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需要网络休假5天,周末在来贴!祝好。
正文

子欲孝而亲不在 (ZT)

(2007-03-25 03:49:17) 下一个
天下的父母是最能理解和体谅孩子的。无论你是多大的官,还是世间潦倒人,无论你是百万富翁,还是穷困贫子,在父母的心里,你都是父母的骨肉心血,你富了父母的也不想贪,你贫穷爹阿拉也不嫌弃。唯一的一点就是孩子有孝心即是最大的安慰也。你有钱就多给,这也是应该的,天经地义的;钱少少给,父母也不会责怪,也不会有怨言。没钱哪怕买个小礼品、哪怕是爹娘爱吃的一块饼、一条鱼甚至一粒糖,也是孝敬之心,父母也是高兴的,我想天下的父母都是如此宽仁也。再退一步,你实在没钱也没关系,因为孝敬父母,并不完全在于钱物礼品,方式方法有多种多样,关键在于你的孝道是否真心、诚心。

  周朝时有个叫老莱子的人、乃楚国人,因他年高还常做儿戏娱亲取乐,人都称他为老莱子。他虽家徒四壁、一生穷困,但他一生也极孝顺父母,他年七十余岁,父母还双全在堂。他平日说话之中,从不说老,意在若是自己说老、岂不显的父母老了。他年纪虽大,还像小时候一样要讨父母欢喜,时常穿着一件五彩斑斓的衣服,在父母面前戏耍、有时候手执着拨浪小鼓假意跌倒睡在地下,装作小孩子啼哭的声音而引诱父母的嘻笑。这老莱子虽然不能买山珍海味孝敬父母,但他知道,“笑一笑、少一少、恼一恼、老一老”的道理,父母年纪老了,怎当得忧愁、烦恼。人要时常高兴快乐自然健康长寿,所以老莱子虽然自己也已经是个老人,但他为了取悦父母而做一个“老顽童”,凡父母欢喜的事就尽力而为,实在是难得也。所说的:“承欢膝下,片时换千金”就是这个道理也。汉时韩伯愈,他母亲最严,但儿子有些小过失,不肯宽恕、必要责打。这伯愈平日每逢母亲责打时,只是
好好承受。一日打他,他忽然涕泪悲泣。母亲遂惊讶问他:平日打你,并不曾悲泣,今日为何这般悲苦?伯愈跪答道:母亲平日打我身上觉疼,今日不似往日疼,是母亲气衰了,叫我怎不悲苦?安徽省金椒县马厂镇有一个老人叫王李氏,2002年已100岁,老人家一辈子都想上北京城天安门一走,无奈家境并不富裕,难以成行。而她的已年逾花甲的儿子王守成为了实现母亲的愿望,不顾自己年高,在2002年8月徒步背着百岁的母亲,千里跋
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北京。人们闻之后都为其孝道感动,天安门国旗班的战士破例特意预备了一把椅子给老人坐,升旗结束后,国旗班的战士全体肃立向这两位老人行军礼,并合影留念,此事在京城传为佳话。

  这几个例子教育世人,孝顺父母不一定要有钱给父母才是孝心,而最重要的是做子女的要有孝道、要真心爱父母、让他们欢悦、心喜、享受天伦之乐,哪怕你没钱没物,也应给精神上的奉献,那老莱子都七十几岁了尚能如此,我等相比又有什么话说呢?同时告诉世人,天下第一快乐事,首数父母俱存。要知道父母恩深终有别,父母之年,日日减少、年年不多、渐至哀老,近在眼前。如若父母百年之后,想尽孝道都来不及、后悔都太迟了。所以做儿女的应该在父母有生之年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孝顺父母,从物质上、从精神上、从生活上、从心底深处去关爱自己的父母。

  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恩情大,父母为儿女所付出的心血、付出的千辛万苦、难以用语言表达,而我们做子女的又怎能不尽孝道呢?再说了,看天下的父母,又有几个是看在钱财份上对待子女的呢?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静承。冬则温,夏则清,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则面。”这是做子女的职责和义务。汉代出现《孝经》,唐法典规定人子有养老的义务。“孝道”始终是华夏文化的中心点,是以亲子情为核心的人际情感关系。

