关系的变局,是一个台湾民族主义的危机,却不会造成一个主体性的危机,或许政治结构的翻转是未来不可避免的趋势,但这样的翻转却不会出现主体的断裂,更不会因此失去台湾在两岸关系中的主体性。

八零年代的本土化运动,其实并没有太多台湾民族主义运动的色彩。在文化与学术界兴起一连串的去中国化运动,在历史学界有以杜正胜为首的同心圆史观,也有以李敖为首的批判主义,在社会人类学界有以李亦园杨国枢等人为首的台湾本土研究,有同样存在从边缘看中国文化的论述,台语文化运动台湾文学有小野、苦苓,台湾电影有侯孝贤等人、台湾音乐有陈明章等;新中国文化运动,也有龙应台、朱天心等人,还有柏杨同名小说电影。如果说在这一连串的文化运动中,最大的成就可说是造就了九零年代台湾主体意识的蓬勃发展,那麽这个台湾主体意识的发展,既是培育台湾民族主义运动的沃土,也是推进中国民族主义本土化的动力。然而,九零年代如火如荼展开的政治民主化运动与民族主义运动的结合,虽然加速了台湾民主化运动的进程,但却刻意忽略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在台湾的本土化运动,让所谓的台湾主体意识成为台湾民族主义运动的专利。虽说如此,我并不认为台湾民族主义运动刻意扭曲台湾主体意识的发展,事实上,我相信网路上某位读者一句简单的留言∶「如果台湾真有独立的那一天,所有台湾人都会飙泪。」对台湾人而言,台湾「民族」的情感,比起中华民族与大和民族,更加真实深刻。

或许表面上看起来台湾主体意识的蓬勃发展,是一连串的政治与文化运动的具体成果,一般而言,我们也会认为日益强壮台湾主体意识,加速了台湾政治上的民主化运动,然而,把台湾主体意识作为政治上的口号,其实是民族主义运动的目标,而非政治民主化运动的基础。在国民党主政期间,外省专制政权理所当然的是党外反对运动的共同敌人,因之造就了民族主义运动与民主化运动异趣同盟。以推翻国民党一党专政的主轴,党外的民主斗士不乏有雷震、柏杨、殷海光等非本省人士,在致力於反对政治迫害与争取言论自由等议题上,与黄信介、史明等台湾民族运动人士结合,震惊中外的美丽岛事件,就是在这样的同盟关系下,成为早年党外运动的最佳注脚。1986年,民进党的诞生,是八零年代党外运动的具体成果,更是五零年代以来台湾民主化运动终於在此时开花结果,这也使得九零年代的政治改革,势在必行。但同时,随著政治上的改革开放,在创党之初台独属性尚未鲜明的民进党,接收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台独人士,注定偏向民族主义运动的一端,虽然民进党作为国内第一个反对党,接收了八零年代党外民主运动人士所累积的光环与社会能量,民族主义运动日益高涨的气焰,塑造了民主运动等同於民族主义运动的假象,美其言是整合早年党外运动的两大势力,却很快的让民主运动失去战场,相反的,反对运动的质变很快的让九零年代开始的民主选举,成为台湾民族主义与中国民族主义的战场。

这一场民族主义运动与民主运动密切结合的政治斗争,如果少了李登辉这样一位身分特殊的中华民国总统与国民党党主席,肯定不会如此精采,後李登辉时期台湾岛内的政治运动,基本上逃不出李登辉的架构。1990年李登辉在蒋经国骤逝後意外的成为第一位台湾人总统,更在党外人士的帮助下巩固其在国内的领导地位,在李登辉十二年的总统任期中,接续著蒋经国晚年所展开的民主化运动,政治上的改革虽有阻力却也势不可逆,从废国大、废省、立法院改革、修宪到1996年成为第一位民选总统,被誉为民主先生的李登辉的确是台湾政治民主化运动最重要的操盘手。为平反二二八事件,接著开始为白色恐怖时期的被以匪谍叛乱份子定罪的党外人士平反。

二千年的政党轮替,虽是数十年的民主化运动最终极的成果,却也因为刻意的忽略中国民族主义的本土化运动,打著民族主义旗帜的民进党执政初期,让台湾民族主义运动有了不切实际的幻想,几年後,民进党执政却反而成为台湾民族主义运动的重大挫败,也释放了被压抑已久的中国民族主义在台湾的本土化运动。2004年的总统大选,虽说总统枪击案至今仍是一场无头公案,姑且不论枪击案是否改变选举结果,选前不可争的事实是双方候选人均没有绝对的把握赢得选举。选举结果,现任总统陈水扁以不到百分之一的差距赢得选举,这种几乎势均力敌的蓝绿选民结构,似乎也注定了这场台湾与中国民族主义者的战争,正式浮上台面,持平而论,蓝绿双方不论是谁赢得选举,这场战争都是不可避免的,差别只是谁将发动战争。然而,在这场民族主义战争中,选前二二八牵手护台湾号召百万人参与,影响所及遍布台湾岛内各个角落,台湾民众对台湾这块土地与历史的认同,已不容置疑。随後,民进党在总统大选的获胜,更是让台湾民族主义者以为在深耕已久的台湾意识,让独立建国的愿景几近收割阶段,紧接而来十一月的国会选举,以民进党和台联为首的绿色阵营,积极操作台湾正名与统独公投等议题,在选前民进党成功掌握选举议题的主导权,声势高昂,台联所发起的台湾正名大游行,吸引十万多人参加,将正名运动的呼声推到最高点,相对於不知所措的国民党,台湾建国从来没有像此刻这麽真实过。令人意外的,选举结果蓝绿版图必没有太大变化,国民党在亲民党与新党的帮助下大获全胜,民进党勉强守住基本盘,台联却惨遭滑铁轮,选前呼声最高的台湾民族主义运动,国会选举後尝到民进党执政以来最严重的挫败。

