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921年10月27日 - 一个真实的严复

(2007-10-26 12:29:59) 下一个


1921年10月27日 - 一个真实的严复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帝国主义逐步把中华民族推向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深渊。为了挽救祖国的危亡,炎黄子孙中出现了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一派先进人物。严复就是其中开始系统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启蒙思想家。

1853年,严复出生于一个乡医之家。他14岁时考入洋务派创办的福州船政学堂,学习英语和数、理、化、地质、天文、航海等科学技术知识。毕业后,他在军舰上实习,到过新加坡、日本等地。近代的科学技术知识和远航生活,大大开阔了严复的眼界,为他接受西方社会政治学说打下了基础。1877年严复被派赴英国格林尼次海军大学学习。在英国的两年间,他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结业回国后,严复先在福州船政学堂任教,一年后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后升任总办。这时严复年仅38岁,可谓宦途得志。但是,他对所谓“洋务运动”并不感兴趣,更厌恶充斥于官场的腐败习气。他常常向人们痛切陈言:再这样下去,用不了30年,中国就会被列强吞灭殆尽。

中日战争爆发后,民族危机越来越严重,严复深感有必要向全国人士敲响警钟。在天津的《直报》上,他接连发表了许多立论深刻、行文犀利的政论文章,无情地抨击了封建顽固派的谬论,批驳了洋务派的妄想,全面提出了他的“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主张,为酝酿中的康梁变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然而使严复最负盛名的,还是他所译著的《天演论》一书。该书出版后,轰动一时,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严复所以要译这本书,目的是要用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基本原理,摧毁顽固派和洋务派的保守思想,进一步提请人们注意亡国灭种的危险。他认为,如同自然界的一切都在竞争一样,种族与种族之间也是一个大竞争的局面。中国为救亡图存起见,除却“与天争胜”、发愤自强以外,别无他法。这对当时的思想界起了积极的启蒙作用。

严复晚年专心从事译著工作,思想有些趋向保守。然而,他一生的功绩毕竟是主要的,鲁迅曾多次怀着钦敬的心情,谈到严复对自己的影响。毛泽东也曾高度评价过他,说:“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

1921年10月27日,严复逝世。


————————————————————————————





严复和杨度的"筹安会"

1915年8月14日,杨度串联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及严复,联名发起成立“筹安会”。孙、李、胡、刘4人都曾参加过同盟会,是名噪一时的革命党。杨度用了许多手段把严复列为发起人,使袁世凯”极为欢悦”。

8月23日,由杨度亲自起草的筹安会宣言公开发表,筹安会宣布正式成立。杨度为理事长,孙毓筠为副理事长,严、刘、李、胡4人为理事。在筹安会宣言里,杨度说:“彼外人之轸念吾国者,且不惜大声疾呼,以为吾民忠告,而吾国人士乃反委生任运,不思为根本解决之谋,甚或明知国势之危,而以一身毁誉利害所关,瞻顾徘徊,惮于发议,将爱国之谓何?国民义务之渭何?我等身为中国人民,国家之存亡,即为身家之生死,岂忍苟安漠视,坐待其亡。度特纠集同志,组成此会,以筹一国之治安。”“研究君主、民主国体何者适于中国”。

筹安会曾通电各省军民两长及各政治团体派代表来京讨论国体问题。6天后宣布各省代表“一致主张君主立宪”,“废民主而立君主”。9月1日,组织各省旅京人士以“公民请愿团”的名义,向参政院请愿,并为各“请愿团”代拟要求变更国体的请愿书。

时人曾指斥他们“乱政灭国”,要求将其“明正法典”。1916年7月讨袁护国战争后,“六君子”以帝制祸首罪,或被通缉,或避居家中。1918年3月获特赦。



————————————————————————

《炎黄春秋》:严复仕途不顺之谜 


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严复当年在英国求学时与日本的伊藤博文等同窗数载。归国后,伊藤博文所学成大用,而严复则至死不过是一个“资政大夫海军协都统”的空衔闲职。《炎黄春秋》第9期刊登李钧文章,揭开严复仕途乖蹇之谜。
  