  我读过《二十四孝》,其事迹十分典型突出,故事情节生动感人。鲁迅先生在一九二六年曾写文对《二十四孝》进行过深刻的剖析,指出:“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诚如先生所言其中的有些故事充满了“存天理,灭人欲”的色彩,有害人性、不近人情的污秽泥垢,如郭巨埋儿、黔娄尝粪等。但这是很自然的,因为历代帝王把提倡孝道孝行作为生身教民之本、建国治邦之基,不断表褒奖孝子为之立传,彭其弟诙《二十四拿》所竭力颂扬的孝子大多是被统治阶级及其御用学者扭曲了的形象,相当的成分是典型的“愚孝”,是应当摒弃的,然而像“为亲负米”、“扇枕温衾”、“戏彩娱亲”、“拾椹供亲”、“怀橘遗亲”、“打虎救父”、“卧冰求鲤”等故事.却更多地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朴素真挚的事亲老养老的情感;虽然不免或多或少地被涂抹上封建迷信的色彩,宣扬因果报应、天赐神助,但在另一层面上,也不难看出人们对孝子孝道的肯定与美好的祝愿。

  记住这些千古不变的孝道吧!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也。 (孔子)

  孝就是,能干的继承先人之意志,能干的遵循先人之事业也。

  惟顺乎父母,可以解忧。 (孟子)

  祗顺父母,才可以解忧愁。

  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 (孔子)

  讲到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各种教化都是由此产生出来的。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孔子)

  一个人的身躯四肢毛发肌肤,都是从父母禀受来的,不敢毁坏伤残,这就是尽孝的第一步。立身处世能本着孝道行事。把自己的名声显扬于后世,使父母得到光耀,这就是尽孝道的最终境界了。

  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孔子)

  孝道,是开始于奉事双亲,中要事君行道,最后要立身扬名。

  天地之性惟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孔子)

  天地中间,万物各有天然的性,只有人性最是尊贵,凡人日常所常做善事,顶好的没有超过这个孝道。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 (孔子)

  为人父的,如果有些行为不端的话,有谏诤的儿子,劝他改恶从善,自然没有过失,那么一身,就不会堕落不义的臭名。

  夙兴夜寝,无忝尔所生。 (诗经)

  早起睌睡,努力学业,勿让你的父母感到羞愧。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孔子)

  孝道本是有关于天,天生万物为心,普遍仁慈爱护,是永远不变的,所以叫做天之经。孝道也是有关于地,地以繁殖养育万物为怀,一切顺承都是相同,没有差别的,所以叫地之义。人生于天地间,上禀天的仁慈,下随地的承顺,那性质本是很好的,在少时候,就教导以礼文,自然晓得爱亲敬长,对这百善孝为先的道理,了悟以后,无不行孝于父母,而力行善事了,为甚能得达到这么良好的效果呢? 因为孝道是天经,地义,民行,三才一贯的。

  罪莫大于不孝。 (孔子)

  最大的罪恶,便是不孝。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为人悖德。

  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 (孔子)

  不爱父母而爱他人的,叫做悖德。不敬父母而敬他人的,叫做悖礼。

  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孔子)

 爱亲的人,不敢和人交恶,敬亲的人,不敢对人傲慢。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哀哀父母,生我句劳,欲报深恩,昊天罔极。 (诗经)

  父母生我,母亲养我,怜惜疼爱的父母养育我尽了辛劳,虽欲图报,然其恩德,如天广大无边,不知怎样才能报答之。

  无念尔祖,聿脩厥德。 (诗经)

  周父教训成王说:你不记念你祖父文王,继承和修习其德业乎。

  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礼记)

  为人子的,出门必告父母所到的地方,回来必见父母,就回来了,所游必有一定的地方,所习必有专业。

  为人子者,听于无声,视于无形。 (礼记)

  为人子的,要听父母无声的声,要看父母无形时的形。

  显扬祖先所以崇孝也。 (礼记)

  显扬祖先,便是尊重孝道。

  事亲,有隐而无犯。 (礼记)

  事亲,要暗中弥补父母的过失而不冒犯。

  父母之恩,云何可报,慈如河海,孝若涓尘。 (孝思赋序)

  父母之恩广大,不知如何才能报答,父母疼爱子女,恰似河海之深,子女孝敬双亲,如水滴和埃尘之微小。

  为人儿女奉事双亲,应该怎样做才好 ?

  (1) 日常在家里的时候,要尽恭敬的孝心,早晚要问候请安,一日三餐,还有以外的饮食,都要敬意,不可有些怠慢。

  (2) 养亲的时候,须要和乐的心情,时常现出和颜悦色,言笑承欢,使父母没有感到不安。

 (3) 父母患病须要尽那忧虑的心。求医诊治,以祈早日痊愈,如果还没见效的话,必要继续就医,不可放任才好。

  (4) 万一不幸父母死亡的时候,当然尽着哀悼的心,悲痛哭泣,遵礼治丧,适合自己的力量。

  (5) 至于死后的祭祀,要尽人子女思慕父母的心,庄严肃静,回想父母生前容貌,宛然如在其上.

  以上五件,如果都能做到,方才可以叫做能够奉祀双亲啊。

  祝天下的父母都快乐长寿!愿天下的子女都孝道。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