台联的挫败,对台湾民族主义者来说或许是个「意外」,然而所谓的意外经常是错误认知的後果,事实是,民族主义的热情并不能赋予刻意忽略两岸危机的合法性,在这场选举中,早期民主运动的光环,让民进党侥幸存活。民进党成立後的反对运动,在政治操作上,突显台湾民族主义的合法性,却刻意忽略美中双方的政治与军事角力,才是决定台湾独立是否可行的主要关键,这个简单易懂的政治现实,却没有得到相对的解答;在生活经验上,台湾正名固然重要,中国政府打压台湾国际地位也是事实,但是这种只有在手持中华民国护照进出海关才会碰到的尴尬场面,却很难转化成人们生活经验的一部分,更多的场景是每天在市场上遇到的大陆新娘,隔壁王伯伯的大儿子因公司业务派驻到上海,李大婶的女儿在北京大学念书,或者哪个大老板将工厂迁往深镇留下一大笔债务等等,政治语言中的「对立」已经无法用来描述两岸现状,用「冲突」来形容台湾与中国的关系更是沉重。後李时代的以台湾民族主义论述为主的政治语言,面对快速变化的两岸关系,很快地失去描述现状的论述能力,相反地,中国民族主义本土化运动从八零年代以来所积蓄的社会能量,在民进党执政後,很快地与民主运动结合发动攻击,企图占据论述空间,成为台湾社会当前最主要的反对力量。

直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一波挑战台湾民族主义的论述,并不是台独份子所形容的中国统战台湾的特洛伊,更不是用台湾主体意识的外衣,包裹中国民族主义的灵魂,正确的说,这是在历经九零年代政治改革从早期追求政治民主化蜕变而成的自由主义运动,对台湾民族主义论述霸权的反扑,有意思的是,褪去民族主义外衣的自由主义,开始对民进党内的民族主义者发动合法性的战争。在最近一期的新新闻杂?中,南方朔以「连战访中是完成民进党十七年前的心愿」为题,藉著揭露民进党党内秘辛毫不讳言指责民进党政府的无能,更进一步隐涉民进党内以李登辉为首的台湾民族主义者背离民进党创党的初衷。未来一年除了两岸关系之外,在台湾岛内最值得观察的政治现象,应是民盟或是自由主义运动对两岸关系的发展,逐渐成熟的论述方式,对台湾社会的影响力。在连宋相继访中之前,一些自由主义者,过去总被认为是台湾民族主义运动的叛逃份子,因之不容於蓝绿阵营的支持者,但连战访中以来,对民进党政府的不信任,一股脑的宣?在对台湾民族主义者的不满上,对两岸关系新的诠释将在民进党与国民党党内挑起资源再分配的政治斗争。

直得注意的一点是,这一波挑战台湾民族主义的论述,并不是台独份子所形容的中国统战台湾的特洛伊,更不是用台湾主体意识的外衣,包裹中国民族主义的灵魂,正确的说,这是在历经九零年代政治改革从早期追求政治民主化蜕变而成的自由主义运动,对台湾民族主义论述霸权的反扑,有意思的是,褪去民族主义外衣的自由主义,开始对民进党内的民族主义者发动合法性的战争。在最近一期的新新闻杂?中,南方朔以「连战访中是完成民进党十七年前的心愿」为题,藉著揭露民进党党内秘辛毫不讳言指责民进党政府的无能,更进一步隐涉民进党内以李登辉为首的台湾民族主义者背离民进党创党的初衷。未来一年除了两岸关系之外,在台湾岛内最值得观察的政治现象,应是民盟或是自由主义运动对两岸关系的发展,逐渐成熟的论述方式,对台湾社会的影响力。在连宋相继访中之前,包括学界的王X瑜、黄光国、民盟的许信良、侯孝贤等,这些人在连宋访中之前,被认为是台湾民族主义运动的叛逃份子,因之不容於蓝绿阵营的支持者,但连战访中以来,对民进党政府的不信任,一股脑的宣?在对台湾民族主义者的不满上,对两岸关系新的诠释将在民进党与国民党党内挑起资源再分配的政治斗争。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