严复仕途不顺,固然与其遇人不淑及清末的政治腐败有关,但是也与其性格缺陷及私德不“严”有极大关联。
  
严复急于用世却不谙韬晦,好逞口舌之快,时有激烈言词,为时人所侧目。同时,“吸鸦片”给严复一生中留下最坏的名声,更影响了他的仕途。严复1890年致四弟观澜信中说:“兄吃烟事,中堂亦知之,云:‘汝如此人才,吃烟岂不可惜,此后当体吾意,想出法子革去。’中堂真可感也。”但是严复并没有“革去”此不良嗜好,反而通常是一日三遍,而且抽得十分讲究,要专门从上海购买上好的烟膏,他的书信中就有许多嘱其妻从上海购买烟膏的记录。严复吸鸦片一直持续到晚年,他1919年曾写道:“以年老之人,鸦片不复吸食,筋肉酸楚,殆不可任,夜间非服药不能睡。嗟夫,可谓苦已!恨早不知此物为害真相,致有此患,若早知之,虽曰仙丹,吾不近也。寄语一切世间男女少壮人,鸦片切不可近。世间如有魔鬼,则此物是耳。若吾言之,可作一本书也。”此真沉痛之言。事实上,他在安庆学堂受到攻击以及教育部驱其辞北大校长时,“吸鸦片”都是其中的一条理由。

无法克服自身的欲望,这本身就与中国传统的禁欲主义道德相背,很难为“道统”所容,何况严复除吸鸦片外还有嗜赌、占卜、吃花酒等恶习。


—————————————————————————


LOVESUE:严复与伊藤博文是同学么?

严复(1853─1921年),几次改名字,先后叫严传初,严宗光,严复,他的名气很大,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和翻译家。有了如此大的名头,他的真实经历也被后人伪造和神化了,这些谣言除了神化严复,还有另一个妙用,就是丑化清朝,这在民国十分常见,也十分流行,不足为奇,史书“清史稿”都在民国成为禁书, 就是为了造谣方便。

严复于1871年(同治十年)在福州船政学堂毕业,据马自毅先生撰写的《“总教习”还是“洋文正教习”──严复任职北洋水师学堂期间若干史实考证》一文,严复的“专业成绩与实践能力并不出色”;1877年3月(光绪三年二月)赴英国学习海军,历经两年的学习,1879年严复回国。

关于严复的最大谎言就是来自其英国留学期间,传说大致是这样的:

严复在英国留学时期,和后来成为日本首相的伊藤博文同班同学,考试成绩,严复经常第一,伊藤博文第二,两人被欧洲人一起称为“东方才子”。但之后,两人际遇完全不同,严复回到中国,清政府对他十分冷淡,根本就不重用,只是担当福州船政学堂的一名小小教员,严复的伟大报国志愿无法实现,于是,通过抽鸦片来消解自己的不得志,意思是严复吸食鸦片是清政府逼迫的。

与严复刚好相反,伊藤博文回国后,被政府高度重视和重用,日本天皇亲自到码头迎接,然后给了他首相职位,伊藤博文得以大展其在英国学到的西方先进知识,在日本进行全面改革,让日本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日本因为伊藤博文强到什么程度呢?先是在甲午战争中打败中国,之后又战胜俄国,等等。

这个传说粗看起来就是编造的,但却出现在陈宝琛所写的《严君墓志铭》中,“光绪二年(按:应是光绪三年),派(严复)赴项国海军学校肄战术及炮台建筑诸学,是时日本亦始遣人留学西洋,君试辄最,……而日本同学归者,用事图强。”

谣言没有就此终止,北京大学刘复(半农)教授在其诗集《扬鞭集》中也写了严复留学期间考试名列伊藤博文之上的事。《清代七百名人传》把谣言进一步夸大,“(严复)光绪二年,派赴英国海军学校,肄战术及炮台建筑诸学。是时日本亦始遣人留学西洋,伊藤博文、大隈重信之伦皆其选也。复得最上第……”,又加上日本政坛名人大隈重信。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1988年的电视《蔚蓝色》,“清朝政府最早派送到英国学习海军的留学生严复,日后并没有去当一名战舰指挥官,而是成了思想启蒙家。……然而,当严复参与其事的百日维新惨败之时,日本的明治维新却成功了。当这位中国近代的伟大启蒙者在封建势力的打击下,一步步放弃改良思想,最终倒退到孔孟之道的怀抱里去的时候,他在英国海军大学的同学伊藤博文,却边任日本首本,率领这个岛国迅速跨进世界强国之林”。

1989年10月7日北京《团结报》上的文章,《才子的不同命运》,“百余年前,我国早期留学生严复,以第一名毕业于英国名牌大学──牛津大学。珍伊藤博文名列第三。伊藤回日本后,明治天皇立即重用为内阁总理在臣,使之全力投身于维亲大业。而严复回中国后,几经关节,方才跪见到李鸿章;俯首禀陈报国大志时,根本没听严禀告些什么……”,此文在网上广泛传播,目的是丑化清朝。

真相如何呢?

据日本史学家的《伊藤博文传》,伊藤博文1864年到英国学习海军,因为其英文基础太差,先是补习英文,如此约半年,伊藤博文在《泰晤士报》上知道外国舰队炮轰日本下关事件,就回国了,也就是说,他因为英文基础很差,根本就没有进入任何英国正规学校学习,这个时候,严复只有10岁,两人不可能是同学。

1871年,伊藤博文去欧美十多个国家参观考察约,但他不是学生身份,此时的严复还没去英国。严复在英国留学(1877--1879年),伊藤博文在日本忙与镇压“西南叛乱”等事,这段时间根本就没有去英国。大隈重信的经历更简单,此人竟然一辈子也没迈出日本国门一步,怎么会和严复成为在英国的同学?

中国近代史因为各种原因充满谎言,比如,公车上书,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这已经被海峡两岸学者证明,资料来自中国第一档案棺;谭嗣同的题诗“望门投趾思张俭,直谏陈书愧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据台湾史学家黄彰健考证,后两句应为“手掷欧刀仰天笑,留将公罪后人论。”“我自……”两句是康有为和梁启超所改。还有,根据中国第一档案馆的史料,护法运动,主要人员并非只是蔡锷一人,制造这个谣言的是梁启超,因为蔡锷是梁启超的学生,如此做的目的是把护法运动功劳归结在梁启超和蔡锷师徒身上,等等。

最妙的是,当谎言被揭穿后,某些人视而不见,继续造谣,如果是一般的网友也就算了,但是,某些历史学者依然造假就有问题了,这是一种严重的学术腐败现象,比如,汤志均先生在其历史专著《戊戌变法史》中,继续散布公车上书的谎言,还有,蔡乐苏、张勇、王宪明出版《戊戌变法史述论稿》同样继续歪曲历史。

这里要提一下中国近代史专家袁伟时,他不断要求讲真话的空间,但是,近代史很多都已经开放,可以自由发表意见了,袁伟时做的怎么样呢?有好的地方,说了不少真话,也有不如人意之处,继续撒谎,比如甲午战败根本原因不是颐和园修建问题,而且,已经有详细史料证明,梁启超的颐和园的3千万经费是谎言,但袁伟时继续散布谎言。


回到主题,严复不被重用和吸食鸦片到底是怎么回事?


根本原因是他自己性格缺陷和私德不佳。严复喜欢和人争执,嘴上无德。特别是“吸鸦片”,这在当时是清朝不重用他的一个重要原因。

严复1890年给他的四弟信中说,“兄吃烟事,中堂亦知之,云:‘汝如此人才,吃烟岂不可惜,此后当体吾意,想出法子革去。’中堂真可感也。”

此事看出,李鸿章(中堂)并不是不想重用严复,是严复自己有“吸鸦片”的恶习,无法重用他,劝他戒掉,但他最终也没有“革去”恶习,直到他逝世为止。他在1919年的日记写道:“以年老之人,鸦片不复吸食,筋肉酸楚,殆不可任,夜间非服药不能睡。嗟夫,可谓苦已!恨早不知此物为害真相,致有此患,若早知之,虽曰仙丹,吾不近也。寄语一切世间男女少壮人,鸦片切不可近。世间如有魔鬼,则此物是耳。若吾言之,可作一本书也。”

他的这些话也是给其他吸毒者的警告,严复在清朝因此不被重用,在民国时期,也因此被教育部勒令辞去北大校长的职务。


严复是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教务长)么?

水师学堂实际是海军学校,光绪十年(1884年),严复在北洋任职近五年,李鸿章向朝廷上《水师学堂著有成效请援案奖励折》,“参将衔留闽尽先补用都司严宗光(严复原名),由闽厂出国肄业,学成回华,派充该堂洋文正教习……”。这个奏折看出,严在北洋水师学堂是“洋文正教习”。严复是否出任过总教习,有待考证。


严复为什么不被李鸿章重用?

上面已经说了严复吸食鸦片,还有他言辞激烈而不知道掩饰,“患其激烈,不之近也。”,此外,还有一个原因,严复在英国留学期间喜欢政治之类的科目,去当旁听生,他竟然在英国从没有在军舰上实习过,这也是他不被重用而当“教习”的原因,因为他的操作技能不怎么样。 而他在英国的同学邓世昌和刘步蟾等却在指挥军舰。严复的失意程度可想而知。严复不甘心,曾经几次参加科举,但几次乡试都通不过。此外,清朝能人辈出,严复并不是最出色的,他的同乡兼同学罗丰禄比严复优秀,职务一直在严复之上,受到李鸿章等人的多次保举。一句话,民国时期的一些所谓名人,在清朝属于二三流人物,足见在人才上比,民国比清朝是怎样的历史大倒退。严复先后担任过复旦和北大的校长。

严复的生命出现转折,是甲午战争失败,人们开始崇尚西学,他翻译的《天演论》等让他迅速出名。当然,严复不会为中国甲午战败而高兴,而是非常气愤,毕竟他的一些学生和其他一些留美幼童葬身海底。

严复认为甲午战败是因为李鸿章的“昏庸骄蹇,丧心误国”,“推求厥咎,太半皆坐失先着,绸缪之不讲,调度之乖方,合肥真不得辞其责也。”(《严复集》),严复还说,李鸿章的“‘和’字一言,其贻误天下,可谓罄竹难书矣!”“今日北洋之糜烂,皆可于‘和’之一字推其原。”,这些话的意思是李鸿章在甲午海战和陆战中一直“避战”以保存其实力,幻想和希望俄国等列强插手和平解决日本侵略朝鲜和中国。严复还严厉批评了李鸿章的在用人维亲,“合肥用人实致偾事”,李鸿章的亲信、女婿、外甥等人在战争中玩忽职守,结果使战争屡屡失利,“以己一生勋业,徇此四五公者,而使国家亦从以殆,呜呼,岂不过哉!”因此“不学无术私心未净之人”“不足恃也”。(参见《严复集》),严复的批评也许有人说是他在发泄自己不被重用的怨恨,但这个猜测是不对的,因为“清史稿的李鸿章传”中有同样的评论。

甲午战败,李鸿章身为总指挥官当然要负主要责任,但是严复也有责任,身为教官却吸食鸦片,给学生树立了什么榜样?甲午战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有些官兵吸食鸦片,导致斗志缺乏。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